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k (cmcmk)
看板ChineseMed
標題北京四大名醫與中西醫結合
時間Fri Jun 6 09:59:33 2003
肖龍友、施今墨、汪逢春及孔伯華是民國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享譽
全國的四位著名中醫臨床學家,因四位先生均懸壺於北京,而並稱北京四大名
醫。在中醫與西醫的關係方面,四位元老先生均具有十分開明的態度和寬闊的
胸懷,主張中西醫團結合作,促進中西醫學交流,共同為人民健康服務。以下
簡要介紹四大名醫對中西醫結合的認識與實踐。
積極探索中西醫理論的結合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西方醫學進入中國。與
明末清初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及當時的中西醫學的交流不同,已經走上實驗醫學
的西方近代醫學,作為一門科學技術,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生了重要影響。
醫學界對中醫藥學的發展前途、中醫藥學與近代醫學的關係有不同的主張與見
解。北京四大名醫均主張要進一步發展中醫藥事業,同時要與近代醫學的學者
團結合作,為人民解除病痛。其中肖龍友、施今墨先生提出了中西醫學理論結
合的問題,並作了積極的探索。
肖龍友先生論及中西醫之間的關係時,認為中醫、西醫均是生命科學,在所作
《七律》中有“醫判中西徒有名,天公都是為民生”的詩句。他強調:“醫藥
為救人而設,本無中西之分,研此道者,不可?古人囿,不可為今人欺,或道
或術,當求其本以定……”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中國推進中西醫結合最積極的中醫學者之一,他強調中西醫
學理論的結合,提出“中醫積累千年之經驗,必須與西洋醫學相結合,始能究
其真理”。他在解放後全國政協會議上一篇題?《重視祖國醫學的理論研究工
作》的文章中,提出要“填平中西醫之間的理論不同的鴻溝”,使中西醫兩種
不同理論統一起來,而且明確地提出:“這種創造性的新中國醫學,應當是以
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的中國獨特醫學。”施今墨是最早提倡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的中醫學者,他把西醫的一種疾病分成幾個證型,並且在不同的證型之間尋找
普遍規律。1954年曾撰文《編輯中醫統一標準用書》,提倡簡化中醫病名,引
用西醫病名。
●臨證摒棄門戶之見,主張中西醫取長補短●
清末到民國之初,北京的中醫多以私人診所形式開業應診,以後逐漸有外國人
進入北京,開設西醫院。四位老中醫懸壺應診期間,不但在中醫界內團結同道,
積極維護中醫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在臨床診病時摒棄門派之見,與西醫積極合
作,取長補短。
孔伯華老先生早年曾應聘於外城官醫院,曾多次與西醫學者共同組成防疫隊,
深入晉綏鼠疫流行地區,開展防疫工作。肖龍友先生民國時期與德國醫師狄博
爾有良好的合作,經常應其邀請到當時的德國醫院(即現在北京醫院之前身)
為一些疑難重症會診,如腦炎、黑熱病、糖尿病等,是最早被邀請前往西醫醫
院會診的中醫專家。汪逢春先生在北京西河沿行醫時,每逢初一、十五停診,
討論病例,期間經常邀請著名西醫專家如著名婦科專家林巧稚等一同研究各種
疑難病案。
施今墨先生1920年曾在北京和平門內西養馬營創設中西醫院,使用西醫診療儀
器,進行中醫辨證。1924年在自己的診所開始使用聽診器、體溫表、血壓計,
並設立化驗室。1945年施今墨和西醫孟昭威教授發起,創辦了“中國醫藥學
會”。他向孟昭威先生請教,借鑒西藥劑型,改進中藥劑型。在以後多年的醫
療實踐中,施今墨先生創制了多種以現代醫學病名命名的中成藥,如“氣管炎
丸”等。施今墨先生主張借鑒現代科學技術,使中醫藥逐步實現現代化。他在
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中醫現代化、中藥工業化”的口號。在今天看來,施
今墨先生在當時的年代提出這樣的口號,是具有遠見卓識的。
積極促進中醫教育,主張中西兼授四位名老中醫均積極推進中醫教育。民國時
期,汪逢春曾在北京天安門內側創辦國藥會館講習班,孔伯華與肖龍友共同創
辦了北平國醫學院,施今墨則創辦了華北國醫學院。他們在教學中以開明的態
度,引入現代醫學知識,以中醫為主,中西兼授。華北國醫學院課程兼設了中
西兩套課程,中醫開設有醫史、內經、傷寒、金匱、溫病、諸病源候論,以及
內科、婦科、兒科、外科、針灸、本草、處方、脈學等課程;西醫開設有西醫
學、解剖學、病理學、法醫學、眼科學及耳鼻喉科學,同時設有德文、日文課
程,並參加北大醫學院的病理生理幻燈教習及屍體解剖等課程,學制4年。體
現了中醫為主,中西兼授、融會貫通的教學方針,施今墨之子施小墨先生撰文
記載:“根據當時的材料進行測算,中西醫的課程比例大致為7:3,同時編
寫了一套完整教材”。這也是首創的新型中醫高等學府的實踐探索。
新中國建立以後,幾位名老中醫更加積極的投身中醫事業,更加熱心中醫教育,
也更加支援中西醫結合。建國之初,周恩來總理曾多次徵詢施今墨、肖龍友及
孔伯華等人創辦中醫醫院、中醫學院、中醫研究院的建議和方案。1952年,孔
伯華老先生曾寫信給毛澤東主席以促進中醫教育。1954年肖龍友先生在全國人
民代表大會上,積極提案設立中醫學院。1956年國家採納他的提案,在北京、
上海、廣州及成都創辦了四所高等中醫學院,學院均採取了以培養中醫人才為
目標的辦院方針,設立了中醫為主,中西兼授的課程。
●促進中西醫學交流,發展新中國中醫藥事業●
新中國成立以後,四大名醫中的肖龍友、孔伯華、施今墨先生尚健在。他們有
感于舊中國對中醫的歧視與壓制,新中國政府對中醫事業的重視與支援,不顧
年事已高,傾注極大的熱情,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為黨和政府的中醫藥政
策獻計獻策,促進中西醫學交流,發展中醫藥事業。
建國後肖龍友先生先後擔任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科學院
生物學學部委員、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名譽院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
等職務。
孔伯華先生先後擔任第一、第二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主席團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等
職。
施今墨先生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委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1969年施今墨先生重病中預立遺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供醫學院校解剖、
研究之用。他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位自願將遺體獻給醫學事業的中醫學家。
三位中醫名家以寬闊的胸懷和高超的學識,積極促進中西醫學的交流。他們身
體力行,與西醫進行廣泛合作,同西醫的一些知名學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並先後在協和醫院、北京醫院、人民醫院、兒童醫院等大型西醫醫院應診,為
中西醫學交流和中西醫結合工作作出了貢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70.2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