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elungman (:3)
標題[轉錄]芒德勃羅:沿著博物學傳統走來(8)
時間Mon Oct 18 05:06:06 2004
※ [本文轉錄自 Keelungman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標題: 芒德勃羅:沿著博物學傳統走來(8)
時間: Mon Oct 18 04:59:06 2004
作者: DarthRaider (...........) 看板: BBMak
標題: 芒德勃羅:沿著博物學傳統走來(8)
時間: Sun Oct 17 22:42:03 2004
自我推銷
芒德勃羅始終生活、工作在逆境中,在7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上沒有幾個人知道他,
更談不上真正理解他了。他幾乎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在不同學科中竄來竄去,哪一個
學科似乎也沒有特別注意他。維納在《人有人的用途》中兩次提到他算是個例外,維納
那時搞的“控制 論”(Cybernetics)也是新鮮事物,理解的人也不多。
芒德勃羅發表了許多論文,但他回憶說,當初發表每一篇都十分艱難。他不斷投稿,
審稿人對文章的批評毫不留情面(那時他沒有名氣),稿件被一次次退回。關於星系結構
的論文始終難以發表,“我關於星系的工作在別人知道它之前是不可接受的,而在它成
為可接受的之前 ,人們又不知道它。”發表出來的也做了一些修改,特別是編輯命令他
刪除“可疑的哲學” (dubious philosophy)部分。
在寫作風格上,芒氏後來坦率地承認,他不得不裝成某個領域的內行的樣子,在論文
中故意加進一大堆數學公式和推演細節。雖然也不是特別成功,因為他始終帶有極強的
“異國口音 ”(foreign accent),“但是這種辦法對於把我的論文發表在一些好的學術雜
志是必要的和充分的”。
芒德勃羅把科學界對他的學說的態度分成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人們總是問:你是
誰?你為什麼對我們的領域感興趣?第二階段則是:這與我們所做的有什麼聯系?你為什麼
不用我們所知道知識來作解釋呢?第三個階段是:你能保證這是標準的數學嗎?我們怎麼
不知道?第四階段是:這些領域的數學家怎樣評價你的工作?芒氏對後兩個問題的回答是
:“我能保證這是標準的數學。只是人們很少知道。他們無所謂,因為我的工作並沒有
增加什麼數學。”
1964年他參加了在耶路撒冷舉行的“邏輯學與科學哲學大會”,在會上作了“嘗試性
的分形宣言”(tentative fractal manifesto)的報告,可惜沒有正式發表出來。到了70
年代初芒德勃羅手邊已經積累了不少發表的和退回的稿子,據說已經堆成了堆(90年代時
他不斷地抽出一些略加修改就發表了)。
芒德勃羅一直在思考著,當今學科分化嚴重,學科壁壘森嚴,像他這樣東一榔頭西一
掃帚, 在不同學科進進出出的,很難站穩腳根,別人不會承認自己。如果要生存下去,
不能與正統對幹。短期策略是,要取得別人的信任,盡量隱藏自己的真正意圖,爭取
多發表一些論文,審稿人和編輯希望怎樣修改,自己就怎樣修改。而長期戰略是,要學會
自我推銷,最終建立自己是“教皇”(Pope)的一塊陣地:即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新學科。
1973年芒德勃羅終於找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這一年他到巴黎去休假,此時他叔叔佐
列姆已經退休,正好可以邀請他在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作一場重要的報告。
這 對於自己發表一篇一般性宣言以及解釋清楚自己多種不同興趣的內在統一性,是一個
黃金時機。他作了精心準備,在準備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整套工作比以前自己所知道的更
完備、 更協調了。講座在1973年1月進行,極其成功,一個朋友告訴他,這是他聽到過的
