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yna (doyna)
看板media-chaos
标题天下的文章--关於苹果日报
时间Tue Sep 27 17:40:23 2005
在恨板看到的
转过来这里
不过抱歉
我不知道天下的原标题是啥...orz
--------------------------------
上一季,台湾《苹果日报》的市场调查第一次领先其他老报纸,虽然领先数字仍在误差范
围内,却已经吓坏落後者。上个月,一千万现金被护送到《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犒赏
员工让报社转亏为盈。上个礼拜,苹果日报涨价成十五块,这是其他老报纸不敢做的事。
很多人或赞叹或批评《苹果日报》,却不知道「小报媒体」的成功经验,在上个世纪初就
已经出现,不是新鲜事。
「小报」原本是个受主流媒体轻视的字眼,但现在已经翻黑转红。「小报」不再是个贬抑
辞,它的经营哲学受到广泛地讨论,就连历史悠久的老媒体也不敢忽视,甚至尾随其後,
模仿这套赚钱哲学。
「小报」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新闻取材概念,它的大小尺寸只有大报的一半,内容风格是更
多的图片,与更简要的文字。它深信新闻的目的是娱乐,而非文以载道。它大胆地跨越公
/私的模糊地带,制造更多新闻。「小报」鄙视道貌岸然的假新闻,勇於揭发、扒粪与偷
窥。
一百年来,对小报的批评从未减少。它被指控刊登太多羶色腥的图片、插画与新闻,又过
度渲染性爱、犯罪、情感性的情节;表面上标榜破除伪善,但又不断侵犯个人隐私,等於
制造了另一种伪善。
小报倡议法律正义与政治透明,但从不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也不理会繁复的司法程序与
政治论辩,只要将故事简单化、娱乐化、软性化,并用更多的影像与图表包装,重点是好
看就好。
但赞扬小报成就的也不少,包括强调娱乐的重要性,为新闻事业缔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加
上,小报重视基层民众的口味与意见,看报的人因此更多了,更多小市民有机会说出他们
的心声,这何尝不是媒体民主化应有的建树?
《苹果》如入无人之境
在经营策略上,《苹果日报》是以小报的体质,向大报迈进。它采用与大报一样的报纸版
面,你很难用尺寸去判定它是小报;它有很多内容会引来羶色腥的批评,但偶尔也有深度
报导;它满足读者的偷窥欲,但也揭发政商权力腐败的内幕;它有机车狗仔队,也有从事
「调查报导」的看门狗记者。它拥抱小报哲学,却又聘雇了许多在大报无法施展抱负的新
闻人。
这种经营策略放在报业体质日趋弱化的台湾,更让《苹果日报》彷佛闯入无人之境。如今
台湾的传统大报纷纷裁员,刚加入的小报却扩编加薪。以前这些自许为「大报」的媒体,
还会挺直腰杆痛骂小报新闻欠缺多元主义,性好羶色腥,但当只有小报的经营策略一路稳
赚不赔时,似乎已预言小报未来的地位。
小报效应扭转新闻内容
我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我的年龄让我不再愤世嫉俗,而是对新闻真正的忧虑。《苹果日报
》所引起的小报效应,已在台湾新闻界蔓延,电视尤其明显。新闻内容不再以资讯与知识
为主,大家似乎已觉悟到,这些东西天生就不吸引人。於是,新闻全面软性化,国际新闻
也走向娱乐化、灾难化,社会新闻更强调故事与犯罪。
从此,一些不必要的细节琐事,全上了新闻,连带新闻理念也产生动摇。现在新闻工作的
要求不是守望、蒐集资料、或是报导真相,而是努力冲高收视率与阅读率,这已经成为衡
量记者身价与能力的主要指标。「小报化」为老板赚进钞票,却是记者的慢性自杀。这种
新闻模式操作久了,早已遗忘「好」新闻、「坏」新闻的界线在哪里。
「小报化」更是以追求利益的极大化为主要目标。很简单的经营原理是,如果老板可以花
比较少的投资去经营小报新闻,就可以拥有比较多的读者或观众,进而获取大量利润,有
什麽理由可以说服这些老板,投下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去培养更多讲究深度、派驻国外、与
调查的记者呢?
我渐渐悟出,批评小报,并无法让自己得到救赎。要反省的是,传统的古典新闻理念是否
真的太浪漫?一个成熟、专业的新闻产业,在台湾还有没有机会?
可笑的是,我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美国《纽约时报》,就是厌烦了羶色腥之後的
产物。我只能继续蹲马步,静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29.79.82
※ 编辑: doyna 来自: 220.129.79.82 (09/27 17:40)
1F:推 bascl:原标题是"小报老板的生意经" 09/27 18:21
2F:推 honkwun:感觉很像林照真的文章 09/27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