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ngyiyao (台北不是我的家)
看板media-chaos
标题[心得] 《提昇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形象》
时间Thu Feb 3 18:43:04 2005
本文与上述『方念华主播』的讨论串无关,
单纯是之前对於媒体竞争收视率至无所不用其极,
提出一点个人的感想。
我的观念不一定正确,
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教学相长。
=======================================================================
《提昇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形象》
2004/11/8 changyiyao
早在多年前,媒体间接杀害了白晓燕;一直到几年前,未经查证就吵
的沸沸扬扬的「少林棒球」;再到一个月前的台风肆虐,记者「以身
试水」甚至「半蹲水里」以加工制造出「水深及胸」的大水报导。
台湾记者如此一再挑战阅听人对其之信任,造成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
工作的职业观感,仅高过於性产业工作者,在四十种不同职业别中敬
陪末座。如今台湾多数民众对新闻工作者,已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stereotype)—『商业挂帅,专业沦丧』。
身为媒体从业人员,或有心走往新闻工作的人,该如何面对这个日益
被污染的职业环境?又该如何能出这个大染缸而不染?
打破收视率迷思
台湾社会的乱源若是在国会和媒体,那媒体的乱源必在「收视率」。
最新一期的天下杂志(10月15日),记者林照真为文将现今媒体商业
表象的谬思一一戳破。文章中指出:『抄袭甚至依赖八卦报刊做新闻
,早成为当下电视采访的常态,没有一台敢置之不理。他们对这类新
闻不加思索地跟进,都有着近乎相同的理由:「万一我们没做,别人
做了以後冲高收视率,怎麽办?」』於是,几个数字轻易决定电视节
目的内容乃至於存亡,收视率俨然成为媒体盲目崇拜的新宗教。
现今台湾的收视率调查市场,仍是由尼尔森(A.C. Nielsen)行销顾
问公司「一党独大」,能够稍微有一点抗衡力的「在野党」,仅剩下
『广电人』而已。
尼尔森的数据之所以获得普遍采信,除了公司为历史悠久的跨国外商
之外,更重要的是其采用「个人收视记录器」(people meter)为调
查工具,他会自动记录收视的频道与时间,在透过电话线传回公司,
因此所呈现的数字较不容置疑。但尼尔森收视率调查所呈现的结果,
似乎透露出台湾阅听大众低落的收视走向—乡土剧总赢得佳绩;八卦
、煽情、怪力乱神的新闻也无往不利;而国际新闻、深度新闻报导都
是票房毒药。
这样的收视率走向,令无数电视台挫折不已,许多人自然担忧尼尔森
调查所带来的恶性竞争。早在1999年11月30日,中视董事长郑淑敏就
曾在各报章媒体公开书面稿〈尼尔森对台湾电视乱象的影响—我的呼
吁:正视A.C. Nielsen收视率调查所塑造的恶性竞争环境〉指出,每
日发布的收视率所塑造出来的市场机制,已经掌控台湾媒体,导致节
目只求速食缺乏营养。
此外,更有人质疑尼尔森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前民视总经理李光辉就
曾经公开质疑,尼尔森以家庭总月收入十万元以上为高收入样本的标
准,但很有可能在大家庭里有三、四个人同时在赚钱的情况,根本不
该归为高收入。「最後造成台湾收视率发生偏差,便成是阶级低的在
引导媒体的内容走向。」
在个人收视记录器的操作上,记录器会自动记录收视与转台状况,家
中成员须在收看时按键显示自己的身份,第一个开电视的人要按,中
间加入的家人要按,访客一起看要按,广告时间上厕所离开要按,回
来要按,接电话、做家事先行离开要按,回来再按;就连换房间看电
视也要按。如此繁复的操作,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操作错误或样本户故
意说谎,而影响收视率结果的情况。
以尼尔森所宣称的6400个收视个人样本、最大抽样误差约正负1.23来
看,差距在2.46范围内的排名毫无意义。但媒体相关行业很少懂这些
,甚至既使理解,也不用科学的角度来看收视率调查统计的结果。
把「收视率差距在2.46内的排名毫无意义」拿到现今台湾媒体竞争生
态来看,赢了友台零点几个百分点就动辄举行庆功宴,难道台湾的媒
体都那麽弱智?
