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du (拔都)
看板MartialArts
標題風雷絞炮劈掛手 --馬明達《武林》
時間Wed Jul 3 22:12:23 2002
風雷絞炮劈掛手
劈掛拳是通備武學的主體拳種,是形成通備體系和「通備勁」的源頭與基礎
。在內容豐富的通備武學技術體系中,劈掛自來居於首要地位,所以,在向
武術愛好者們介紹通備武學的技術體系時,一般首先要講到劈掛。
下面,我先扼要地考述一下劈掛拳的歷史源淵,主要談談它在明代就出現的
文獻依據;其次談談與劈掛拳技術和訓練有關的幾個問題。全文約分四個部
分,各部分不設標題。
一
我國現存的傳統拳種品類甚多,許多拳種都以歷史悠久相標榜,實際上往往
將一些傳說附會之詞摻雜其中,而缺乏真實可靠的史料根據,可信度甚低。
研究證明,現存傳統拳種多數是清代的產物,甚至是清中晚期的產物,真能
追根溯源到明代的並不多,明以前的就更是微乎其微了。劈掛拳的確是源遠
流長的拳種之一,因為它在明代武術文獻中有明確記載,我們以為,至少在
明代中晚期,劈掛已是一個相當成熟和有影響的拳種了。
據目前所知,明代武術文獻中第一次提到劈掛,是唐順之的《武編》。
唐順之字應德,世稱荊川先生,江蘇武進人。生於正德二年(1507),卒於
嘉靖三十九年(1560),得年僅54歲。唐順之是世家出身的才子型人物,嘉
靖八年(1529)年二十二歲以會試第一名登進士,這在明清兩代是不多見的
。他長於古文,是明代中晚期文壇上「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於學無所不窺
,腹笥宏廓,文武兼長。說到軍事學和武藝,唐順之稱得上是一位典型的儒
將,是以儒學為宗的武術家,一生究心於戰守之道和擊剌之術,成就甚高。
他曾經直接指揮過抗擊倭寇的戰爭,與當時的名將如譚綸、俞大猷、戚繼光
等都有交往。以年輩官秩論,唐順之是戚繼光的前輩和上司,又是當代聲譽
卓著的文學名流,故戚繼光對他十分敬重,曾經向他請教槍法,並且將唐順
之的教誨鄭重載入《紀效新書》卷10《長兵短用說篇》中。唐、戚關於槍法
的一段對話,是中國武術史上極其精彩的掌故,我不妨將它引錄如下,請讀
者一起品賞:
「巡撫荊川唐公於西興江樓自持槍教余,繼光請曰:『每見他人用槍,圈串
大可五尺,兵主獨圈一尺者何?』荊翁曰:『人身側形只有七八寸,槍圈但
拿開他一尺,即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槍開遠,亦與我槍無益,而
我之力盡。』此說極得其精。余又問:『如此一圈,其功何如?』荊翁曰:
『工夫十年矣。』時有龍溪王公、龍川徐公,皆歎服。一藝之精,其難如此
!」
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唐順之武藝識見之高和他槍法功力之深,同那些侈談
進退坐作的紙上談兵者相比,顯然,唐順之有札實的功底,有實踐經驗,於
是論說簡潔明了,切近實用,不是雲遮霧罩的玄虛怪誕之談。「圈槍」是步
戰槍法中最最重要的防中寓攻之法,是陸合槍的精粹,唐順之的「十年」說
,意在強調它的重要性,我們不必拘泥於字面去理解,更不可視為一般所謂
「英雄欺人」之談。
話歸主題。唐順之在他的《武編》一書的《前集﹒拳》裡錄存了一大段明代
拳譜的內容,這是極為珍貴的明代拳術資料,就時間而言,它比戚繼光《拳
經》的形成要早,內容上不似《拳經》那樣條分褸析、層次分明,但學術含
量絕不亞於《拳經》,至少是各具所長,有些地方正好可以相互發明,使我
們對明代拳術得到更多更深一些了解。《武編》引錄的拳譜中有下面一段文
字:
「手有上中下:切斫鉤扳攙金手,高立格揚逼攻撲;盤旋左右腳來蹖,調出
五橫三推肘。你行當面我行傍,你行傍來我直走,倘君惡狠奔當胸,風雷絞
炮劈掛手。」
這段譜文比較長,我們摘引的是它前面的一小部分,內容主要講「手」。
傳統拳法中「手」的概念內涵寬泛,它實際是「手」的一切攻防技術的總稱
,有時「拳」被分之在外,而大多數情況是包括了拳。為篇幅所限,我們對
