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Indie-Film
標題[專題] 決定電影畫面的幕後關鍵人物:場景經理
時間Tue Nov 5 12:25:17 2019
文:洪健倫
前言
你還記得電影《返校》神還原的「翠華中學」,或是盧貝松(Luc Besson)的《露西》(
Lucy)裡,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開槍駁火的本地海產店,甚至馬汀史柯
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沉默》(Silence)中,那個以台灣地景建構的日本村莊?
儘管電影故事多半虛構,現實世界還是要能找到拍攝舞台。但這些場景從何而來,又是誰
找到?電影幕後團隊中的「場景經理」與場景組,就是關鍵人物。但世界如此大,他們又
怎麼幫電影「神」到這些場景?
這一期的「文化+」走訪4名台灣電影業界的專業場景經理,從《返校》的林俞均如何和
劇組合作,神還原「翠華中學」,到《露西》的陳建佑與《沉默》的張一德,如何在歐美
專業的分工制度下,讓台灣風貌走上國際大銀幕。導演魏德聖新片計畫「台灣三部曲」劇
組中的陳彥翰,則透過這個籌備中的計畫,讓我們看到場景工作的進行式。
決定電影畫面的幕後關鍵人物:場景經理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1103w005
一般人對電影工作職位的認識,不外乎導演、演員、編劇、攝影師等。「場景經理」對多
數人而言,算是陌生角色
場景經理極少出現在鎂光燈下或攝影機前,在台灣電影圈裡也是相對新興的職位,但大家
不知道的是,他與場景組員卻是決定觀眾在大銀幕上能看到什麼的關鍵人物。
以創作者的眼睛看透劇本
台灣劇組多半將場景組擺在製片組底下,場景經理負責發想所有場景,確認導演、製片、
美術與攝影需求,提供場景選項,也要統籌勘景、租借、洽談,以及統整所有拍攝場景狀
況。又因為需扮演劇組對場地提供方協調的窗口,一些劇組也稱為「
外聯製片」。
製片組下分三大項工作:演員、場景與現場執行。而演員與場景,是一部電影籌備時,最
先開始進行的兩大工作。現場執行,則是負責在電影開拍時的各種現場調度。
「但比起製片組的其他工作崗位,場景組是需要對劇本呈現出來的畫面,想法最透徹的人
。」導演魏德聖「台灣三部曲」的場景經理陳彥翰這麼說。
《返校》的場景經理林俞均也說:「我一定會把劇本看透,會加入我的想法,有一個想像
,把這個地域建構起來再去找景。」林俞均指出,美術指導、攝影指導剛進劇組時,還不
一定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此時,場景經理就可以透過提出來的選項,讓主創人員的想
像,收攏到一個基礎上,省下許多摸索與討論的時間。(主創人員,係指擔任製作人、編
劇、導演、主要演員職務之人。)
有15年幕後資歷的《賽德克.巴萊》與《沉默》的場景經理張一德也說:「場景經理的工
作更貼近創作層面。」也因此,許多場景經理都很強調想像力的重要。張一德解釋:「有
時候一個場景不是360度都符合劇情需求,剩下需要彌補落差的部分,就需要靠想像力與
經驗,提供導演可執行的方式。」
陳彥翰點出:「在製片組下,場景組的工作是數一數二能夠呈現在畫面上的,它可能比攝
影師更能決定畫面拍出來的樣貌,因為你找到什麼樣的景,電影就會呈現什麼樣的畫面,
例如你找到場景是一間清水模的咖啡廳,攝影師拍出來的,就是這樣的咖啡店。」
對劇情能想像 對現場能考量
場景經理除了要對劇情需求,有足夠的美感與想像力,他也需要具備製片的腦袋,要能夠
有系統、有條理地整合工作進度,也要對於製作流程、預算有清楚概念。
陳彥翰認為:「製片組中,場景經理跟執行製片是同等重要的角色,有很多執行上的問題
,必須要在找場景時就解決。」場景組必須跟美術組、執行製片的工作緊密連結。尋找場
景時,除了對畫面、劇情的想像,也必須考量現場的工作需求。陳彥翰說,「例如這場戲
有300個臨時演員,場景組找景時,也必須將幕後工作需求一併考慮。」
林俞均也認為,場景經理如果在找場景時,就能納入各部門需求,「就能為製片公司省下
製作費用,提供給其他需要的部門。」而如果場景組可以盡力滿足各部門需求,盡可能找
到限制最少的場景,這樣各部門在執行時,就不需再分神考慮如何克服限制,更能專注在
自己領域,呈現更好的工作品質。
張一德則認為,場景經理的邏輯與組織能力非常重要,從籌備工作到規劃事項,就是不停
的排序。「你可以把拍攝場景工作弄得很複雜,也可以弄得很簡單,場景經理很像外面業
界的產品經理,要把一個產品從無到有推生出來,做事必須有邏輯步驟,不能瞎跑瞎找。
」
尤其,電影最大的魔法,就是將不同地點、情境下拍攝的畫面,透過剪接拼湊起來。即使
是一段簡單的奔跑,拍攝地點可能就是從數個相隔甚遠的地點組合而成。場景經理需要一
步步跟導演確認這些場景是否可行,再整理出一張長長的列表,確保所有細節的場景都找
到。
找景不僅靠雙腳 出門先拜Google神
在台灣,一般找景工作約為3個月,視電影規模與資源條件增減。場景經理通常會與3至5
名場景助理,分頭勘景。
拜科技之賜,現在找景的第一個步驟,就像規劃旅遊行程一樣,都是從搜尋引擎出發。尤
其Google的關鍵字搜尋、圖片搜尋、以圖搜圖等功能,讓場景人員可以從各個網誌、遊記
中尋找有機會的地點。Google地圖又有街景服務,還可以自訂標籤,場景組謀定而後動,
大大省下奔波的時間。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有等高線與其他進階功能的專業地圖軟體或
服務,對於需要尋找大塊搭景地點,幫助很大。
但在Google地圖出現前,大家怎麼找景?林俞均說:「就真的是騎著摩托車、帶著相機,
