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elldog (媽寶地狗)
看板Warfare
標題[討論] 沃邦與他的攻城理論
時間Thu Mar 9 10:20:09 2023
圖文版: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2369166?
前言
在17世紀上半,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在80年獨立戰爭期間磨練彼此的守城技藝與攻城技巧,
與之相比,法國人的風格是猛攻有餘而準備不足,當時人們稱正面的血腥進攻叫à la
française攻擊,意思就是像法國人一樣;塔萊蒙·德·雷奧(Tallement des Reaux)在
I621年評論道:「我們是如此無知,在聖讓·德安格利(Saint-Jean-d’anglely)被圍困
時,沒有人知道如何建造戰壕。」直到沃邦的出現才改變這一切。
當稜堡出現後,圍城平行法這個攻城戰術出現雛型;圍城部隊用兩個環形工事包圍了他們
的獵物;一個是向內,面對著被圍困的要塞,與要塞的邊平行;另一圈向外,保護進攻者免
受對方援軍的攻擊,一個包圍圈通常周長15~20英里。
在1572年的蒙斯,阿爾瓦第一次完整地使用了這種戰術,到了17世紀,人們開始有這樣的
認知,鏟子戰勝了刀劍,進攻部隊需要包圍要塞,切斷對方的援助和供給,然後才能開始
圍攻;在沃邦手上,圍城平行法變得更理論化、更系統化,且有紀律的執行。
圍城平行法
當代人雖認同沃邦在築城上的天分,但覺得沃邦最偉大的創新,來自他的攻城作戰;在攻
占馬斯垂克的幾年前,他曾寫了一個標題名為《Mémoire pour servir d
'instruction dans la conduite des sièges et dans la défense des places》的手
稿,闡述了自己對攻城作戰的見解。在他的構想哩,圍城平行法不只需要挖兩道戰壕,應
該是三道;第一道防守戰壕向外,保護進攻者免受對方援軍的攻擊,第二道進攻戰壕向內
,第三道戰壕離目標最近,使攻城部隊能用火炮近距離射擊城墻底部;沃邦強調多一份火
藥,少一份流血。
隨者離敵人越近,攻城部隊的火砲也要有更好的保護;布萊斯-德-蒙魯克(Blaise de
Monluc)描述了1554年錫耶納圍攻戰期間守軍的反擊,他說:「敵軍的第三砲打在籃堡的
底部,第四砲直接打在他們的大炮上,殺死了他們很多人;於是,所有人都逃到了他們大
炮後面的一間小房子。 」
三道戰壕彼此有交通壕連接,交通壕要鋸齒狀,免得里面的人員被一枚砲彈一鍋端;克萊
維斯的菲利普當時寫道:「你必須注意敵人的砲塔樓、砲台,你必須控制你的交通壕,使
敵人的槍炮都無法攻擊你。」每4公尺的地面上安排了大約3~4個人進行挖溝, 每個人最
多挖1公尺,每個人的溝與其他人相連,最後形成一條連續的戰壕。
攻擊方也要隨時注意守軍的反撲,當夜晚來臨,雖然夜色阻礙了守方對戰壕的狙擊,但夜
色
同樣也阻礙攻方偵察守方的軍事行動;比如1683年的維也納圍城戰,神羅軍就多次利用夜
色,
組織敢死隊沖向戰壕,把手榴彈扔進壕里,殺死里面的鄂圖曼人。
Arriére-Coin在法語的意思叫後角,其實就是戰壕里的藏兵處,這是布萊斯-德-蒙魯克
在
1558年圍攻蒂永維爾(Thionville)時的小發明:「我所做的是每隔20步做一個藏兵處,
有時向左,有時向右; 部分藏兵處的寬度甚至足以容納12或15名帶著火繩槍或長矛的士
兵
;當敵人跳進戰壕,士兵們能夠從背後攻擊他們。」
挖出來的土可變成戰壕的胸牆,或把土裝在籃子里變成籃堡,然後把籃堡排成牆;這樣可
以讓進攻方免受敵人火力的攻擊,並且架上火炮保護。為何進攻戰壕要兩個?沃邦的理念
是,兩個戰壕這樣比一個戰壕能容納更多的攻擊部隊與攻擊火炮,萬一第三道戰壕被守軍
奪走,還有第二道戰壕可繼續作戰,直到20世紀初,這一直是圍城的標準模式。
