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rickhera (★ 愛的分享家 ★)
看板NTUBW
標題你們都不對,只有我才對?(by徐培剛)
時間Thu Mar 12 01:05:28 2009
※ [本文轉錄自 NTU_Zen 看板]
作者: erickhera (★ 愛的分享家 ★) 看板: NTU_Zen
標題: 你們都不對,只有我才對?(by徐培剛)
時間: Fri Feb 27 20:51:48 2009
培剛曾在下面這篇文章中提到宗教就是種教育,既然是教育就自然有不少經書典籍可以參考學習,我偶爾會去台北萬華的龍山寺尋寶,因為那裡有很多優質的善本書贈閱。
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培剛眼中的聖嚴法師
http://blog.xuite.net/erickhera.tw/nomore/22201182
還記得在幾年前的某晚,我所屬的台北市紅十字會義勇救生隊教練團要在萬華聚會餐敘,所以下午便提早繞去龍山寺看書。可能是我站在角落書櫃前看了很久,現場全是年紀較大的叔叔阿姨或阿公阿嬤,年輕臉孔便引起了旁人注意。通常青年男女只會在另一旁的抽籤區找他們的籤文,或是隨手拿了書或小卡就離開,我當時卻一站就是兩小時。
突然,有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家觀察我蠻久後便主動靠過來,想討論我手上的經書,又問了我一些問題,接著便滔滔不絕的批評了書中的錯誤或哪個法師的見解有問題。其實這位老先生不但言之有物還引經據典,感覺得出來飽讀經書,我也虛心的聽他分享,不知不覺一小時又過去了,旁邊還圍了不少看熱鬧的聽眾。後來那位老先生語畢,我跟他道謝後,他又熱心的推薦了好幾本書才離開。
接著,另一位在旁從頭聽到尾的大叔便很嚴肅問我說:「你覺得他說的對嗎?」其他人也張大眼睛好奇著我的答案。我當時心想,今天怎麼像個考生來面試似的,每個面試官都搶著要問我問題。停頓了一下後,我緩緩的吐出:「或許吧,因為我懂得很少,不知道耶。」
之後又是另一個滔滔不絕的一個多小時,這位大叔舉了許多例子和某些大師的話來反駁剛才老先生的論點,還抱怨對方在此妄談佛法會誤人視聽,他又說自己是學校教授,希望藉此證明自己所言較他人更有可信度。我很專心的傾聽,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微笑點頭,也把這些內容當成一種學習,非常感謝對方熱心的指導。
最後,那大叔也離開了,旁邊那群看熱鬧的人就七嘴八舌的問我:「你覺得他們兩個到底誰說的對呀?」「恩呀,你說誰對呢?」
哈~哈~,我倒退了一步苦笑著說:「都很好,他們各有見解。」但一來腳有點酸,二來看手錶時間也差不多了,便趕緊謝過大家的關心,拿著書離開龍山寺,也暫時跳出這個彷彿永無止境的批判循環。
其實別說宗教,就算在學校也常有些教授會藉由批評其他老師的看法,來顯示自己的高深與厲害,學者相輕的強況頗嚴重,甚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皆是如此。但我後來發現,有些自己心中真正的大師,其實不會批評他人,反而非常尊重別人的不同看法,那份接納異見的胸襟與包容,反而更顯出其智慧與慈悲。所以孔子不也曾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而不是…見不賢,罵到醒。
為什麼會有宗教戰爭?不就是來自於我是正教,你是外道?為什麼會有種族戰爭?不就是來自於我是優秀的,你是劣等的?為什麼會有侵略或殖民戰爭?不就是來自於普天之下,莫非皇土?
其實在佛陀時代並非只有佛陀一人在傳法講道,同時也有許多各門各派的老師,思想家、哲學家、瑜珈修行者及各種大師,如此百家爭鳴,持續傳遞著各種修行提升的法門。面對如此多來自各方的老師或大師,當時的平民知識和資訊十分落後,更容易被聽起來有道理的話語影響,但其實就算到了現代,問題仍依然存在。
當時有個地方叫羯臘村,村裡民眾十分純樸,也常會有不同大師前來教導他們一些靈性提升的方法,只是這些大師們常常在教導的內容和角度上彼此有很大矛盾,這讓認真學習的村民深深感到不解與困惑。
有一回佛陀路經羯臘村,在瞭解村民疑問後,便很有耐心的回答他們,而這場開示是佛陀此生最有名的教誨之一,內容大意如下,培剛覺得很值得大家拿來當自我的參考和反省。
佛陀:「羯臘村民們,你們或許感到不解與困惑,因而產生懷疑,而你們的懷疑來自於不知該懷疑什麼?當然你們也不用完全相信我。」「但如果想確實瞭解真理,就必須以下面的方式探索。」「不要滿足於傳言、傳統、傳奇或偉大經典上的字句。亦不要滿足於推測、邏輯、推理、個人觀點或者說這是某某大師的話。」「記得要往自己內心觀看,當你發現某些教誨是無益、受到非難、智者會譴責的,或當你接受了會受害或感到痛苦,就應該放棄。」「如果它們造成虛妄和貪婪、造成偷竊或著迷、增加怨恨或妄想,就應該放棄。」
佛陀:「羯臘村民們,我再次告訴你們,不要滿足於傳言、傳統或任何教誨。」「只有當你從內心知道這些東西是有益的、無害的、智者稱讚的,而且接受和實行時會帶來幸福快樂時,你們才應遵行。」「當它們帶來德行、誠實、慈愛、清明、自由時,你們就必須遵守它們。」
佛陀:「你們可以這樣想,若有來生,今生的善到來世時的果,也將是善的;若沒有來生,就在此時此地體驗善的果實。」
所以無論我們學再多、聽再多,看再多…最後,還是要回歸於自己的內心,要保持一種全然開放與接納的心態,努力追求此生欲探求的一切真理。
此外,每個人都有很多恐懼的來源,包含病痛、未知、失去…其中非常強烈的一種,便是被外界批評的恐懼,這可能來自於陌生人或你身旁熟悉的親友。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內心能平靜,卻又喜歡去批判評論他人的是是非非,擾動他人內心平靜,甚至藉此來轉移自己內心的恐懼,無論目的為何,到頭來,失去的可能還是自己安定的靈魂。
所有是非、善惡、對錯、真假…都是相依而生,然而世間萬物皆無其自性,所以也無須過度執著於所知一切外相,提起後就可以放下,放下之後再次提起,或許這才是一條真正讓身心自由的道路。
by快樂希望愛的分享家~徐培剛~20090225
http://blog.xuite.net/erickhera.tw/nomore
--
快樂希望愛的分享家<徐培剛>
http://blog.xuite.net/erickhera.tw/nomor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0.181.91
1F:推 LIERO:哇~~謝謝培剛的分享~ 02/27 22:44
2F:推 s19880831:借轉東吳禪版 03/01 12:0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