在一個地方瞎繞,開發場景。」看到有趣的畫面,先拍下相片,再向當地人打聽背後的故
事。
至於居家場景,陳建佑說,有些國家的電影工業裡,有專職部門事先洽談願意租借住家的
家庭,再製作成像是型錄般的「
家景場景造冊」提供劇組,省去許多搜尋與洽談時間。「
但在台灣沒有這樣的造冊,因而每回要找場景,多半得靠業界相互交流,再不然就是先從
周遭親朋好友問起,建立自己的場景資料庫。」
但陳建佑也指出,口耳相傳介紹的場景,屋主雖然有經驗、好溝通,但容易把那個景給拍
爛,再加上許多導演都不喜歡「撞景」(在已經被拍過的場景取景),最後還是考驗場景
經理的找景能力。
而每一次勘景、拍片所找到的場景,都會成為場景經理的口袋名單,做為未來其他拍攝案
的參考,但多數受訪的場景經理都指出,這樣的口袋名單真的是參考成分居多,因為每部
片的需求都不一樣。
張一德更指出,「台灣的場景變化很大,自然場景有颱風地震,2年後景觀可能就不一樣
。跟人有關的店家、公寓等場景,也可能遇到店家下次不願意借,或者就歇業了。就算口
袋名單有100間小吃店,可能都無法符合現在的劇情需求。」
小標:豪宅與家景 場景大魔王
但被問到在自己的心中,什麼樣的場景最難?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陳彥翰認為,「時代
感最難呈現,若要呈現得好,所有問題與注意事項,就要在劇組各個環節都被完美解決。
」
找過上百個場景的陳建佑表示,每回只要找「家景」就讓他傷透腦筋,尤其看到劇本裡把
家景寫得「富麗堂皇」,內心立刻冒出:「完了,我沒有那種有錢的朋友。」最後只能挨
家挨戶問,再不然就是問周遭朋友有沒有房子出租。若能找到60%與劇情相符的場景,後
續再交給美術組布置,增添氣氛,如此也能為劇組省下一筆預算。
「豪宅」與「家景」一樣是林俞均的痛,他大嘆「豪宅景很難借」,台灣電影製作預算常
常是數千萬之譜,但一間豪宅動輒上億,租借費用自然不低,但要用美術搭出豪宅景,費
用又一定更高。而好借的家景,和其他影視作品撞景的機率就高,提報時被劇組選中的機
會自然就低。都會區拍戲,還要考量房屋空間是否能容納大部分工作人員,噪音、10多輛
工作車的停車等問題,對場景組而言,也都是煩惱。
陳建佑更說,場景組為了確保隔天劇組的車輛,可以停在拍攝地點附近,前一天晚上,就
得把自己的車停到附近停車格佔位,當天晚上就睡車上。「嚴格來說,前一天晚上,場景
組就已經在現場Stand by(待命)。」雖然累,但避免出包,就是不希望隔天劇組到場,
卻沒有停車位。
但張一德表示,什麼樣的場景難找,還是看不同的劇本與劇組需求,「大部分找景的困難
,都是在製作層面無法滿足導演需求,每個導演都是貪心的,沒有一個導演能輕易接受現
實,很願意接受現實的導演,可能也拍不出什麼好作品。」
人,永遠是最高的風險
張一德說:「找景最大的困難,還是在人」。
租借場景最怕什麼?所有受訪的場景經理都說「怕對方臨時反悔」。大隊人馬到了門口卻
吃閉門羹的經驗,幾乎人人都碰過,這是場景組工作上最極力避免發生的情況。簽合約或
備忘錄,成為場景經理確保雙方權益的必要手續。
「但你哪可能跟廟公簽合約?」陳彥翰說,他曾經為了魏德聖導演的影片,跟廟方約好拍
攝日期,結果等劇組一到,發現現場正在大拜拜,整間廟人山人海。
陳建佑也說,曾遇過屋主家中的長輩不知情,等到劇組進場當天突然說:「不借了。」再
不然因為劇組人員把家具弄壞,或導演臨時要加拍一個不在原先設定內的場景、臨時要跟
屋主借道具。最恐怖的則是遇到跳電。種種的突發狀況,都會讓場景經理腎上腺素飆高,
要能以飛快速度解決。
劇組與外界的橋梁 完美退場即是最大成就
場景經理多半是接案為生的自由工作者,工作時間也可以自行安排,若在業界作出口碑,
當這一部片子拍攝接近尾聲時,可能就有2、3個新案子找上門。
工作型態自由,工作場合的人際問題相對單純,不過龐大的體力付出,讓場景這行多半是
電影圈新人。累積一定經驗的,可能像陳彥翰一樣,在各種製片職位間轉換;或像是陳建
佑,轉往導演組嘗試。
過去當了5年場景經理,陳建佑說,當攝影師能把自己找到的場景,拍出有別於日常印象
的感覺,「那就是一種成就感。」
對於林俞均與陳彥翰而言,場景經理工作的最大成就感,則是讓劇組平安順利在場景中完
成工作,並順利地將場地歸還,結清場租。場景經理與助理,是電影劇組在拍攝現場,對
外協調的窗口。因此,在籌備與拍攝期間,都要反覆在劇組與場地方之間轉達、協調雙方
需求。
陳彥翰說:「讓劇組達到拍攝目的,也兼顧場地方權益,讓提供方不覺得被劇組豺狼虎豹
式地侵略,兼顧兩方的需求權益與建立互信,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對台灣電影圈也是好
事。」
翠華中學神還原:《返校》場景解密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1103w002
場景的選擇,常常決定了觀眾對一部電影的最終印象。
今年6月的開學日,開拍已2年多的《返校》電影版公布首支預告。影片中,貼滿封條的陰
暗學校走廊、學校旁的樹林,以及陰森可怕的學校禮堂,都將原版遊戲之中的關鍵場景「
神還原」,立刻在網友與媒體間引起熱烈討論。
電影公司7月進一步釋出幕後花絮「翠華中學返校日」,將遊戲中發生在「翠華中學」的
重要場景與電影畫面一一比對,再次引發網路好評。電影上映後,更有網友找出「翠華中
學」的取景地,也讓這間位於屏東,至今已閒置18年的校舍,一夕成為影迷朝聖景點。
還魂《返校》虛擬世界裡的「翠華中學」,關鍵人物就是場景經理林俞均。
林俞均從2014年的《KANO》開始踏入場景工作。他曾是吳宇森的《太平輪》與盧貝松的《
露西》的場景組員,也是《健忘村》與《花甲大人轉男孩》的場景經理,最近在Netflix
的台灣原創影集《罪夢者》,亦擔任場景經理的工作。
場景經理 Location Manager
還原遊戲畫面 或 真正的1960年代?