譜文內容暫不做繁細的詮解,只同讀者一起把注意力集中到「劈掛手」三個
字和與之有關的內容上來。
首先,譜文中「劈掛手」原作「劈掛手」,「掛」是掛的異體字,故我們一
律改用「掛」字。這說明「劈掛」二字最早的寫法就是如此,它體現了「加
劈帶掛」的基本技術理念,四百多年來一脈相承,並無變化,而晚出的「披
掛」、「劈褂」、「批掛」之類,均屬同音訛傳,不足為據,更不必作望文
生義式的發揮。
其次,「你行當面我行傍,你行傍來我直走;倘君惡狠奔當胸,風雷絞炮劈
掛手」四句,專講劈掛手的用法,大致包括兩個含義,一是「你直我傍、你
傍我直」的戰術原則;二是對家當胸硬攻時的應急對策。前兩句屬於法則,
後兩句是具體技術,是指劈掛手最能發揮功用的契機。譜文以「風雷絞炮」
四個字形容「劈掛手」,極為傳神,妙不可言,它是劈掛擊技風格的高度概
括,正體現了劈掛大劈大掛、風疾雨驟的擊技精神,這種精神至今仍然被通
備武學系統的劈掛拳宗奉著、發揚著。
再次,第一句「切斫鉤扳攙金手」,應指當時劈掛最主要的幾個手法,是它
的技術成份,對之,我們暫不做具體解釋。
二
唐順之以外,略晚於唐氏的另一位學者王圻在他的宏編巨制《續文獻通考》
中又一次提到劈掛拳。
王圻是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進士,仕途不順,晚年築室於淞江
之濱,以著書終老。他在《續文獻通考》中記載了明代民間武術流派的若干
名目,為後世研究明代武術的發展流變,提供了一宗珍貴資料。王圻記載了
當時「使拳格兵器之家」約十三家,說這些拳法流別「教師相傳,各臻妙際
」。十三家中的第五家是「溫家鉤掛拳十二路」;第六家是「孫家披掛拳四
路」。
「溫家鉤掛拳十二路」,拳名與拳名所顯露的技術特點,都與劈掛相近,二
者有無關系,尚無其它旁證資料,只好存疑。至於「孫家披掛拳四路」,「
披掛」是「劈掛」的訛寫,應無疑義。這種情況在武術資料中時有所見,大
抵都是因為民間拳師文化低下,師徒口耳相傳,往往因為字音相同或相近而
發生誤記。王圻《續文獻通考》所載武術資料中這種情況就很多見,說明他
的資料直接取自民間,王圻並未做過訂正,這與他本人並不熟悉武術有關,
在這一點上他就比不了唐順之。值得慶幸的是,王圻的記載使我們對明代劈
掛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首先,當明代晚期,以劈掛名世的是「孫家」;其次
,當時的劈掛是「四路」。「孫家」是何人,目前我們對之一無所知,只能
寄希望於新資料的發現。至於「四路」該如何理解?我以為它是指一個套路
的四個來回或四個單趟子,絕不是說劈掛已經有四個套路。這當然是一個需
要論證的觀點,須花費筆墨,故暫不涉及。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中,在論列當時各家拳法時並沒有提到劈掛,但
他編選的三十二勢中確有取自劈掛的內容,這無庸置疑。最明顯的一例是「
拋架子」,譜詞雲:
「拋架子搶步披掛,補上腿那怕他識;右橫左采快如飛,架一掌不知天地。
」
譜中的「披掛」,如同王圻《續文獻通考》一樣,乃是「劈掛」的誤寫。「
拋架子」即今傳劈掛十二大趟子的「抄捶」,它是劈掛拳「橫勁」的主勢之
一,在劈掛的基本訓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清代域外出版的另一種《拳經
》資料,使我們得知,三十二勢中,「拋架子」與「拈肘勢」相配為伍,兩
人對練時,彼此以拋架子、拈肘勢互相轉換為攻守進退。(圖三)由此推知
,「拈肘勢」也應屬於劈掛。「補上腿」一句說明劈掛有腿,而且是手腿相
連,當面用腿,這正是明代長拳的基本特點之一。此外,三十二勢中的拗單
鞭、倒騎龍、當頭炮等,也都保存在今天通備系統的劈掛中,它們與三十二
勢的關系暫難做出判斷,有待於更加深入的研究。
經過以上對史料的分析論證,我們可以確定的說,早在明代,劈掛就已經是
一種相當有影響的拳法了,「孫家劈掛四路」,很可能就是今存劈掛拳的原
型。
需要指出的是,大致自1985年以來,有人在一系列關於劈掛拳源流的文章和
