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PEman (speman)
看板specialman
标题垃圾房里的大医生
时间Mon Sep 22 17:45:14 2003
http://tw.news.yahoo.com/2003/09/22/bweek/4268025.html
垃圾房里的大医生
文 /郑呈皇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六日的美国《科学》( science)杂志刊载一篇革命
性的实验报告。这篇约两千字的报告纪录两只脊椎被截断的白老鼠,透过
两种不同手术的成效。以传统接合手术治疗的老鼠,康复效果并不理想;
但另一只老鼠,利用最新的医学技术─肋间神经结合神经胶修复,六个月
後,後脚明显恢复行动。这是全球第一宗在哺乳动物上成功的脊椎修复手
术,更推翻了几百年来神经无法再生的理论。
‧ 神经能再生!
他让全世界最多瘫痪病人再站起来 自己却因为长期弯身研究略显驼背
这篇发表於全世界权威、同时也是人类基因完成定序首次发表的期刊《科
学》杂志上的论文,让人吃惊的是,发表人 Henrich Cheng并不是金发碧
眼的老外,而是一位在桃园眷村长大的台湾人。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定
信解释这件事的意义,过去,没几个台湾人的论文能在《科学》杂志上发
表。
这位让全世界最多瘫痪病人再站起来的医生,就是现任台北荣民总医院神
经再生科主任郑宏志。
郑宏志於一九九六年在瑞典攻读博士时,打开了脊髓神经再生的奥秘。回
国後,他所领导的团队是目前全球唯一脊髓修复手术进入人体试验第二期
,对比欧美团队目前的动物试验阶段超前五年以上(编按:新的治疗在上
市前,都必须先经过动物试验无害才能到人体试验,从动物到人体试验所
需要的时间一般约五到十年)。
四十六岁的郑宏志,从住院医师第三年开始,整整花了十五年埋首研究,
身躯因长期弯着身研究而略显驼背。
九月八日中午,郑宏志所带领的神经再生团队在荣总十七楼举行每周工作
会报,二十五位小组成员轮番报告工作进度。会间只见郑宏志不时对各小
组研究内容提出意见与指导,还不忘在最後叮咛说,其他欧美团队都正在
加紧脚步研究。会议结束後,郑宏志迅速换搭两次电梯,来到地下二楼一
处昏暗停车场,指着旁边一扇没挂门牌的红色小门,他说:「这就是我把
成果带回国,这六年来研究神经的基地。」
这看来不起眼的研究室,是总统夫人吴淑珍女士为了重新站起来,登门拜
访过的地方。郑宏志表示:「这里原本是垃圾处理间和死者遗物室。」
脊髓修复手术在近代医学史上,始终处於尴尬位置,因为即便医学再发达
,脊髓修复因为神经过於繁杂(编按:人脊髓有上万条以上神经紧密聚合
,每根同头发一样细),开刀治癒率从来都是零,可说是人体内未知的宇
宙,「所以这是个比较冷门的领域。」慈济医院院长林欣荣认为。
‧ 寂寞的骄傲!
他用黏合法取代传统缝合法 原本只有眼睛能动的男生重回学校
医界公认的「常识」,郑宏志却不这样认为。身为一位外科主治医师,郑
宏志原来可以选择同辈年收入上千万元的临床路线,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寂
寞的学术道路。一九九三年、三十六岁的郑宏志带着妻小负笈瑞典卡洛琳
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攻读博士,全心投入神经再生的研究
,却没想到因此带回石破天惊的发现。
郑宏志的发现在於,他突破了脊髓神经再生限制的关键。过去,传统的脊
髓神经如果受损断裂,一般医界的做法都是直接做复健,或者试着把脊髓
神经缝合,但病人都得终身瘫痪,但郑宏志的团队却可以让这些病人恢复
行动。
前年十一月,十三岁、原本活泼的国一男生赵健闵,因为钢筷插入颈部脊
髓,送到彰化基督教医院时,全身可以动的部位只剩眼睛。「全医院的医
生都跟我说,这小孩一辈子都会这样。」从事家庭手工的父亲赵明辉当场
双脚发软抱着妻子痛哭,心想若白发人先走,以後谁要照顾这个生活不能
自理的小孩?
