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ewalker (報告饅頭班長不夠)
看板Warfare
標題[新聞] 史話》與歷史學家重返明清戰爭場景(胡
時間Wed Jul 6 17:39:03 2022
史話》與歷史學家重返明清戰爭場景(胡漢輝)
有幸閱讀台灣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的《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翻開巨著,讓時光倒流400
多年,和黃教授一起走進那個特殊年代的戰爭……
一位歷史學家的風釆,是透過那些刻板枯燥歷史信息,用生動娓娓動聽的語言,告訴你應該
用歷史人文的深度和哲學的人文高度,讀懂某一個歷史階段的史實。比如:400多年前,全
世界規模最大的「薩爾滸戰役」(1619),當時後金以其訓練有素的弓箭手,搭配雷霆萬鈞
的鐵騎,大敗於過度相信「火器」的明軍──故事的精彩程度令人不禁擊節讚賞。書中這麼
描述:明軍在薩爾滸之役時尚以火器自豪,遼陽總兵劉綎曾派人開諭敵軍曰:「我有7種火
器,汝不可擋,須速來降!」
而馬林在與努爾哈赤遭遇時,亦不畏布陣進行野戰。繞營鑿壕3道,壕外大炮,炮手皆步立
大炮之外。又密布騎兵一層,其餘眾兵皆下馬於3層壕內布陣。馬林在陣前臚列兩輪戰車,
每車牌楯上有可發射火器的小孔,期盼能以火力壓制敵方。然而戰車必須配合準確性和發射
率均較高的火器,才能發揮作用。
此外,他也失策地將大炮均列於壕外。由於各種銃炮的裝填頗慢,故兩軍交戰時,滿洲騎兵
只需不到20幾秒就可以從200米外突入明軍位於壕外的炮陣,而這段時間內,操作各種大、
小火器的銃炮手只可能發射1至2發;快速移動目標很難被瞄準命中。
這就是黃一農教授筆下的「後金」鐵騎大敗守城明軍詳細故事。
讀者會在這場戰役中體驗在「先進與落後的生死鏖戰中」思考:熱兵器與冷兵器之間的「戰
場效果」;騎兵繞勇的衝殺速度與熱兵器發射速度的差異,造成戰爭的勝與敗。那麼在當時
戰爭環境裡,人們的思想流與意識流裡,到底「誰會戰勝誰」?
這種先進與落後課題的討論其實從薩爾滸戰役一直爭論到乾隆58年(1793年),英國使臣馬
戛爾尼為乾隆皇帝送來象徵盎格魯‧撒克遜工業革命成果和標誌軍事高科技水準的「西瓜大
炮、銅炮、自來大炮、艦船模型…」時,乾隆皇帝不屑一顧!但是,黃一農教授用他對當時
史實的調查研究,用歷史的大眼光,更深層次的分析當時真實的戰爭狀況:出身晚明福建建
陽刻書世家的余應虯,在其《鐫古兵家籌略》一書有云:「夷狄長技莫如馬,中國長技莫如
車。夷狄長技莫如弓,中國長枝莫如火。車靜以制賊之動,火遠以制止賊之近。況馬費十倍
於車,馬施火不若於車」。認為明軍憑藉火器和戰車應足以對付後金的騎兵與強弓。
然而,在關乎明衰清興的薩爾滸之役中,努爾哈赤憑藉著「集中軍力,各個擊破諸路敵軍」
的卓越戰略,率滿兵以冷兵器大敗過度迷信火器的明軍,證明軍事史上由於火藥所主導的時
代尚未能進入中國戰場。訓練精良弓箭手,搭配擁有快速移動力和萬鈞衝撞力的鐵騎,仍是
主導這場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比較當時用火器的戰術(如其錯誤地將火炮置於壕外,且未
能做到排槍循環齊放),因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壓制或殺傷火網。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一部歷史巨著撇捺飛揚是血脈的史實,不是跟著別人後面爬行
,而是親臨當年的戰爭場景,深入調查研究,感悟、體驗當時戰爭雙方作戰的心理狀態、心