直到1672年的第三次英荷戰爭,法軍入侵荷蘭後,沃邦在馬斯特里赫特圍城戰中終於可以
實現他的理論,此戰,沃邦不是作為攻城顧問,而是以總指揮的身分參加。
馬斯垂克圍城戰
馬斯垂克位於荷蘭法蘭德斯地區的最東端,馬斯河貫穿其間;城防於1632年由奧蘭治
親王-弗雷德里克·亨利[註]所建造;在鐵路運輸興起以前,內河航運是主要的運輸手段
,馬斯特里赫特控制馬斯河的航運,是河上的戰略要塞城市之一。對荷蘭來說,馬斯垂
克可以拖住法軍的腳步,幫後方取得準備的時間,而且威廉三世還準備把當地做為攻佔
法國城市-沙勒羅瓦的基地,沙勒羅瓦可是法軍補給線的起點。
註:弗雷德里克·亨利,奧蘭治親王-沈默者威廉之幼子,拿騷的莫里斯的弟弟,在莫里斯
死後,繼承奧蘭治親王的頭銜,並出任荷蘭省、烏得勒支省、西蘭省、奧費賴塞爾省、格
爾德恩省、格羅寧根、德倫特的執政,成為共和國的聯省執政。
1645年至1672年,城市的防禦工事被忽視,年久失修,土方也受到侵蝕;1672年進行了臨
時的修繕,改善了一些情況,在薄弱處建造了木柵欄,增加了防禦力,還在通格倫
門外增加了一個月台。
守軍由雅克·德·法里奧指揮,他是一位流亡到荷蘭的法國胡格諾派信徒;由於局勢的嚴
重,1672年5月後,許多軍團從馬斯垂克被抽調到別處,1673年6月,要塞里剩下8個步
兵團、3個騎兵團、1個工兵連和1個擲彈兵連;後來守軍得到了西班牙人的增援,加入
了一個意大利步兵團和兩個西班牙騎兵團,一位指揮官曾在1671年指出,要成功防守此
城,最少需要8000人;但此時守軍只有5000名步兵外加1200名騎兵,法軍則有24000名
步兵、16000名騎兵,還有58門火砲。
1673年6月5日,第一批法國軍隊抵達馬斯垂克,向馬斯河西岸推進;6月6日,來自圖
倫的部隊出現在東岸的維赫克郊區外;6月7日,法軍在城市的北部開始建造兩座船橋,讓
兩支部隊可以相連;同時,七千名農民開始挖掘壕溝和築墻。盡管預期的援軍沒來,荷蘭
軍當天進行了一次突擊,隨後在6月9日進行了第二次,殺死了一些法國兵。
6月10日,路易十四到達,6月11日,國王與他的兄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會合,並在城
西南的沃爾德村紮營,在一個能容納四百人的巨大帳篷里,法國人要求法里奧投降,但他
拒絕了。
6月13日,法國人開始已經在城市西側準備大量的木材和建材,現在沃邦開始要選擇進攻
的地點;要塞的北部有一條又深又寬的護城河,直接與馬斯河相連,而南部則被傑克爾河
覆蓋,在那挖戰壕,會被河水會淹沒,因此,唯一的方向只能越過高大的巖石山脊,向西
面進攻;1632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從西班牙人奪下此地時,也是同一個攻擊方向。
向西進有個小缺點,就是這邊的巖石是比較硬的泥灰巖所組成,由於沃邦喜歡挖比較深的
壕溝,多多少少會帶來一些麻煩,不過這些都可以克服。
6月14日,環繞要塞的壕溝基本已經完成,雖然因為地形的原因,壕溝的包圍不是很完整
,但沃邦並不是很在意,因為那不是很重要。沃邦決定選擇要塞的西門-通格倫門,作為
攻擊的重點。
通格倫門的南面只有一條幹涸的護城河,門外有個三角台,三角台之外,又建了一個月台
;雖然通格倫門北邊有一個突出的角台,南面有一個名叫Groene Halve Maan的半月台保
護,但沃邦仍認為這個門是馬斯垂克的弱點,因為三角台後面的幕牆並不是稜堡的泥
土厚實夯牆,而是名叫Tongerse Kat的中世紀城墻;城牆上雖然有一個的騎士台,但這樣
的工事,還是無法保護這道門的;傑克水閘入口的附近,曾經有個五角台,當年建造
通格倫門外的月台,因為缺乏土方,所以把這個五角台給拆了;事後沃邦批評到:「如果
那個五角台還在,他不會選擇通格倫門來進攻,因為防禦火力會太猛烈。」
6月16日,法軍築起三個砲陣地,一個在城鎮西南方的聖彼得山的北坡,因為這是俯瞰要
