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冷相聲胡言)
看板comment
標題《美麗島》賞析-前言
時間Tue Nov 30 01:55:44 2004
《美麗島》賞析
前言
我要為羅大佑的新專輯《美麗島》寫一篇全面、完整的賞析。
二十日晚上,我聽完第一遍的感想是四個字:「高山仰止」,第二天再聽
了四遍,我更確定這將是一張會長遠影響我的專輯。而我想要,我強烈地想要
把自己的感動與想法寫出來,讓更多人能接觸到歌曲裡面的那樣的境界。所以
,我決定寫這篇,盡可能詳細解釋羅大佑那些可能較難解的歌詞及其章法,也
從創作者的角度,討論我們能從中取法的技巧、觀點與思維等等。
還需要聲明的一點是,我寫這一篇賞析、樂評全憑主觀。當我作價值判斷
的時候,雖然我也不會不想推而廣之,但那首先只是我一己的想法。至於我評
估的標準,則是「對我有什麼啟發」和「對我有沒有用」。我想這是對我個人
正在走的路途最有用的一種寫法,或許對各位──尤其是創作者──也會比較
有參考價值。
現在就讓我從《美麗島》的專輯文案開始,一步一步進入知命之年的羅大
佑的世界吧。
專輯文案
即使有幾首歌不是在此寫的,我們仍然要把所有聲音的成就歸功於這塊土
地。
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從她身上收取了養分多年之後,重新來孕育那份我
們共同虧欠於她的歸屬。
──羅大佑 2004年11月
翻開黑色的歌詞本,第一頁的文案已見丘壑。在這兩行字的上面是一張照
片,羅大佑手指著,眼睛注視著一朵白花。大佑說過「歌是語言的花朵」,而
花朵之滋長本於土地,這樣一張相片的象徵意涵,是強烈又深沉的。──那朵
白花的名字,多謝網友告知,是「希伯利亞之星」,花語是「救世主」。想想
,羅大佑選了這樣的一朵花,是什麼意思。
那一朵白花,雖然綻開著,卻有些垂頭喪氣的樣子。羅大佑是要以一己的
念力,灌注他的希望,讓那已形孤獨的歌曲重新盛放、挺立起來。然則,縱此
,又能如何呢?我們會想,也沒辦法改變什麼吧。可是他還是要做。自伯夷、
叔齊、屈原、文天祥以迄於今,史上多少詩人君子,在離亂的心境與時世中,
都有著這樣的苦心孤詣,緊緊護持著自己的理念,而寄託於花草、詩歌。
對時代來說,他們或許過時了,但對他們自己,以及對我來說,這是不磨
、不滅的價值。
再看那兩句話吧!這番前言,呼應了上面的照片,可是,什麼叫「重新來
孕育那份我們共同虧欠於她的歸屬」,這是什麼句子?
這一句的前面都沒什麼問題,可是後面那個「歸屬」怎麼解?從文法來看
,「歸屬」是「重新孕育」的對象,是我們共同虧欠於后土、美麗島、台灣的
。而你有看過這種用法嗎?我沒有。這說得通嗎?不通嘛。那你會看不懂嗎?
卻也不會,我一看就知道他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了。他要表達的也就是個「回
饋」。但是真就只有這麼簡單嗎?
這就是羅大佑最讓我撓頭的一點。我很注重文字的通順,即使是寫詩我也
盡量不作晦澀難解的詞句,而不按牌理出牌的羅大佑卻幾乎總能既出格又達意
又留下想像空間。我只能說這是語言天賦,可以不管規則,神來一筆就寫下最
能表達自己意念的字詞,卻也不致太難接收──接收和理解是有差距的。「回
饋」是我接收到的,現在讓我設法進一步理解它。
「歸屬」,在此是名詞,似可作「歸屬感」解,然則,「我們虧欠台灣一
份歸屬」,什麼意思,是「我們」缺乏認同,還是「台灣」缺乏一份歸屬感?
我認為是後者。而一塊土地怎麼會有主觀的、可以「孕育」的「歸屬」呢?這
就要看「土地」的定義。這裡的土地,顯然不是地理上的地球台灣島,而是人
的集體意識交織起來的一個地域觀念,它不是一個主體,而是一個客體,它本
身什麼都沒有,它有的都是人給它的,因為「它」是人的觀念,而不是任何其
他客觀存在的東西,島嶼只是它的載體。簡而言之,就像「文化中國」的概念
,這裡指的是文化的台灣。
那麼,「那份我們共同虧欠於她的歸屬」到底是什麼呢?或許可以說,是
對「台灣是什麼?」「台灣文化是什麼?」之類問題的解答的依據。就像大家
問中國文化,我們首先會想到四書五經。
如此說來,羅大佑這番話的意思,或許竟可說是某些綠營政客口中所謂的
「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了。不過這是一種詩意得多,也微觀得多、謙遜得多
的表述。
幾十年來,對於台灣,人總是拿得多、回饋得少,在地理上剝削自然資源
,人文上搾取政治資本。此中尤其讓羅大佑不滿的是政治的亂象,而他又是一
個兼具中國情懷、鄉土情懷與使命感的大時代中人,他一路批判過來,卻也不
得不迷惘於這變得愈來愈快的時局,人在這種情況下,能做什麼?他能做的,
就是寫歌,寫給他的憧憬、他的世界、他的美麗島,而在這樣為后土奉獻的過
程中,他與他的台灣遂得以相互確認、相互歸屬。
悲劇是他的世界不再與潮流吻合了,從當今中港台任一地的政治風向來看
,羅大佑都難免是一個過了氣的舊時代遺民,但我並不為此喟嘆,因為我也不
認同當今那一套所謂主流的觀念,而且我在他的歌曲之中,找到了與古今偉大
心靈相通的永恆,而我便要把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一樣在這滾滾紅塵中開拓
起我的一片天。
現在的年輕人、中學生,一樣有聽羅大佑的;只要繼續有人能因他的作品
而有所啟發,羅大佑便永遠不過氣。至少,不管現實世界以後變得怎樣,他留
下來的歌曲,還能讓後人聽了知道:以前的台灣有過這些人事物,有過這樣的
心靈。
我不知道羅大佑是不是這個想法,而我是這樣想的。我也是個創作者,也
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我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歷史,經歷許多故事,研讀經典、詩
歌……和許多人一樣,我也有著好多珍貴的、想要守護、想要發揚光大,但卻
在這世道中日漸流失的東西。
因此,《美麗島》讓我特別感動──雖然這張專輯不再富有〈鹿港小鎮〉
〈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愛人同志〉〈戀曲二
○○○〉這類宏觀的史詩篇章,而更多是微觀的一個人、一件事、一段情、一
點激憤與試圖曠達,卻更為雋永地呈現了生命的點點滴滴以及一個年屆知命者
對時光的感懷,更為深刻。而最重要的,是這一回我趕上了它的出版──羅大
佑以《之乎者也》出道時我還沒出生,《愛人同志》轟動時我還小,十年前我
也不知道《戀曲二○○○》,就算當時知道大概也絲毫不會去留意。羅大佑的
一切作品,我是上大學後才漸漸回過頭來瞭解;現在,我終於在密切的注意中
盼到了《美麗島》的問世──這就像是,和蘇軾同一時代的文人,看到了東坡
先生新作的心情。
就像是看到了蘇東坡的新作,《美麗島》,我來了。
胡又天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草於台北中國
二十六日修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0.23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0.238
※ 編輯: youtien 來自: 210.85.0.238 (11/30 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