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rj1986 (走吧)
看板B933021XX
標題[轉錄][深思]龍應台─<幼稚園大學>
時間Sun Dec 12 18:58:21 2004
※ [本文轉錄自 NTUPoem 看板]
作者: appleju ( 幾米單純的幸福) 看板: NTUPoem
標題: [深思]龍應台─<幼稚園大學>
時間: Sun Dec 5 23:23:08 2004
發信人: wilfred (feeling) 看板: music93
日期: Fri Oct 15 16:33:11 2004
標題: 龍應台─<幼稚園大學>
幼稚園大學
--龍應台
這是一班大三的學生:聰慧、用功、循規蹈矩,標準國立大學的好學生。
看完期末考卷,批完論文報告,我把總成績寄出,等著學生來找我:零分或是一百
分,他們總得看著卷子的眉批,與我印證討論過之後,才能知道為什麼得了一百分或零
分。
假期過去了,新學期開始了,學期又結束了。
※ ※ ※ ※ ※
學生來找我聊天、吃消夜、談功課;就是沒有一個人問起成績的事。
有一個成績應該很好的學生,因為論文的注腳寫得零亂散漫,我特意大幅度地降低
了他的分數,希望他來質疑時告訴他一個教訓:作研究,注腳與正文一樣重要。
但是他也沒有來。
等了半年之後,我忍不住了:“你們為什麼不跟教授討論成績?”
學生面面相覷,很驚訝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怎麼敢呢?教授會很生氣,認為我們懷疑他的判斷力,不尊重他的權威。去
討論、詢問,或爭執成績,等於是跟教授挑戰,我們怎麼敢?”
那麼,假設教授打了個盹,加錯了分數呢?或是一個不小心,張冠李戴呢?或者,
一個遊戲人間的老師真的用電扇吹考卷來決定成績呢?
逐漸的,我發覺在台灣當教授,真的可以“get away with murder”,可以做出極
端荒唐過分的事而不致遭到學生的反抗,因為學生被灌輸了二十年“尊師重道”的觀念
;他不敢。
※ ※ ※ ※ ※
有一天,一個淚眼汪汪的女學生半路上攔住了我的車子:“有個同學扭傷了腳踝,
你能不能送我們下山搭車回台北?我攔了三輛路人的車,他們都不肯幫忙!”
好吧!於是淚眼汪汪的女學生扶來了另一個淚眼汪汪的人,一跛一跛的,進了我的
車。
下山只有幾分鐘的車程,可是車後兩個人拼命掉眼淚、吸鼻涕。受傷的哭,因為腳
痛,想媽媽;沒受傷的也哭,因為她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情況。
事實上,這個驚天動地的“情況”只需要兩通電話:第一通打給校醫,第二通打給
計程車行,如此而已。
我很驚異地看著這兩個女生哭成一團。她們今年廿歲,正在接受高等的大學教育。
她們獨立處事的能力,還不到五歲。
※ ※ ※ ※ ※
開始的時候,課堂上問學生問題得不到回音,我以為是學生聽力不夠,於是我把英
語慢下來,一個字一個字說,再問,還是一堵死墻;於是改用國語,再問。我發覺,語
言的問題其次,思想的貧乏才是癥結所在。
學生根用功。指定的小說或劇本上課前多半很盡責地讀完。他能把故事的情節大綱
說得一清二楚,可是,當我開始問“為什麼”的時候,他就瞠目以對——不知道,沒想
過。
他可以讀十篇愛倫坡的謀殺小說,每一篇都讀情,但不能夠綜觀十篇整理出一個連
貫的脈絡來。他可以了解蘇格拉底為什麼拒絕逃獄,也明白梭羅為什麼拒絕出獄,但這
兩個事件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他不知道。他可以說出詩人艾略特對藝術獨創與模倣的理
論,但是要他對王三慶的倣畫事件發表意見——他不知道,他沒有意見,他沒學過,老
師沒教過,課本裏沒有。
我愛惜我的學生;像努力迎取陽光的黃色向日葵,他們聰慧、純潔、奮發,對老師
尤其一片真情。但是,他們也是典型的中國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個性,盲目地服從權
威,更嚴重的,他們沒有——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錯在學生嗎?
※ ※ ※ ※ ※
當然不是。學生是一坯混沌的黏土,在教育者的手中搓揉成型。從小學到大專聯考
這個漫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暫且不談,讓我們看看這些“不敢”、“淚眼汪汪”、“
沒有意見”的大學生正在接受什麼樣的高等教育。
廿歲的人表現出五歲的心智,往往是因為辦教育的人對學生採取一種“抱著走”的育嬰
方式。常常會聽到一些大學校長說,“我把學生當自己的兒女看待”,一派慈祥。他也
真做得像個嚴父慈母:規定學生不許穿拖鞋在校內行走,上課不許遲到,周會時要正襟
危坐,睡眠要足八小時,熄燈前要洗澡如廁,清晨六點必須起床作操,講話時不許口含
食物,夏天不可穿短褲上課,看電影有害學業,看電視有傷眼睛,吃飯之前要洗手,等
等等。
我一直以為大學校長是高瞻遠矚,指導學術與教育大方向的決策人,而不是管饅頭
稀飯的保姆,但這也暫且不提。這一類型的教育者的用心,毋庸置疑,當然是善意的,
問題是,我們論“事”的時候,用心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實際的後果, 而教育
的後果何其嚴重! 這種喂哺式、育嬰式的大學教育剛好吻合心理學家Levy早在一九四
三年給所謂“過度保護”(Overprotection)所作的詮釋:第一,給予過多的接觸——
“有任何問題, 隨時來找我” ;第二,禁止他獨立自主——“你不許……”;第三,
將他“嬰兒化”——“乖,早睡早起”;第四,把自己的價值取向加諸其身——“你聽
我的……”。在這種過度呵護的幼稚教育下成長的大學生,遇事時,除了“淚眼汪汪”
之外又能做什麼呢?
