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學做現代菩薩 / 辜琮瑜
時間Fri Feb 24 13:12:46 2006
學做現代菩薩
辜琮瑜
現代學佛者面對時代的需求時,若能一方面以佛法的精神為根本,同時選擇自己所專
長,或依於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或技能,則能達成佛化人間的目的,建立
清凈的人間凈土。
“如果沒有生態保護的基本認識,對鳥類的品種與放養的環境沒有概念,本來是慈悲
的放生活動,很可能演變成意外的殺生行為。”談到世間法對現代佛教的重要性,佛教歷
史學者藍吉富語重心長地表示,曾有佛教徒發慈悲心想要放生鳥類,卻因為不了解鳥類的
生態,結果買了許多非野生的鳥類放生,卻把它們都給“放死”了。
就因為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是多變的環境與人心,以及多元的知識領域,因此現代佛
教徒如果期望達到弘法利生、自覺覺他的目的,則學習更多的世間法,似乎也有相當重要
的意義。
用世間法弘揚佛法
例如對資訊的攝取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電腦與線路,也成為現代弘法的重要工具,因
此學習電腦的使用,乃至把傳統的三藏十二大部經典轉化成電子書,並透過最新的科技傳
送到現代人手中,也是一股不可輕忽的潮流。
面對這樣的趨勢,藍吉富特別指出,分別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最明確的指標,應該
就是對於世間法,也就是傳統所謂的“五明”的學習與強調了。他進一步以六度中的“佈
施”來舉例,當佈施變成六度中首要的實踐德目時,其實也就是說明瞭對人間現實社會的
關懷,是大乘佛法的重要表徵。
因此在這個前提之下,五明的學習與推展,對現代佛教的弘傳有其特別的意義。
從事佛化文學創作的梁寒衣,對此更有深刻的體會。她以日本空海大師創辦的學校廣
納五明的學習為例,指出這樣的氣度與胸襟,可以提供修行者與弘化者更寬廣的空間,如
此則在掌握佛法精神之餘,也能發展出更吸引現代人的精神文明,而佛法對現代人的影響
力,也會相形增加擴大。
培養寬闊的襟懷
此外五明的學習,除了具備弘法的意義,對個人深入修學法,也有厘清與深化的作用
。
目前于南華管理學院教授佛教語文的郭瓊瑤,以她自己學佛的經歷指出,以前她雖然
經常參與共修,也在精進修行的過程中有某些宗教體驗,但是透過後來的學術研究之後,
她開始產生一些疑惑,對她而言,那看似進入所謂“破壞”的階段,但是經過更完整的學
習與內在心思的沉澱之後,她反而更清楚地建立起自己的信念。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引起旁人一些質疑,認為她是不是走偏了路,但是她自己卻很清
楚,學佛最後確實是要透過行持與體驗來實踐。但實踐之前若能先弄清楚,而不是盲從一
些誤聽來的、想像來的,或傳流下來的說法,對修行反而更有意義。而透過佛教語言的學
習之後,她認為藉助聲明這項方便的分析研究,回到原典厘清,對她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歷
程。
此外她也舉例說明道,當社會上發生一些宗教事件時,如果我們能夠很清楚地解讀、
說明,就能找出自己真正認可的信念,而不會受到影響或干擾,而這種能力對於自己的成
長,乃至於與他人的互助,都有幫助。
類似郭瓊瑤的這種體會,很多從事佛學的研究者也都遭遇過,要不就是深刻領略了客
觀的學術訓練之後,動搖了自己學佛的信心,而把佛法當成客觀的課題來面對;要不就是
害怕客觀化的學習訓練會影響自己的宗教信仰。
清楚輕重與次第
但這樣的疑慮,很多學習五明並藉以弘法的人都指出,只要掌握最終的目的,就不會
陷於此種困境。亦即只要清楚五明的學習次第,知道佛法,亦即內明是其他世間法的基礎
,就不會輕重不分。
就像梁寒衣指出的,如果以“識”代表世間法,以“智”代表佛法,則如何能真正做
到“轉識成智”,就是學佛者格外要注意的問題了。對此她的體會是,在行菩薩道之前,
一開始自己的出離心很重要;如果沒有建立穩固的出離心,則在行菩薩道的同時,就很可
能被牽引、被干擾,最後迷失在那些六塵的追逐當中,就會很可惜了。
不過她也比較道,純粹重視解脫道的行者,可能重出離的部分,而不打算再入世;但
讓人感動的菩薩道,則是出世後更要入世弘法;自己獲得佛法的利益之後,自度更想要度
人。因此她建議那些有心行菩薩道的人,在學習五明的過程中,要時時提起學佛的初發心
。
從事佛教建築相當多年,曾設計過慧日講堂的法源寺寬謙法師也表示,娑婆法不離世
間覺,佛法不能單獨存在,但是面對五明中的其他四明,要把它們視為工具,自己最終的
目標仍是內明,也就是佛法、解脫道,只是所謂的解脫不是個人的解脫而已,更是一顆想
要成就大眾一起解脫的悲心願力。談到這一點,她笑著說:“自己可能菩薩道的根性強一
些吧,總認為佛教應該要投入更多的專業人才,才能更周遍地協助佛法的興盛。”
形式媒介與內容
同樣積極於弘法,而以音聲為主要工具的佛教音樂工作者王俊雄也強調,音樂確實具
有凈化人心的力量,但創作這些佛化音樂的目的是用來詮釋佛法,音樂只是形式與媒介,
重點還是要看所要詮釋的主題是什麼,否則最後只留下一些美感的享受,對於聽的人是不
會有幫助的。
這樣的理念與原則,就如同佛學研究者冉雲華在《佛教中的“多聞”概念》一文提出
的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問題不在於多聞,而在於是為多聞而多聞,還是為入道而多聞
?換句話說,如視多聞為目標,那麼無法見道。與之相反,如果以修道為目標,而以多聞
為手段,那麼多聞是必要而重要的方法。”
雖然有很多強調解脫修行的人,仍無法理解多聞或研習五明的必要,但對於秉持大乘
菩薩道精神,希望建立人間佛教的學佛者而言,五明的學習確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這也就是法航法師在《一個修學法的程式》文中所提醒的:“學做菩薩,還是要從學
做人起,有了做人的道德根本,再依菩薩學處,修學五明,深入民間,宣佈佛法,使佛法
與人間社會打成一片,則佛法就可以人間化、大眾化,人間的佛教就可以建立起來了。
這也就像是藍吉富所觀察到的,一個有心求解脫、甚至能解脫的人,並不一定會顯出
他的大悲心,而願意以種種方便法行菩薩道。因此面對繁雜的社會情境,如果不想讓佛法
成為山林裏隱秘的宗教信仰,則面對時代的需求,能一方面以佛法的精神為根本,並選擇
自己所專長,或如同寬謙法師所說的,依於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或技能
,來達成佛化人間的目的,可能是想建立清凈的人間凈土時所不能輕忽的課題。
摘自《人生雜誌》
轉至以下網址:
http://big5.fjnet.com/gate/big5/magazine.fjnet.com/hykw/fxwz/wz3/WZ3_32.htm
--
說一聲再見,揮一條白手絹。
每一天都有事物在終結,美麗的事物在終結.....
擦乾眼淚,含著淚去微笑。
每一天都有事物在開始,美麗的事物再開始。 ~別 / Jaroslav Seifert
----------------------------------
http://blog.yam.com/imagewind~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6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