作者VVade (閃電俠)
看板comment
標題從古典音樂之樂評類型談『專業』與『深度』
時間Tue Dec 9 02:24:53 2008
每一個愛好古典音樂的非專業音樂人士,都期待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為了增進提升的程
度,往往得依賴和種音樂解說文字。於是往往在網路上的古典音樂欣賞討論會重覆出現這
樣的提問:『我們可以接受怎麼的樂評文字?』也就是說『有那些古典音樂之樂評類型是
我們可以吸收且有意義的?』。這時很容易找到一大堆『專業』的音樂欣賞或唱片評鑑文
章,問題是,一個有心讓自己的音樂素養具有『深度』的愛樂友,是否能以得到一大堆專
業知識而滿足?還是應該回歸音樂最真實的感動?『專業』的音樂知識或訓練,是否能保
證音樂心靈的『深度』?
我個人寫樂評文章時,對於賣弄音樂背景知識、堆砌形容詞私人感想......實在很不
以為然,常常發現專業的音樂人士反而常常表現不出真正的音樂深度;因此嘗試找各種方
法讓我的樂評文章可以令讀者具體知道『我寫的音樂感受與唱片音樂之間的物理對應』。
這是我自己的心理學訓練,要求任何主觀感覺都需有客觀物理刺激對應的基本原則。
話說回來,一篇樂評可以寫到什麼水準?依我的看法,不需要太多音樂學理訓練,也
不需要太多音樂背景知識,只要『真誠』的把音樂帶給自己感受寫出,並且具體指明是那
一種物理客觀刺激產生的,那就己經是『世界第一』了。這樣講很誇張,但事實如此。很
多愛樂者認為國外的樂評雜誌比較專業,可惜依小弟的經驗,他們都有嚴重的偏差。例如
說,三星戴花與不戴花,到底意謂著演奏有什麼特色水準之不同?我們會發現那些樂評只
能寫『形容詞』而無法具體指出『戴花的水準是否意謂著某種觸鍵音色、速度節奏之進步
』,究其實仍然只是一堆形容詞的堆砌。
到底可以有什麼不同的樂評類型呢?這個問題小弟思考多年,也因此寫過不少完全不
同類型的樂評文字,各有各的特色。小弟在此以自己的文字為例,探討不同樂評文字特性
與旨趣,這當然只是初步的分類而己。
第一種是我個人嘗試的『音樂心理學』類型:這是採用任何主觀的心理感受必需對應
客觀的物理刺激之心理學方法,例如我的一篇CD評論文章:『意志的毀滅與復甦 ── 論
Busch Trio 演奏 Schubert 的第二號鋼琴三重奏』。
第二種則是『跨樂曲之整體評論』,可以綜論同一個作曲家之不同曲式,也可以綜論
不同作曲家之同一曲式。在此以小弟之作品:『賦格曲 ── 貝多芬音樂心靈的永恒提問
』為例。
第三種則是『音樂與生活』之小品,不見得嚴謹地談音樂,重點是音樂誘發個人生活
之種種感悟發展。在此以小弟之音樂漫談作品:『與貝多芬心靈相遇』為例。
最後是音樂美學的簡單論述,例如小弟的作品:『從古典音樂的有聲記錄談藝術欣賞
的「時代處境」與「心靈躍升」角度』。
以前接觸專業的樂評作者或音樂演奏家,總覺得他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好好崇
拜一下好像很對不起自己對古典音樂的熱情與尊重。後來自己開始寫樂評文章,才真正體
會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音樂的真正素養,是打從內心真正與音樂家藝術心靈的真誠互動,與你的音樂專業能
力是獨立的。這也是我個人放棄專業學術研究、改走大學通識教育教學的主要心路歷程。
專業能力只能獲得『正確性』、『嚴謹性』,在專業研究中可以獲得非常有意義的成
就。但是音樂感受是普遍全人類心靈之共同資產,幾乎沒有『正確性』,只有『深度』。
小弟常常說自己只聽3B2T(貝多芬、巴哈、布接姆斯、莫札特、舒伯特),這個意思絕對不
是『不聽3B2T的人就是沒水準沒深度』,而是『蘇友瑞這個人只有談3B2T的音樂才能具有
深度』。也就是說,你要我談蕭邦、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甚至現代音樂中的梅湘、凱吉,
我照樣可以利用音樂知識或CD唱片去唬爛出一大堆東東。但是如果期待真正深層的音樂心
靈共鳴,只有談論3B2T我才有辦法寫出感動讀者的文章。
同樣的,一個專業的演奏家、專業的樂評,他只是被訓練成『正確性』、『嚴謹性』
很強的音樂人士而己,他是否具有感動人心的深度?不無疑問,甚至經常沒有;尤其是當
我們不會被專業音樂知識唬住的時候,更不可能被『只有正確性、知識性而無深度』的音
樂態度所感動。
以此標準而言,事實上我在專業音樂人士群體中不見得容易找到深度,反而在一般、
普通的單純愛樂者群體中常常容易找到深度與共鳴。因為,前者常常只能讓音樂成為職業
或知識,後者較可能讓音樂成為生命與心靈。
專業與非專業的差別,只是『正確性』的廣度之差別。我只會談3B2T,所以我絕對不
夠專業。吉利爾斯的鋼琴詮釋諸多音樂家作品皆成典範,那才是真正的專業;阿胥肯納吉
也能正確地詮釋、出版一大堆曲目,一樣非常夠專業。但是從深度音樂心靈而論,小弟一
直期許自己談論3B2T能具有深度,也嘗試寫出感動讀者的文章;而吉利爾斯百分之百是最
具有深度的偉大藝術典範;但阿胥肯納吉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不如放電腦
MIDI.....
換句話說,談及音樂的『深度』,太多人的音樂素養都遠勝過名演奏家,只是沒信心
(太過自謙?)去想通上述的道理而己。而小弟實地經驗過與音樂專業人士的相處,更敢拍
胸腑保證上述思想是真實的:我寧可在『非專業』的一般音樂欣賞者中去尋找深刻的音樂
心靈共鳴。
在以上的思想基礎下,『版本比較』成為可能,正因為我們對貝多芬的音樂素養高過
阿胥肯納吉,所以能判斷出他遠遜吉利爾斯甚多。當然阿胥肯納吉對於某些音樂作品的音
樂素養又高過我們,所以我們會覺得那些錄音也是典範。
因此,一個音樂欣賞者如何真實地、直接地面對音樂帶來的真實感受?就上述而論,
他只要『真誠地展現音樂經驗』,不必學會音樂專業知識、不必學會樂器演奏、甚至也不
必學會我這種文字唬爛;他只要真誠面對他真心喜歡的音樂,從心靈深處體會這種音樂深
深感動他的生命,他就是一個『深度』上常常超越許多專業音樂家的音樂欣賞者。
當然了,這種判準是非常主觀的,所以才無法成為專業領域的判準。不過,就是因為
網路得以自由分享個人的異想天開,所以更容易遇見開放的心靈散發深度的音樂感受,所
以我才特別喜歡在網路上尋找深深的音樂心靈相遇。如何相遇呢?當我真誠地寫出自己對
音樂經驗的分享,然後遇到一些人,他雖然可能寫不出文章來,但是他能正確感受到我的
經驗中最重要的焦點,並且給予簡短但準確的回應;OK,我們的音樂分享己經超越了專業
音樂家之深度了。
想一想,真是多虧了網路,才得以讓眾多愛樂者透過網路心靈相遇!
作者:蘇友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6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