教育者或許會說:這些學生如果進大學以前,就已經學好自治自律的話,我就不必
要如此提之攜之,喂之哺之;就是因為基礎教育沒教好,所以我辦大學的人不得不教。
雖然是亡羊補牢,總比不教好。
聽起來有理。其實是個因噎廢食的邏輯。這個學生之所以在小、中學十二年間沒有
學會自治自律, 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接受喂哺式的輔導, 那麼大學來繼續進行“育嬰”
,這豈不是一個沒完沒了的惡性迴圈?把學生口裏的奶嘴拿掉,我們總要有個起點;大
學不做,更待何時?再說,我們對大學教育的期許是什麼?教出一個言聽計從、中規中
矩、不穿拖鞋短褲的學生,和教出一個自己會看情況、作決定、下判斷的學生——究竟
哪一個比較重要?為了塑造出“聽話”、“規矩”的青年,而犧牲了他自主自決、自治
自律的能力——這是我們大學教育的目的嗎?
※ ※ ※ ※ ※
在生活上,教育者採取懷裏“抱著走”的方式;在課業上,許多教書的人就有用鞭
子“趕著走”的態度。
就上課點名這件小事來說。以學生出席與否作為評分標準的老師很多,他們的論點是:
學生都有惰性,今天我逼你讀書,日後你會感謝我。
這個說法也很動人,卻毫不合理。首先,我們不應該忘記,開一門課程最根本、最
重要的目的在傳授知識,而不在鈴響與鈴響之間清數“少了幾頭牛”。照邏輯來說,如
果一個學生不聽課就已經具有那門課所要傳授的知識,並且能夠以考試或其他方式證明
他的程度,那麼他就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人頭點名的成規而來報到。歸根究底,這個“成
規”當初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取這一門知識——讓我們在同一時刻同一地
點去聽同一個人有系統的講——但是,一個學生,不論原因為何,已經擁有那個知識,
那麼要他來作充數的形式就是舍本逐末,也是為師者見林不見樹的錯誤。
反過來說,一個學生沒有那門知識卻一再缺課,教授當然要淘汰他,但淘汰的理由
應該是:你沒有得到知識;而不是:你點名未到。上課出席率與知識吸取量並沒有因果
或正比的關係。
為師者“嚴”,我絕對贊同;愈嚴愈好。但是那份“嚴”與“逼”必須在實質的知
識上,不在僵化的形式上。換句話說,教授可以用比較深奧的教材,出比較靈活的考題
,指定比較繁重的作業,來逼使學生努力。但他如果尊重學生是一個有自主判斷能力的
成人。他就沒有理由拿著鞭子把學生抓到教室裏來;充其量,作老師的只能嚴肅地說:
上不上課在你,努力不努力也在你;你要學會如何為自己的行為擔負後果。
從小學到高中,我們的學生已經在“鞭策”之下被動了十二年,如果最後的大學四
年他們也在鞭下長大——他們會長大嗎?畢了業之後又由誰來執鞭呢?
※ ※ ※ ※ ※
這種“趕著走”的鞭策教育貽害極深。學生之所以不能“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固
然是因為在“抱著走”、“趕著走”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學過如何去思考,有一個實質上
的困難使他即使想開始也不可能。
信仰鞭策教育的人不相信學生有自動好學的可能。於是設置了七七八八的課目,塞
滿學生的時間。大一的學生,譬如說,一星期就有三十多個小時的課。大四的課少了,
有些係就強迫學生修額外的學分,作為防範怠惰的措施。
可是我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
文學是思想;每一小時的課,學生除了必須作兩小時的課前預讀之外,還得加上三
小時課後的咀嚼與消化,否則,我付出的那一小時等於零。文學,也不是象牙塔裏的白
日夢;學生必須將那一小時中所聽到的觀念帶到教室外面、校園外面,與廣大的宇宙和
紛擾的現實世界啣接起來。否則,這個新的觀念也等於零。
這些,都需要時間與空間,可是學生辦不到。他們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的,像媒婆趕
喜酒一樣,一場接一場。他們的腦子像一幅潑了大紅大紫、沒有一寸留白的畫。
如果怕學生怠情,我們應該增加學分時數強迫學生把“身體”放在教室裏呢,還是
應該加深加重課程的內涵使學生不得不把整個“心”都投入?這是不是又牽涉到一個本
末的問題?
