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uus (叛逆是英雄的特权)
看板media-chaos
标题偏重技术训练而忽略人文素养的传播教育
时间Sat Sep 4 00:34:33 2004
(本文原刊於目击者第39期)
前言:
Internet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剧烈的改变与整合。
快速、大量、多媒体呈现的数位新传播科技正快速的改变人类的沟通方式
,而以往传统的大学传播教育,是否如同许多人所担忧的一般,「真正的
」正面临着数位化的挑战?而数位化所带来的冲击,是否能给长久以来传
播教育所争论,学术与实务为导向的教育问题一个新的方向?
此外,有云:「二十一世纪是华人的世纪!」全球华人传播教育如何在
这样一般新的传播科技冲击中,站稳自己,发展自己的传播文化并且藉此
推展出去,更应该是值得全球华人传播圈深思的问题不是吗?笔者希望藉
此一机会,对於传统传播教育为因应数位化,产生较以往重技术而轻人文
更为严重的弊病,提出本人接受四年大学传播教育以降所得的一些心得与
建议。
壹、台湾大学传播教育偏重技术训练之争议与原因
理论与实务,这是传播教育一向拉锯在学校老师与实务界难以平衡的习
题!传播学(或新闻学)在高等教育的位阶,一直以来都是偏实务而非学
术。一方面是因为传播学术接自其他学科而来,二方面是采访写作、摄影
剪接、公关操作等传播工作的技术训练等与传播实务界的接轨。另外,这
也跟学生多半为光鲜亮丽的主播光环,五光十色的传播界环境所吸引,希
望大学毕业後进入媒体工作;以及社会的逐渐开放,媒体的蓬勃发展,媒
体工作求才若渴有关。也因此,传播的高等教育必然需要更多的技术训练
,以求快速的融入媒体实务操作。
总的来看,一个传播工作者的训练,必然是学与术兼备的训练!新闻传
播工作,扮演着社会大众讯息的检选者的角色,势必要有丰富的学问与知
识,才能正确并且详细的替阅听人服务。大一时,几位教导笔者新闻采访
的老师们,就曾在课堂上告诉我们,新闻传播科系四年所学的技术,其他
科系的社会新鲜人,入门三个月即可学会。他们并且耳提面命的告诉我们
,除了传播的技术教育之外,自己必须要选择一个自己所兴趣的其他学科
修习。
台湾的大学传播教育,大部分一直有着着重实务训练而轻人文素养训练
的问题!反映在实务工作上,记者们常被批评的体无完肤;不是错字过多
,不然就是问的问题非常不恰当,时而更可见语无伦次毫无逻辑的SNG现场
采访,以及毫无根据的影射与批评的撰文。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清楚
自己学到了什麽?四年,要学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剪接、广告企划
与制作、公关操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甚至网页制作等,虽然学校期望
以此学生毕业後能够迅速上手,但是学生在设备僧多粥少、教师人数不足
,以及四年所学时间有限,内容虽广却难以深入、学生所学半强迫而非其
自愿的情况下,难见成效!
大学教育贵在思辨,这也是为何大学教育视为菁英教育之所在。传播人
修习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一方面有助於自己对於问题的思辨能力提
高,二方面能够了解人类社会运作的问题。以经济学为例,一位已经具备
财经知识背景的非传播科系社会新鲜人进入新闻记者的行业,他只要花三
个月纯粹的采访写作训练即可上手;然而一位无财经知识背景的新闻系新
鲜人入财经线当记者,他必须要花多久的下班或闲暇时间,才能吸收别人
四年之所学?又这位无财经背景知识的新闻记者,如何能在一开始即发现
该线上所发生之问题与事件的来龙去脉?此时便可看出高低,到底一开
始谁即占了优势无庸置疑!
长远来看,过多的技术训练,对於学院本身的学术地位会有弱化的现象
,毕竟大学教育强调学术研究而非技术,太过强调技术的训练将有可能被
整体大学教育边陲化,这对於本土的传播研究以及该系所的未来发展产生
不利的影响。另外,过於重视基础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思惟训练,将导致
学生的工作上思考的僵化,而成为记者匠,这样的发展将不利学生往高阶
的工作向上发展,也将不利该系所在实务工作界的影响与声望,更不利学
生进入该系所以求未来出路顺利的选择。
贰、数位化对传统传播教育之影响
网路的发达以及数位媒体的创新革命,已经为传统媒体带来不少的震撼
。在此时,传播教育就必须对於这样的媒体变迁有所因应。不能放弃旧有
媒体的传统训练,但也不能完全以新媒体科技的思惟去看待传播教育。笔
者认为,媒介只是一个载具,最主要者还是在於传播工作者对於所传播讯
息内容的产制。新的媒介固然有其新的传播技术需要学习,但记者仍然要
写稿,只是笔换成了键盘;广播电视节目仍然要制作,只是传统剪接换成
了非线性剪接、传统广播换成了数位广播。这样的改变,使得可提供的资
讯量更大更为多元。数位化意味着,即时性的内容、多元且富创意的声光
效果呈现,以及较以往更大量的资讯提供。数位化的媒体,整合了传统平
面与电子媒体的优点,成为了阅听人接收讯息的新宠儿。
这样的情况下,传播教育的压力将更有负担,即传统与现代的实务训练
将占据了大学传播教育的部分份量。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开设电子报制作
、网路新闻学、资讯传播概论、数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与编辑
等课程。而这些数位课程内容的加入,被排挤的即是那些培养人文素养的