靈想像;然後娓娓描述戰爭形態的各種細節。這種精妙語言完全是「田園調查」的結果,也
是黃教授做學問的特質。
再翻著作,故事又跌宕起伏,黃教授又把我們帶到明萬曆31年癸卯歲的「呂宋慘案」歲月。
這是中國閩南同安人第一次感受先進與落後,「落後就要挨打」的那個時代的哲學觀。西班
牙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殖民地之後,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僅用200炮兵,用先進的「呂宋
大炮」,在一個多小時內,殘殺了兩萬多中國閩南人。「呂宋慘案」震驚全世界;也讓當時
一些在菲律賓的同安人痛定思痛!他們想方設法,得到西人信任,學習西班牙人先進的鑄炮
和「操炮」技術,意在有朝一日,為死難的同胞報仇雪恨;「呂宋慘案」刺激了新式武器的
需求。
2014年,福建石獅市博物館從民間收集到明代兵部尚書黃克纘為其堂兄黃克立撰寫的墓誌銘
。墓誌銘上的蠅頭小楷言簡意賅地說明:在寧遠大捷中立下戰功的「閩卒」是黃克纘委託侄
孫黃調換從同安招募而來的:「余(指黃克纘)為戎政兵部尚書,值建賊(指努爾哈赤)攻
遼陽,京師大震,余命兄(指黃克立),孫黃調煥募同安(指泉州府同安縣)善鑄呂宋炮(
紅夷大炮)者14人,攜之入京。鑄三十門而上疏解其六於遼,令煥(黃調煥)為守備將南京
所攜工用炮者30人與之偕,內一炮重3千斤,為參將李秉誠取守奉集堡,夷將火狐狸將2萬人
來攻城,炮發擊死賊800人,殲其二將,乃火狐狸與哈赤侄也……」墓誌銘是明清戰爭非常
重要的歷史物證!
黃教授得知這一重要歷史信息之後,第一時間給我掛電話說因為教務忙,讓我先從廈門趕往
石獅先拓印墓誌銘的碑文。第二天晚上,他就風塵僕僕地趕到石獅和我會合。他反覆驗證碑
文的內容之後,便喜形於色地告訴我:「墓誌銘是中國閩南同安人第一次仿造紅夷大炮的「
物證」。不久,他在(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大炮的引進)論文中引用史證與物證的
關係,切入點從武器和戰術的角度探討紅夷大炮的鑄造與南洋地方閩南工匠的關係,認定時
任兵部尚書的黃克纘招募閩南工匠在北京鑄造中國第一批紅夷大炮並且參加遼東「三大戰役
」。此一研究匡正了先前學界認為徐光啟等天主教徒首先從澳門引進西洋火炮的錯誤認知。
2006年9月,我在《廈門晚報》發表《同安大炮的輝煌》一文,意在把廈門地方史與中國歷
史之關節相連結,進一步闡述閩南同安人早在明末就具備「師夷長技」的思想、行為和能力
,並活躍在中國的軍事舞台上。
文章刊出不久,有廈門年輕學者提出異議,認為紅夷大炮的引進是澳門天主教的徐光啟。黃
教授聞知後告訴我:「史學上有不同爭論是很正常現象。而問題的關鍵,則是必須善於運用
史證和物證來驗證自己的論點。然而除了史證(黃克纘給萬曆皇帝的奏摺)、物證(墓誌銘
)之外,還有其它證據嗎?」
黃教授告訴我,一個歷史學家的責任是善於廣益思考並勤於尋覓歷史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找
到新的突破口。為了探索這一細節與突破口,黃教授不惜遠行歐洲各國,終於在英國「皇家
火炮博物館」找到明末兵部尚書黃克纘主持「殲虜大將軍」鑄造的紅夷大炮。黃教授把「殲
虜大將軍」的照片寄給我,他在信中說:389年前中國最早仿製紅夷大炮的碩果,僅有一門
珍藏在英國皇家火炮博物館。英國人將這門火砲編號為2/262,炮身銘文為「殲虜大將軍,
萬曆庚申春,總督泰寧侯陳良弼、戎政兵部尚書黃克纘;督造官黃調煥、高基山、郭應星。
鑄造曾慎等」。英國人對炮長、重量、炮內徑、炮口處的管壁厚度、火門、銃耳、尾珠等數