塞
的理想位置,兩個砲陣地面向通格倫門,頭6個小時,法軍發射了3000發炮彈。
在黑暗的掩護下,法軍的工作以穩定的速度進行,6月17日深夜,第一條平行壕完成,6月
19日~20日,第二條平行壕也OK了,法里奧能想過突擊法軍的平行壕,但平行壕長度太長
,且被大砲所保護。法軍的火炮打碎了圍墻,壓制了Tongerse Kat上的大炮,並在主墻
上制造了一些小缺口;城市居民引起了很大的緊張,因為按照傳統,一旦城市的城墻被攻
破,士兵就有權對其進行掠奪。
6月23日夜里,第三條平行壕完成了,向前延伸的突擊壕到達了最遠的地方,距離要塞大
約
只有160米,守軍想要用火槍壓制,但該突擊壕在火繩槍有效射程之外;大約2500名部隊
集
結,準備攻打格倫門。
6月24日晚上17:00,五聲炮響,法軍開始進攻;蒙特布倫侯爵(Marquis de Montbrun)
指揮對月台的主要進攻;蒙塔爾伯爵-查爾斯.德.蒙索爾寧(Charles de Montsaulnin)
則率領部隊佯攻南邊的半月台Groene Halve Maan;蒙茅斯公爵率領50名英國志願者和一
個由達達尼昂中尉[註]領導的皇家騎兵連,佯攻北邊的角台。
註:夏爾.達達尼昂,達太安伯爵,路易十四的劍客隊隊長,戰死於1673年的馬斯特垂克圍
城戰。
路易十四曾試圖勸說蒙茅斯公爵不要參戰,擔心他的死亡會惡化與英國的關系,但路易十
四還是不得不同意;沃邦下令蒙塔爾伯爵與蒙茅斯公爵只能佯攻,但蒙茅斯公爵試圖攀登
角台,結果被打退了,損失慘重,傷亡人數超過100人;爭奪點在壕前的人工峭壁與半月
台(Groene Halve Maen),法軍遭受許多損失,特別是在他們的軍官。
格倫門前的月台被法軍占領,很快被荷軍反擊奪回,然後再次法軍被占領;傍晚時分,法
國工兵通過一條通信戰壕將月台與第三條平行壕連接起來。
稜堡的部分防禦措施是在西邊泥灰巖台地下挖出的永久性隧道,在1645年後,這些隧道已
經部分坍塌,但在圍城戰之前,守軍對隧道進行了一些倉促的修覆;6月25日清晨,法國
軍隊攻入隧道,荷蘭人引爆一枚地雷,炸死了大約50名攻擊者;守軍立即發動進攻,第二
次奪回了月台。
作為回應,英國人和法國人再次發動進攻,蒙茅斯公爵從左邊繞過月台,達達尼昂從右邊
繞過,第二火槍手連則從正面發動進攻;經過一段混亂的戰鬥,荷蘭守軍被逐退,但有幾
名英國軍官被殺,其他人受傷;達達尼昂在通過第一道防線的缺口時被一顆子彈擊中頭部
,受到了致命傷,最後重傷死亡。
在部署的三百名火槍手中,有八十多人被打死、五十多人受重傷,為了紀念他們,後來在
這個地方建立的一個三角堡,被稱為 "火槍手之路"。
這段時間,沃邦失去了信心,他原本以為駐軍的士氣低落,沒想到他們如此頑強;他寫信
給法國戰爭部長François-Michel le Tellier, Marquis de Louvois,如果荷蘭人第三
次成功奪回月台,他可能被迫放棄圍城。
6月26日,法軍改變作法,先削弱角台和半月台(Groene Halve Maen)的火力,然後才對格
倫門進行突擊;法軍把炮位被安排在半月台和角台之間,拼命進行短距離的炮擊。
6月27日,路易十四站在聖彼得山的北坡上,觀察了圍城戰幾個小時;法國工程
師在角台下挖了一條隧道,在28日引爆了地雷;意大利守軍驚慌失措,聽任城墻被攻破。
最後他們終於集結起來,用手榴彈進行反擊,但土牆還是落入法國人的手。
盡管法國人做好突擊的準備,但最後的突擊命令並沒有下達;法國人俘虜了幾名荷軍工程
師,他們透露了埋有地雷的隧道位置;在進攻者能夠滲透隧道之前,守軍在角樓下又引爆
了五顆地雷;6月28日,一個居民代表團要求法里奧投降。
6月29日,一名法軍號手再次要求荷軍投降,但法里奧拒絕;隨後,法軍火炮加強了對內
城和防禦工事的轟炸;位於聖彼得山北坡的火炮將火力集中在城墻的西南角,城墻倒塌在
半月台Groene Halve Maan旁的護城河。6月29日夜,荷軍遺棄三角台,6月30日晚上,荷
