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ngyiyao (台北不是我的家)
看板media-chaos
标题一个自主性新闻专业团体的诞生
时间Thu Sep 30 22:23:05 2004
==
<<新闻学研究>> 第五十二集 民85年1月 页95-108 ==
一个自主性新闻专业团体的诞生
→记「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组织过程与实践经验
何荣幸
壹、绪论: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贰、导火线:自立事件
参、行动团体:九○一新闻自主小组
肆、过渡阶段: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筹备委员会
伍、双重期待:台湾新闻记者协会成立
陆、戒慎前行:掌握契机站稳脚步
柒、行动哲学: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的行动与反思
注释
壹、绪论: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一、松散的读书小组
一九九三年夏天,五位主跑国会首度全面改选後第二届立法院第一会期新闻的记者
展开一项不定期聚会,当时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种松散而接近清谈的聚会,会与
日後台湾第一个自主性新闻专业团体的成立有任何关联。
这个原定以读书小组型态进行的非正式媒体观察组织,起源於联合晚报记者杨汝椿
、自由时报记者何荣幸、中时晚报记者郭淑媛等三人在长期讨论台湾媒体现况後,
认为有聚集志同道合者共同展开媒体批判讨论的必要,於是由何荣幸邀请自立晚报
记者彭琳淞、财讯杂志记者陈玉华,在七月三日假人性空间茶艺馆举行第一次聚会。
其後这个团体以约每两周一次的频率,广泛比较台湾媒体对麦可.杰克森来台、大
陆华南水灾等重大新闻的处理情形,并且讨论民众日报记者於一九九二年底筹组工
会失利(1) 等个案,希望从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性出发,了解台湾媒体的现实处境与
内部控制机制。
原本这个同侪团体计划将每次讨论共识形诸文字,在杂志定期开辟媒体观察专栏,
但因一九九三年底的县市长大选逼近,这五位政治新闻记者都必须巡回采访或密切
报导选情,以致在三个多月後无法再保持定期聚会,最後在十月中旬自然解散。
这个偶然兴起的松散组织虽然无疾而终,但这五位记者日後却在「自立事件」爆发
时重燃热情,成为「九○一新闻自主小组」与「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的核心成员。
二、新闻自主运动的条件
台湾社会在一九八七年解除报禁後,平面媒体进入空前激烈竞争的战国时代,新闻
自由随着各项政治禁忌的解禁而获得大幅进展,但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尊严、社会
地位却未因此明显提昇。
「文化流氓」、「制造业」、「修理业」仍然是社会各界对於新闻界最常见的形容
词,即使连出现频率最高的「无冕王」形容词,也多少带有对新闻界敢怒不敢言的
负面印象。
随着社会各界继续强烈要求开放电子媒体频道,来自民间要求媒体自律、重视专业
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声浪逐渐高涨,新闻工作者必然开始反省媒体内部编采自主权、
工作权等切身问题 ,才能回应台湾社会快速变迁的节奏。
而社会各领域自主性的逐渐提昇,对於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反省亦形成冲击与激励,
只是与社会各领域相较之下,新闻界的自主、自律运动已经显得迟缓而已。
在社会的焦点已由「外部新闻自由」议题转向「内部新闻自由」议题 (2)时,前述
偶然形成的读书小组开始建构新闻工作者在媒体改革中的主体性,并且确认新闻工
作者自我反省的角色无可替代。
贰、导火线:自立事件
一、「抢救自立」声明