《返校》已有原著遊戲作參考,但不代表《返校》的找景工作輕鬆。林俞均說,一開始接
到劇本,確實曾以為這個任務應該很單純。
但是,魔鬼永遠藏在細節裡。林俞均說:「你如果仔細玩遊戲,會發現它的場景很跳。」
很多情節的場景推進,在遊戲中看起來很合理,「當我們把遊戲場景落實到現實世界,差
距就開始產生。」
導演徐漢強希望場景盡量貼合故事發生的1960年代,讓觀眾更能進入時代氛圍;劇組將現
實世界裡的「翠華中學」設定了幾個大方向:它必須是在1960年就存在的學校、校園建築
也希望是「口」字型為主,呈現空間的封閉感。
此外,徐漢強也點出:「翠華中學要出現3種不同的樣貌:使用中的校園、陷入惡夢世界
的鬼域,以及片尾出現的荒廢校園。拍攝場地必須能負擔劇組讓校舍在這3種陳設方式間
切換。」
為了貼近時代,美術組先幫場景組提供許多背景資料,瞭解那個時代校園應有的樣貌,林
俞均舉例,那個時代的高中,可能多半都是沿用日治時期校舍,因此外貌多以紅磚牆、混
凝土修建。林俞均說:「遊戲中走廊上出現的二丁掛磁磚牆,反而更接近七年級生記憶中
的校園。」
為了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翠華中學,林俞均前後共找了123間學校。但林俞均點出,他們實
地走訪一輪後發現,「符合時代背景的學校,大部分都很小,有些學校的教室就只有一排
。」
推敲箇中原因,林俞均猜測:「1960年代的台灣,可以讀書很難得,能讀到高中,就像現
在我們念研究所,大部分時間就是讀書。有一棟校舍就已經很好,很少有完善的操場。」
他們也曾考慮仍在使用中的學校,但這些學校隨著時代腳步,難免增設新校舍,增加攝影
操作負擔與後製工作量。林俞均說:「例如建國中學校內有一棟歷史建物,但也在剩餘校
區蓋了不少新大樓,因此學校中可能還有1980、90年代或更新的建築。」
此外,仍在使用的學校,能配合搭景拍攝的時間有限,因此場景組開始轉往尋找廢棄校舍
。林俞均說:「全台廢棄學校剩下不多,去掉我們沒去的台東,我們總共看了15間廢棄學
校。」
最後,劇組選擇落腳在
屏東一間當時已閒置17年的高職校舍。雖然在屏東拍攝,會有劇組
住宿與後勤補給的困難,但林俞均解釋:「大家覺得這個校舍空間很完整,它的格局雖然
不是「口」字型,但還是有一個ㄇ字。它的破舊感,更是符合遊戲最後的廢校畫面,美術
組要整理起來花費的力氣最小。它也是我們看的所有廢校中,唯一沒有危樓的建築。」
不過,這間學校建於1972年,與劇組一開始鎖定的時代還是有落差,但它有一些走廊跟返
校的場景更接近。林俞均說,此時劇組就面臨一個抉擇:「你要像遊戲,還是讓觀眾知道
那個年代建築應有的樣貌?」
劇組最後的選擇,還是先貼近遊戲,林俞均說:「大部分的人還是玩過、看過遊戲畫面,
我們想先對遊戲迷交代。」
廢校變成製片廠 空間規畫有準備
屏東這所閒置多年的廢校,就此成為《返校》的「製片廠」。ㄇ字形校舍是主場景,開口
處額外搭出一條迴廊,用以呈現曲折的空間感。主建築後方還有年代較新的校舍,算是劇
組的「後場」,可讓演員與劇組準備、休息。
但是,閒置了17年的建築,整理起來煞費功夫。林俞均回憶,眾人一開始到校舍勘景時,
一定要穿長褲長袖,「只要去到陰暗的地方,隨時有跳蚤附到腳上,褲管上都是一顆顆的
跳蚤,雖然一拍就掉。但回家後,身上還是會有蚊蟲叮咬的疹子。」為了讓整個劇組有比
較好的工作環境,「從整理好環境到搭好場景,大約花了一個半月」。
為了配合劇情,主校舍拆分成了2個區域,劇組保留了一間教室與部分走廊,僅做基本清
潔,但維持原本的棄用狀態,這是片尾最後的廢校畫面;其他校舍則重新整理、上漆,還
原仍在使用中的樣貌,用以拍攝學生上課、老師辦公、與憲兵在升旗時進入校園強押老師
的場景。
之後,美術組再將牆面噴黑,貼上封條、忌中字條與符咒等,把校園化身為鬼域,進行第
2部份的拍攝,以及片尾的劇情。完成學校場景的拍攝後,美術組再將場地復原,拆除布
景、牆面漆白,歸還場地。
走出校園,施展電影魔法
徐漢強說:「這間學校的結構還是相對簡單,有一些戲,仍無法在這間學校完成。」林俞
均也表示,如果一直拍攝教室與走廊,在畫面上也缺少變化,因此,有些場景則拉到其他
地方拍攝。
例如學校的防空洞,與掛滿「忌中」大布條的地下通道,其實是在
台中菸葉廠拍攝。但徐
漢強說,「其實拍攝現場那條通道盡頭是沒有建築物的,我們在通道盡頭另外做了一個假
門,在建築物外面搭了一間防空洞,拼出整個場景。」
徐漢強也笑說,這個拍攝場地的CP值很高:「張老師被槍決的場景、工友室,也是都是在
這邊拍的。」除此之外,魏仲廷偷偷拿書給方芮欣的地方、方芮欣告密的場景,也都是分
別在台中、高雄等地拍攝,再透過剪接,讓觀眾以為都發生在同一個學校裡。
此外,張老師的宿舍、方家室內與街景,也需要強烈的時代感,因此選在保留時代樣貌的
高雄黃埔新村拍攝。也因為這樣,結束屏東學校場景一個月的拍攝工作後,劇組就一路由
南往北拍上來。
