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sfish09 (螯)
看板NCHU-PP87
標題走過納吉斯--土壤鹽化損農田 世界米倉榮景褪
時間Sun Dec 21 14:12:30 2008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51012
一連幾天,大愛全球新聞推出 【走過納吉斯─緬甸災後180天】系列專題。前幾集專題中
,我們介紹納吉斯風災過後,大量鹽水流入稻田,而有鹽化情形產生。事實上,緬甸一向
是世界穀倉之一,二次世界大戰前,曾經是全球最大的稻米生產國,不過根據美國農業部
資料,可以發現緬甸生產稻米的榮景,已經不再。
去年2007年,世界產量前三大的稻米國分別是中國大陸、印度和印尼,其中緬甸的排名已
經掉到第七,究竟是什麼原因,這個農業大國,擁有絕佳的地理條件,卻無法重返榮耀,
大愛新聞李佩玲和楊俊亭,從技術、財務 和政策面,深入剖析緬甸稻米增產面臨的挑戰
。
一望無際的稻香曠野、簡陋的竹編農舍,台灣早期的農村樣貌,在緬甸是隨手可得的風景
。 這一粒粒白米,餵養著緬甸子民,曾經是全球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卻因為種種複雜的
因素,讓它的稻米產量,還有農民經濟始終不見起色。
二次世界大戰前,緬甸在殖民者英國推動的農業政策下,不斷拓展伊洛瓦底江的稻田面積
,但榮景,似乎也就停留在數十年前,世界米倉的美名了。
緬甸農業部園藝所副總經理 Kyaw Win:水稻是國家主要的糧食作物,我們是生產稻米的
國家,就農業部的立場 現在我們產量達不到目標,因為沒有使用肥料,希望能增加產量
重返世界米倉美名。
重返榮耀,緬甸面臨的挑戰不少。
◎挑戰一 農務缺乏效率
收割季,農民辛苦一整年,成敗全看這一刻,烏櫻村民年溫,驅趕著牲畜,踩踏收成的稻
穗,然後靠著自然風力,分離稻梗,這樣傳統的打榖方式,美其名為恪守傳統。收割沒有
效率,在緬甸鄉間,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坤仰公農業局副理丹丹席,本身也是農友,深諳
稻農心酸。 來回仔細叮嚀,從技術面減少農民收割時的田間損耗。
坤仰公農業局副理 Than Than Sint:有些農民沒有錢,沒辦法及時收割,只好親自做,
兩三天的工,一個人做約一個星期左右,那時稻子就會留在田裡,會有損失。
◎挑戰二 惡性債務循環
農業的生產成本高,包括稻種、肥料、機械等生產器具,全部得由農民吸收,貸款買稻穀
分離機的索密烏,已經算是村子裡經濟狀況比較好的農友。
坤仰公甘吉馬吉村農民 Saw Min Oo:
這裡沒有機械的話,就不能儘快把工作完成,因為要靠田吃飯,盡可能典當,即便是要跟
高利貸借錢。
舉債度日,等來年收成,再還清債務,年復一年的惡性循環,幾乎是赤貧人口的共同心聲
,而他們缺的是革新農業的微薄資本。
◎挑戰三 農業政策包袱
有沒有可能請政府幫幫忙?扮演龍頭角色的地方農業局代表,對於農業政策的制定,回答
的含蓄而保守。
坤仰公農業局經理 Soe Myint:
我只是做好我份內的事,其餘的我也不好說。
話,點到為止,留下諸多想像空間,不過看到由穀倉改建的農業局辦公室,不難想像,名
列全世界最貧窮的十個國家之一,緬甸,要增產,路還長得很,而農民,日子雖苦,那份
就算借錢也要種下去的信念。
坤仰公甘吉馬吉村農民 San Linn:
這田地是代代相傳留下來的,所以我要一直做下去。
這是我們吃進去每一粒米前,都該向他們致敬,進而思考的農業價值。
採訪撰稿 李佩玲
攝影剪輯 楊俊亭
2008/12/19
--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說到心酸處 荒唐越可悲 由來同一夢 休笑世人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15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