一九九四年六月间,本已酝酿发起外界连署声援的自立报系记者陈铭城,在七月十
二日於监察院记者室向何荣幸、郭淑媛、杨汝桩提及此构想,何荣幸等人表示赞同
;四人并於隔日与李琼月、王幼玲、吕东熹、蔡慧琳等其他自立报系记者聚会商谈
发动连署事宜,并拟就「抢救自立」声明草稿。
这项跨媒体新闻工作者自发的社会行动随即分别由学术界、文化界、新闻界(媒体
同业)、自立报系编辑部等四方面展开连署,在四天内获得七百多位各界人士(新
闻工作者约占四百位)签名支持,并且於七月十九日假中时晚报、自立晚报刊登广
告 (3)。
在串连各媒体记者进行连署的过程中,主事者认为有进一步评估连署成效、思考後
续动作的必要,因此非自立报系的何荣幸、杨汝椿、郭淑媛、张瑞钦(民众日报记
者)、刘俊宏(公共电视记者)、陈香兰(中时晚报记者)及自立报系的陈铭城、
李琼月、涂建丰、苏正平(时为自立早报副总编辑)等十人开始从七月十六日起展
开每周一次的定期聚会。
组织化的方向是这群跨媒体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首要课题,部份成员认为可广纳社运
、文化界关心媒体发展人士,以共同推动媒体改造议题;部份成员则坚持必须确立
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性,而以新闻工作者的横向连结做为推动媒体改造的核心力量。
结果,後者成为此团体的共识,亦确立了此团体串连运作的方向。
二、「推动编辑部公约运动」声明
跨媒体小组此後一方面高度关切自立事件後续发展,一方面拉高层次研议争取「内
部新闻自由」的理论与行动,而在八月三日达成推动「编辑部公约」的共识。
到了八月十七日,跨媒体小组进一步决定发起大规模「推动编辑部公约运动」声明
连署行动,试图首度向社会各界广为宣扬此项理念;小组成员陈铭城并提议在九月
一日记者节当天举行游行,获得其他成员一致赞同,而决定扩大串连同业以同时推
动连署及游行。
在八月二十一日举行的扩大工作会议中,台北之音电台台长徐璐、香港明报驻台记
者赖秀如、自立报系记者贺照缇等新成员建议跨媒体小组应予「正名」,於是「九
○一新闻自主推动小组」(以下简称九○一小组)名称因运而生,并推举李琼月为
召集人。
随後九○一小组积极进行连署与游行筹备工作,并且与传播学者、传播科系学生保
持密切连系与结盟关系,同时加强与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沟通互动,打破不同世代新
闻工作者间的距离 。
值得注意的是,部份资深新闻工作者早在解严前,即有筹组新闻专业团体以提昇专
业地位、尊严的构想,但受限於主客观因素而迟迟无法开展;九○一小组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资深新闻工作者的理想,但却以更充沛的实践力加速理想的落
实。
新一代年轻新闻工作者的反省、冲劲对资深新闻工作者形成一定程度的刺激,从而
使部份资深新闻工作者出面为九○一小组「背书」。
九○一小组的形成也冲击传播院校内部,部份传播学者与九○一小组在理论与实务
上相互学习,部份传播院校学生更因而组成跨校性组织(4) ,反省其做为「记者预
备队」的角色认知与社会参与、媒体改造等议题。
参、行动团体:九○一新闻自主小组
一、「九○一为新闻自主而走」游行
等到八月三十日,一千多位各界人士(新闻界即占五百多位)联署的「支持编辑部
公约运动」声明於中晚、自晚刊登广告,并预告九月一日「为新闻自主而走大游行」
活动时,一个台风却迅速向台湾侵袭而来,九○一小组成员也为了是否如期举办游
行陷入无比焦虑。
最後决定基於记者节的重要象徵意义而不畏风雨走上街头,在九月一日这项台湾有
史以来首度以新闻工作者为主体的游行中,四、五百位各界人士(新闻工作者占二
、三百位)冒着风雨走完全程,并於游行结束後在立法院召开「催生新闻专业组织」
记者会,当场获得一百六十余位新闻工作者签署担任发起人。
九○一游行的三大诉求是:一、落实内部新闻自由,二、推动编辑部公约,三、催
生新闻专业组织;这三个诉求由远而近,呈现出九○一小组希望达成的三阶段目标。
九○一小组的想法是:「内部新闻自由」议题是当前台湾媒体改造的重要面向,也
是外界忽略或不容易着力的领域,因此新闻工作者应优先选择此领域奋斗;而「编