雖然這些零散的場景看似不多,但林俞均說,「包含方家、老師宿舍、墓園、禮堂、老街
、地下通道、樹林、土地公廟等場景,所有場景大約找了228個,再由劇組從中篩選。」
林俞均說,場景組雖然花最多精力時間找尋學校,「但其他場景才是真正挑戰。」其中,
又以方芮欣跟張老師約會的
桃園神社(桃園忠烈祠),才是這次找景過程中最難的。
林俞均表示,尋找這些雜景時,距開拍越來越近,前期資金多數也投入了學校場景。因此
他們的任務是要找到符合年代需求的場地,但背景又必須盡可能減少現代建築、以減少後
製負擔。
除了這些現實條件外,林俞均說尋找約會場景最難的,是在發想階段受到很多「思想上的
挫折」。
林俞均指出,田野調查時向長輩們徵詢意見,得知當時情侶幽會多在山邊、田邊或河畔,
「但是老師和學生在這樣的地點約會也很怪,感覺不那麼純潔」,他與劇組覺得,「老師
跟方芮欣雖因時代氛圍阻隔,但彼此還是有單純的互相愛慕。」
最後,林俞均才想到神社:一方面符合年代要求,二來神社前面還是有行人、街燈,環境
不那麼隱密,讓兩人的約會看起來就像聊天討論。「但其實這時已接近開拍,加上桃園神
社又是國定古蹟,拍攝也要特別小心。」
禮堂 戲裡戲外的大魔王
《返校》的劇情在禮堂中達到高潮,在銀幕之外,建立禮堂這個場景卻是執行與經費的最
大挑戰之一。你以為方芮欣在屏東的校舍裡穿過走廊推開了門,就真的進入禮堂嗎?其實
沒有!
「翠華中學」的禮堂,並沒有在屏東校舍的走廊盡頭,而是在
台北中影公司的攝影棚,是
劇組從無到有搭出來的,也是《返校》拍攝的最後一站。
徐漢強說,劇組使用的校舍原本是職業學校,學校的禮堂很簡單,就像一間特別寬敞的教
室,空間不像一般中學那樣挑高,在片中,它被當作搭建讀書會的場景。
林俞均則解釋,「搭景雖然對拍攝技術執行而言,是最好的選項,但對於製作層面而言,
搭景一切得從零開始,花費動輒數百萬,永遠是最貴的選項。在一般國片中,能不搭景就
不搭景。」
因此,場景組一開始仍嘗試尋找禮堂場景,林俞均說:「單就禮堂場景,我們也找了60幾
個。但符合這個年代的禮堂,都是國定古蹟或歷史建物。」但在這場戲中,禮堂必須布置
上吊的人偶,還要灑血,美術組還可能要針對場景樣貌加工,才能還原遊戲中的畫面。但
歷史建築能夠操作的空間很有限,建築結構的承重能力,也要審慎考量。
面對限制重重的實景與昂貴的搭景,林俞均說:「這時候就是創作與製作的拔河。監製烈
姐(李烈)不斷掙扎,在必須下最終決定的最後一天晚上,才決定在中影搭景。」對於原
本是場景組任務的林俞均而言,「是烈姐扛下了這個景。」
搭景雖然解除了很多現實限制,但魔鬼仍藏在許多細節裡。在徐漢強眼中,搭景不一定是
最好的選擇,徐漢強說:「不管景搭得再好、做舊再細緻到位,你還是會覺得它不是真的
。因此在拍攝過程中遇到搭景,打光就要更小心,或是反而讓畫面更戲劇化,去減少布景
的不真實感。」
徐漢強表示,一開始在攝影棚中看到搭出來的禮堂,一方面精美程度讓他驚喜,但有時還
是擔心「太漂亮」,「這時就需要微調,將做得太滿的質感降低」,例如玻璃或木頭顏色
太新,就要在拍攝時靠美術、攝影、燈光等部門修正,「甚至在後製期,我們也用大量特
效調整很多細節的質感。我們的特效數量龐大,有一部份就在做這一塊。」
《返校》雖然是一部以學校為主場景的電影,但要完美神還原遊戲中的「翠華中學」,靠
的其實仍是整個電影團隊,發揮跳脫框架的創意與想像力,才能在校園之外,找到更多畫
面,賦予電影更到位的鬼魅氛圍,與更鮮活的生命力。
在21世紀重現400年前的台灣:「台灣三部曲」場景經理陳彥翰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1103w004
曾創作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聖,正如火如荼地推動一個更大的電影計畫
:「台灣三部曲」。10月29日,魏德聖在一場說明會上告訴媒體:「這是我最後一個非拍
不可的計畫」。
「台灣三部曲」這個電影夢大的嚇人,三部曲的《火焚之軀》、《鯨骨之海》與《應許之
地》將同時開拍,透過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漢人與荷蘭傳教士3種不同視角,回顧400年
前,從荷蘭人來到「台江內海」,再到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台灣這塊土地上多元精彩的初
始樣貌。
魏德聖除了要在台南後壁的「豐盛之城」118公頃園區內大興土木,挖出一塊「台江內海
」,以1:1的規格,重現荷蘭殖民時期的「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這個園區同時
還會興建各種文化體驗設施,成為一個結合電影院、旅館以及博物館的主題遊樂園。
在等待園區土地進行開發、評估等一連串行政流程時,他的劇組也沒有閒著,早在2018年
