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eathdemon (一塌糊塗的遊魂)
看板book
標題[分享] <經濟增長理論>讀書心得
時間Fri Jan 13 13:21:35 2006
斷斷續續的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從11月中旬看到現在接近一個半月了,跟我以前看的
書不同,這本《經濟增長理論》那種完全敘述性的風格經常讓讀者難以適應他讀的是一本
經濟理論性的專著,沒有成型的觀點和堅定的立場,作者似乎站在一個客觀的觀察者的角
度在講解經濟增長相關的內容。
阿瑟.劉易斯,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因為在發展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獲得洛貝爾經濟學
獎。本書是他一系列專著中最出名的一本,作者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論述了關于後發國
家在走向經濟發展的道路時會遇見的各種問題和處理之道,在閱讀的同時,簡單的聯系一
下各個不同國家在現實的政治和國際環境中的作為,會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那些
平時國家元首,政治強人所反復強調的觀點,在半個世紀以前,劉易斯就已經精辟的指出
來了。
在後來阿瑟.劉易斯的洛貝爾獲獎發言中他曾經說到:“個人(作者本人)一直深信不
疑,對經濟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將自己擁有的資源發揮到極至,外界事件只是次
要的因素,......”。在《經濟增長理論》一書中,作者的這個觀點也顯然躍然紙上。
在劉易斯看來,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部落,或者任何成型的單獨經濟實體天然所擁有的
資源包括人口,礦產,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和制度,初始資本還有國民意願等等最重要的
因素,而經濟發展理論,就是要探討怎樣的運作這些天生的資源去取得最大的成果。在這
種純粹的探討中,不包含政治意願,也不包含經濟增長是否可取的問題,分配是屬于經濟
增長理論之外的另一個方面的問題。節約的意願,合理的制度獎勵,比例適當的資本投入
,以及人口的適量組成,都有利于經濟增長,僅僅以這樣的泛泛而論的觀點來看顯然讓人
有些不過癮,那麼就用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作者在本書中力圖論証的觀點吧。
節約的意願
馬克思.韋伯曾經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精辟的指出,對于獲利的欲望
是西歐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一個原因,而同時,美國的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在其自傳中也露
骨的表示出:“獲取利潤是自己人生的準則之一。”在劉易斯看來,正是每個個人的這種
對于獲利的願望才能產生經濟增長的可能,資本才會積累起來進入下一個經濟周期內並成
長為投資,由此而產生循環,資本越積越多,國家也越來越富有,經濟發展越來越成功。
如果人所賺取的每一分錢都會迅速而且不保留的花掉,那麼原始的資本積累永遠也不可能
完成,而經濟增長,也會面臨投資不足無法啟動的尷尬。但是,另外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通過戰爭掠奪或者獲取對外的投資都有可能完成初始階段的資本積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
放眼世界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對爭取外國投資越來越積極的原因之一:在本國國民的節約
意願還沒有的時候(有當然更好),外國直接投資能夠給予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初始動力
。
節約的意願產生于對物質或者商品的渴望,或者更深層次的說一些是羅素曾經在《西方
哲學史》裡面說過的那種:“文明人之所以理智,是因為他們能夠為了長遠的快樂放棄
眼前的享受”這種理性的成功的基礎上的,所以宗教,傳統或者習俗都會在國家轉向經濟
增長的過程中面臨挑戰,這一方面最現實的例子就是印度教關于牛的崇拜,這種信仰導致
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用以去維持一個不產生利潤的特殊階層,不論他是人,還是動物,....
。同時泰國對于大量僧侶的態度也不能說對它的經濟成長沒有影響。
當然,節約的意願的產生還伴隨著社會對于勞動的評價,對于人努力的肯定,以及對于
個人正常的社會流動所持有的開放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人們獲取報酬的評介是身份地位
,或者勞動只是最低的社會階層所從事的事業或者悠閒才是社會上層所欣賞的生活方式,
那麼,對這樣的社會來說,個人努力,勤奮,等等激勵經濟成長的因素即使存在,也不會
有太大的機會。
制度原理
經常在各個場合傾聽到制度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或者壓抑,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制度才
能促進經濟增長呢?
事實上,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許在發達的經濟體比發展中的經濟體中的意義更大一
些,有事實可以佐証:西歐經濟飛速發展階段,採用的是以市場為核心的資源配制方案,
這在英國,美國的身上體現的好些,然而德國,法國,採用的更接近于政府統籌規劃的事
實;在亞洲,香港採用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成功,而韓國,台灣,印度尼西亞基本
上是在一個半獨裁的政治現實下取得的經濟增長,還有很多事例可以說明:經濟增長跟意
識形態的信仰基本上關系不大,這也是後來蘇聯的成功導致了經濟學界反思關于發展經濟
學的條件的問題。
然而,經濟增長跟另一些制度條件緊密相關,比如,貿易開放程度,法律,信用制度,
銀行貸款,以及對于經濟成長來說至關重要的社會穩定程度。在前面已經提到的宗教,信
仰,還有傳統習俗等都會在制度方面或者促進或者阻礙經濟的成長。在這一方面,因為歐
洲,已然完成了經濟增長的過程,所以後來者可以有很多的機會去學習和模仿前輩成功的
經驗,這就是所謂的後發優勢產生的原因之一。
資源與投資
資源的多寡一方面取決于老天的賜予,另一方面取決于國家擴張的欲望,可以顯而易見
的是,俄羅斯在這裡有巨大的發言權,它的國土面積和資源豐富程度很讓人吃驚。然而,
阿瑟認為,經濟發展取決于你利用資源的成功程度,而基本上不取決于你擁有的資源量。
所以小國不必悲大國也不必喜,在發展的過程中,盡量的將自己所擁有的豐富的資源轉化
為自己緊缺的資源,比如利用勞動力換取投資,利用大量的資本吸引勞動力,或者將資本
轉化為技術,通過投資它國取得資源礦產能力等等。每個人或者大一點說每個國家都有自
己的天賦所在,經濟增長就要求它迅速的開發出自己的天賦。
這其中,關于儲蓄,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是阿瑟討論的一個要點,在發達國家,基本上是
消費驅動型經濟,而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投資驅動型,所以投資和消費的比例是其中的關
鍵,那麼國家得稅收和居民得儲蓄又息息相關,國家從民眾拿走了收入,必然會減少消費
,但是又會促進投資,這其中必然有一個平衡點,每個國家,都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敏銳
的變化自己稅收政策,這既是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
其他的還有人口,知識方面的就不想寫了,一句總結是:這種書看起來很枯燥,但是看
過之後還是蠻過癮的,anyway,看過就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6.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