辑部公约」是落实内部新闻自由最有力的行动,新闻工作者的编采自主权才能因而
确保;至於「新闻专业组织」则是推动编辑部公约运动的基地,藉由自主性新闻专
业组织来争取提昇专严与地位。
在此期间面临的两难格局,主要是「正名问题」与如何坚持「主体性」,前者的社
会背景是外界仍频频将九○一小组提出的新闻自主公共议题化约、等同为「自立事
件」;後者的焦点则在於游行的动员幅度,是要广邀各界人士参与以壮声势,还是
坚持以新闻工作者为主而不计较人数多寡。关於前者,九○一小组除了努力在地下
电台等管道澄清,只能设定以日後行动来证明其超越自立事件的公共层次;至於後
者,九○一小组决定以新闻工作者为游行最主要骨干,以期在游行结束後走更长远
的路 。
二、催生新闻专业组织行动
九○一游行结束後,九○一小组经过短暂休息,即恢复每周一次聚会 (5),并开始
讨论新闻专业组织相关事宜,同时积极关切、介入各项争取新闻工作权与新闻自主
事件,充分展现其作为一个非正式、行动性团体的机动性与行动力。
这段期间九○一小组的重要行动如下:
十月二日:召开第一次新闻专业组织研讨会,由小组内部邀请资深记者、传播学者
、工运人士广泛讨论专业组织的定位与功能。
十月十五日:於台大校友会馆扩大召开第二次新闻专业组织研讨会,邀请自立早报
总编辑苏正平、中国时报总主笔俞国基、联合报记者董智森、公共电
视制作人冯贤贤、中国时报记者林照真、自立晚报记者彭琳淞、工人
立法行动委员会召集人郑村棋等人参加,传播学者李金铨等人到场表
示支持。
十月二十二日:九○一小组决议成立章程、活动、调查研究、总务等四个工作分组
,加速推动新闻专业组织筹备工作;原召集人李琼月推荐何荣幸接
任召集人,获得无异议通过。
十月二十九日:中央日报记者苏诤向九○一小组寻求协助後,九○一小组决议协助
处理苏诤要求复职案,并开始调查、关切公共电视员工拒签署着作
权契约案。
十一月五日:「苏诤案调查报告」出炉,九○一小组认定中央日报不合理解雇苏诤
(6)。
十一月二十六日:九○一小组邀请台视主播方念华说明其辞职风波,并且完成「陈
建佳案调查报告」,认定民众日报新竹记者陈建佳遭社方不合理
调职。
十二月五日:杨汝桩、何荣幸、蔡崇隆、陈香兰等四人代表九○一小组赴中央日报
递交「我们抗议苏诤遭受不合理的资遣」声明。
十二月十五日:「九○一通讯」第一期出刊五千份,广泛发放至北中南各媒体、传
播院校,并获得各界人士鼓励、索阅、捐款等回响,同业间亦提供
其他有关新闻工作权及新闻自律之检举案例;二十日後再版加印二
千份。
十二月十九日:章程小组经过八次会议讨论後,完成「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组织章
程草案,其後并经九○一小组多次讨论後定案。
十二月二十七日:自立报系发生疑似「秋後算帐」的「吕东熹调职事件」,九○一
小组立即向自立社方、工会、当事人查询相关过程後,发布新闻
对吕东熹表示声援。
十二月二十九日:赴台中市进行专业组织筹备说明会,与中部新闻工作者交换意见。
一九九五年一月五日:继立委周荃同意将「订定编辑部公约」条文列入公视法草案
後,九○一小组再度游说立委谢长廷并获其应允支持。
一月十日:「九○一通讯」第二期出刊。
由於台湾媒体界长期「报报相护」、「家丑不外扬」的性格,使得九○一小组多面
向的行动中,除了九○一游行得到部份媒体的报导,其他行动与诉求完全缺乏能见
度,「九○一通讯」的发行与小组成员频频赴地下电台宣扬理念虽具一定效果,但
与社会各界的对话仍嫌不足。
尤有甚者,社会各界更时常将自立报系员工进行的「票选总编辑」活动等同於「编
辑部公约」,不但窄化了编辑部公约的精神,更使各界误以为票选选总编辑是实行
编辑部公约的唯一方式,而不了解由新闻部员工与资方协商签定的编辑部公约将因
不同媒体特性、需要而有不同内部。
台湾社会期待记者先做到「自律」再来谈「权益」,则是九○一小组自我澄清反省
的重点,九○一小组成员一方面以行动展现自律决心,另一方面更试图说明唯有争
取新闻编采自主权,民众「知的权利」才能获得确保,因此新闻工作者这部份的「
权益」具有公共性质,落实这种权益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肆、过渡阶段: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筹备委员会