下旬,就開始走遍全台,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
在劇組中擔任場景經理的,是曾參與《鬥魚》、《強尼凱克》與《KANO》幕後工作,並有
豐富場景經驗的陳彥翰。2018年9月進組的他,至今仍在為「台灣三部曲」的場景苦惱。
他笑說,「這也是我第一次找景找了一年」。
同時,和一般場景組通常有3到5人的規模不同,由於距離「台灣三部曲」正式開拍還有一
大段時間,所以前期找景的工作,都落在他一個人肩上。採訪前一天,他才開車到台南勘
景,採訪當晚,他又風塵僕僕從苗栗回來。
魏德聖的辦公室一頭,他們將北、中、南、東的地圖,拼成半面牆的台灣地圖,這是他與
魏德聖討論勘景行程用的工作圖。地圖上處處都是標籤貼、螢光筆的記號。
回到台灣史的第一頁
呈現400年前的台灣樣貌,是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夢想。同時,當一般劇組都是在大約開拍
前3個月才開始勘景,「台灣三部曲」卻從開拍3年前就開始找景,陳彥翰說:「進組後才
知道製作流程與工程如此浩大。 」
陳彥翰說,魏德聖寫下「台灣三部曲」,為了要呈現台灣人最開始的樣貌。魏德聖在《賽
德克・巴萊》寫了賽德克族先人故事後,開始思索我們自己的祖先的故事又是如何,陳彥
翰轉述魏德聖的話:「知道了自己從哪裡來,就知道要往哪裡去。」
陳彥翰說,過去的教育沒有很細緻地讓台灣人知道,台灣一開始的樣貌是很豐富的:「台
灣史的第一頁,就很有爆炸性。」他表示,400年前的台灣,就至少同時有5、6個族群在
這土地上生活:「在台南當地,就有漢人、西拉雅族、荷蘭人、日本經商者、還有來自班
達群島(Banda Islands)的原住民,與從非洲鄰近地區運來的黑奴。」
陳彥翰口中的魏德聖是個「歷史控」,導演組與美術組,都很用心考據歷史細節,否則很
容易就被魏德聖挑出問題。為了瞭解西拉雅族的歷史脈絡、他們向台灣歷史博物館、當地
族人、歷史研究員來回討論。為了製造17世紀的荷蘭商船,魏德聖還真的跑去荷蘭,找上
博物館的專家請益。
在21世紀的台灣尋找400年前風景
「台灣三部曲」預計一口氣同時拍攝3部片,主要場景分成3大類:包含有著「熱蘭遮城」
與「普羅民遮城」的台江內海、漢人村莊,與西拉雅族部落。
但台江地區的地貌,已經和400年前截然不同。台江潟湖早已因天災與曾文溪改道而淤積
,大部分土地都已開發。好在台南市府與中央政府的協助下,
後壁烏樹林的土地有了著落
,將以龐大工程重現台江內海,這也是電影中的主要場景。
但漢人村莊與西拉雅部落,還需要另外找到搭景地,這也是陳彥翰加入劇組的主要任務。
此外,陳彥翰的勘景工作還包含非常多的雜景。但不論搭景地或是雜景,要在高度開發的
台灣找回400年前樣貌,非常不容易。
陳彥翰舉例,西拉雅族部落的搭景地,環境設定在丘陵旁的平原,「但丘陵在台灣幾乎找
不到,因為丘陵是很好開發的土地,很多工業區、住宅區都選在丘陵地,在台南沿海,丘
陵地幾乎已經全部開發,找景難度高很多。」
消失的不只丘陵地,還有沿海的紅樹林,劇組需要的不是淡水低矮又密集的紅樹林,而是
可以讓角色在其中走動、有一定高度的原始紅樹林。陳彥翰說:「因為高度開發,台灣沿
海幾乎沒有符合需求的紅樹林,而再往東南亞走,紅樹林又長得太張狂,只有日本沖繩的
石垣島、西表島,還保留著400年前台灣沿海紅樹林應有的樣子。」
雜景指的是在主場景之外,角色們行進、遭遇事件的場景。雖然魏德聖團隊很早就畫出場
景氛圍圖與分鏡表,讓陳彥翰的一人場景組工作更有依據。但他仍苦笑說,要在台灣找到
400年前的自然景觀,儘管有了氛圍圖,「一開始還真不知從何找起。」
雜景雖「雜」,工作卻也不容小覷。陳彥翰舉例,劇本可能寫到一段「跑步,跑過大川小
溪」的畫面,在最後的電影中,這些畫面也可能僅一閃而逝,「但為了畫面需求,這些鏡
頭卻可能是一一在新竹、墾丁、沖繩拍攝,再透過剪接串起來。」又或是劇本寫到「穿越
林投樹之後,看見了一個沼澤」,林投樹與沼澤可能分別在2個不同的地方拍攝。
陳彥翰說:「場景經理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整理好,跟導演與執行製片、副導確認這個路
線是要在這些地方跑完。 」
體力、關鍵字與Google地圖上的耐力賽
要在3.6萬平方公里的台灣,一一找出這些自然場景與搭景地。陳彥翰跟多數場景人員一
樣,一開始靠的還是網路。用大量關鍵字在Google上搜尋。例如用「草原、婚紗」找出可
能的場景,還要記得嘗試「曠野」、「荒原」所有可能的關鍵字,發揮想像力排列組合,
以此搜尋文章、遊記、圖片。
陳彥翰笑說:「但以前找景都是看部落格上家庭旅遊的遊記,這次找景,看的都是溯溪、
露營好手的網誌。」看到接近需求的圖片與文章,再找出拍照地點,透過Google地圖、街
景功能,看看那邊的環境。
