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eibu (渐渐陷入)
看板media-chaos
标题转载「媒体改造运动的失败」
时间Mon Oct 31 20:08:26 2005
转载自
http://www.wretch.cc/blog/seibufan&article_id=3534165
媒体改造运动的失败
套用当代196期Hackett「收回媒体:传播民主运动可能性」一文的第一句话「在当代各
种人民抗争运动中,传播媒体民主化的抗争运动,无疑是最重要但却得到最少认可的一
项」。Hackett说的好,这是一项「很重要」却是「很少人」懂的一项抗争运动。
媒体运动与主流媒体的矛盾
在全球商业媒体产生的媒体所有权集中现象出现同时,媒体民主化运动也逐渐成为全球
性议题。事实上,所有的社会运动都需要媒体的宣传,才能够有集结力与行动力的产生
,否则在越来越疏离的现代社会中,单靠口语及人际传播几乎无法动憾结构。媒体民主
运动有个矛盾在,因为社会运动需要媒体凝聚力量,但媒体民主运动对抗的却是主流媒
体,主流媒体真的会关心「对抗」它们的社会运动吗?不可能。因此,媒体民主运动的
理念并非难懂,但却没有管道「让许多人懂」。没有人,行动力不足,发声力道弱,这
样的运动会失败是可以预期的。
麦基斯尼说,「只要媒体掌握在企业手中,社会变迁的目标不是不可能完成,就是变得
极端困难。」但是,媒体怎麽可能不掌握在企业手中?难道是要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
是掌握在劳工手中,只凭理念如何能让其运作?如果因为营利问题成为非主流媒体,如
何能进行有效的宣传?若是想成为有力的媒体,势必需要效率与利润,那又回到了企业
经营模式。也因此媒体改造运动、媒体民主运动,在企业经营媒体的结构中一直是能见
度极低的社会运动。
传播权对社会大众的意义?
最近倡议的传播权(right of communicate),当代一文指出是「告知、被告知、隐私
及参与公共传播等权利」。里面包括了对不实再现的回应权、保障参与式民主的生存空
间,提供多元团体近用媒体的机会,以及免於国家压迫的表达权。但推广传播权的同时
,却有两个问题出现。
第一个问题在於传播权对多数人的意义。一个需要扞卫的普遍权利,其价值在於它是否
与多数人「切身相关」。以目前来说,除非是做不实指控,否则公开对时政或政府做批
评几无限制。在言论自由与出版权都高度开放时,让人们想去了解传播权和目前已经拥
有的权利有何不同,甚至进一步去争取,并不容易。
另外一个问题,在於传播权中所谈的回应权、近用媒体的机会、表达权,都必须建基在
一个完全公开、毫无偏见及守门的「高能见度主流媒体」之上,如果又是在能见度低的
媒体中出现,如何实现传播权的理想。这样的媒体可能存在吗?媒体公共化可能带来的
好的结果,但在台湾的实际面上,由於经费和政策的问题,使得媒体公共化的结果似乎
尚未有实质效果,公视和可能公共化的台视华视,目前都并没有这样的功能存在。
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如当代一文所述,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影响的确抑制了社会运动,阅听人对於高品质媒体
的欲求已经淹没在收视率调查中。许多消费者期望看到的是更为简化和图像化的资讯,
也因此电视新闻更为速食化、苹果日报的报导方式也渐盛行。
而消费主义文化中更深远的问题在於阅听人对重大事件的感受,不只是对流行文化资讯
的消费,对於政治、社会方面等硬性新闻的也抱持着「消费」的态度在阅读。渐渐的,
军公教18%的新闻关心的人就是军公教人员加农民;关心杨儒门判决新闻的只有部分社会
运动者;陈哲男的高捷弊案就如连续剧一般每天让阅听人消费,而真相依旧扑朔迷离。
疏离的社会所带来的现象就是如此,除非在我身边发生,除非跟我有很大的关系,否则
新闻的阅读、媒体的使用,都只是种「消费」行为而已。
由上而下的媒体民主运动
媒体民主化的运动跟以往社会运动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产生并非由基层社会大众所发
起,而是由新闻工作者、学界等所发起。就如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成立,电视台公共
化的推动,都充满了学术界的影子,但却少了民众的参与身影。一项社会运动如果没有
基层民众的支持,终究只能还是有理想而无行动力。
由上而下的社会运动,难免给人们菁英份子唱高调的感觉,而且诉求过於复杂,并不符
合成功的社会运动所需要的「单纯目标」。我们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可以为
「台湾独立」手牵手;可以为「反解散农会」游行;可以为「两颗子弹」来游行;可以
为教改失败来游行。但如果要十万人为了「争取传播权」来游行,九成九的人大概都不
知道自己该争取的是什麽。
而且,就像之前写的「剧场美学、社会运动者与现实的断裂」一样,在这个时代与环境
之下,真正的社会运动与实际生活的鸿沟太大,更何况是只由一小撮人所关注的媒体民
主运动呢?
