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uniform (烦)
看板politics
标题谁来供养中国?
时间Fri Aug 29 09:09:31 2003
谁来供养中国?
最近从友人处获得一份较新的网路资料,原文为 『Who will feed China』把它译为「
谁来供养中国」,阅後颇有所感,乃不揣驽钝译述如后: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後经济快速成长,有些人还以简单的算术方式预测,21世纪30年代时中
国国力就能超越美国,而沾沾自喜地以为届时必可独霸全球。因此而充满憧憬与期望。在台
湾亦有为数不少的人士,确信不疑这项信息并认定中国地大物博,不久的将来必然突飞猛进
。其实就以唯物论的观点审视上述的看法和想法却都是适得其反,中国前途是无望的,分析
如下:
中国拥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全都挤在只占全球陆地面积只有十五分之一,自然资源并
不丰富的土地上,况且他们必须得突破他们所信奉的唯物论观点,所强调的自然法则,才有
可能臻于民生丰裕,国力进展之境。可是面对难於满足的成长需求,和濒临涸竭的自然资源
,中国需要外国资源的持续供应。
中国能源蕴藏本来就不丰,除了台湾人不去了解之外,全球人尽皆知,未来能源争夺,因
为中国经济成长急速,必将造成乌云密布,风雨欲来。除此以外,中国日益膨胀的人口,能
源缺乏的阴影,已日渐浮上台面。
这本惊世之作「谁来供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议题,之惊醒世界确有其道理
。而P.Dakkilainer and O.Daris 在「Will water be enough, will food be enough?」的
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粮食危机冲击全球经济稳定。报告中所举数据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农粮组所作之估计,该项估计指出2005年中国需要进口榖物为32百万吨,迄2030年将逐年升
高到每年2~3.5亿吨。此项推估如成事实,将是全球难以承受之压力。统计显示2000年开发
中国家,粮食进口总量为80百万吨,未来2~3.5亿吨的需求一旦成为事实,必然造成亚非贫
穷国家粮食供应上的巨量短缺必会形成灾难。
全球粮食供应不能过度寄望农业科技改善,「谁来供养中国」一书中有更详尽的说明。
地球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无止境的需求,终有一日冲击地球自然的极限,只是中国人囿於不
利的自然条件,必然要提早面对困境。人类面对的自然资源使用极限,大致为能源、淡水、
土地和矿物等非再生资源,然而日益增强的趋势显示,地球人口增长的同时,粮食增产衰退
,年产量似无可能满足未来需求困窘态势日渐浮现。
水资源涸竭是全球各洲粮食增产停滞的最重要因素。增加肥料使用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亦
已渐趋极限。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中国不久即将成为大宗粮食进口国,其数量之巨,足以
引发空前未有之粮价盘升,此种猛烈的趋势可能引爆全球性食粮物资需求与自然环境间的冲
突,其影响全球经济和日後人类生存环境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种情境如有朝一日成
为事实,全球人类很容易归咎於中国需求无厌,超过中国土地的生态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中国虽非唯一粮食匮乏的国家,但静观中国近几年来的人口成长率看来,粮食需求之敏感
度(sensitivity)愈来愈大,照此趋势演变下去,今後全球余粮尚无法满足其需求似可认
定的。因此些微的需求百分比升高,均将造成地球剩余粮食供应的巨大失衡,是不难预料的
。
中国粮食需求之所以造成激烈的盘升,原因似可归因於中国全力推动工业化的结果。过去
有些中国分析家曾认定中国粮食增产可以无限持续,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在工业化之前
,人口已经是高密度的国家,工业化之後必然会造成既有农地的损失,单靠农业技术的提升
无法弥补减产粮食所导致整体粮产的减少。从人类上观察有三个国家与今日之中国极相类似