圖書中,不斷地重復著一種說法,說戚繼光「對劈掛拳有精辟的論述」,因
為他在《紀效新書﹒拳經》中有「披掛橫拳,而其快也」的句子,作者還對
這八個字做了解釋:
「披者,是披掛戰衣之意,劈、橫皆為拳術招法。這裡描述了劈掛快猛迅變
……勝似戴盔披甲,劈掛拳因而得名。」
作者接著說,戚斷光《拳經》有「活足朝天,而其柔也」的句子:
「這是指劈掛拳腿法之靈活,正是對劈掛拳中提膝護胸,勾足蹶肋,伸足朝
天,左右抹面……等腿法的贊譽。」
我必須鄭重地告訴讀者,上面我們所引述的兩段文字是在欺蒙讀者,與之相
應的解說都是無稽之談。在幾乎所有今存明清刊刻的《紀效新書﹒拳經》,
都只有「披劈橫拳」,而沒有「披掛橫拳」;只有「活捉朝天」或「活著朝
天」,而沒有「活足朝天」。既然《拳經》中根本就沒有「披掛橫拳」、「
活足朝天」等字句,那作者圍繞著它所做的一切論證,包括「勝似戴盔披甲
,劈掛拳因而得名」的奇談怪論,就都屬於望文生義、荒誕不經的笑談!
其實稍有古籍知識的人都不難看出,作者不過是玩了一把「改字解經」的把
戲。為了炫耀淵博和表示「正宗」,不惜篡改文獻、偽造文獻,這種伎倆古
已有之,並不稀奇,只是千百年來還沒有任何人做得如此露骨,如此「堅持
不懈」。因為直到最近,經武術最高管理部門「審定」的那本規定《劈掛拳
》裡,似乎作者因為有「山」可靠,便照樣如此這般地寫著,大有有恃無恐
、其奈我何的味道!80年代以來,《紀效新書》至少已有兩個點校本行世,
作者拿過來翻一翻便可一目了然,根本不是什麼難事,然而為什麼一定堅持
「活足朝天」及其解說而不改呢?這叫人百思不解。這個劈掛拳研究中持續
了十多年的怪現象,不過是一系列謊言的冰山一角而已,我順便在這裡提一
筆,無非請讀者注意一下罷了。徹底揭露其謊言,還有待於方來。
三
我在前面已經談到,劈掛是通備拳術體系的主體內容,是通備勁與通備打法
的基礎。自民國初年以來,許多武術論著中在劈掛的類屬問題上講得含糊不
清,有時把它說成與八極並聯的拳種,有時又與通臂混為一談。總之,說法
甚多,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但多數說法是輾轉稗販之談,基本概念混亂,
反給劈掛帶來不少歧義。
劈掛原有「通臂劈掛」的叫法,但大多人直稱「劈掛」。民初以來,先父馬
鳳圖力倡通備學說,恢宏通備武學體系,為區別於一般「通臂」,便徑稱之
為「通備劈掛」,通常仍直稱「劈掛」。對此,我以前已有所論述,為方便
本文讀者,這裡稍許復述一下。
劈掛是一個拳術系列,它由通備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掛拳這樣三個
層次構成。依舊時武術界常用的概念,大架子是「母」,十二大趟子和劈掛
拳都是「子」,而十二大趟子屬於內場的招勢,劈掛拳則屬於外場套路。
通備大架子簡稱「大架子」,又稱「通備母子」,它是通備武學的根柢性套
路,凡十二趟,分前八趟後四趟,可分可合,總108個單勢,故又稱通備108
勢。大架子之所以被稱為「母子」,是因為,首先,舉凡劈掛的一切重要勁
法、招勢都包納在大架子中了,特別是勁法,無不從大架子中引伸出來。其
次,通備武學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疾打著(招)」,大架子屬於內場
盤練功夫的套數,練起來要求如剝繭抽絲,不緊不慢,從容不迫,全部十二
趟打下來,約在十分鐘上下。記得1959年3月,全國青少年武術運動會在北
京什剎海體育館舉行,我作為甘肅武術隊隊員,曾在大會表演大架子前八趟
,因超過規定時限而受到提示,不得不中途停止,實際等於只開了個頭。此
事給我的剌激很深。那時,在毛伯浩等人的一力推動下,新編「長拳」已經
出台,武術總體上大踏步向花巧方向發展,對之,地處僻遠的我們竟毫無了
解,我練的大架子、奇槍之類,真是「土」不堪言,鄰省陝西的武術隊得風
氣之先,比我們開竅早,運隊員個個短小精悍,能翻能跳,相比之下,我和
隊友們感到自已太土,很沒面子。直到過了好些年才漸漸明白過來,不是我
們「土」,而是人家太「洋」了,於是我們這些「保守派」只能望「洋」興
歎,自愧弗如!
