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82316 (troy)
看板KIDs
標題[轉貼]發現孩子“偷”東西時該怎麼辦?
時間Tue Jun 6 08:37:31 2017
發現孩子“偷”東西時該怎麼辦?
https://mybabyone.com/20170605_976703.html
前幾天有個新聞,一位媽媽打電話報警,要求民警把她七歲半的女兒抓起來“關幾天”。
起因是女孩之前在超市“順”走了一瓶奶茶,結果被老板當場抓包,並送到學校進行批評
教育。
女孩的媽媽哭訴稱,女兒已經是“慣犯”,之前在超市就曾偷偷將貼畫藏在衣服里,她發
現後“立即製止並嚴厲教育”,結果還是再犯,她已經沒辦法了,隻好請民警來震懾一下
孩子。
沒想到的是,不少人為這位媽媽的做法點讚。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媽媽做的對。”
“一位很偉大的母親,把一切犯罪扼殺在搖籃中,有這樣的母親是孩子的幸運。”
“明事理的媽媽,不護短,這樣的家長現在已經不多了。”
……
乍聽上去似乎有那麼點道理,可總感覺很別扭。孩子走偏要糾正是沒錯,可是以這麼簡單
粗暴的手段來糾,真的好嗎?
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偷”,好像並沒有多少人關心。
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觀念和意識里,只要是有“偷”這個行為,就該被綁在道德柱上審判。
至於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根本就是無關緊要的。
就好像這個“偷”了一瓶奶茶的女孩,從頭到尾,有多少人想過,她究竟為什麼會這麼做
?路人甲乙丙沒有,她的媽媽更沒有。
是因為身邊有不良榜樣的示範,還是媽媽覺得奶茶不健康從不給她買而她又特別想嚐嚐?
再或者,她因為內心有匱乏感,需要用物質來填滿?
前段時間,一位爸爸就因為7歲的兒子偷東西,用繩子綁著小男孩懸吊到河上。他之所以
這麼做,想法和上面那位媽媽大抵相仿——就是要嚇到他再也不敢“偷”了。
當時,這個狼爸怒吊兒子的視頻在微博上發布後,同樣也被讚“深明大義”。總而言之一
句話,遇到孩子“小偷小摸”,父母們狠狠教訓就對了。
要想遏製孩子的“偷拿”行為,暴揍、威嚇真的有用嗎?
知乎豆瓣上隨便一搜,或是跟身邊的親戚朋友一聊這個話題,就會有很多人跳出來分享自
己小時候因為偷東西被揍得滿地找牙最後懸崖勒馬的故事。
我就聽身邊不止一個朋友講過類似的經曆。這至少說明兩個現實情況,一是大部分孩子都
有過“偷拿”行為,有可能是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也可能是錢,二是一些曾經偷拿
卻被發現的孩子,就是被“揍乖”的。
看上去,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效的處理方案,但事實上,真正明智的父母並不會這麼做。
比強行嚇止“偷”這個行為更重要的,是發現和洞悉孩子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心理根源
。
如果是特別小的孩子,比如2、3歲,有可能是因為還沒有清晰地建立起“物權”概念,對
“你的”和“我的”缺乏邊界意識。
再大一些的孩子,比如之前提到的兩個7歲孩子,就有可能是有意識的“偷”,但背後的
動機往往要複雜得多,更不能簡單用成人的道德標準來審判。
比如,有可能是因為父母過於嚴厲,孩子很多喜歡的東西得不到父母的認同,缺乏正常的
獲取渠道。
有的父母還擔心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從來不給孩子零花錢,如果孩子內心的渴望和需
求無法得到滿足,又缺乏正確的引導,就有可能開始尋找一些“拿”的機會。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受到了不良榜樣的影響,甚至還有可能是因為長期被父母忽視,為
獲取關注而采取的極端手段,等等。
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傾聽了孩子的內在聲音,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
。
否則,即便通過暴力手段,暫時把“偷”這個行為遏製住了,但那些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
解決的深層問題,還是會以其他形式爆發出來。
一年多前,我一個朋友也曾因為孩子“偷錢”的問題向我大吐苦水。
小男孩剛上二年級,有一次偷拿家里的錢去買變形金剛被朋友發現了,她當時就憤怒得炸
裂了,當一股熱血瞬間衝上腦門時,從未打過孩子的她,怒不可遏地胖揍了兒子一頓。
現在孩子倒是沒有再犯過“偷拿”的毛病,但一直叛逆得很,跟媽媽說不到幾句話就嗆嗆
,常把朋友氣得半死,每次提起來都是一把心酸淚。
比關起門來暴揍孩子一頓更糟糕的,是當眾羞辱孩子。沒有人天生墮落,來自父母強烈的
厭棄和鄙夷,以及被狠狠貼上的“小偷”標簽,都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直被恥辱感所充斥的孩子,要麼自我厭棄,一輩子抬不起頭來,要麼在反複暗示之下破
罐子破摔,成為一個真正的小偷。
我很難想象,那個媽媽報警要“抓”的小女孩,被媽媽口口聲聲稱作“慣犯”,還以如此
熱鬧的方式通過民警和媒體昭告天下,她在今後的日子里,該如何面對同學的指指點點和
孤立?又該怎麼化解這件事帶來的恐懼和羞辱?