一、专业主义v.s.工会路线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九○一小组於台大校友会馆举行「台湾新闻记者协会发起
人大会」,大会推举出二十五位「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
会)委员,九○一小组结束阶段性任务,在功成身退後正式走入历史。
筹委会於当天随即推举自由时报记者何荣幸为召集人、香港明报驻台记者赖秀如为
发言人、工商时报编辑邱奕嵩为总务,并分别成立章程、文宣、调查等工作小组。
台中有线电视台采访主任李永萍、高雄传播学院院长陈申青等人加入筹委会阵容,
使得筹委会更能考量到台湾南北新闻环境的差异;而中时报系摄影记者林少岩、萧
嘉庆、工商时报编辑邱奕嵩、中央社编译樊剑萍兼工会常务务理事、TVBS电视
台采访组副组长詹宜怡、绿色和平电台新闻性节目主持人林美挪、自立报系记者兼
工会常务理事王幼玲等人的加入,则使筹委会更具各类型新闻工作者的代表性。
至於工运界人士郑村棋、吴永毅、陈素香(7)等人的加入筹 委会,则曾在记协发起
人大会上引起争议。部份发起人认为,记协应包含各界认同媒体改造者;部份发起
人则,坚持记协成员应单纯为现职新闻工作者;九○一小组召集人何荣幸则倾向在
筹备阶段仍宜广纳各界建言,因此发起人大会无异议推荐出包含非现职新闻工作者
的二十五位委员。
而此项争议必须追溯到先前九○一小组已多次出现的「专业主义」与「工会路线」
之争,两种理念激荡的具体指标,在於设定记协的成员应限定为现职新闻工作者、
或是具有相同理念者即可加入。
在多次章程小组会议、全体会议中,涂建丰、李琼月、彭琳淞、苏正平、郭淑媛、
赖秀如等人倾向所谓的「专业主义」定位,亦即记协在现阶段虽应正视新闻工作权
的保障,但其发展方向应朝向提昇新闻专业地位努力,其成员应限定为限职新闻工
作者,并在成立後与其他关心媒体改造团体形成「外部结盟」关系。
杨汝桩、冯贤贤等人则倾向所谓的「工会路线」,亦即新闻工作权保障应为记协最
重要的目标,记协发展方向可定位为工运团体性质,成员不应只限於现职新闻工作
者,使新闻工作者与其他志同道合者形成「内部合作」关系。
固定担任会议主持人的何荣幸虽较少表达个人意见与参加表决,但其倾向於「以协
会之名行工会之实」的路线,亦即同时致力新闻工作权与提昇新闻专业,而以实际
行动来检验记协是否能同时满足这两种期待。
经过多次热烈激辩,终於形成倾向专业主义的「多数意见」与倾向工会路线的「少
数意见」,而决定在记协章程草案中加入「劳工关系组」的设计,彰显记协成员虽
限定为现职新闻工作者,但其组织设计却同时兼顾工会功能,并与各媒体工会、工
运团体形成密切合作的结盟关系。
小组成员并未强制形成「共识」,而是不厌其烦地一再沟通、厘清成员间的想法,
并且在激辩、 合作过程中形成坚实的互信默契。
二、快马加鞭筹备记协
筹委会成员的初步共识是,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筹备工作,以符合各界希望新
闻专业组织尽速成立的期待。
而其於两个月左右的主要筹备工作重点如下: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二日:筹委会决议於三月二十九日举行记协成立大会,在此之
前完成章程草案修正及出版刊物。
二月十二日:筹委会决议以三月十日为记协创会会员入会申请期限,凡於三月十日
前填写申请表,经筹委会审核通过,并於成立大会缴交会费者,始得
於成立大会当天享有选举、被选举权。
二月十七日:筹委会决策小组决议,在筹备期间暂不担任「党政军退出三台运动」
共同发起团体,但成员可以个人名义协助三退联盟工作。
二月二十五日:筹委会促成工人立法行动委员会与前「新新闻」记者林莹秋之沟通
会。
三月十二日:筹委会积极筹组记协律师团与进行造册事宜。
三月二十日:筹委会通过成立大会议程,并重新界定成立大会当天「发起人」与「
创会会员」之区别,所有接获开会通知的发起人与当天到场者,只要
填写入会表格、缴交会费,皆为记协创会会员 。
三月二十六日:筹委会完成记协章程草案最後修正。
筹委会在界定记协成员资格时,又面临了一些难题:应不应该如同部份新闻专业团
体般(如香港记者协会),限制具资方代言人色彩的媒体一级主管入会?应不应该
包括传播学者、传播科系学生等非实务界人士?