軍再遺棄了半月台Groene Halve Maan。
守軍的處境已無可救藥,民眾再次向法里奧施加壓力,要求他不要再繼續打了;民眾提醒
他,1579年6月29日的馬斯特里赫特圍城戰,帕爾馬公爵-亞歷山大·法爾內塞洗劫這座城
市,在三天內謀殺了一千名居民,他們懇求法里奧投降,避免屠城事件的重演。
6月30日清晨,法里奧向法軍送去一個消息,說他準備談判;經過兩個小時的談判,他以
相對有利的條件交出了這座城市,在居民彩旗的揮舞下,剩下的3118名守軍光榮的前往荷
蘭的占領區-赫托根博斯。
3個月,不用;1個月,不用;15天,只要15天;沃邦用15天與2300人的代價拿下歐洲人當
時心中難以攻破的堅城-馬斯垂克,沃邦的名聲響徹整個歐洲。
中西攻城術的不同
在投石機的時代,中國與歐洲就是走上不同的思路;歐洲使用的是巨型的配重式投石機,
優點是可以發射數百公斤的石彈,但缺點就是射速很慢,而且無法移動。但中國使用的是
人類投石機,最大的石彈就幾十斤,其好處是發射速度快;比如1147年里斯本圍城戰,
100名十字軍英國士兵輪番操作2門人力拋石機,10小時共發射了5000發石彈,差不多是每
7秒1發,雙方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
我想這樣的選擇,其重要的是城防的不同;中式的城牆太厚了,動則幾公尺厚的夯土,就
算幾百公斤的石彈,打上去也是不會垮,既然無法毀牆,那投石機的任務就只好-殺人,
提高開火效率,能殺傷更多的敵人。但歐洲的城堡是不一樣的;歐洲城堡的城牆是石造的
,厚度往往不到2公尺,只要在底部開上一個洞,石牆本身的重量就能把自己壓垮,所以
用配重式投石機發射的幾百公斤石彈,是有機會能擊垮城堡城牆的。
當進入火炮時代,大明軍事家把投石機的思路延續到攻城火炮身上,既然火炮也無法弄垮
城牆,那火炮的任務就只好殺人;而且大明還有喜歡築土台、木架,把炮吊上去,向下發
射的怪習慣。
1366年徐達圍攻張士誠於姑蘇,圍城方就是:「四面築長圍困之,又架木塔,與城中浮屠
對,築臺三層,下瞰城中,名曰『敵樓』;每層施弓弩、火銃於上,又設『襄陽礮』以擊
之,城中震恐。」這里的襄陽礮並不是回回炮,而是鐵鑄的火砲。
在萬曆二十年(1590 年)的寧夏之役中,監軍梅國楨積極勸說將領們用砲;說道:「此城
之破,必仗大砲,大砲得據高而下擊之,則無敵矣。」還鼓吹要築土木臺用砲,「終不出
築臺一策,大砲可上也」;後來木料不夠,木匠不夠,梅國楨只好把炮吊上城東現有的土
臺、城西外的土塔寺。
這樣居高下擊的習慣到海外作戰時還是不變;1593年的蔚山城之戰,明軍都攻到城下了,
但因為操作火炮仰射的能力差,附近又沒更高的地勢,明軍慣用的火炮下擊無法發揮,攻
城作戰功敗垂成;遊擊陳寅:「上年(1597年)蔚山之役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騎兵先到
,攻破蔚山外柵;翌日俺領步兵,共破內木柵三重,~略~,城堅,攻之未易下,~略~,欲
以大碗撞破,而城高勢仰,不得施技。 」島山之役也是一樣的情況「城在山上,地勢高
峻,大砲高放,則越過於城者,其高二十餘丈,雖屢放,萬無得中之理矣。」
那大明火炮的攻擊對象大抵是那些呢?我想應該還是人為主,城垛上的防守器械為輔吧;
1600年的播州之役,總督其役的李化龍強調火炮要「裝至近囤山頭打去,令其上人人莫斃
其命。 」
為何大明在操作火炮上這樣喜歡臨高下擊?我想可能是砲手與軍官缺乏基本的三角函數計
算能力,與測量砲仰俯角的工具(砲表、銃規、測距儀),所以對曲射命中沒有把握,只好
臨高下擊,透過直描打擊城垛上的人員或城防武器;用遠距離的曲射命中位置更高的城防
工事,或使用迫砲讓砲彈以高仰角曲射越過城牆,擊中城內目標,大明砲手可沒有把握。
所以,在紅夷重砲傳入中國以前,為何大明的火炮大抵是輕炮?我想可能是火炮如果太大
太重,那就無法吊上土台了,無法吊上土台,自然也無法臨高下擊了;所以那些洪武銅砲
