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istory 板


LINE

新聞專題 台荷交流400年 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topic/4626.aspx * 台荷交流400年1 / 台荷相遇400年 台灣以多元視角自信看待歷史 * 台荷交流400年2 / 220位台灣員工落腳荷蘭「護國神山」ASML * 台荷交流400年3 / 荷蘭最潮事務所 台籍建築師搭橋改造台灣公共空間 * 台荷交流400年4 / 4個台灣年輕人在荷蘭 為自己也為他人圓古典音樂夢 * 台荷交流400年5 / 英文台灣研究百科問世 荷出版社將台灣知識引入國際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66.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1 / 台荷相遇400年 台灣以多元視角自信看待歷史 2024/11/24 11:49(11/24 13:13 更新) https://i.imgur.com/sJmba0y.png
荷蘭鹿特丹的聖勞倫斯大教堂壁畫描繪牧師亨布魯克赴台傳教,在1661年遭鄭成功斬首殉 道的故事,呈現與台灣教科書不同的歷史視角。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鹿特丹攝 113年11月24 日 台灣與荷蘭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進荷蘭多個城市,除了博物館、教堂裡不同視角的 殖民歷史,還看到逾220位台灣人前進荷蘭半導體「護國神山」,以及台灣建築師和年輕 藝術工作者的活躍身影,書寫著新的台荷關係。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海牙24日專電)荷蘭鹿特丹的聖勞倫斯大教堂(Grote of Sint- Laurenskerk)裡,有兩面高聳至頂的壁畫,以黑白漫畫格式呈現,訴說著400年前一位荷 蘭傳教士行旅南洋,在台灣島上遭「國姓爺」鄭成功斬首殉道的故事。 這位牧師亨布魯克(Anthonius Hambroek)的傳記,也出現在荷蘭史書和早年劇作。其中 ,打敗荷屬東印度公司軍隊、結束荷蘭殖民台灣38年的鄭成功被描繪成形象殘暴。 就像現在大多數荷蘭人不知道台灣在17世紀曾短暫成為荷蘭殖民地,大多數台灣人也不知 道,從小在課本中被詮釋為收復台灣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原來在當年荷蘭人的視角敘事下 ,有多麼大的不同。 世界地圖上第一次出現完整的福爾摩沙全島樣貌,並顯示台灣為當年國際貿易多條航道必 經地的緣起,是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南部建城、殖民。 400年前,台灣是荷蘭的東亞貿易轉運樞紐;400年後,荷蘭是台灣在歐洲的門戶,許多跨 國企業透過設在荷蘭的財務總部到台灣投資設點,使荷蘭長期成為台灣外國直接投資( FDI)最大來源國。 台灣人的歷史教科書裡,荷蘭一直在台灣史開頭前幾章;但相較於被荷蘭殖民300多年的 印尼等地,荷蘭人的教科書裡絕少出現台灣。 在荷蘭建築師事務所MVRDV擔任台灣總監的廖慧昕告訴中央社,有荷蘭人跟她聊天得知台 灣曾是荷蘭殖民地後,當下反應既訝異也擔心:「我的祖先當年對你們做了哪些不好的事 。」 年輕的荷蘭藝術工作者阿培蒂(Lisette Alberti)與台灣同儕賴思穎,近年一同創作以 台荷歷史為主題的系列展覽品。她接受中央社採訪時坦言,過去對台灣的認識幾乎都是與 中國關係緊張的國際新聞;在校時花了6年讀歷史的她,直到這次合作,才震驚地得知400 年前的台荷關係。 阿培蒂說,近年來荷蘭對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詮釋已不只是「黃金年代」,也開始面對過 去的暴力事跡。今年春天她為了創作到台灣田野調查時,發現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符號仍被 保留在當年熱蘭遮堡(即台南安平古堡)遺跡上,還被翻製成紀念品。 「我感到震驚。我本來預期一個荷蘭人到了那裡會需要顯得羞愧或道歉,結果卻在許多層 面感受到台灣人的喜悅,看待荷蘭殖民為台灣進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貿易的開端。」作 品聚焦在從檔案挖掘探索暴力和集體記憶的阿培蒂說。 文化部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與中央社分享她對這個現象的解讀:「台灣在30年 前解除戒嚴後,已經學會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看待歷史,已經解脫黨國同家的詮釋方法。 