大架子是黃林彪先生所傳,關於它的來路,一直是先父感興趣的問題。108
勢的結構和「慢拉架子」(也叫「盤架子」)的理念並非通備特有,這在中
原各省的早期拳術系統中不一而足,它們之間有何關系,是否同源異流,這
的確是武術史上一個非常值得深究的問題。
十二大趟子是通備拳系中最能體現通備勁力和技擊特色的十二個招勢,每勢
獨立成趟,亦左亦右,有去有來;又可以將十二個動作串起來練。其中以「
單劈手」為第一勢,它集中體現通備勁法中的「滾」勁和「勒」勁,單劈手
顛翻倒插,翻滾不息的練法,是追求通備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單劈手
、招風手、纏額手,是十二大趟子中最重要的三勢,合稱「通備三元手」,
一豎、一橫、一直,凡吞吐、開合、起伏、擰轉之勁或明或暗、聚合其中。
故十二大趟子並不是平行排列的十二個招勢,它有主有輔,有多種不同的組
合練習方式,可以說,十二大趟子的單練與組合練習的豐富變化,最能體現
通備先賢的武學學養與才智。
黃林彪先生傳下來的劈掛,原本只兩個套子,俗稱劈拳、掛拳,或稱頭趟、
二趟。正式名稱是第一趟(同「路」,下同)叫劈掛拳,二趟叫青龍拳。
1925年先父在張家口任察哈爾督統署參議,受都統張之江將軍之命,組建「
新武術研究會」,期間與二弟馬英圖一起組編了第三趟飛虎拳。「飛虎」之
名取自八極,舊說八極有十二路飛虎拳,但只是個說法,並無實際內容,先
父為了與「青龍」配伍,借用了這個名字。飛虎拳在風格上與劈掛略有不同
,招勢方面擷取了一部分八極、翻子的東西,但總的勁力特點仍遵循劈掛,
大開大合,猛起硬落,一氣呵成。結構上,劈掛、青龍比較疏闊,布局上追
求所謂「空可走馬」的效果;飛虎則相對轉密,號稱「密不透風」,大致兩
頭密而中間疏,結構甚巧。此後,馬氏家族所傳習的劈掛便有了三個套子,
我們習慣上稱之頭趟、二趟、三趟。其中頭趟是帥是綱,二趟三趟如同兩翼
,右龍左虎,三足鼎立。先父對這樣的結構十分滿意,他在一首題詠劈掛拳
的拳歌裡說:「劈掛長拳氣軒昂,右龍左虎輔兩旁;三足鼎立天下勢,無人
不道劉關張。」 他以桃園結義的劉、關、張比擬一、二、三趟劈掛的關系
,亦見其自賞欣悅之情。
社會上有第四路劈掛是太素拳之說,這是一個誤傳。
太素拳是先父在40年代末在西北師范學院體育系執教時,為教學需要組編的
一個中型套路,動作上多取翻子、太祖,勁力上則偏向劈掛,來回四個趟子
。當時考慮到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大致在彈腿等初級教材後,以太素拳和
八極拳作為向劈掛等高級教材的過渡,故取《列子》「太素者,質之始也」
之義,又參用班固《東都賦》「昭節儉,示太素,去後宮之麗飾,損乘輿之
服御」之義,合起來有開始和質樸兩層含義,因以定名。約70 年代,通備
系統中有人試稱太素為劈掛四路,社會上稍見流傳,但並未普遍認同。考慮
到理論與技術體系整齊劃一,我不主張以太素拳進入劈掛系列,也就是說,
劈掛拳只三個套路。
順帶提一筆,新疆自治區武協副主席候瑞盛先生,40年代末,在蘭州與諸兄
一起在先父創辦的「華斌體育學社」學練通備諸藝,凡劈掛、八極、翻子等