在多次讨论厘清後,记协走上「成员单纯化、组织设计结盟化」的组织化方向,亦
即以英文的Journalists 广义代表记者、摄影、编辑、自由撰稿、专栏作家等传播
实务界人士,并以此作为记协成员范围。
而具有人事任免权的媒体一级主管在此界定下虽可入会,却在记协自主性的考量下
,被限制不得担任记协会长职务;记协的十一位执行委员中,也规定一级主管所占
比例不得超过五分之一。
筹委会多数意见认为,以往台湾新闻团体、工会多遭资方把持操控,以致於功能不
彰,对提昇新闻专业尊严、保障工作权并无助益,因此记协在现阶段应对媒体一级
主管的参与采取「欢迎但有所限制」的态度,直到这种具有现实基础的疑虑消除後
再修改章程完全平等对待。
另外筹委会是以常设的「校园事务组」设计,来要求记协与传播学者、传播科系学
生保持合作关系,使传播实务界时时接受来自理论界的监督、建议与合作,但「记
者」协会本身则维持成员单纯化 。
伍、双重期待:台湾新闻记者协会成立
一、自主性新闻专业团体的组织化运作
九○一小组的努力在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九日终於开花结果,由其催生的「台湾新
闻记者协会」在台大校友会馆正式成立,并且发表成立宣言、顺利选出十一位执行
委员 (8)。
记协成立大会当天约有近百位新闻工作者参加,其中六十七位当场缴纳会费,成为
记协创会会员,其间虽曾发生郑村棋、陈素香等非现职新闻工作者能否入会争议,
但在郑村棋等人以台湾工运杂志社名义申请入会,且现场多数会员主张「认定从宽」
的情况下化解。
记协第一届执委会随即在成立大会结束後召开第一次会议,并且推举出自由时报记
者何荣幸为创会会长、香港明报驻台记者赖秀如及联合晚报记者杨汝桩两人为副会
长;章程规定执委会每月至少开会一次,纪律组、媒体调查组、劳工关系组、校园
事务组、研究发展组、财务组召集人则由会长提名经执委会通过,记协从此展开组
织化运作。
如同一般甫成立而欠缺资源的社会团体,记协的会务推动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集中
在少数人身上,记协的会员虽然渐次成长,在成立後半年左右即已突破两百人,但
其运作仍赖不到十个人的大力投入;记协会务在少数人的热情付出下虽然渐上轨道
,但这种无给职的牺牲奉献如何能吸引更多人投入,则已成为记协成立初期的重要
课题。
每位会员缴纳的两千元(一千元入会费、一千元年费),则成为记协最主要的经费
来源,但随着记协活动的增加、刊物的频繁出刊、甚至於制作电视节目(9) ,使得
记协必须积极进行募款;然而记协章程的精神是只接受小额捐款(个人每年十万元
、团体每年二十万元以下之捐款),记协又必须谨慎避免以记者的「特权」身份向
新闻对象募款,因此募款工作也成为记协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新闻伦理公约运动
记协成立初期的主要活动,是推动「新闻伦理公约」运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各地新
闻工作者交换意见,使记协的组织、活动更具草根性,走出以往「从台北看天下」
的狭宰格局。
记协在设立「记者保护基金」、参加「五二○媒体改造大游行」、关切联报记者卢
德允涉嫌妨害军机案、参加第四家无线电视台审议公听会等行动後,於七月份开始
进行与各地新闻工作者的串连。
在完成「新闻伦理现况」问卷调查後,记协在七月二十二日於高雄市举办座谈会、
七月二十九日於台中市举行座谈会、八月三日与四日在台北市举行公听会,四场讨
论会下来,不但强化了在九○一小组时期与中南部新闻工作者初步建立的关系,更
使得十二条「新闻伦理公约」条文因运而生。
记协在与中南部新闻工作者对谈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北部记者与中南部记者在关
心的议题、切身的利益、面临的挑战等各方面皆呈现巨大差异,因此记协虽是全国
性的新闻专业团体,但初期仅保持诚恳了解各地新闻工作者处境的态度,以及寻求
彼此合作呼应的可能性,而未积极规划於各地成立分会。
也是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记协成员充分感受到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对於记协仍维持
「观望」态度,新闻同业对於记协基本上乐观其成,但对於记协的代表性有所质疑
,对於参与记协的行动更是多所保留。
陆、戒慎前行:掌握契机站稳脚步
