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ardust1224 (咪咪喵喵咪)
看板Chinese
標題[心得] 荀子對儒家的批評之心得小記 (閱讀筆記)
時間Wed Dec 13 03:25:32 2017
本文為古典版首發,如有謬誤懇請海涵與指正。
本文基於課堂講義之閱讀而寫成,內容並非個人創意,引文皆由老師整理而成,本文只陳
述閱讀過後之吸收與個人的理解(不一定全都與講義內容相關)。
荀子對儒家的批評之心得小記
勞思光先生雖然在他的《新編中國思想史》中將荀子視為儒家的歧途,否定了荀子對
先秦儒家發展的貢獻,但毫無疑問地,不論是孔子的制禮作樂、教化抑或正名的思想,都
被荀子傳承下來,因此荀子必然有其作為先秦儒者的重要性。孔子說:「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也曾說過肉「割不正,不食」,這些禮教名節方面的思想,在孔
子思想中還是與道德論述並列,佔有一席之地,荀子能繼承並發展這些思想,是他在先秦
儒家能與孟子齊名並列的原因。
孟子曾「辨異端,闢邪說,使聖人之道渙然復明於世」,荀子的〈非十二子篇〉對諸
子百家做點評,形成東周思想史雛型的部份材料,但他的本意應與孟子相同,是為了「辨
異端,闢邪說」。〈解蔽篇〉:「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這是他對惠施的批評,也是對
整個名家的批評,即「蔽於辭而不知實」。荀子強調「正名」、「制名以指實」,他對名
字與指稱的事物是否符實有所要求,名家雖稱「名家」,卻「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
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非十二子〉)淪於詭辯學派僅僅口舌上的狡辯,與
現實差距甚大,無益於禮義教化(「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不苟〉)與端正
綱紀(「不可以為治綱紀」〈非十二子〉),這是荀子批評之處。
荀子具體舉證了當時名家學者用來辯論的題材,由於名家傳世的文獻不多,荀子的文
章為我們提供不少可供研究名家的材料,如「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乎
口,鈎有須,卵有毛」等「是說之難持者也」的詭辯。如果這些說法不具有公信力,不被
相信的話,自然不會引起荀子的注意,「而惠施、鄧析能之」、「盜跖吟口,名聲若日月
,與舜、禹俱傳而不息」(〈不苟〉)、「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非十二子〉,荀子應是怕名家混淆視聽,因此寫文章駁斥名家,並提出「言必當理,
事必當務」(〈儒效〉)的理論。
荀子基於堅持儒家禮義,來排斥名家:「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
?曰:禮義是也。」(〈儒效〉)。承繼了孔子的正名思想,荀子進一步將其系統化、理
論化,如〈正名篇〉區分出「刑名、爵名、文名」等特殊名稱,以及「散名」通用名稱,
以及「用名」不惑於邪說的方式等,提出他的理論在維繫社會秩序、排定尊卑貴賤上的效
用與具體作法。
從孟子與荀子都寫作長篇的戰國散文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可以看出儒者並不反對辯論
,但是儒家與名家對辯論的存心有很大的不同,荀子主張「文而致實,博而黨正,是士君
子之辯者也。」(〈非相〉)即並非像名家一樣為了口舌之快或者名聲而辯論,或者流於
表象上的爭奇,而是為了明聖人之道、君子之道,以正名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5.227.93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Chinese/M.1513106735.A.B3F.html
1F:推 Jinyong: 推 12/13 08:58
2F:→ pork: 標題不太準確,是對名家的批評吧? 12/14 12:51
3F:推 jij61029: 標題應該是打錯了 01/26 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