據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為解破一個歷史上懸而未決的課題,黃教授不辭勞苦,鍥而不捨的精神,讓我佩服之至!一
場學術討論,終於在新的歷史物證和新的史觀面前結束了。
一部洋洋灑灑數十萬文字的歷史巨著,真的是「關山千萬里」啊!然而這千萬里關山有多少
個關關卡卡是需要在每一個重大的細節去認真、嚴謹求證的,但是黃教授不知道走過多少這
些艱難關卡的?但是他並不畏懼這些「萬里征途」,他是站在歷史人文的寬度、深度,用人
文哲學的高度,去進行鍥而不捨深入調查、研究每一重大歷史節點的每一個細節,用史證、
物證相互佐證,一直到真相大白,他才會透出很開心快樂的笑靨。
閱讀、感悟《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之後,我對黃教授說:「這部歷史巨著,是您用心靈、
歷史史實、親力親為,站在歷史人文的寬度和深度,用哲學的高度,用人生特有的審美形式
和心血鑄成的!」
(作者為廈門文博研究員)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20626000006-262107?chdtv
推考據
其實當時明國的槍砲還是輸給洋人
換言之,明軍如果有VOC的水準
可能就不會輸得這麼慘
#1YInIENe (Warfare)
善使槍炮的火槍手在明軍是比較缺乏的,鄭芝龍私人部隊的核心戰力,就是由VOC傭兵訓練
出來的600名火槍手,他們在與官兵聯合剿匪往往當作先鋒,立下赫赫大功,如果戰力不優
秀,官兵為何要把首功讓給一群海盜?這批火槍手與戰船也是鄭芝龍未來由賊轉兵的資本。
且明軍一直有招募少量倭兵與葡萄牙傭兵,這兩種兵的特點都是善使槍炮,如果明軍把火
槍這固有長技玩的轉,還需要招募外國傭兵嗎?
--
如何嘴砲 反駁對方的重點──◢◣
█確實指出人家論點的錯誤性 ψQSWEET
駁斥──────
◢ ◣█用引言指出對方錯誤或矛盾的地方( █
優質論文)
在嘴砲王 相反的觀點──
◢████◣█列出相反的論點並以事實當證據( █ 辯論社)
應該出現 矛盾────
◢██████◣█列出相反的論點但不加以證實( ██論壇)
的元素 攻擊態度─
◢████████◣█質疑對方的態度和口氣 ( ██匿名版)
人身攻擊↘
偏見↗
▄▄▄▄▄▄▄▄▄▄▄▄█攻擊身份和能耐█幹你娘(█ 小朋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6.71.9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Warfare/M.1657100347.A.197.html
1F:推 hsinhanchu: 這個中文數字和阿拉伯數字夾雜的用法看了眼睛發痛 07/06 19:08
※ 編輯: Reewalker (117.56.71.99 臺灣), 07/06/2022 20:01:47
2F:推 MidoriG: 第二段大敗於應為大敗,意思反了 07/07 01:44
3F:推 peterlee97: 好文章 但裡面的大敗害我一直搞的很問號 07/07 20:52
4F:→ helldog: 以我現在的眼光來看,黃一農的論文,還是太大史觀,細節 07/09 11:05
5F:→ helldog: 上不夠細,現在的潮流,也不偏向這种寫法。 07/09 11:05
6F:→ helldog: 以我現在的眼光來看,黃一農的論文,還是太大史觀,細節 07/09 11:05
7F:→ helldog: 上不夠細,現在的潮流,也不偏向這种寫法。 07/09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