学运的沈寂
社会运动的历史中是少不了学生的,由於学生没有包袱,具有理想性,因此所产生的能
量具有无穷的可能性。学生运动从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民国七十九年的中正纪念堂抗
议事件达到高峰。但是近年来台湾的学生运动似乎沈寂了,主要原因是民主开放,大学
校园解放,学生诉求大多也以达到,因此出现停滞现象。但我想,还有个原因在於大学
教授。
在大学,教授扮演的角色已不应只是授业,而是提供让学生批判思考的机会。更早以前
的大学教授,许多人本身就是社会运动者,如柴松林、郑钦仁、高成炎、夏铸九等,他
们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元的思考空间。而现代的大学教授,大多只为升等而努力,为了
争取国科会计画经费,发表研究论文,却对於学生自主运动嗤之以鼻。许多教授身兼行
政职,塑造学生的行动力与制度管理有很大的冲突、加上文人相轻、学术流派的差异、
研究生毕业资格掌控在某些人的喜好等因素之下,在课堂上与老师来场大辩论,培养实
际的行动力,在某些大学的环境中,似无实现可能。
网路的可能性?
而「网路」是否可以是社会运动的另一项工具呢?它可以是工具,但要对社会运动有实
质影响力,困难重重。网路的问题在於「分众」与「行动力不足」,在网路上形成各种
意见论述交错的场域是可行的,也可说已经形成。但网路民主的诞生,虽然是由现实的
人们所塑造而成,但是毕竟是架空在虚拟上,打字写文章笔战,跟实际参与行动是有非
常大的鸿沟在。在社会运动中,网路目前还只能扮演的是资讯流通的工具,要怎麽让在
家打字的人把屁股移动到街头上,除非真的是切身相关的议题,否则实在难。
另外,在商业网站的大举入侵之下,浏览率高的依旧是主流媒体。虽然无名小站总体点
阅率高,但就算是拿点阅率第一的个人部落格与联合新闻网、中时电子报、ETToday相比
,实际影响力依旧是天差地远。而部落格网志串连的行动是否能在严肃的议题中带来实
质影响力?还是只能在美食、运动、搞Kuso等软性议题上做发挥?在网路「分众」的特
质下,虽然身为重度沈迷者,但我并不看好。
有空,就支持一下社会运动
不管怎麽谈媒体民主运动在现实上是如何不利,但是社会变迁还是需要社会运动者的努
力。虽然NCC的制度变的很奇怪、虽然新闻局可以勒令新闻台停播、虽然公共电视台的收
视率依旧低迷(除了王建民转播),但在不断沈沦的媒体环境中,似乎还是可以看到那
些人的努力有了部分效果,即使我们无法预见传播通讯委员会与公共电视的未来,但就
是有了希望。而传播民主运动,就继续让它成为「无疑是最重要但却得到最少认可的一
项社会运动」吧!
-----------------------------------------------------
许多社会运动者自诩为「永远的反对党」,就是因为他们不断的站在社会边缘,才保有
社会运动的能量。当社会运动者站在主流的位置时,他们就已经不是社会运动者了。在
现实眼前上演的那出政治腐败戏码,再与二十年前那群充满理想的人们做对照,我想,
真正值得尊敬的,不是抢攻上执政位置的政治人物,而是永远站在角落的社会运动者。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59.112.169.148
1F:推 BloodRay:头推啦 10/31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