十九天後,在友人介绍下,他找到郑宏志,经过六小时的手术後,赵健闵
的脚已经可以左右微动,将近两年後的今天,已经恢复到正常人的七成,
可以自己靠拐杖走路。赵明辉回忆一年前手术後第一次带小孩回学校上课
时,赵健闵说:「爸爸,好高兴可以回学校上课。」原本下辈子都注定是
悲剧的赵家又重新有了希望。
让赵健闵再站起来的关键,在於郑宏志结合原来在显微外科手术的专长,
与生长素( growth factor,主要为蛋白质,能促进细胞再生)与组织胶
(成分为人体血浆,具有黏性)组成的鸡尾酒配方。
首先,在被截断的脊随神经中间,利用多条肋间神经(分布在肋骨周围的
神经)架接两端,并以自行研发的钢环固定,再用生长素包裹在组织胶内
涂抹神经周围,刺激神经活化,达到再生复原的效果。
目前欧美主要的脊髓修复手术,都还是用传统缝合受损的神经,但常会造
成神经因为缝合处拉扯造成二次伤害,无法使神经重新再长出来。郑宏志
初期也是如法炮制,「即使我已经很小心缝合神经,但就是没办法让老鼠
瘫痪的脚再动起来。」他表示在瑞典前半年,每天都在老鼠身上缝缝补补
,但就是没办法成功,以为是缝合技术不够好的他,後来灵光一现,才想
到问题不在於技术,而在於用错方法。
这个使郑宏志放弃缝合方法而改采组织胶附着的点子,竟来自帮小孩修玩
具的灵感。
原来郑宏志从小就对修理东西有兴趣,举凡家里桌子椅子都是他包办。现
在则负责小孩的玩具。「玩具零件坏掉,一般人是再买新的,他却把坏掉
的零件通通修好,所以小孩老是抱怨都没有新玩具。」他的妻子苏文贞笑
着说。
就这样,在瑞典有次照例帮小孩黏玩具,他才想到:「既然脊髓缝合的效
果有限,那何不试着把神经用组织胶代替缝合,把断掉的神经黏起来,这
样就不会有神经撕裂的问题。」为此他立刻进入实验室把这个主意告诉老
师,老师只笑一笑,说了句「 funny idea,go ahead」(有趣点子,可以
试试看),这一黏就把台湾医学接到世界水准之林。
‧ 成就的代价!
为学切老鼠神经,挤了两年老鼠尿 差点死在风雪夜,却还心系着实验
「其中,光是学会切断老鼠神经这项功夫,我就跟主任学了两年。」团队
里最资深的技术员张文姬解释,一只十公分的白老鼠神经比人类神经小上
百倍,达到次厘米的厚度,一不小心就会切到神经下面的气膜造成死亡。
为了这个手术know-how(关键技术),郑宏志可是切超过一千多只的老鼠
,外加挤了两年多的「老鼠尿」。在瑞典时,他每天固定会解剖老鼠脊髓
,再接起来。由於老鼠在截断脊髓後无法控制大小便,排泄物会囤积在膀
胱,如果不用人工方式排出,老鼠就会死亡。所以当同学周末休息时,他
还得特地到实验室,帮老鼠一只只排尿,神经再生团队的黄文成医师透露
:「他後来私底下跟我们说,挤的太用力有时还会不小心喷到脸。」
而热中实验的程度,也曾让他险些送命。在瑞典的第二年冬天,有次独自
实验到凌晨,外面开始大雪纷飞并积雪及小腿,急忙回家的他走到半路,
才发现右脚的宿疾开始疼痛并失去气力。在无人可求救的情况下,就这样
忍着疼痛,一步步用左脚慢慢跳着回车上,平常只要十分钟的路程,那次
差点走不到终点。「当时脑中只顾着实验还没做完,所以绝不能死在这里
。」现在回想还余悸犹存。
直到一九九五年九月的一个晚上,他赫然发现,几只被截断脊髓的老鼠又
恢复活动,赶紧和老师一起冲到动物房,结果还因为太兴奋,不小心把老
鼠笼打翻,但他们却不以为意,就在一大群四窜的白老鼠中高兴的拥抱起
来。「从那一刻起,一切都不一样了。」他高兴的拿起当年的博士论文翻
了翻。
他口中的不一样,在於改变了医学界的主流认知,上了《科学》等大小媒
体,当时的瑞典媒体还预言这项突破有可能拿下一座诺贝尔医学奖。
然而诺贝尔奖的口袋人选,一九九七年回国却遭遇没钱没地方的窘境。
‧ 拮据的研究!