一、新闻界反暴力威胁声明全国串连
记协与其前身九○一小组所进行的中、南部串连,基本上只是与台中市、高雄市两
地为主的新闻同业对话,其层面尚未普及其他各县市(但记协刊物已努力散发至全
国近半数县市),直到八月份记协发起「新闻界反暴力威胁声明」连署行动时,记
协才与更多区域的新闻工作者产生连系。
七月底台中市联合报记者蔡政欣、台湾时报记者包克明两位新闻同业遭不明歹徒伏
击受伤事件,在记协的高度关切下,迅速成为一九九五年记者节前夕最重要的新闻
议题,记协先後在台北向警政署、在台中向省警务处抗议,并且当机立断将反暴力
威胁这项公共议题提昇至全国连署层次,形成台湾新闻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
性连署行动。
记协把握住此契机,一方面鼓动向来冷漠、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状态的媒体高层主
管,使其出面担任此项连署发起人,结果成效卓着,包括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
联合报总编辑张逸东、自由时报总编辑林健炼、自立早报总编辑苏正平、工商时报
总编辑张水江、经济日报总编辑卢世祥、民众日报总编辑李旺台、台湾时报总编辑
黄东烈、新新闻杂志发行人司马文武、黑白新闻周刊社长李永得、当代杂志总编辑
金恒炜、财讯杂志总编辑梁永煌等二十位台湾新闻界领导人士皆成为发起人,部份
发起人并提供公益广告版面及捐款。
而另一方面,记协的连署触角延伸至各县市,短短两周密集联署结果,全国共有二
千零六位新闻工作者连署,其中报纸类为一千四百七十六人、电子媒体类为二百七
十九人、杂志类为八十一人,其他则为一百三十八人;连向来被形容为封闭保守的
三家电视台,合计亦有七十九人参加联署,记协最後在九月一日记者节当天将此两
千零六人连署书送进行政院,并且向行政院抗议未扼阻暴力威胁侵害言论自由。
这项大规模连署行动及连串抗议行动打响了记协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上述行动
使得记协与大多数心存观望的新闻工作者有了更进一步的关联,这种关联虽然还不
足以让这些新闻同业立刻加入记协,但却已使这些新闻工作者对记协的行动采取肯
定与支持的态度,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解除其原先对於记协的疑虑。
二、向红包文化说再见
记协在反暴力威胁行动引发新闻界高度共鸣後,再於十月一日举行「向红包文化说
再见」记者会,举出物证与人证来揭发「最佳女主角」公司、国民党立委候选人刘
盛良、三军大学等三个单位在召开记者会时送红包给记者的个案,但反应却不如反
暴力威胁行动来得热烈。
记协事後的深切反省,体认到议题与同业反应的高度互动关系:如果记协行动的议
题未牵涉到同业的既得利益,则同业的回响相当明显;如果记协的行动触犯到既得
利益,那怕这些既得利益与新闻专业伦理多麽不相容,在现阶段也顶多赢得各界的
称赞,却无法获得新闻同业的高度支持。
红包文化在台湾社会早已是既成的事实,对於部份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对象的赠
金、赠礼更已是新闻工作「理所当然」的一部份,这与所有的新闻记者皆反对暴力
威胁截然不同,在现实环境中也导致不同的推动成效。
记协因而更加了解,在对抗既得利益方面,新闻界的自省可能比台湾社会大多数领
域还要困难;而在串连各地新闻工作者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需慎重选择议题,其
原则固然必须彰显理想性与道德性,但策略上却可采取阶段性作法,来渐进赢得新
闻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同时又能逐步扫除新闻界的积弊。
柒、行动哲学: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的行动与反思
一、记协分会与工会结盟
记协成立半年後,组织内部的扩张与组织外部的结盟都出现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再
次激发记协成员思考今後的组织发展方向:
在内部扩张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嘉义县新闻同业於十月二十二日正式成立「嘉义