市场机制扼杀媒体内容与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弱智的不仅只於媒体,而是包括主
宰媒体存活的广告主、媒体购买等共犯结构。由於收视率的高低影响
着节目的生死,媒体不得不屈服在那小数点以下一位两位差距的假象。
了解这层结构的、整体的背景,才有可能对现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
道—『整个收视率相关产业的再教育』。
收视率迷思前後造成两个致命的专业错误。首先是广告主以收视率马
首是瞻,而直接掐住媒体的经营命脉;其次则是媒体倒果为因,冲收
视率成了制式思考,以低成本且低俗的内容譁众取宠,就算一时刺激
了收视率,整个社会却赔上了庞大的文化成本。
因此想要提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必先厘清背後共犯结构的复杂
关系,然後各个击破、正本清源。
革新市场媒体机制
对於广告主与媒体购买公司,应给予正确的解读收视率的概念,摒弃
以收视点(rating point)计价,导致媒体无所不用其极地以低俗的
方式争取数据胜利的假象。
至於新闻媒体本身,想重振专业形象,必须先深刻的自我反省。因网
路媒体的兴起造成「小众媒体」时代的来临,每一个节目都将只服务
部分族群而非全部族群,收视率的降低成为必然、自然且应然的结果
,媒体实毋须随之起舞,而应长期培养出节目固定的阅听众。
此外媒体更不该沈沦至以羶色腥的内容炒短线,此举不只出卖自己的
灵魂、更践踏了许多社会成本。唯有从日渐缺乏品质的媒体内容做起
,才是令阅听人(audience)重拾对新闻媒体工作者信任的正解。这
就是管中祥教授在 10月号的「广告」杂志中所提及的『最基本的SOP』
,也就是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在新
闻的产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有严格的程序,踏实的执行每
一个该作的步骤,例如尽可能详细的查证、顾虑观众的感受、完整而
可读的文字与画面…等。
「SOP」,是视新闻为一个商品,这又回到广告主与媒体购买公司操控
媒体内容走向的庞大影响力的症结上,「所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都被
媒体投资者(老板)、广告主以及消息来源(source)所控制」—这
就是美国传播学者 McManus在1994年所提出的商业新闻产制模式( A
model of commercial),此模式正是立基於McManus同年所发表的『
市场导向新闻学』(market-driven journalism):将阅听人视为「
顾客」(customer),而收视率则被视为一个「市场」(market)。
在这个理论前提之下,「市场」无形的手操控了新闻室内部,所有同
仁一切皆以「利益」为最高指导原则,於是越来越多表象化、肤浅而
毫无深度的新闻商品 (commodity)被粗制滥造,而目的只有一个—
「市场」。也就是本质上意义不大,却被多数媒体相关产业奉为圭臬
、视为神话(myth)的「收视率」。
只有等到全部的新闻媒体相关产业(包括广告主、媒体购买、媒体阅
听众以及媒体投资者等)都愿意擦亮双眼,不再弱智地被表象数字所
蒙蔽、不再自以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地受宰制,新闻媒体工作者
在大众眼中的职业形象才有望提昇。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诚然收视率是帮助商业机制控制、奴役媒体的掮客,但将媒体媚俗煽
情的责任完全归咎於收视率调查及广告主方面是舍本逐末的,真正的
祸首还是媒体自己主体性、独立性的粗制滥造以及任由商业宰制的愚
昧。
『广告客户应对「分众潮流」有一定的认识,不只因收视率决定广告
谁予,而该由分析节目品质和它与小众之间的互动质量,来决定广告
的去向。媒体本身更需要自律自制,裁定节目优劣的标准不应该是收
视率,而是「阅听人的声音」;同时关注社会反应,找回失落的灵魂
,建立主体性与自信心。』
相信上述理念正确的作法,在许多台湾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心中,的确
是一个非常想达到的理想。但是当来自新闻室外部的种种压力胁迫下
,多数为求生计及温饱的记者们,仍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理想,只能在
夜阑人静时感叹「人在体制下,不得不低头」。
因此,想大刀阔斧式的一步登天不啻是个幻想。唯有收视率调查公司
、媒体本身、广告主以及阅听人都共同学习成长,循序渐进在每一个
环节上付出努力,藉此慢慢改变整体大环境,才有可能缩短理想与现
实之间的差距。
健全台湾的媒体退场机制
除了以上的问题外,台湾媒体环境还有一个近年来明显日趋严重的症
结,那就是台湾的媒体超过饱和度太多,总广告量其实根本养不起那
麽多的频道,而媒体又缺乏具体有效的退场机制,才使得业界底层的
水准持续下探低点,拉低整体在观众心中的形象,更促使许多坚持不