最具自傳色彩的科學講演。芒氏回憶說:“我受到好多贊揚,會上根本沒有敵意,這使我
認識到我多年的荒野生涯行將結束了。為了概括我的統一方法,不久我就造了“分形”
(fractal)這個詞,並把這次的巴黎演講的內容擴充為一本法文書,這部書1975年出版,
不久後又稍作修改出了第二版。”
直到1973-1975年,他才改變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此前在所有領域他都是局外人
,他的地位和聲音都不容許宣布自己的哲學和他的交叉科學方法。1977年的“這本法文
書標誌著我從零敲碎打方法到現在的統一方法的轉變,不久分形幾何學就變得很有組織
了。我的生活方式也深深地發生了變化。你們可以說,我已變成了我的創造物的奴隸。”
這之後芒德勃羅變得似乎有些狂妄。他寫文章和書充滿了第一人稱,他常用“我宣布
”、“ 我認為”、“我發現了”、“我運用了”、“我認定”、“我證明”、“我命名
”、“在我漫游我自己新開創的、新開發的學術領地裡,我時常行使對新領域中的路標
進行命名的權力 ”。著名科學史家柯恩(I.Bernard Cohen)在《科學革命史》一書中指出
,他與自己的學生以及同事進行了長達15年的調研,發現用“革命”詞句描述自己成就
的科學家並不多,一共無疑,許多人不欣賞他這種文風,所以在他成名後許多人公開反
對他也就不奇怪了。
對於純粹數學家來說,芒德勃羅並非數學家。在他的成就達到最高峰時,他甚至遭到
一些同事的辱罵。有人認為芒德勃羅關於自己在科學史上的地位的說法簡單是神經病,他
們說芒德勃羅向別人述說的貢獻,純是嚇唬人,聳人聽聞。
這也難怪,芒氏經過曲折的道路,終於取得社會的承認,他急於讓世人欣賞他的成就
,急不可待地希望別人都知道他第一個發現了什麼、第一個採用什麼方法得到了什麼結
果。格萊克 (James Gleick)說:“他甚至會寫信給一些寫了分形方面論文的作者,責問
人家為什麼不引用他的文章與他所寫的書!”芒氏的一位朋友里希特(P.H.Richter)替他
辯解道:“他一生坎坷,與別的數學家很難相處,為了生存下去,他必須採用這種戰略
,不斷鼓吹他的自我。如果他不這樣做,如果他不這樣自信,他就永遠不會這樣成功。”
看芒德勃羅的論文和專著,會注意到他大量引用前人的工作,他自己聲稱善於在數學
垃圾筒和故紙堆中找金子。但一些人並沒有因此而表揚他,反而說他經常引用一些名不
見經傳、多半已經“安全地”死去了的人物,為的是突出他自己,以使他自己成為學術
領域的中心人物 。有人甚至懷著嘲笑的語氣說,他只會從一個領域拿來一些東西,當成
他自己的,然後販賣 到另一個領域。有人一面吸收著芒德勃羅的思想,一面盡力避免使
用“分形”與“分維”這 樣的詞匯,故意用“豪斯多夫-貝塞克維奇維數”(Hausdoff-
Besicovitch dimension)等 等。當然大多數科學家還是能夠充分理解芒德勃羅的,他們
考慮芒氏曾克服的重重困難,便原諒了他的強烈個性。畢竟科學就是科學,看的是科學內
容而不是當事人的人品和個性。由於不喜歡一個人的個性而不喜歡他的實實在在的有價值
的科學工作,是不明智的,到頭來也證明是個性偏執的。
對於芒德勃羅的風格,數學界還有一個反感。純數學家認為他只是到處宣布一些猜測
,而不是下力氣去嚴格證明它們。發現周期倍分岔普適常數的費根鮑姆(Mitchell
Feigenbaum,1945- )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有位數學家指責他是講數字呢還是講嚴格證明。
這是數學家與物理學家之間的一個老矛盾了,不過現在由於電腦大量用於科學研究,此問
題顯得更加突出 。如果某人宣布某一事情也許為真,而另一位嚴格證明它為真,試問哪
一位對科學的貢獻更大,誰的工作才算更正的科學發現?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可一概而論
。胡適(1891-1962)的格言也許用得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61.223.144.102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不過是另一個精緻的手編藤籃罷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