它就是一個自由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可以重新去看待所有的歷史,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再去 說那個故事 。」 她說,重點是荷蘭人經過台灣這塊當時稱為福爾摩沙的島嶼,這是事實;這個事實造成文 明之間的碰撞和激盪,中間當然也有血腥、暴力或快樂的記憶。鄭成功在台荷評價不同, 反映的是這個航海樞紐的島上一直有人來來去去,在其上求生存的人就會留下一些屬於只 有台灣的獨特生命故事,並且不只一個版本。 台灣文化中心和荷蘭國家博物館自10月16日起至明年4月合辦「福爾摩沙特展」,展出該 館典藏的17世紀荷蘭殖民台灣時期珍貴文件、圖像。胡晴舫透露,接洽初期荷方其實非常 謹慎,但台方用「相遇」的概念來說服,沒有要譴責誰或需要誰道歉。 在該博物館任職十多年的台灣人王靜靈是這場特展的策展人。他覺得最有意思的一件展品 也反映前述的視角差異,就是19世紀末荷蘭文化史學者郝辛亞(Johan Huizinga)的鄭成 功插畫,把鄭成功的面容畫得猥瑣,特意妖魔化他的形象,與台灣國姓爺廟裡神像的尊貴 福態大異其趣。 王靜靈告訴中央社:「從(荷蘭)國家博物館的角度來看,歷史不是單一面向,應該有不 同角度、觀點。我們是從開放的態度來看。」 胡晴舫說:「我們應該傾聽彼此的聲音、看到彼此的存在,那我們在下次相遇的時候,才 會是一個美好的相遇。」她強調,台灣主體性越來越強的一大原因,是在後殖民時代,沒 有人願意再回到威權統治、以單一文化為主體的認同,「荷蘭知道這件事情,台灣也知道 這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台荷未來的交流跟合作只會更好」。 她指出,台灣與荷蘭的合作一直非常愉快。因為兩個國家規模差不多,都是重商、注重海 外貿易,所以談論事情的邏輯相通,也尊重彼此的歷史。 賴思穎與阿培蒂其中一項共同創作自9月起正在荷蘭海牙「圖書之家」博物館(Huis van het boek)展出。她們以最早對台灣原住民有記載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史料為本,呈現宰制 、剝削、服從、暴力4個殖民時期原住民遭遇的面向。 https://i.imgur.com/zqcMxTs.png
台、荷藝術家賴思穎與阿培蒂的共同作品之一正在荷蘭海牙「圖書之家」博物館展出。她 們以最早對台灣原住民有記載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史料為本,呈現宰制、剝削、服從、暴力 等殖民時期原住民遭遇的面向。中央社記者田習如海牙攝 113年11月24日 https://i.imgur.com/pKx0bP6.png
分別來自台、荷的年輕藝術家賴思穎(左)與阿培蒂(右)聯手設計系列作品,探索荷蘭 殖民對台灣民間影響。阿培蒂訝異於台灣人未因此對荷蘭不友善,賴思穎則重新認知台灣 獨特歷史。中央社記者田習如海牙攝 113年11月24日 在荷蘭攻讀社會設計領域博士學位的賴思穎分享,展覽開幕時與多數來自西方世界的觀眾 交流後,她感到她們的作品開啟了溝通,傳遞出歷史有多麼複雜、殖民史不只有一方詮釋 的訊息。 兩人還有一項更大型的創作計畫,是關於台灣民間竟有數十間宮廟祭祀著當年的荷蘭殖民 者。「這告訴我們福爾摩沙的歷史如何被民間記憶並流傳著,以及宗教可以重新挪用一部 分歷史,並將其去殖民化。」阿培蒂說。 她表示,歷史總是會被當前社會和政治情勢影響,在台灣與宮廟的人訪談後,她發現荷蘭 殖民者能持續成為台灣民間神明,是因為民間對他們的看法中立。「歷史不再是被賦予給 你的,你掌控了如何述說自己的歷史。」 賴思穎則提出簡單的解讀,就是有些殖民者當年對這個社區做了好事,在地人表達感謝、 紀念的方式之一就是祭拜,「這種平行歷史及視角遺失在歷史教科書裡,卻被社區宮廟保 存下來」。 胡晴舫指出:「台灣複雜身世的一個好處是,我們已經很習慣這個島嶼上一直不斷有不同 的時期,有不同的人來,我們已經知道要怎麼去容納他者進入我們的歷史,進入我們的生 命。所以我覺得台灣人的友善是這樣來的,我們就是有移民社會的性格。」 賴思穎投入創作台荷400年歷史主題的系列作品後,與中央社記者分享她最大的感觸。「 我剛來歐洲的時候,強調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因為包括她和父母那一代在校所學 都是以中國為主的歷史,後來建立台灣認同,與中國的區隔便成為重點。 但她現在的想法是,以台灣為中心的歷史也該包含中國,應該重新認知不同群體在台灣的 衝突、交流與融合,並更關心原住民以及新住民。「我已經不在乎說自己不是中國人,反 正從來就不是。台灣人認同代表更專心於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已經很獨特,我們有自己的 歷史。」(編輯:陳妍君)1131124 台荷相遇400年 兩地視角敘事大不同|中央社影音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aKXXAatvA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68.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2 / 220位台灣員工落腳荷蘭「護國神山」ASML 2024/11/24 11:51(11/24 16:13 更新) https://i.imgur.com/q8PvwDF.png