我們如果不給學生時間與空間去思考,我們又怎麼能教他們如何思考呢?
在國外教書的那許多年,我踏出教室時常有生機盎然的感覺,因為在與學生激烈的
反應與挑戰中,我也得到新的成長。在這裡,走出教室我常有被掏空的感覺,被針刺破
了的氣球一般。學生像個無底的撲滿,把錢投進去、投進去、卻沒有什麼驚奇會跳出來
,使我覺得富有。
※ ※ ※ ※ ※
說學生缺乏自治自律的精神,說他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其實還沒有碰觸一個
更基本的先決問題:我們的教育政策究竟希不希望教出獨立自主的學生來?答案若是否
定的,這篇文章便毫無意義,可以燒掉。我是在假定我們的社會有意造就獨立自主的下
一代的大前提之下寫這篇檢討。
可是,如果這個假定的大前提是對的,為什麼我們在思想的訓練上,還是採取“騎
著走”的方式?
一方面,學生懦弱畏縮,成績有了失誤,不敢去找老師求證或討論。教授解錯了題
目,不敢指出錯誤,大家混混過去。對課程安排不滿,不敢提出異議。不願意被強迫住
宿,卻又不敢到訓導處去陳情。私底下批評無能的老師、社團的限制、課外活動的規則
,或宿舍管理方式,可是又不敢光明正大地對當事機構表達意見。偶爾有人把批評寫成
文章,要在校刊上發表——“不必試,會被壓下來!”學生很肯定地說,“反正沒有用
,我畢了業就到美國去!”
另一方面,作老師的繼續努力強調“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連學生少鞠一個躬都
當作對五千年中華文化與民族的背叛。“尊師重道”這四個字在歷史上的意義我不去談
,在現代講究分工與專業的社會裏,卻很有商榷的餘地。“重道”毋庸置疑;對知識的
肯定與尊重是教育之所以成為制度的基礎。但是“尊師”,如果指凡“師”必“尊”—
—只因為這個人在這個位子——那就是鼓勵盲目地服從權威。到處都有誤人子弟的師,
有不學無術的師,更有招搖撞騙的師;我們有沒有權利要求學生“尊”無“道”的“師
”?
學生怯懦畏縮,是他們缺乏勇氣,還是我們迷信自己的權威,又缺乏自信,不敢給
他們挑戰的機會?
我們若真心想培養出有能力“慎思、明辨、篤行”的下一代,為什麼又懼怕他因為
“慎思、明辨”而對我們的權威造成威脅?
台灣的大學在師資與設備上,比我自己的學生時代要進步得很多很多。中國學生的
聰慧、誠懇,與一心想討好老師的認真努力,常常深刻地感動我。而學生資質愈好,這
種幼稚化的大學教育就愈令我焦急難過。辦教育的人,或許本著善意與愛心,仍舊習慣
地、固執地,把大學生當“自己的兒女”看待,假定他們是被動的、怠惰的、 依賴的
。 這個假定或許沒錯,可是教育者應對的方式,不是毅然決然地“斷奶”,而是繼續
地呵護與控制,造成一種可怕的惡性迴圈。
令我憂心不已的是.這些“不敢”、“淚眼汪汪”、“沒有意見”、“不知道”的
大學生,出了學校之後,會成為什麼樣的公民?什麼樣的社會中堅?他能明辨是非嗎?
他敢“生氣”嗎?他會為自己爭取權利嗎?他知道什麼叫社會良知、道德勇氣嗎?
恐怕答案全是否定的。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真心要把台灣治好,我們需要能思考、能判斷、有勇氣良知
的公民;在位在權的人必須張開手臂來接受刺激與挑戰。如果我們真心要把教育治好,
為這個民族培養出能思考、能判斷、有勇氣良知的下一代,那麼辦教育的、教書的,就
不能迷信自己的權威;他也要禁得起來自學生的刺激與挑戰。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真心要把台灣治好,我們需要能思考、能判斷、有勇氣良知
的公民;在位在權的人必須張開手臂來接受刺激與挑戰。如果我們真心要把教育治好,
為這個民族培養出能思考、能判斷、有勇氣良知的下一代,那麼辦教育的、教書的,就
不能迷信自己的權威;他也要禁得起來自學生的刺激與挑戰。
※ ※ ※ ※ ※
把我們的大學生當“成人”看吧!給他們一個機會,不要牽著他的手。
--
阿不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6.15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6.4
1F:推 altius:這個好 推!!!!!!!!! 220.136.32.204 12/12
2F:推 foreseer:大推~~ 219.84.126.89 12/12
3F:→ foreseer:借轉公行版啊~~ 219.84.126.89 12/12
4F:推 asiating:龍應台的野火集很值得看啊!! 218.34.68.191 12/12
5F:推 asiating:可惜該看這篇文章的人都不會看 = = 218.34.68.191 12/12
6F:推 srj1986:不愧是政治系...看過野火集的人不少:) 203.73.16.4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