县外勤记者联谊会」,除了邀请记协正副会长何荣幸、赖秀如出席此项地方自主性
新闻团体的成立大会,高达九成的联谊会成员更表示愿意加入记协,并且成为记协
的嘉义地区分会 。
为了尊重「嘉义县外勤记者联谊会」的自主性发展,何荣幸在其成立大会上表示,
对於该会成为记协分会的可能发展乐观其成,但现阶段建议该会先以目前名称运作
,在更加凝聚成员对於该会功能、发展方向的共识後,如果多数成员仍认为以记协
分会形式运作更为理想,则非常欢迎该会成为记协分会。
其後记协内部在讨论设置分会议题时,多数意见也持乐观其成态度,但考量到记协
章程并无分会专章,对总会与分会的定位、彼此关系尚缺乏全盘设计,因此现阶段
仍倾向支持「嘉义县外勤记者联谊会」及其他有意愿成为记协分会的团体自主性运
作,与记协维持良好的结盟关系,未来再进一步考量成为总会与分会的亲密关系。
而在组织外部的结盟方面,由於自立报系在十月三日发生违法调动工会干部袁孔琪
事件(10),使得记协与自主工联、台北市产业总工会、大传媒体工会联合会、自立
报系工会等工会团体进行联合声援行动,进一步促成彼此的合作关系。
在具体行动的搭配上,记协负责在立法院举行公听会,邀请自立资方、袁孔琪、法
律学者、传播学者、工会团体代表等当事两造与各界人士发表意见,以做为袁孔琪
日後可能进行司法诉讼的有力证词;其他工会团体负责分别策划赴自立报系抗议等
活动,记协则充分配合相关行动。
也就是说,在记协成立过程中出现的「专业主义」与「工会路线」争议,已透过记
协成立後的实践经验,达到某种程度的兼容并蓄:记协一方面致力於「新闻伦理公
约」运动等彰显专业主义的行动,一方面透过「记协会讯」的报导及与各工会团体
的结盟,以行动证明对新闻工作权的高度重视。
记协正是以这种「行动哲学」来同时承载台湾媒体环境对於专业主义与工会路线的
双重期待,试图以具体行动衔接两种理论推至极端所产生的鸿沟,并且以具体行动
来接受各界的批判检验。
从九○一小组到台湾记协的成立,映照出一个自主性新闻专业团体从无到有的艰辛
过程,其中投注了台湾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无比热情,也背负了台湾社会不满意媒
体环境所产生的期待;而台湾记协秉持「行动哲学」所欲开创的新路,现在才刚刚
开始迈出脚步。
注释
(1) 陈玉华时为民众日报发起成立工会的记者之一,但随後遭到民众日报将其不合
理调职,陈玉华因而离开民众日报。
(2) 关於「内部新闻自由」议题的内涵与在台湾发展过程,请参见本学刊另篇记协
干部涂建丰所着文章。
(3) 自立晚报之广告因自立社方强烈反对使用「抢救自立」字眼,若不修改则无法
刊登,因此最後修改为「关切自立」声明。
(4) 部份传播研究所、科系学生受到九○一小组成立的催化,在九○一游行当天宣
布成立名为「传播学生斗阵」的跨校性组织。
(5) 跨媒体小组起先於立法院青岛会馆会议室固定聚会,後期则借用台湾人力资源
中心场地固定聚会,九○一小组成立後则租用该场地聚会。
(6) 苏诤控告中央日报案後来一审判决苏诤败诉,二审则判决苏诤胜诉,目前正进
行三审阶段。
(7) 三人皆曾任报社记者。
(8) 十一位执委为自由时报何荣幸、香港明报驻台记者赖秀如、联合晚报记者杨汝
桩、财讯杂志总编辑梁永煌、财讯杂志记者蔡崇隆、公共电视制作人冯贤贤、
自立早报记者涂建丰、台中有线电视台采访主任李永萍、中时晚报摄影记者林
少岩、中国时报记者陈玉华、民众日报记者张瑞钦。
(9) 记协在超级电视台每周日晚上十一时十分制作「媒体怕怕」节目。
(10)参加此公听会或发表书面意见的中兴法律系教授郭惠玲、政大新闻系副教授冯
建三、自立早报总编辑苏正平、自主工联执委郑村棋等人一致指出,自立资方
调动袁孔琪的过程已违反劳基会、工会法对工会干部的基本保障。
==
<<新闻学研究>> 第五十二集 民85年1月 页95-108 ==
http://libmaster.lib.ndhu.edu.tw/ncl-cgi/hypage.exe
=======
■
台湾新闻记者协会--
[ 记协 ]
http://www.atj.org.tw/
--
【 怡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
http://tinyurl.com/44jgu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2.238.192
※ 编辑: changyiyao 来自: 222.157.105.239 (03/04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