荷蘭半導體之光ASML人才來自140多國,總部裡的台灣員工社團從15年前鄧郁珍(左)剛 創社時不到50人,到羅之珩(右)擔任社團幹部時已達220人,中為9年前到總部任職的邱 心玫。中央社記者田習如費爾德霍溫攝 113年11月24日 台灣與荷蘭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進荷蘭多個城市,除了博物館、教堂裡不同視角的 殖民歷史,還看到逾220位台灣人前進荷蘭半導體「護國神山」,以及台灣建築師和年輕 藝術工作者的活躍身影,書寫著新的台荷關係。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愛因霍芬24日專電)在荷蘭南部產業圈,飛利浦與台灣科技業交流逾 半世紀,全球最耀眼半導體業者台積電、艾司摩爾(ASML)也在此結緣,如今更有約220 位台灣人在這裡的ASML總部任職,形成歐洲最大的台灣科技人聚落。 以愛因霍芬(Eindhoven)為圓心,延伸到費爾德霍溫(Veldhoven)等衛星城市,是荷蘭 的高科技產業樞紐,也與台灣電子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1991年被工業電腦大廠研華電子外派來此地,2011年創辦南荷台灣廠商聯誼會的楊明告訴 中央社:「30年前走在街上,當地人看到像我這樣的外國面孔會問『你是不是在飛利浦工 作』,現在大家會問『你是不是在ASML工作』。」 飛利浦(Philips)公司1891年在愛因霍芬開設第一家電燈泡工廠,這個城市的演變就與 飛利浦劃上等號。 自從1965年飛利浦在台灣投資建元電子,長期位居台灣最大外商,1986年更與台灣政府合 資成立台積電,台灣科技產業和人才也與愛因霍芬及周邊城市展開頻繁交流。 楊明表示,科技業台商約有40至50家在南荷設立據點,從電腦、通訊零組件、車用娛樂及 電子一路演進,規模較大的像是台達電、緯創、技嘉、微星,以及台灣人創辦的美超微( Supermicro)等,因此也帶進了許多台灣員工。 駐荷蘭代表處代理館長劉公漢告訴中央社,在荷蘭定居的台灣人數超過5000,大半在南荷 ,可見科技業的影響力。 據楊明觀察,近5、6年艾司摩爾在南荷雇用的台灣員工人數直線上升,涵蓋軟體工程師到 企劃、物流、財務等多個部門,目前已有超過200人規模,相當於200個台灣家庭移居來此 。 艾司摩爾是從飛利浦內部的研發團隊衍生而來,如今成為全球市占逾90%的半導體製造設 備供應商,最大客戶就是台積電。它的一台最先進深紫外光曝光機(DUV)要價就約3.5億 歐元(約新台幣121億元)。 中央社記者10月28日走進位在費爾德霍溫的艾司摩爾全球總部,廣大園區裡有分設在5棟 建築的訪客接待櫃台。外賓在櫃台確認登記後,除了領取出入證,還會拿到一個塑膠杯, 讓你隨身帶著去見約訪對象或參加會議。 艾司摩爾公關人員向記者解釋,該公司全面停用拋棄式餐具,所以發給訪客可回收的水杯 。記者隨後也觀察到,這裡的人嚴格遵守會議室預約時間,開會非常有效率,訪客在櫃台 領了杯子自己顧好,既省時也免了誰來服務的問題。 在這家歐洲頂尖企業的總部,3位來自不同部門、在不同年代任職於此的台灣人,與中央 社分享她們的經歷和心得。 「艾司摩爾是我的dream job(夢想工作)」。2年前報到的羅之珩曾在台灣金融投資界工 作,後來到荷蘭攻讀企管碩士、主修供應鏈風險管理,畢業後最想應徵的公司就是商務社 群網站領英(LinkedIn)上荷蘭排名最受歡迎的艾司摩爾。 羅之珩說:「因為我覺得它是讓台灣的台積電成為台灣之光的背後,很重要的一個推手, 我會很希望當我人在異鄉的時候,還是可以為我的國家做那麼一點點的事情,在這個公司 裡頭好好地表現、好好地學習。」 相較近年許多台灣人都知道艾司摩爾,曾任職美商半導體和台商科技公司業務部門的鄧郁 珍,15年前來到艾司摩爾總部,當時不但走在荷蘭街頭常被問到從哪來,還常碰到泰國、 台灣分不清的反應,回台時跟圈外人說起艾司摩爾也是少有人知。 直到2016年艾司摩爾以新台幣1000億元收購當時的台股「股后」漢微科技,知名度才開始 打響起來,「網路上開始出現在高速公路看到ASML標誌的車子要保持距離,否則撞了賠不 起的玩笑話」。 鄧郁珍笑說,「從那時候起回台灣,大家知道你在ASML工作,才感到自豪並與有榮焉,尤 其最近幾年更是如此」。 2012年底先在台灣艾司摩爾分公司任職,後來到荷蘭總部負責台灣區業務的邱心玫說,當 年甚至一般荷蘭人也不認識這家「荷蘭之光」,像她9年前入境海關時回答將到艾司摩爾 工作,海關人員表示沒聽過,還問她銀行裡有多少存款後才肯放行。 