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otearoa (長白雲之鄉)
看板Warfare
標題Re: [討論] 民眾械鬥怎不見弓箭
時間Fri Oct 13 17:05:22 2023
: 推 wittmann4213: 記得日本來的時候,有說台灣民間火器持有度很高。沒 10/11 14:08
: → wittmann4213: 膛線的前膛火槍,自製的工藝難度不高。 10/11 14:08
: 推 peterlee97: 那是兩碼子事情 至少在日治時期我記得就有強力搜捕槍 10/13 12:10
: → peterlee97: 械的紀錄 台灣現在禁止槍械就源自於這個日本制度的樣 10/13 12:10
: → peterlee97: 子 10/13 12:10
依據陳宗仁教授在臺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5年12月)刊登的文章
〈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所敘述,
單就當時的原住民來看
從1860年代以後到日治時期這段期間
原住民各族群持有的槍枝,各種槍都有:
火繩槍[包括中國式火繩槍(鳥銃)、西洋式火繩槍(Matchlock)]
銅帽擊發槍(caplock)
毛瑟槍(Mauser bolt type)
溫徹斯特連發槍(Winchester repeating arms)
附彈匣連發槍(Magazine rifle)等等。
可能同一社的族人裡,會有各種新舊不同年代的槍枝種類同時並存。
關於槍支的取得,許多清代的文獻記載原住民的槍枝是與漢人交易取得
一種方式是由在原住民部落之間活動的漢人「番割」與「通事」所流入
另一種是在原住民聚落附近形成的「交易中心」
這個交易中心可能是客家人、福佬人、平埔族等族群的「混居地」
或是所謂的「漢番交界處」,交易品項即包含槍枝與火藥、槍彈。
賣入原住民部落的槍枝、火藥,亦會在不同部落間輾轉流通。
後期的新式槍枝,多為洋行引進後流通,或經由清軍部隊流落入民間。
伊能嘉矩認為,在臺灣割讓予日本之際,清軍的武器直接或間接地轉售與原住民
是當時原住民擁有大量槍枝的主要原因。
關於當時原住民擁有的槍枝總數與擁槍比例估計,
1908年,臺灣總督府的調查如下表:
https://i.imgur.com/WapBAEk.jpg
泰雅族擁槍最多,比例也最高;達悟族沒有槍。
另外一張表,1906年,針對東部地區原住民的調查:
https://i.imgur.com/mZ4G9zS.jpg
阿美族海岸群、阿美族卑南群、
太魯閣族塔克達雅群、太魯閣族太魯閣群以及排灣族
這些族群的每一名壯丁平均都擁有超過一枝槍,
排灣族還每人平均擁有超過兩枝。
陳宗仁教授在文末做出的結論,簡單說來如下:
臺灣原住民處於世界性槍枝流通網路的最末端
槍枝多不是直接來自於西方商人,而是經由漢人中介轉販,持續兩百年以上
所以原住民所持有的槍枝種類,往往是賣方商業販賣的結果
不是原住民的主動選擇。(賣方有什麼,買方就買什麼)
原住民雖然是被動地接收槍枝,但對槍枝的使用有其主體性的思維與選擇
建構了自己的槍枝文化。
用槍的目的,不是為了大規模獵取動物或殲滅敵對部落
而是維持部落的狩獵與出草活動。換言之,槍枝並沒有改變原住民的政經結構。
因此,老舊的火繩槍雖然性能不佳,但仍能符合狩獵需求,且便於維修、補給
在新式槍枝出現後,並沒有被淘汰,出現新舊各式槍枝並存的情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10.1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Warfare/M.1697187925.A.5C7.html
1F:推 articlebear: 推 10/13 20:11
2F:推 CGT: 推 10/13 21:30
3F:推 AaronWang: 推 10/13 23:56
4F:推 TheoEpstein: 推 10/14 00:04
5F:推 atteleitus: 推 10/14 01:04
6F:推 mschien8295: 推 10/14 01:10
7F:→ sdiaa: 從阿富汗到烏克蘭 各種衝突也常常出現古老槍械... 10/14 02:54
8F:推 c22748872: 人均兩把www 10/14 08:09
9F:推 roseritter: 推 10/14 09:30
10F:推 hedgehogs: 推 10/14 11:41
11F:推 AGIknight: 果然台灣只有我沒槍了 10/23 17:09
12F:推 QuentinHu: 推 10/27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