住的媒体同流合污,以致乱象横生。
如今更有不少频道连收视率也弃之不理,直接把时段卖给广告商、广
告主,明目张胆地挂羊头卖狗肉,将「置入性行销」、「节目广告化
」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就是因为缺乏良好健全的退场机制,而无法淘
汰如此恶性经营、只顾着中饱私囊的劣质媒体。
而且新闻局对其的制裁,显的软弱无力。虽然近年来电视时段广告化
的现象有增无减,但新闻局处罚的案件却逐年递减,甚至连罚款金额
也急遽下降;如此执法不力,劣质频道业者何惧之有?遂食髓知味、
变本加厉。
「频道进场门槛太低,又缺少退场的准则机制」,是如今台湾媒体乱
象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此问题一日不除,台湾新闻媒体想改造整体职
业形象,恐怕会是痴人说梦、成效不彰。期待来年有望成立的国家通
讯传播委员会( NCC),能为台湾媒体建立一个具公信力、健全的退
场机制,让整个业界可以经由淘汰低落劣质的媒体而向上提昇,让新
闻从业人员勇敢地抬头挺胸、大声说出自己的职业。
自重而後人重
「所有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其实都是可以由小见大、见微知着的。」
除了由每一个环节去革新整个市场机制外,每一个新闻媒体工作者本
身都是媒体机器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螺丝钉,个人行为也不得忽视。
「唯有自己先认同自己、肯定自己,别人才会认同、肯定你。」
新闻工作者若想提昇自己的职业形象,自己就必须尊重且认同自己的
职业,当新闻室内的同仁都能一致遵循「平衡、客观、正确、公正」
等正确的专业义理(professional ideology) ,视阅听人为具有理
性沟通能力的公众(public)而非消费者(consumer),视新闻资讯
为公共财(public goods)而非普通商品(commodity) 时;当新闻
从业人员都以身为为公众服务、为日益低落的新闻品质负起更多责任
的「行动者」为荣时,其职业形象的提昇也将为期不远、指日可待。
希望台湾的新闻媒体工作者都能够毋忘初心,一起为整个媒体大环境
的再造付出一份心力,得利的将不再只是「富者恒富」的投资者或广
告主,而是新闻室的形象、阅听人期待的清新阅听环境,以及重新改
造拼组後民众崭新的刻板印象—『新闻工作,专业挂帅』。■
======================================================================
参考资料
林育卉(2004年10月15日)。〈SNG 误国误民〉,《苹果日报》,
第19版。
周奕君(2004)。〈噱头让我们忘记真实〉,《新新闻》, 919:
67。
林照真(2004)。〈调查的迷思Ⅰ:破解调查方法—戳破收视率的
神话〉,《天下》,309:92-98。
林照真(2004)。〈调查的迷思Ⅱ:解读市场机制—谁在扼杀电视
品质? 〉,《天下》,309:100-104。
管中祥(2004)。〈台湾的新闻媒体连最基本的 SOP都不符合?〉
,《广告》,161:18。
张耀仁(2001)。〈市场导向新闻学之研究—以台湾三家无线电视
台晚间娱乐新闻为例〉,《广播与电视》,期数:59-89。
社论(1999年12月5日)。 〈收视率是电视媒体「自我异化」的结
果〉,《中国时报》,第3版。
陈孝凡(1999年11月30日)。〈郑淑敏:把AC尼尔森收视调查赶出
台湾〉,《中国时报》,第6版。
张锦华(2004年8月15日)。 〈媒体能够兼顾社会公义和收视率吗
?〉,《中国时报》,A4版。
--
▄▄▄▄▄▄▄▄▄▄▄▄▄▄▄▄▄▄▄
▄▄▄▄▄▄▄▄▄▄▄▄▄▄▄▄▄▄
型英帅靓正▄▄▄▄▄▄▄▄▄▄▄▄▄▄
▄▄▄
▄▄▄▄▄▄▄▄▄▄▄▄▄▄▄▄▄▄▄
▄▄▄▄▄▄▄▄▄▄▄▄▄▄▄▄▄▄
▄▄▄▄▄▄▄▄▄▄▄▄▄▄▄▄▄▄▄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2.157.106.129
1F:推 KevinAction: 推荐这篇文章 218.165.65.103 02/03
2F:→ KevinAction: 清流啊!!! 218.165.65.103 02/03
※ 编辑: changyiyao 来自: 222.157.106.129 (02/03 18:52)
3F:推 Yenfu35:佩服!佩服!大推! 140.114.229.32 02/03
4F:推 smilefish:推 211.74.97.74 02/03
5F:推 blacknate:推到爆炸...我果然献丑了... 59.112.32.44 02/04
6F:推 shenny:写得真好... 220.137.104.73 02/04
7F:推 blacknate:推你的参考书目... 59.112.32.44 02/04
8F:推 norris0140:推220.141.176.102 03/03
9F:推 SweetNov: 希望媒体环境加把劲,新闻伦理大跃进!222.157.148.111 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