。工业化和农作物多样化的结果导致日本农地损失52%,韩国46%,台湾42%,而三个国家均
曾努力提升农业技术,增加单位生产量,然而均不足弥补由工业化所造成的农地丧失,以致
榖物生产均逐年下降。日本已自1960年的巅峰减产32%,韩国、台湾则自1977年之尖峰减产
24%;由此推估中国未来粮产情况与此类似该是不难料定的。
当榖物粮食逐年减产之时,由工业化所获致之所得提升却反而增加榖物之需求,由1994年
日、韩、台湾三个国家整体上共进口71%的榖物的实情就可以证实上述说法是没有错的。中
国工业发展情况与上述三国极类似,中国在1990年的人均农地面积为0.08公顷,与日本1950
年相等,如果以农牧标准衡量观察,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假如她要避免粮食
减产,那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减少农地丧失,而且中国要花费的努力和必须具备的能力
必须要超过日本。但是照目前的各种迹象看来,似乎不太可能,原因是中国农地单位产量已
和国际标准相当接近,换言之,提升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了。
建设成千上万的工厂,仓库和入口道路,难免要牺牲农地。现代化的道路可说同样需要土
地,1992年汽车销售120万辆,2000年将达300万辆,此外还要停车场之设置也需要为数不少
的农地。况且人口和稳定成长又进一步助长农地的丧失加遽。以上的诸多因素,显示中国农
地由1990年的90.8百万公顷,约每年失去1.4%农地。和近邻三个国家,韩、日、台的趋势愈
来愈相当了。
除此之外,中国更面临另一严重困难,那就是尚需调用灌溉用水去作为非农业之使用。目
前中国约有一半农地必须依赖灌溉,五分之四的榖物系产自必须靠灌溉之农地,中国北方地
区淡水缺乏更为严重,地下水严重耗竭。但仍然持续抽用来应付城市和工业需求。在乾涸的
北方,为满足日益升高的淡水需求,城市用水必然要依赖灌溉水源的移转使用,才不致让城
市居民出现缺水问题。
中国农产榖物的减产持续下去,必然引起世人吃惊,因为减产并非由农业本身引起的问题
,而是由工业发展促使的。事实上中国农业曾有过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时期,从1950年至
1990农产总生产量增加4倍,1978年改革之後,年产量由两亿吨增至3亿吨,人均产量也由
1978的200公斤提升为300公斤,对生活品质大有助益。但收入增加粮食需求也随着升高,粮
食生产量反呈现衰退现象。这种情况谅必没有考量,土地生产报酬递减律的问题吧!
中国预估2030年总人口增加4.9亿人,如果经济成长持续下去(姑且假定),农业生产趋
势依然如故,中国的粮食需求总量恐怕只有依赖进口一途,假如中国的榖物生产在2030年时
减为1.5亿吨,如日本之趋势,则依据联合国教科文农粮组之估计,每年进口之粮额约需
2-3.5亿吨才能符合其需求。其实这种估计似嫌保守,然而这样的保守估计已超过可预见的
全球余粮供应量了。
五分之一的地球人口,在快速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所造成的全球粮食危机,是史无前例的
。但是可预见的是中国粮食需求所导致的粮价升高,必然是全球性的。
中国农地的萎缩即为全球人类农地的萎缩,而中国水资源的匮乏必将冲击全球人类。简单
地说,中国粮食的成长需求,必然影响60亿人口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之间的依存关系
。引用着名作家家汤恩比(Toynbee, Arnold Joseph)在其名着「历史的研究」中反覆说明
,人类力量单薄,无力改变自然法则,但是和唯物论不同的是领导人可以凭藉智慧和意志回
避自然法则所生之障碍,创造历史促进文明。
中国的领导人应该认知中国人口即将超过中国土地可能承载的负荷,而知所闪避。期望中
国的领导人有足够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去创造历史,也期望台湾的领导人和全球人民具有足
够的智慧认知中国自然障碍而知所闪避。(邱连辉/总统府资政)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08.18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ptt.csi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