無不精研勤習,功力純真,氣勢厚重,深得先父喜愛。他對通備在新疆的傳
播大有貢獻,可謂「新疆通備第一人」。在我的印象中,瑞盛先生的太素拳
打得最為周正,一手一勢,中規中矩,勁道氣勢都非常之飽滿。每次相聚,
我總要請這位師兄為我打一遍太素拳……
劈掛三個套路中,無疑最重要的是頭趟,最難練的也是頭趟,頭趟在通備武
學體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其原因何在?簡括言之,約有三點:
第一, 頭趟是劈掛的本源,它保存原始面貌和傳統素材最多。
第二, 十二大趟子中,頭趟約占了七個,亦見其「含金量」之高。
第三, 相比於頭趟,二趟灑脫飄逸,行雲流水;三趟持重嚴整,步
步為營;似都不及頭趟結構簡約,質樸無華,一氣貫通,略無滯礙,通備勁
最足,最能體現通備風神。這三點是指其犖犖大端而言,細講起來,不同的
地方還有很多。所以練劈掛者一定要把重點擺在頭趟上,二、三兩趟雖各臻
其妙,但畢竟位在其次,這一點非經久練不能真切體會。
在河北省某些劈掛傳習者中,有「快套劈掛」一說,與之相對,有人便將原
來的劈掛稱之為「慢套」。對此來路我暫不細論,因為它將牽涉到許多令人
憎惡的武術現象,且待以後慢慢剖析。我只簡單說明一下,所謂「快套」,
是滄州郭長生先生得之趙世奎的傳授,與我們所宗奉的李雲標、黃林彪一系
傳授並非同源,趙世奎一系的人物事跡於文獻無徵,僅憑口傳,只能存疑待
考。因郭長生與先二叔馬英圖在藝業上有交往,個人感情甚好,長生先生一
生對馬英圖最是推崇之至,故他們教的弟子有串藝現象,這本屬正常,其中
關系非常清楚,絕不似有些人所恣意妄言者。但,我們大西北成千上萬的通
備傳人中向無「快、慢」之說,也不接受圍繞著「快、慢」之說衍生出來的
一切虛構無根之談。好在一切妄說,白紙黑字,歷歷在目,來日方長,待以
後從容辨駁就是了。
四
簡單談談劈掛的勁法與訓練。
前已論及,劈掛是通備武學體系的主體內容,它的訓練,特別是勁法訓練,
既是基礎,也是最高層次的東西。根本原因是劈掛勁法是「通備勁」的本源
,它是一種大勁,長勁,是一種自由度很大的游動無方的勁。正因為如此,
它可以包納一切短促勁捷的勁法,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傳送周身力量於一
點,可以在在進進退退之中,或聚或散,或整或暇,因人因時,便宜行事。
理學家倡言「立大」,說「先立乎其大,則其小者不可奪也。」通備在勁道
遵循這樣的理念,追求以大統小的效應。
按傳統的武藝分類,劈掛屬於長拳(注意,不是當代新編的那個「長拳」)
,對此,不僅我們自已這樣認為,民國年間多種武術著作也都認同此說,比
如徐震(哲東)的《國技論略》就取此說,盡管他的長拳、短打分類並不嚴
格,說「批掛之專長為練掌」也不准確。先父以「劈掛長拳似長江」來概括
劈掛特點,最切合,最傳神,最能表明劈掛所追求的是一種空闊浩蕩、閃賺
騰挪的勁道,我以為這正是古典的長拳風格,唐順之所講的「你行當面我行
傍,你行傍來我直走,倘君惡狠奔當胸,風雷絞炮劈掛手。」字裡行間非常
生動地透露出明代劈掛的特點,這一特點在經歷了數百年之後仍能保持不變
,我們不能不為之興奮,也不能不深感慶幸!