在地圖上找場景關鍵無他,只有耐性。陳彥翰說:「真的是在地圖上一格、一格慢慢滑」
,找到一處可能的場景,陳彥翰還會花3天在地圖上繞繞附近區域,物色其他可能的地方
。例如溪流附近比較可能有腹地,他就會沿著台南所有溪流,一格一格地找。
此外,
地籍圖資網可以知道土地產權概況,中央研究院所開發出的地理資訊系統軟體,能
夠提供等高線、日光角度、測量距離與面積等功能,也是都是初步篩選場景時,交互搭配
使用的重要工具。
但Google街景上的影像,多半是2、3年前的樣貌,找到有機會的地點,還是必須一一記錄
,找時間到現場,把這些點全部跑一次。陳彥翰便是以2週搜尋場景,再花2週實際跑場景
的頻率工作著。他說:「10個點裡面,大概有1、2個比較有機會。」
被問到在這一年勘景工作中,最沒有想過會去到的地方是哪裡,陳彥翰果決地回答:「所
有地點都沒想過會去。」為了「台灣三部曲」,他的足跡遍及人煙罕至的山區、河谷與沿
海地區。他的Google地圖上,處處標著找景的標記,不少標記上,甚至是在沒有路的深山
中。「我也沒想過,會因為找景而在一個月內換了3支手機,都是在找景時掉到溪水裡。
」
「看起來越好的地,越容易有狀況。」
雜景雖然又多又細瑣,但陳彥翰說,這一年來的找景工作中,「最難的還是找搭景地。」
漢人的村莊要搭在山坡地,還需要將山坡施工成梯田。西拉雅族部落則希望座落在丘陵旁
邊的平原。兩個搭景地面積需求動輒10公頃,相當於一整個國父紀念館園區。
團隊一開始想讓搭景地盡量靠近台南後壁的「豐盛之城」園區,但台南的閒置土地多半屬
於私有,一塊土地的所有權切的很碎,「最高紀錄下,曾經遇過一塊地分給1200人持有。
」洽談過程困難重重,於是開始轉往屏東找地。
陳彥翰說:「屏東地貌多元,依山傍海,從高緯度到低緯度的地貌都有,也因為墾丁國家
公園的管理,保留大量的原始樣貌。」而屏東的大塊未開發土地,多半是墾管處、林務局
、國有財產署的公有土地,產權也相對單純。
陳彥翰受訪後拿出厚厚一袋資料,裡面都是勘景可能需要用到的地籍資料,這還只是其中
一小部分。
但陳彥翰也歸納出一個心得:「看起來越好的地,越容易有狀況。」土地高度開發的台灣
,若能見到一大塊未開發的土地,多半是30、50年前就為了特定目的保留,可能是水土保
持用地、保育區、景觀保護區、甚至是國防部的訓練用地。
這些土地的限制各不相同:遇到農牧用地,申請變更用途曠日廢時;畜牧用地也可能因為
防疫,進出人車都要消毒;軍事用地則可能有未爆彈或地雷,真的是讓劇組「不敢輕越雷
池」。
因此,
一年過去,雜景已經找了9成,最大難關還是卡在2塊搭景地。一年來,陳彥翰已經
找了15、20個,但若不是因為場地方條件無法配合劇組,就是地貌條件不符合團隊需求。
魏德聖 事必躬親的強力後盾
但一路走過劇組基層的魏德聖,本身就經驗豐富,也成為陳彥翰的有力後盾。「魏導自己
很懂得變通,或許你只找到一塊差強人意的地,他都可以比你想到更多的解決方案。」
對於勘景工作,魏德聖也事必躬親。陳彥翰進組的這一年,魏德聖也參與大部分勘景。「
我先去一趟把照片拍回來,魏導看了覺得有機會,就會想要趕快去現場看。」
勘景的話鋒一轉,陳彥翰說:「魏導最可怕的是,他真的很會走。」
他記得,有一次勘景,魏德聖帶著日本美術團隊,一行將近15人到台南木架山。「魏導在
山頭上來回走了4個小時,不停討論哪一個地方可以用,有時眼前明明有一個山溝,他還
是一直走過去。」
陳彥翰回憶:「我跟副導只是在地圖上做個標記,一回頭,魏導已經走到另一個山頭,人
影變得小小的。」那一次還有空拍師隨行,「原本是想請他幫我們拍地形,結果都在用空
拍機幫我們找導演。」
陳彥翰說:「有時,魏導10分鐘前還在跟我們討論,10分鐘後,空拍師找到導演,發現他
已經和我們隔了2座山。」他們只能死命地跟,但還沒追上,魏德聖已經看完,留下一句
「這個不能用。」
還有一次,陳彥翰與魏德聖,為了片中一個划船景去到高雄看溼地,前一次初勘,陳彥翰
只是在濕地邊拍下大致的環境照片,這次勘景原只是想帶魏德聖在一旁觀景台看一下樣貌
就好。沒想到只有簡單穿著雨鞋的魏德聖,直接走進池子裡,陳彥翰的手在胸口前比劃著
說,魏德聖就這樣一路走到水淹上胸口的地方,「他不管,他想要看到那個角度,就是要
親眼看到,就會一直往裡面走。」
採訪時陳彥翰的後方,就擺著一張合作者為魏德聖導演訂製的刺繡肖像。
「就算只剩他一人,還是會繼續走」
三部曲工程之龐大不在話下,陳彥翰也說,身為其中一員已經非常難得。但陳彥翰在魏德
聖身上看到最令人敬畏的一點:「就是他絕對會做完。就算他今年、或未來3、5年內做不
完,但他這輩子一定會把這件事情做完。」
「魏導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不論遇到什麼狀況,他沒想過停下腳步或暫緩,他就是一直
往前走,就算遇到石頭,他繞了一圈,步伐還是沒有停下來。」也因此,和魏德聖共事,
