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ohkoala (koala)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貼]修行的觀念與方法-禪的演變
時間Mon Nov 20 10:53:48 2006
禪的演變
禪的演變可分成兩大段落來介紹:
(一)印度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
這又可分作兩個方向來說明:
在觀念上,以正知見為基礎,以戒、定、慧為範圍。所謂正知見,就是確信「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為不變的指導原則,然後持五戒、修十善,以清淨身、口、
意三業。
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則是把五戒裡的戒妄語口業
細分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四支,再加上意業的貪、瞋與癡。制不飲酒戒則是佛教的
特色,因為佛教重視智慧的開發,而飲酒會使人心智昏亂。
修定是修九次第定,即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定,再加阿羅漢的解脫定,亦即滅盡定,合
而為九。這些定境從淺而深,從深而淺,次第出入,所以稱為九次第定。
阿羅漢有兩種解脫,一種叫定慧俱解脫,即從九次第定達成解脫的目的,解脫的本身
就是智慧。另一種叫慧解脫,直接從觀慧悟入解脫境界,這也是佛教的基礎觀念。
在方法上,用五停心、四無量心、四念處來修行;這些都是觀行的方法,又叫禪觀或禪數
。所謂五停心,就是用五種觀法,使得散亂不統一的心停下來,而達到入定的目的。其內
容是數息、不淨、因緣、慈悲、界分別等五種;特別是數息觀和不淨觀,被稱為二甘露門
。甘露是印度傳說中的不死之藥,用此二門方法可以進入涅槃境界。
至於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是依色界四種禪定而修的,這是佛法的特色。為什
麼呢?一般的世間禪定耽著於定樂,而佛法要以定發起慈悲,生大歡喜,捨去所有一切的
執著及定境,利益眾生,如此就能出三界。所謂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
無常,觀法無我,這也是佛法的特色。以不淨之身為清淨,所以有執著;承受遷流不已
的現象而不以為苦;心念經常念念變動而以為常;一切現象無一是真卻當作是我。用這
四念處觀,就能厭離身心而不貪戀世間一切現象,達成出世的目的。
(二)印度的大乘佛教
可分成四點來討論:
大乘佛教的禪定以三昧為目的。初期的大乘經中,以「三昧」為名的經典共有《首楞嚴三
昧經》、《般舟三昧經》等二十四種。三昧是什麼意思呢?早期是指「定」,後期是指定
和慧所產生的解脫的力量,可以說就是解脫的別名。例如《大智度論》卷二○云:「三三
昧同緣一實相」,「三法印即是一實相」。《阿含經》中已有「空」、「無相」、「無願
」的三三昧,亦即三解脫。三解脫皆緣「一實相」,亦即實證三法印。《巴利文藏經》
相應部的「質多相應」也以四種三昧為心(定)解脫。所謂解脫,就是智慧。無漏的智慧
能產生解脫煩惱的結果,因此古來的印度祖師們無不重視以三昧為目的的禪修方法的實踐。
大乘禪定的四種三昧。根據中國天臺智顗大師的《摩訶止觀》卷二,把印度大乘佛教所用的
禪觀方法整理成四種三昧,即:
1.常坐三昧,根據《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來,又稱一行三昧,就是常坐不
動,亦即通常所說的坐禪。
2.常行三昧,根據《般舟三昧經》而來,所以又稱般舟三昧,是以經行的方式來修行,不
休、不眠、不坐,為期九十天。
3.半行半坐三昧,根據《大方等陀羅尼經》和《法華經》所說,因此稱為法華三昧。除打
坐之外,再加禮佛、誦經、懺悔等修行方法。一般禪堂禪修的方式,多採用半行半坐。
4.非行非坐三昧,又叫作「隨自意三昧」,或「覺意三昧」,也就是不硬性規定行、住、
坐、臥的四威儀,只要心念不懈,隨著自己的意向,精進修持,一樣可以達成三昧的目
的。
大乘的禪定就是生活。根據竺法護譯的《阿差末經》所說:「令此禪定住平等心,是名菩
薩修行禪定……心行平等,心相平等,畢竟平等,發行平等,是名為定。住於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諸法等,是名為定。……自心等故,他心亦等,是名為定。
」這是以心住於平等(眾生等、法等),是為菩薩的禪定。其文意是,菩薩修禪定,只
要以平等心做一切事,不必一定以打坐的方式進行。這與《維摩經》所說的「直心是道
場」以及後來馬祖道一大師所說的「平常心是道」,是同樣的意義。
大乘的禪定不異於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例如《賢劫三昧經》卷一說:「修三品:一
經行,二住立,三坐定。化諸不調,從是超越。」(《大正藏》一四冊.一頁下)
又如《阿佛國經》卷上,也有說:「為無上正真道者」,若「世世作沙門已(而)不常
在樹下坐,世世不常精進行三事,何等為三?一者經行,二者坐,三者住,……我為欺
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大正藏》一一冊.七五二頁中)
還有早期的《中阿含經‧龍象經》第二中的「龍相應頌」,稱讚佛為大龍,而說:「龍行
止俱定,坐定臥亦定,龍一切時定。」(《大正藏》一冊.六○八頁下)
《維摩經》卷上〈弟子品〉也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大正藏》
一四冊.五三九頁下)
從以上四種經典可見,大乘佛教的禪定是多樣的,它重視日常生活,在任何時間都可以
修行禪定,也就是重視心的定境,不拘泥於身體的坐姿,這正是後來中國禪宗理論之依據。
摘自聖嚴法師《禪與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