如今,就像台積電成為台灣在全球地緣政經情勢變化下的「護國神山」,艾司摩爾也成為 歐洲聯盟(EU)半導體戰略「皇冠上的珍珠」,不僅聞名於世,全球員工數也從01年前的 1萬多人到近年快速成長為逾4萬人規模,並擁有來自超過140個國家的人才。 受訪的台籍員工都感受到荷蘭總部環境的國際化,例如內部開會常發現會議室裡的6、7個 同事就分別來自6、7個國家。 「工作氛圍非常的包容」。在台灣和澳洲、歐洲等國家都有職場經驗的邱心玫說,荷蘭是 一個心態非常開放的國家,有什麼話都可以直接溝通,沒有從屬關係那類需要忌諱的事情 。 羅之珩兩年多來從客戶支援部門換到供應鏈部門,她很喜歡艾司摩爾鼓勵人才流動的企業 文化,讓她能有許多歷練機會。 她曾在剛來的第一個新年時,把貼了「福到」貼紙的糖果擺在辦公室公共區供大家分享, 這個台灣職場春節常見作法讓她大大受到團隊肯定。 「你的culture(文化)在這邊是被支持、被鼓勵然後被展現的,在艾司摩爾裡面有很多 這樣的舞台,讓很多不同國籍的人把他們的文化帶到這樣一個環境裡分享,我覺得(台灣 文化)被看到的這件事情,就帶來了價值」。 至於在這個多元組合的職場裡,台灣員工表現出什麼特色,鄧郁珍和邱心玫不約而同提到 韌性和彈性。 邱心玫說,台灣人「在台灣養成的背景就是會比較有彈性、比較吃苦耐勞,願意去做 extra mile(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 鄧郁珍的經驗則是台灣員工不會只固守一個方案,若所提計畫不成,還會去找不同的方法 、繼續提案,「變通性我們比較強」。 艾司摩爾總部裡的台灣員工成立了社團,會員人數從15年前鄧郁珍剛創社時不到50人,到 羅之珩擔任社團幹部時已達220人。即便在這個超級國際化的大型企業裡台灣員工只占一 小部分,但透過交流獲得文化和專業的多元養分,將更豐富台灣這塊土地與國際接壤的內 涵。(編輯:周永捷)1131124 https://i.imgur.com/CkPZmrV.png
約有40到50家科技業台商在南荷設立據點,也帶進許多台灣員工,加上在ASML任職者,形 成台灣科技人在歐洲最大聚落。圖為南荷台灣社團參加2024年端午龍舟競賽。(南荷台灣 廠商聯誼會提供)中央社記者田習如愛因霍芬傳真 113年11月24日 荷蘭之光ASML 220位台灣員工落腳|中央社影音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nDeVGqlvQ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71.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3 / 荷蘭最潮事務所 台籍建築師搭橋改造台灣公共空間 2024/11/24 11:55(11/24 13:23 更新) https://i.imgur.com/mkQlNKi.png
巨型馬蹄外觀和整片拱頂的鮮豔彩繪是鹿特丹市場兩大特色,也是建築事務所MVRDV代表 作。任職該事務所的台灣建築師分享這個案子突破當地防火法規,以同樣達到安全功能的 設計保留住空間創意,反映荷蘭式務實。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鹿特丹攝 113年11月24日 台灣與荷蘭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進荷蘭多個城市,除了博物館、教堂裡不同視角的 殖民歷史,還看到逾220位台灣人前進荷蘭半導體「護國神山」,以及台灣建築師和年輕 藝術工作者的活躍身影,書寫著新的台荷關係。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鹿特丹24日專電)在荷蘭走進觀光客必訪的鹿特丹市場(Markthal) ,巨型馬蹄外觀和整片拱頂鮮豔彩繪都令人讚嘆;鏡頭轉向台南「河樂廣場」,下凹式重 現早年運河的露天親水廊帶,讓人難以想像這裡曾破敗20多年,一度被認為是當地治安毒 瘤。 這兩處相距9600公里的公共空間活化案,都來自國際知名的建築師事務所MVRDV。在這家 新潮事務所的鹿特丹總部裡,有3名台灣來的建築師,落腳多年的他們除了參與其他跨國 案件,也成為連結荷蘭設計與台灣空間的橋梁。 擔任MVRDV台灣總監的廖慧昕於2002年到鹿特丹的建築學院深造,當時台灣建築系師生多 數留學美國,但她「想看不一樣的世界」,並對1990年代荷蘭建築強調功能性設計的 SuperDutch風潮感到好奇,畢業後便在此成家立業。 另一位台籍員工廖期逸曾在台灣建築界工作數年,2016年來到MVRDV後,被荷蘭建築規劃 的社會性所吸引,「包括對工人、對一般居民的住宅權利這些東西,很早就反映在他們的 建築設計上面,很上軌道地把社會性融入到建築裡」。 在美國、法國念建築的鄒蘅則直率地笑說:「我是為愛來到荷蘭。」鄒蘅在2011年隨男友 返鄉,體驗過不同國際社會的她,對荷蘭人的行事風格別有心得。 