也讓劇組成員更不敢輕言放棄,「除非他今天親口對你說,他覺得這條路斷了,在此之前
,還是要一直試。」
「你看著他的神情,就知道他不可能放棄這一切,就算他一個人,還是會繼續走。」
世界經驗走進來,台灣風貌走出去:談《露西》與《沉默》場景工作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1103w003
「世界走進來,台灣走出去」,其他國家劇組來台拍攝,讓台灣電影工作者從分工完善的
國外團隊學到寶貴經驗
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2013年與女星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合作
,拍攝好萊塢電影《露西》(Lucy),電影部分場景在台北市區拍攝,讓台北101、台北
機廠、晶華酒店等地標,登上了歐美的商業電影院。
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2015年到台灣拍攝電影《沉默》,將東海岸
地景與東北部自然風光,化為17世紀耶穌會神父抵達的日本小村莊。《沉默》對於宗教與
人性的深切提問,獲得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2016的年度十大電影。
外國劇組要在台灣找景,靠的還是台灣電影工作者,擔任《露西》場景經理的,是曾參與
國片《總鋪師》場景工作的陳建佑;為馬丁史柯西斯的《沉默》效力的,則是《賽德克・
巴萊》的場景經理,並參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場景工作的張一德。
《露西》場景不難找 難在溝通協調
以一般國片規模,場景組配置通常3人,陳建佑說,《露西》因為在台北拍攝場景不多,
場景組配置也是3人,「但所需要的協調較為複雜,確認拍攝地點後,周邊要做的配套措
施,比國片規模還要大。」
陳建佑笑說,盧貝松專挑最難的場景,他以當時在台北機廠拍攝為例,
《露西》是第一部
進到台北機廠拍攝的劇情長片,當時台北機廠還隸屬台鐵,要在廢棄廠房拍攝,廠方不免
疑惑,「我們這邊這麼醜,有什麼好拍的?」與台鐵溝通就花了好久時間,最後才有了女
主角槍擊計程車運將的場景。
另一個挑戰則是機場。陳建佑說,「
全世界的機場都不好拍,管控很麻煩。」當時也透過
台北市文化局、電影委員會等單位居中協調,尤其故事中要拍到緝毒犬、自動通關、海關
,這些場景看似不難,但要協調各單位願意配合,這才是難處所在。
還有一幕在醫院的場景,場景組提供了好幾間醫院,偏偏盧貝松選中的就是位在汀州路上
的三軍總醫院,由於軍方對外國人拍攝較敏感,陳建佑苦笑,「光是製作工作人員清單,
來回就花了不少時間。」
陳建佑說,「
借場景時,傾聽很重要。」他回想2013年在永樂市場4樓美食廣場借場景拍
《露西》時,當時熱炒店家認為,「店面老舊,有什麼好拍的?」再加上老闆認為,借場
地對他來說沒有加分,也不想藉電影增加曝光率。
陳建佑幾經溝通後才發現,老闆內心最在意的不是賺更多錢,而是永樂市場美食街要改建
,因此他花了很長的時間「聆聽」。陳建佑說:「錢可以解決的事情都很簡單,但錢不能
解決的事情,就要去博感情」,站在同理心的角度跟老闆做朋友,陪著他一起抱怨,最後
才有《露西》女主角史嘉蕾喬韓森與黑幫槍戰的精彩畫面。
外國劇組拍攝細膩 鄰近車輛都是臨演
在隸屬公部門的場景拍攝,需要公文來來回回,但在民間的晶華酒店拍攝,難處應該較少
了吧?陳建佑說,在晶華酒店內部拍攝問題較小,反而是要去協調周遭鄰里,「附近的里
長我都拜會過了,就連附近的店家也是。」
國外劇組作業重視整體細膩度,甚至鏡頭下所
有車輛、停腳踏車的民眾,都是劇組安排的臨演。
因此在開拍前,場景組就得先安排好車輛調度,就連鄰近的小巷弄店家,只要鏡頭帶得到
的,陳建佑也都一一拜會、協調。尤其晶華酒店鄰近都是精品店,拍攝時鏡頭難免會帶到
幾間店,
為了確保這些精品商標能在電影中出現,場景組還得取得商標同意確認書,但由
於需要經過跨國品牌的總部同意,有些同意書是到最後一刻才拿到手,過程驚險。
《沉默》場景落腳台灣 關鍵除了地貌還有民情
《沉默》的場景經理張一德則說,故事雖然發生在日本,卻在台灣拍攝,因為照劇情畫面
需求來看,台灣與日本地貌很相似。加上《沉默》劇情涉及17世紀日本社會迫害歐洲基督
徒的歷史,「題材在日本拍,日本社會容易產生負面觀感,籌備困難度也因此增加。」加
上台灣工資比日本便宜很多,選擇在台拍攝,從財務角度考量也更合理。
《沉默》2015年在台開拍,但是找景工作從1年前就開始,張一德說,「劇組評估過很多
不同國家,導演也飛到很多國家勘景,最後才選定台灣,整體勘景工作時間可能拉更長。
」
比起台灣的場景組規模,張一德在《沉默》劇組時,他下面總共帶了18人,是一般台灣劇
組6倍,因此也能把場景工作處理得更細緻。