為何有砲耳,與其說是能調整仰俯角,不如說方便吊砲吧。
這也是歐洲軍事家與大明軍事家在攻城戰的不同抉擇,大明軍事家以殺人為主,摧毀城防
為輔;喜逐高台,居高下擊;而歐洲同行優先摧毀敵人砲臺,弱化敵人火力,殺人只是為
輔。革命副導師口中的:「火砲摧毀了城堡。」此話只適用於歐洲,可不適用於中國呢。
;副導師的軍事歷史研究水平,就臭棋簍子
後記
因為過去攻城如此之難,某些大明軍事家只好臨場發揮,挖空心思想些旁門
左道破城,但吃瓜群眾不懂,以為那些奇謀巧計才識中國攻城戰中的常態;
這樣的想法影響了無數文藝創作, 所以才讓讓人生出這樣的印象:「洋人
在攻城上是力攻法,屬於是工程學的一環;參謀坐在桌上,翻開地圖,堆
起沙盤,整日在那計算需要挖多少壕溝、使用多少砲彈、士兵要消耗多少
糧草、我們需要花多少天,敵人的牆才會被我們打塌下來。
而中國人在攻城上是智取;攻守兩方有如棋手對弈,你沖我擋、你飛我斷、
你叫吃我打劫;雙方你來我往,用盡各種招數。」
三國演義對中國人影響太深,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吃瓜群眾覺得戰爭是
一場又一場的詭計,啥分兵偷城、討敵罵陣、斷糧誘敵、內應開門,如果
正面攻擊一座城,往往被人覺得是智力低下的表現,因為聰明人都用騙的。
參考資料與出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ege_of_Maastricht_(1673)
http://www.syler.com/SiegeWarfare/digging2/advancedbatteries.html
從砲到砲
Giant of the Grand Siècle THE FRENCH ARMY, 1610-1715
http://www.syler.com/SiegeWarfare/digging2/dig2fort.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6.152.4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Warfare/M.1678328414.A.820.html
1F:推 leptoneta: 原來是在講近代攻城戰爭 我還以為在講一次大戰 03/09 11:44
2F:推 vonton: 被攻擊的城市常見翻譯是馬斯垂克 03/09 12:39
3F:→ helldog: 我改 03/09 12:43
※ 編輯: helldog (114.136.174.100 臺灣), 03/09/2023 12:52:04
4F:推 roseritter: 原來就是馬斯垂克阿 03/09 12:55
※ 編輯: helldog (114.136.174.100 臺灣), 03/09/2023 16:27:19
※ 編輯: helldog (114.136.174.100 臺灣), 03/09/2023 16:32:12
※ 編輯: helldog (114.136.174.100 臺灣), 03/10/2023 12:57:48
5F:推 qlz: 幾年前有新聞說找到達太安在馬斯垂克的墳墓了 03/11 14:31
※編輯: helldog (223.137.96.19 臺灣), 03/12/2023 13:04:12
6F:推 Gogoblue: 推 03/13 22:44
※ 編輯: helldog (223.136.102.217 臺灣), 03/16/2023 09:57:11
※ 編輯: helldog (223.136.102.217 臺灣), 03/16/2023 09:59:44
7F:推 SpiegelSpike: 非軍事史專業,但大推 03/17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