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話題從鹿特丹市容變化,一路聊到荷蘭人的溝通效率,乃至校園裡的 「6分哲學」人才養成環境,從中看到各面向的荷蘭式務實。 廖慧昕剛來時對鹿特丹的治安不良印象深刻,但20年來這個城市快速改造,許多新穎建築 成為地標,被喻為「設計之都」。 她觀察鹿特丹城市建設規劃的延續性比較強,或許因為市長不是民選,不會因政治立場而 人亡政息,規劃調整聽從專業,若發現某區域的開發過於單一,也願意檢討修正,改變建 築功能或用地屬性的彈性較大。 鄒蘅舉鹿特丹市場為例,這個設計案一大挑戰是防火系統要求限制了創意。「荷蘭人的務 實是說,他會去想這個法規為什麼那樣訂。它的原因是希望發生緊急事件的時候,人可以 被救出來;所以設計溝通時會看到這個點,看問題的本質,而非只看法規文字。」 市政府後來評估同意MVRDV團隊的防火設計,包括挑高設計搭配頂部通風井來取代防火閘 門、前後兩側的大面積玻璃帷幕以單層設計,讓消防車必要時可直接撞破而入,用解決事 情本質的方式換得設計彈性。 廖慧昕說:「如果你跟荷蘭人說什麼事情不可以,他一定會問你為什麼。他們還滿願意去 挑戰原則,但他們那個原則本身又可以收納很多不同人的意見。」 鄒蘅表示,荷蘭人決策之前會花長時間、經過非常大幅的討論,盡量設法納入相關單位, 因此較少發生重大錯誤。大家討論協商之後的規劃「可能不是最佳解,卻是所有人都可以 接受的」。 https://i.imgur.com/jKJjrvF.png
荷蘭MDRDV事務所在包括台南等許多國際城市都曾留下知名建築設計。3名來自台灣的建築 師鄒蘅(左)、廖慧昕(中)、廖期逸(右)在此任職多年,對荷蘭公共空間規劃和社會 溝通方式有深刻體驗。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鹿特丹攝 113年11月24日 廖期逸觀察到的面向是,過去鹿特丹都市規劃的討論多是關切治安問題,如今會討論是否 過度仕紳化(gentrification,或中產階級化)。因為改造經濟較差地區、開發提供新住 宅,讓新的中產階層進去後,就會漸漸聽到輿論探討雖然社區變好、變漂亮,卻擠壓到原 來的社群、出現資源分配不平等的問題。 他說:「像這些社會性的議題,就可以看到在表面的、現代化的背後,其實有一個很完整 、滿健全的反省跟討論。」 荷蘭人的務實溝通也讓他們感受深刻。鄒蘅舉例,她今年參與MVRDV設計台北國際書展荷 蘭館期間,一位與各國來賓接觸經驗豐富的翻譯家為書展翻譯後,就在臉書發評語「荷蘭 人不講廢話」。 廖慧昕以MVRDV設計改建台南新化果菜市場為例,提案概念是要讓整片屋頂像梯田一樣拿 來種菜,但台灣公共工程慣例是在建造階段並未納入未來營運使用單位,所以設計構想不 見得能實現。 她表示,當時台南市府人員一度覺得,那就不要屋頂綠化了,反正旁邊都是田地;但荷蘭 團隊不想砍掉最在意的設計重點,所以說服業主採取屋頂先種草的折衷方案,保留將來可 改造成梯田的機會。 廖慧昕說:「那個案子讓我看到荷蘭的文化,就是我們可以理解台灣業主的觀點,但我們 也不想要完全就被放棄(創意),在協調過程中找到平衡點。」 https://i.imgur.com/Ymjjvi3.png
MVRDV事務所也參與台南新化果菜市場改建。(台南市政府提供) 廖慧昕指出,MVRDV有來自約40個國家的員工,荷蘭的同事平均來說「台風很穩」,即便 年輕實習生都可以侃侃而談並有幽默感。從職場溝通到業務談判折衝技巧,是從小教育鼓 勵發言、與同學合作的環境養成。 她說,荷蘭人念小學時就要上台簡報,小學不打分數也沒有排名,只有一個曲線表呈現學 生在各科目的落點。「對他們來說,老師、家長比較在乎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辦法交朋友 、有沒有被邀請去生日派對」,因此從小養成溝通、社交能力,加上不在群體裡被比較、 衡量,而是追求自己的進步,所以較有自信,接受失敗的韌性很大,創意和創新產業蓬勃 。 鄒蘅對荷蘭人溝通能力的觀察是「你很少看到失控的荷蘭人」,再激烈的話題也能維持成 熟理性,她認為這種游刃有餘的文化來自「6分哲學」。在荷蘭,中學、大學的分數以10 分滿分、6分及格,「大家覺得其實拿6分是最優秀的」,因為這代表這些人生活過得多彩 多姿,學業也能剛剛好過關。 廖慧昕指出,在荷蘭街頭可以看到年輕人快樂地鋪馬路,不像東亞社會要好成績、好職業 、好收入,這裡沒有大家必須要去追求的社會框架。「我們的成功比較會有固定的形象, 他們的成功比較沒有標準面向;成功可能代表生活很好、嗜好跟收入有很好的平衡。」 3位建築師觀察荷蘭的務實文化,或許源自與海爭地的環境挑戰下,必須務實、彈性地解 決基本需求的痛點,而非像南歐義大利建築那樣有餘裕做華麗細緻的裝飾。 台灣社會文化同樣被喻為務實、彈性,來自環境的困難挑戰也沒少過,但從社會框架到空 間設計創意、美學,卻與荷蘭大不相同。 廖期逸認為,差別在於荷蘭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想事情的方式和生活環境都滿有自信。 「荷蘭人跟你講荷蘭這個國家,我聽到的說法是滿一致的,而台灣還在重新尋找自己的認 同,不管是歷史記憶或生活方式、美學品味,台灣都還在轉換的過程當中。」 