《賽德克》與《沉默》外景多 靈活度卻差很大
《賽德克・巴萊》與《沉默》同樣使用大量的自然景,但作業方式完全不同。《賽德克》
的場景扎扎實實找了8個月;《沉默》在找景的一年間,則是分好幾個階段與美國劇組溝
通,待第一階段先確認主場景,再開始第二階段的雜景籌備,這中間是有空檔的時間。
但兩片最大差異,還是在於規劃執行的考量。「《賽德克》是很克難、土法煉鋼的作品,
很多時候是劇組全體一起深入野外,不用考慮大隊的操作執行度,大家都很刻苦耐勞,願
意一起搬一個小時器材到人煙罕至的地方。」
《沉默》是規模完整的好萊塢劇組與明星,即使劇情規模看上去比《賽德克》小,但靈活
度其實遠不如前者,「面對300個人、100台車的規模,即便有一個很好的景,也很難讓大
家到那附近。或如果真要想辦法,可能就需要花費比《賽德克》更多經費去造橋鋪路。」
在外搭景最怕遇到「天災」,所幸《沉默》拍攝時天公厚愛,沒有遇到大風大浪,但劇組
在金瓜石後方的燦光寮搭建日本村莊,拍攝時碰到冬天,東北角天氣不穩定,小雨不斷使
得地面泥濘,又常常起霧,使得一天可以拍攝的時間只剩2、3個小時,也因此拖延進度。
外國劇組規模大 面對導演機會少
台灣電影人並沒有具產業規模的分工環境,若有機會和國外劇組合作、提供協拍服務,最
重要的就是透過實務操作,學習他們的工作模式。在台灣劇組,場景經理可以常常與導演
、監製來回溝通,但在更具規模的國外劇組,這樣的機會就大幅減少。
陳建佑與《露西》的外國劇組合作,和他確認規劃的除了美術指導與製片外,還有就是法
國的副導演。初期副導會先到台灣一同勘景,先挑選幾個導演可能喜歡的景點,等盧貝松
到台灣後,再帶他到現場看感覺。
另外,
《露西》劇組也很重視拍攝時間點的光線位置,於是陳建佑便在晶華酒店蹲點一整
天,從早上11點待到下午5點,每一小時定點拍攝光線位置,確保哪一個時間點能拍到的
陽光最好看。好在科技發達,現在有許多APP軟體,不用到現場徒手拍太陽軌跡,就能直
接告訴你燈光照射的路線和感光度,「網路發達後,做很多事情就方便許多」,陳建佑說
。
陳建佑分享勘景時為了讓法國副導演體驗台灣居住環境,特地帶他到自己的租屋處參觀,
沒想到就變成劇組在法國搭建女主角住家場景的參考。
張一德在《沉默》劇組中,最常溝通的是美術指導,因為場景樣貌需要由美術組整合調性
,張一德也有機會和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溝通,但在將近2年的工作時間裡,只有1、2次機
會。
以他在《少年Pi》的工作經驗為例,導演李安都是透過美術指導或製片,向下轉達導演需
求。「因為中間需要有人統合資訊,製片需要知道場景的執行度,再從中挑選;美術指導
則需要知道不同場景的樣貌,如何在美術風格、場景工程執行面上融合。」
張一德解釋,這是因為場景組只負責協調場地,不會針對場景加工,出現在畫面上的東西
,都需要美術指導再潤飾,「即便自然景也是,例如在一場戲中為了串接2個不同地區拍
攝的場景,美術可能需要在其中一個場景上,修剪、加種其他植物,或是選擇在特定季節
去拍攝。才能把2顆鏡頭在視覺上銜接起來。」
《沉默》Email溝通白紙黑字 訊息明確表達
張一德也指出,台灣劇組與美國劇組的工作模式,最明顯差別在於溝通方式。「美國劇組
對內或對台灣劇組,每件事情都用email確認,不論是提出需求或提供選項,都用白紙黑
字寫下來。」這樣確保每項訊息都明確表達,並留下紀錄,避免未來部門間在執行時發生
羅生門爭議。
《露西》吃飯有桌有椅 台灣好客開流水席
工作文化的差異上,陳建佑印象最深刻的是吃飯。平常台灣劇組不拘小節,看到哪裡有空
位,拿著便當隨地坐下來就開吃。但外國人很重視用餐,
《露西》外國劇組特別要求一定
要在有桌子、椅子的地方進食。陳建佑說,外國人來台灣拍片,台灣劇組也盡可能讓他們
感受到「這一趟不虛此行」,為此還在永樂市場外的廣場直接擺流水席,讓外國人感受到
台灣的「辦桌」文化以及美食佳餚。
學習6億與6千萬的拍法 如何不同
透過一次次與國外劇組合作,對於張一德而言,他能夠透過這樣的機會,看到不同製作規
模的實際樣貌與需求。「同樣的劇本,6億與6千萬的拍法都不同,我也因此能看製作層面
調整,衡量什麼事情要花很多精力,提供不同的配套方案。」
陳建佑則認為,當攝影師能把市場、台北機廠拍出不一樣的感覺,「那就是一種成就感。
」尤其《露西》上映後,民眾都對片中場景很感興趣,甚至還會按圖索驥,到片中場景走
一遭,這也讓他感到驕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156.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Indie-Film/M.1572927923.A.A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