曾为建研究室赶三点半 四十万做出四百万机器
郑宏志回忆第一年回国後,拿《科学》杂志去国科会申请新台币六十万元
的研究计画,却吃闭门羹。据实验室同仁透露,因为拿不到经费,所以郑
宏志刚回国时,还曾度过一段为建立研究室到处筹钱的「三点半」日子。
初期成员只有他和另一位医师、实验室则是一张桌子的空间。「後来还是
跟院方拗很久,才勉强拿到地下二楼这个摆放垃圾的杂物间。」他笑着说
。
为了在有限的经费里继续研究,许多机器设备他能借就借,不能借就自己
画图,请国内工厂帮忙生产。其中,研究室内一台仿造瑞典实验室的显微
手术实验台如果从国外进口必须支付新台币四百万元,这金额相当於整个
实验室的设备预算。於是,郑宏志土法炼钢。他寻遍台北县三重市附近的
铁工厂,请他们帮忙做。「做出来的效果一样很好,而且只要四十万元。
」他说这就是踏遍三重市的报酬。
终於今年,国科会将脊髓修复研究列入重点发展计画,相较於一般六、七
十万元的经费补助,郑宏志的团队拿到一年新台币一千五百万元、为期三
年的国家型计画。「然而相较欧美等先进的实验室,我们的经费只有别人
的零头。」实验室的资深研究员郭怀声在稍嫌拥挤的实验室中说,日本同
样的研究实验室,一年经费就新台币几十亿元。
在八十坪、一人约三坪的实验空间,外加硕士研究员平均月薪三万元的条
件下,留不住人才的结果。郑宏志进一步说,过去几年此研究室的同仁流
动率有三到四成,「许多人把这里当成跳板,对於研究室累积技术是一个
打击。」
在经费捉襟见肘的地下二楼,郑宏志度过这六年的研究。平均一年有十二
篇期刊投稿,去年三月再把脊髓神经再生手术成功,复制在修复老鼠颈部
神经根断裂,并投稿在美国《实验神经学》(Experimental Neurology)
期刊,经过七个月的委员审查,成为今年四月的封面故事。隔一个月,英
国《自然》(Nature,全球第一只复制羊桃莉首次发表的杂志)期刊这样
写:「目前各国脊髓手术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复制( reproducibility),
但郑宏志的团队却做到了。」
另一方面,七年前的研究只告诉世人脊髓可修复,但成功背後的关键因素
还未知。如今团队将把这些年研究脊髓修复促成的原因,年底对全球发布
新研究成果,并将再度投稿《科学》,「七年前,我在瑞典告诉大家what
,年底则要在这告诉全世界 why。」他说。换言之,当年找到了钻石,如
今要告诉大家为什麽钻石会发光。
在郑宏志的蓝图里,目前正在着手的人体第二、三期试验,据黄文成估计
,还要五年才可能完成,届时便能将这项技术以授权方式推展到国际。中
华民国脊髓损伤协会统计,目前光台湾就有五万名脊髓损伤病患,且以每
年一千五百个病例增加,全球目前则有千万人以上坐在轮椅上。
‧ 成功的距离!
还有五年,技术就可推向国际 要得到诺贝尔奖,还差六十分
过去台湾医学在肝炎、蛇毒的研究一直在先进国家领先群间,台大医学院
院长陈定信也认为台湾的医学实力相较欧美其实不差,尤其是临床技术经
验,但这个优势正在消失中,「人才与经费是原因。」陈定信接着说。各
个国家在发展医学技术方面都不遗余力,像今年七月初,伊朗连体姊妹就
是在新加坡政府极力争取下才到新加坡开刀,虽然後来失败,但仍对世界
证明这个国家有这方面的技术。
虽然如此,郑宏志还是努力发挥他的影响力。目前团队的一个学生也在美
国加州以同样的技术使瘫痪老鼠恢复行动,证明他的技术成功不是侥幸,
所以他积极培养这项技术的团队,也计画在未来招收一些医师教他们这项
手术,「我一个人能治多少病人呢?但一百个医生就不一样了。」目前也
有和国外的研究机构洽谈合作,就是要把这项技术推广出去。
此外,团队也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其他神经引起的疾病,如脑中风、脑瘤
与巴金森氏症等,所以目前也和阳明大学组成「荣阳团队」,就是为了让
研究的广度增加。因为诚如台大医学院院长陈定信所言:「诺贝尔奖多半
会颁给有广泛运用的基础科学。」
郑宏志也知道要靠单一技术得奖,有极高的进入障碍。言语间,对於诺贝
尔奖还是有所期待。
然而距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呢?郑宏志对目前自己离成功满分表示只到四十
分,四十六岁的他,剩下的六十分,显然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九月十六日,郑宏志一如往常的在荣总帮病人复健,看着病人终於可以站
起来走,「我觉得很骄傲。」一位刚开完手术的病人试着推开轮椅站起来
走,好不容易花几分钟才跨出第一步。郑宏志的研究如同病人这一步,好
不容易跨出台湾,却可能因为经费或人才问题而不知能走多远,就像国际
接力赛,空有一流选手却没有好鞋可穿,终究跑得蹒跚。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181.81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181.81
※ 编辑: SPEman 来自: 140.112.181.81 (09/22 17:45)
※ 编辑: SPEman 来自: 140.112.181.81 (09/22 17:58)
※ 编辑: SPEman 来自: 140.112.181.81 (09/22 18:49)
1F:→ sandalwood:我也替这位医生觉得很骄傲说 推 210.85.52.76 09/22
2F:→ wind1982:台湾需要多一些的这种人~:) 推 140.129.56.45 09/22
3F:→ shyachi:让我想到日本的野口英世~ 推 61.217.136.221 09/22
4F:→ DEAL:他是个男子汉 推 211.20.41.78 09/23
5F:→ shawen:好伟大!!!! 推218.167.168.128 09/23
6F:→ chiels:如果你在荣总你就不会这麽认为了. 推 203.64.247.100 09/24
7F:→ geniusw:很佩服 推 140.129.39.186 09/24
8F:→ gracehung520:好了不起 推218.166.125.149 09/24
9F:→ sandalwood:我想我能理解六楼的话,毁誉参半 推 210.85.52.76 09/25
10F:→ Carreychen:我觉得很感动阿!那些牺牲的老鼠~ 推 140.112.224.40 09/26
11F:→ Zionward:他在荣总有什麽坏名声吗....? 推 210.58.30.55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