大家都痛恨小偷,視小偷為過街老鼠,我也不例外。在發現孩子有“偷”的行為時,父母
感到震驚、難以置信、羞惱和暴怒也都很正常。
可是很多人在強烈的情緒干擾下,常常會忘了自己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教他明辨是非,並
將他引回正軌,而不是簡單的宣泄和懲罰。
不是非得暴揍一頓或是“大義滅親”式地昭告天下,才能表明父母盡到了教育的責任,恰
恰相反,這是在推卸責任,因為背後的潛台詞就是,不是我沒教孩子,而是孩子太“壞”
。
“你是個壞孩子”、“讓警察把你抓走吧,我要放棄你了”……諸如此類的表達和暗示,
不僅對解決孩子的問題無濟於事,相反還會把孩子往更黑的深淵里推。
同樣是孩子在超市里“偷拿”東西,我一個好朋友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
有一天,她帶4歲的兒子逛超市,發現兒子偷偷把巧克力揣進了自己的口袋。
她沒有裝作沒看見,更沒有大發雷霆,而是溫和堅定地告訴兒子,這麼做是不對的,買東
西都需要付錢,如果沒有付錢,就必須把東西放回貨架。
男孩子不肯,其實內心也有些緊張和害怕,朋友一直堅定地要求他去找服務員歸還物品,
並鼓勵他勇敢承認錯誤。
最終,小夥子將巧克力還了回去,並得到了工作人員的諒解。
從始至終,朋友沒有給兒子貼過任何“小偷”的標簽,但一直在給他強化規則意識,並鼓
勵他勇敢承認錯誤。
回家以後,她輕輕擁抱著兒子,輕聲問他為什麼這麼做時,小夥子終於“哇——”地一聲
大哭起來。她沒有阻止他的眼淚,只是一直輕拍他的背,幫他擦眼淚,耐心地等他哭完。
最後,終於止住哭聲的小夥子開了口,原來是因為他知道媽媽愛吃巧克力,想送給媽媽當
禮物,偷偷藏起來,就是為了給媽媽一個驚喜……
“還好我耐心地傾聽了他,沒有輕易給他扣上小偷的帽子,我既感受到了他的心意,也讓
他清楚地知道了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每次聊起這件事,朋友都感慨萬分。
對於還處在“傻傻分不清”階段的低齡孩子,父母們不用去強化道德意識,隻需要不動聲
色地幫他建立好清晰的物權概念就好了。
面對稍大一些的孩子,收起“偷東西就是壞孩子”的憤怒和偏見是很必要的,先要認真體
察孩子不良行為產生的內在情感和心理需求,不要輕易就把孩子釘在恥辱柱上。
在這個基礎上,再與孩子分享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引導他約束自己的不當行為。
當然,預防更重要。如果父母們總能“看”到孩子,注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及時發現
孩子不良行為的苗頭,並能當下解決,對於預防孩子的“偷拿”行為是很有效的。
首先,從孩子形成物權意識的關鍵期起,就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引導,跟孩子強調,別人的
東西如果沒有經過允許不能隨便拿,但同樣地,孩子的東西父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處理,
尊重孩子對自己物品的處置權。
讓孩子從內心建立規則意識很重要。如果父母們都做不到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又怎麼
能期待孩子可以很好地處理這個問題呢?
其次,對於學齡的兒童,父母們需要適當地給些零花錢,這不僅僅是財商能力的培養,最
重要的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一個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正常通道。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解決孩子一切行為問題的關鍵。如果孩子情感上得不到滿足,缺乏父
母的足夠關注,也很容易焦慮或是孤僻,從而產生很多行為問題。
只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被愛、被理解和被保護,才能有效地幫孩子修正那些不當的行為。
這也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18.129.200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KIDs/M.1496709455.A.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