「外國人在台灣可能會覺得被特別的眼光看待,但我們在這邊身為外國人,不會受到這種 特別眼光,工作上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滿舒服的。」廖期逸說。(編輯:陳妍君 )1131124 荷蘭建築展現務實美學 值得台灣借鏡|中央社影音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zUfqS-2pE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75.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4 / 4個台灣年輕人在荷蘭 為自己也為他人圓古典音樂夢 2024/11/24 12:01(11/24 13:28 更新) https://i.imgur.com/dpvApVi.png
「兩房藝聽」基金會4位創辦人左起賴宜澧、林聖宭、張道民、劉知昂,除了以結合茶藝 、甜點等演出方式讓古典樂更親近人群,他們更大的夢想是協助更多藝術家在歐洲發展。 (兩房藝聽提供)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阿姆斯特丹傳真 113年11月24日 台灣與荷蘭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進荷蘭多個城市,除了博物館、教堂裡不同視角的 殖民歷史,還看到逾220位台灣人前進荷蘭半導體「護國神山」,以及台灣建築師和年輕 藝術工作者的活躍身影,書寫著新的台荷關係。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阿姆斯特丹24日專電)餐桌上和水槽裡的鍋碗瓢盆還未清理完畢,起 居室一角便響起樂音。賴宜澧彈奏鋼琴、劉知昂拉起小提琴,趁著下班後簡單用餐的餘暇 ,與專業大提琴手林聖宭一起排練數天後將公開表演的曲目。 他們是旅荷藝術團體「兩房藝聽」(Chamber X Chamber)基金會共同創辦人,另一位成 員張道民未能參與這一晚的排練和中央社訪談。 以設立基金會方式組成團隊,反映4位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對音樂領域有更大企圖心,不只 追求自己的音樂演出夢想,還要幫助其他來自亞洲的音樂人圓夢,扮演申請荷蘭藝術補助 的顧問角色。 賴宜澧說明基金會兩項宗旨,第一是用不同方式讓古典樂更親近人群,第二是支持更多藝 術家在歐洲發展。這個構想源自她和劉知昂、張道民都是在荷蘭念企管碩士後進入企業界 任職的背景,以及林聖宭的經歷。 林聖宭18歲便來到荷蘭學音樂,當時考量是以這裡為基地在歐洲發展,既能用英文修課, 距離法國、德國近,學費也比英國便宜。他還發現一個優點,荷蘭政府鼓勵古典音樂人大 膽創作,觀眾也願意嘗試接受新作品,「這件事有市場,在文化上包容性就(比德、法等 古典音樂大國)多很多」。 後來林聖宭組了室內樂團,在2020年初拿到重要的音樂獎,事業正當起飛之際,一切就因 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襲捲全球而停擺。 他當時還是學生身分,無法獲得荷蘭政府對藝術工作者的疫情補助,「那一陣子真的很痛 苦,有一點不知道為什麼我要待在這裡,但又覺得離不開,因為已經在這邊付出了這麼多 」。 賴宜澧和劉知昂在疫情期間的處境與林聖宭不同。這對伴侶自荷蘭商學院畢業後,分別在 網路科技外商和資訊顧問業當起上班族,疫情時資訊業需求大爆發,他們居家上班不用煩 惱業績,還有點難打發時間,於是想要組樂團,重溫小時候的音樂夢。 由於需要找大提琴手,他們在荷蘭台灣社群的臉書上徵求後,得到專業演奏等級的林聖宭 加入,讓業餘的他們如獲至寶,夢想也變大。「我們原本真的只是想要玩音樂,因為遇上 他(林聖宭)之後發現,這件事好像可以更認真一點。」賴宜澧說。 小學讀音樂班的她看到很多同學後來的發展,「有些人過得很好,是因為他們選擇離開; 有些人過得更辛苦,是因為他們選擇留下來」。賴宜澧認為歐洲是古典樂的故鄉,機會很 多,應該可以讓音樂人有更好的演出平台。 許多非歐洲聯盟(EU)國家的人來歐洲追逐音樂夢,常面臨要有工作簽證才能考樂團,但 不進樂團就沒有音樂工作的兩難。林聖宭的例子讓他們了解,在荷蘭若能拿到3個政府演 出補助案,畢業後就可以留下來做音樂,但關在琴房練習的外國學生多半不知也無暇尋找 這些機會,讓賴宜澧等人看到可以扮演的角色。 2022年「兩房藝聽」基金會開始運作,初期以協助音樂人申請荷蘭政府補助案、媒合演出 機會為主。這是當地大型音樂經紀公司較不重視的一塊,賴宜澧等人的商業背景也讓他們 擅長撰寫小型補助申請計畫,並能彈性利用有限的下班時間。 適逢台灣與荷蘭開啟交流400週年,「兩房藝聽」的4人還投入「WEAVE台灣文化藝術節」 籌辦工作,協助促成台、荷音樂藝文界人士攜手演出。 劉知昂表示,「兩房藝聽」已取得荷蘭政府的文化參與基金補助,明年一項重要工作就是 打算要辦營隊教學,讓業餘古典樂愛好者一圓舞台夢。 