劈掛的勁法與訓練是個綜合概念,內容甚多,不好單從某一個方面去講述,
考慮到文章篇幅,我主要談三點,聊供讀者參考。
第一,劈掛講究「轆轤反車,反車轆轤」勁,又時也寫作「翻扯轆轤,轆轤
翻扯」,於是便有了「轆轤勁」一說,流傳甚廣。所謂「轆轤勁」實際就是
「滾勁」,是早期劈掛拳家借用「轆轤反車」以形容迅猛貫通的滾動勁勢。
前已言及,「滾」字在劈掛勁中是第一位的,在通備勁中同樣如此。從大處
講,通備所追求的「如珠走盤」、「翻滾不息」等,實際就是俞大猷棍法中
所表現的「如轉圓石於萬仞之山,再無住息」的打法,戚繼光曾經強調說,
俞大猷這種打法就是不給對家以「再復之隙」,使對家「一敗永不可返矣」
。他還強調說:「不唯棍法,雖長槍各色之器械,俱當此法也。近以此法教
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據此可知,劈掛拳家將「滾」勁擺在第一位恰
表明劈掛學有本源,可見其源淵有自。從一般的技術層面上講,劈掛的許多
動作,包括十二大趟子第一勢單劈手,都以「滾臂」起勢,從滾臂中引出招
勢,引出變化,引出開合吞吐起伏擰轉等,我想但凡練過劈掛的人,對此都
一定會有深刻印象。這種由滾臂引出變化的練法,雖然有其技術上的特定意
義,特別在大小門的變化上確有道理,但它本質上是一種程式,是一種由來
已久的練習方法,切不可視為招法,視為非如此不可的東西。中國人喜歡把
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以某種程式化的練習方法確定下來,在許多文化門類裡
都有這種情況,武術也是如此,至少明代武術資料裡這種程式化的東西已多
有所見。劈掛多以滾臂起勢,我相信是一種古已有之的程式,是「古意」之
所在。我們喜歡練武術,原因之一就是傳統武術中往往保存下一些耐人玩味
的古意,給人以一種悠長深厚的文化享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新編花派「
長拳」之類蹦蹦跳跳,味如嚼蠟,原因之一就是它缺少這種文化蘊含,不過
徒以花技招展取悅於一般觀眾。
第二,劈掛的基本訓練必以十二大趟子中的若干招勢的單操起手,其中最重
要的是單劈手。單劈手是起點,也是反反復復、貫穿始終的內容,是素質訓
練、功力訓練的內容,也是技戰術訓練內容。單劈手練習大致經歷定勢、行
勢、串勢三個階段,總括起來約有十二個組合練習程式,最後過渡到無程式
的自由組合練習,組合越多越活越好。
與單劈手訓練相跟進,逐漸增加其它技術內容,增大各種招勢橫向組合的自
由度。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是將劈掛拳各段招勢拆零為若干組合來練,通
過多次數的單操單練,直至熟而生巧,再水到渠成地組裝為全套劈掛,順利
地轉入套路的整裝訓練。
第三,通備最重步法,可以說它是「移動的藝術」,是「進進退退的學問」
,通備從來都以戚繼光的「腳法輕固,進退得宜」八個字為金科玉律,追求
步子的最大程度的靈活性。劈掛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步子活便,不拘泥定勢
,不僅組合訓練中一定要由死步轉向活步,進而轉向「進退得宜」、「走不
停留」的境界,即使套路練習也是如此,也要打破步子的固定架構,打破步
型的拘束。套路是招勢組合的特定形式,如同詞曲音律之有套數,原本也是
形式固定而內容隨人,後來越來越受「人前飾觀」的制約,便趨向結構的呆
板僵硬,類同戲曲。通備反對這種趨向。劈掛的三個套子,在步子上都有一
個大致的框架,但,給練習者留有很大的靈活處置的空間,步幅可大可小,
步子可增可減,甚至於動靜隨宜,方園任我,一切不拘定格。隨著訓練水平
的不斷提高和練習者理解的不斷加深,這種自由度便越來越大,直到進入一
個自如狀態,我們將它稱之為「通備境界」。
我個人對劈掛有一種近於癡迷的情感,可謂老而彌好,刻不去懷。練了幾十
年武術,也接觸過不少拳種,年近耳順,可謂日之夕矣,才感悟到劈掛最是
意味無窮,一天也離不開它了。想來猶如寫字,大抵塗塗抹抹多半輩子,真
草隸篆都愛看,帖派碑派也都宗過,到頭來感覺真正過癮的還是看懷素《自
敘帖》,臨孫過庭《書譜》,品賞於右任的《千字文》,真如天馬行空,略
無形跡,何等的空闊,何等自由!先父曾說:
「劈掛簡約,毫無鉛飾,不過大開大合,起起落落而已,然真能體味其中妙
義,須聰明人下一番大功夫不可。」
我資質駑純,絕不屬於聰明人,所幸總算在老之將至時找到了這種感覺。想
到這裡,擱筆長吁,庶幾無負於先父諄諄之教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