他解釋,這項文化參與基金Music for Everyone讓未曾接受專業訓練的人也可以好好地玩 音樂、欣賞音樂,等於擴大培養音樂市場觀眾。 劉知昂說,相較亞洲古典音樂會總是追逐知名演奏者、表演經典名曲,歐洲則常表演創新 曲目,對演奏家和觀眾都是新挑戰,資源分配也較普及、多元,讓古典樂更深入大眾生活 。 賴宜澧和劉知昂坦言,從事藝術補助申請顧問的投入所得,跟兩人白天工作收入「太不成 正比了」,但他們將現階段視為探索未來可能性的過程。 「這也是我們的熱愛沒錯,到底有沒有機會把我們的興趣也真的變成正職,需要下去探索 ,看我們能不能以商業的角度去看,真正幫助音樂家做些什麼。」賴宜澧說。 林聖宭目前除了創作、演出也另有教學工作,賴宜澧和劉知昂的下班時間除了寫音樂補助 計畫,也還要排練下一場結合茶藝與古典樂的表演。 與茶藝師、甜點店合作演出,是他們想讓古典樂更貼近一般人生活的多元嘗試,也是基金 會的首要宗旨。熱愛音樂的初衷,讓他們黑著眼圈熬夜也樂此不疲。(編輯:陳妍君) 1131124 https://i.imgur.com/LH2hdqa.png
除了利用工作餘暇辦演奏會,「兩房藝聽」團隊2024年並投入籌辦「WEAVE台灣文化藝術 節」,協助促成台、荷音樂藝文界人士攜手展演。圖為「兩房藝聽」應駐歐盟代表處邀請 ,在國慶晚會演奏台灣組曲。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攝 113年11月24日 台荷相遇400年 在荷蘭聽見聲動的台灣|中央社影音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GPnAPCYik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76.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5 / 英文台灣研究百科問世 荷出版社將台灣知識引入國際 2024/11/24 12:04(11/24 13:36 更新) https://i.imgur.com/YNQwVIa.png
位在荷蘭萊登的博睿出版社近年出版多套台灣研究書刊,包括最新上線的英文「台灣研究 百科全書」,為國際間制度化的台灣研究完成一塊重要拼圖。圖為該百科封面設計及文案 。(博睿出版社提供)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傳真 113年11月24日 台灣與荷蘭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進荷蘭多個城市,除了博物館、教堂裡不同視角的 殖民歷史,還看到逾220位台灣人前進荷蘭半導體「護國神山」,以及台灣建築師和年輕 藝術工作者的活躍身影,書寫著新的台荷關係。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4日專電)400年前來到台灣的荷蘭人,除了貿易商、傭兵 還有一群傳教士,將西方知識隨著宣教帶進台灣。400年後,荷蘭博睿(Brill)出版社發 行全球第一套英文版台灣研究百科,將關於台灣的知識系統性地引入國際。 巧合的是,當年來台的荷蘭傳教士們主要源自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1623年設 立的神學院,而如今與台灣學界關係密切的博睿出版社,也位在萊登這個荷蘭印刷出版及 學術重鎮。 博睿近年在英語世界出版了幾部重要的台灣書刊,包括2018年起發行「台灣研究國際學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是全球第一份以台灣議題為焦點的 跨國合作英文學術半年刊;還有2021年起陸續出版「博睿台灣研究系列」叢書。 「Brill相當支持台灣研究的國際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新煌告訴 中央社。 去年以來,數位版陸續上線發行的「台灣研究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aiwan Studies,ETS)就在前述基礎下應運而生。 博睿出版社主任塔摩爾(Uri Tadmor)負責這套百科計畫。人在美國的他透過書面接受中 央社採訪表示,有了期刊和叢書後,台灣研究的完整拼圖還有一塊就是工具書,因此博睿 提出兩個大型出版計畫,第一套是3本共超過2000頁的「福爾摩沙語言手冊」,是迄今最 全面分析台灣南島語言的巨著,第二套就是台灣研究百科。 塔摩爾在2020年與蕭新煌談到出版百科的構想,並邀請他擔任這套百科的總編輯,於是, 這個動員約400位台灣及國際學者撰寫、涵蓋15個領域、逾600條目的百科全書逐步成形。 目前已發行5個領域的數位版,預計2026年全部完成後再印行紙本。 塔摩爾告訴中央社一個讓他開心的消息,就是目前上線的台灣研究百科引起圖書館界興趣 ,「來自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已經訂閱了數位版的台灣研究百科」。 在各領域中,他坦言最困難的主題是歷史。一方面因台灣歷史複雜多面,「光是台灣史本 身就可以出一套百科」,所以要限縮和選擇納入的範圍,面臨很大挑戰;另一方面是在詮 釋歷史時保持學術中立和客觀的困難,他強調,這套百科作者在力求中立的表現上十分出 色。 塔摩爾也分享出版過程最驚喜的事,一般而言這般規模的百科需要找3至4位助理編輯,當 蕭新煌告訴他打算找14至15位時,他以為要花上一年找齊,想不到幾週內就全部搞定。 蕭新煌指出,台灣研究百科全書能夠被博睿出版,代表兩個意義。第一,台灣這個國家值 得被學界、出版界重視;第二,台灣研究成熟度達一定水準,才能有足夠多的學者和研究 量來呈現一套百科全書。 他認為這套英文百科的問世,完成國際對台灣研究制度化的拼圖。其他拼圖包括辦了5屆 的台灣研究世界大會、前述台灣研究國際期刊,以及全球有北美、日本、歐洲3個區域性 的台灣研究學會。 國際研究台灣熱度增加,塔摩爾認為除了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重要性,使台灣愈來愈常出現 在國際新聞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期間台灣的突出表 現。他透露自己就是見證人,2020年來台時,對防疫措施印象深刻。 塔摩爾說,基於前述原因,他有信心未來幾年全球對台灣研究的興趣將繼續提升。 蕭新煌告訴中央社:「世界各國對台灣研究的重視,其實還有一個非學術的理由,就是希 望保存、支持、珍惜台灣的民主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支持台灣,一方面研究台灣 。」(編輯:張芷瑄)11311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09.15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TW-history/M.1732701755.A.081.html







like.gif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icon.png[問題/行為] 貓晚上進房間會不會有憋尿問題
icon.pngRe: [閒聊] 選了錯誤的女孩成為魔法少女 XDDDDDDDDDD
icon.png[正妹] 瑞典 一張
icon.png[心得] EMS高領長版毛衣.墨小樓MC1002
icon.png[分享] 丹龍隔熱紙GE55+33+22
icon.png[問題] 清洗洗衣機
icon.png[尋物] 窗台下的空間
icon.png[閒聊] 双極の女神1 木魔爵
icon.png[售車] 新竹 1997 march 1297cc 白色 四門
icon.png[討論] 能從照片感受到攝影者心情嗎
icon.png[狂賀] 賀賀賀賀 賀!島村卯月!總選舉NO.1
icon.png[難過] 羨慕白皮膚的女生
icon.png閱讀文章
icon.png[黑特]
icon.png[問題] SBK S1安裝於安全帽位置
icon.png[分享] 舊woo100絕版開箱!!
icon.pngRe: [無言] 關於小包衛生紙
icon.png[開箱] E5-2683V3 RX480Strix 快睿C1 簡單測試
icon.png[心得] 蒼の海賊龍 地獄 執行者16PT
icon.png[售車] 1999年Virage iO 1.8EXi
icon.png[心得] 挑戰33 LV10 獅子座pt solo
icon.png[閒聊] 手把手教你不被桶之新手主購教學
icon.png[分享] Civic Type R 量產版官方照無預警流出
icon.png[售車] Golf 4 2.0 銀色 自排
icon.png[出售] Graco提籃汽座(有底座)2000元誠可議
icon.png[問題] 請問補牙材質掉了還能再補嗎?(台中半年內
icon.png[問題] 44th 單曲 生寫竟然都給重複的啊啊!
icon.png[心得] 華南紅卡/icash 核卡
icon.png[問題] 拔牙矯正這樣正常嗎
icon.png[贈送] 老莫高業 初業 102年版
icon.png[情報] 三大行動支付 本季掀戰火
icon.png[寶寶] 博客來Amos水蠟筆5/1特價五折
icon.pngRe: [心得] 新鮮人一些面試分享
icon.png[心得] 蒼の海賊龍 地獄 麒麟25PT
icon.pngRe: [閒聊] (君の名は。雷慎入) 君名二創漫畫翻譯
icon.pngRe: [閒聊] OGN中場影片:失蹤人口局 (英文字幕)
icon.png[問題] 台灣大哥大4G訊號差
icon.png[出售] [全國]全新千尋侘草LED燈, 水草

請輸入看板名稱,例如:BuyTogether站內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