学分。笔者认为,数位媒体的技术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新闻传播所培养的
,主要的是传播文本的制作,而非机器的操作。我们要的,应该是学习如
何在数位的媒体环境下,制作符合阅听人需求的内容。也就是,在传统的
实务课程中,融入数位化思考,例如新闻编辑的课程,即可用电脑线上排
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导如何使用电脑排版软体,二方面在线上教授传
统编辑的基本概念与美化的排版方式。新闻采访写作的课程,则教导学生
如何利用线上资料库,有效率的搜寻或整理新闻的资料(电脑辅助新闻报
导)。
另外,由於数位化後,媒体成为一个整合多媒体的资讯平台的观念成为
主流,有学者认为大学传播教育更应该思考如何从平台上着手训练传播内
容的产制。可能的话,改变以往以媒介为划分的课程安排。但笔者认为,
未来即使以平台为媒体的主流概念,但是影、音、文字的产制仍有其界限
,旧有媒体的产制流程仍不会消失,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入的是平台的
「概念」即可,例如:将原先各2学分一学期的广播制作与电视制作的课
程合并为一,但授课时数增加为3学分一学年,其老师授课时,并授以多
媒体的整合概念。
不过,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乃是数位化、全球化时代下人文素养方面的
养成。除了数位化技术的训练,更应该关注的是网路兴起後所带来社会的
改变,以及全球化下地区文化如何与外来文化进行在地性的融合,并且推
展出去的议题。亦或者让学生关注资讯化下的社会各种值得去注意的社会
议题,例如上下阶层间的知沟、资讯落差、网路犯罪等。凡此种种关注人
类社会的新课题,可以计成一连串的专题课程,多鼓励开放于学生选修。
例如:国际关系、全球化区域专题、当代社会问题研究等课程。或者,传
播教育思考也更该想想自己,开课讨论新闻传播专业在数位化、全球化时
代下的自我学识素养之因应,以作为学生未来毕业工作後之自我精进准备。
参、传统传播教育对数位化的因应,一些想法与建议!
笔者四年的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如今已将进入尾声。前三年受教於许多
热心的老师,虽不能说对於整个传播的教育看的很透彻,但也读出了些许
的心得。以下是笔者对於传播教育一些实际作为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一、 课程安排多元化与多选择性,并延长大学传播教育为五年
由於传播工作的背景知识与思辨能力之重要,以及传播工作需要对於其
工作生态的高度了解。笔者建议:
1.传播学院毕业之总学分在140学分左右,其中包括了20~30学分的辅系必
修,辅系可由该校其他学院系所支援配合,学生自行选择。而传播学院则
提供其他学院通识教育与传播学程辅修之课程。2.除少数传播核心必修课
程外,大量开放不同传播学程选修,例如资讯传播学程、电讯传播学程、
广告公关行销学程、新闻编采学程、广播电视电影学程等,供学生修习
2~3学程。另外,亦开放不同专题讨论式学分,供学生自由讨论之。3.延
长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为5年。前2年不分系,供学生修习传播与人文社会学
科基础学科;大三大四分系,并且修习辅系、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传播学
程。大五修习专题讨论课程,以及与媒体企业建教合作,将媒体实务之课
程延伸为职前训练之课程,由媒体主管与学校老师共同评分。
笔者认为,传播工作者需要接受严谨而大量的知识与技术教育,而无论
学生将来是否走向学术或实务路线,皆须接受一年媒体实务训练,才能初
步了解新闻传播媒体的生态为何。不仅如此,与媒体企业的接轨则是传播
系所的学生和媒体企业经营者所希求的,何不让学生入媒体实习一年,并
且在此时以专题讨论之课程(媒介实验室)辅以增加与学校老师的互动学
习,让学生有思考反省之能力。笔者认为,虽然多出一年的学校教育,但
实则是媒体的人才寻求机会,也是学生寻找自己是否能适应媒体的工作环
境一个良好的机会,更是学校老师能藉以了解媒体生态,使研究能够更精
准的良好机会。
二、 建立华人的传播学术研究整合中心
笔者建议两岸三地的传播学学术界,合力组织整合一个共同的传播学术
研究学会,或由现在目前已成立的中华传播学会主导。其目标有二:1.作
为全球华人传播学术界学术研究整合的力量,重新整合目前众声喧哗的华
人传播学术界,并且定期举办研讨会作为世界各地传播学者的交流场域。
2.整合各地大学传播院校之资源,将每年各校毕业生之学生毕业作品集合
,以类似国际影展之方式举行发表并评监之;以及每年各校毕业生之毕业
学、硕、博士等优秀毕业论文,以国际研讨会之形式发表并评监之。
以如此之形式提供不同方向之华人传播研究对话之场域,以及整合各校
之资源,并且以盛大且隆重之方式将学生之优秀作品推展出国际。对於华
人传播学术研究而言,无疑可以提高华人传播学界之地位,并增加不同研
究方向之间的对话与检讨;对於学生方面,提供学生制作优良作品之动机
以及实务界对於传播科系学生作品的高度重视,甚而可以一推至国际,与
企业合作一鸣惊人之影视作品。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於论文撰写重视之程度
,并且提昇大学传播系所之间,学生对於学术研究、问题发掘与分析的风
气。
三、 严选具教学热忱与多元化学术背景之师资
教育之成功贵在老师之引导!初入传播领域的花花世界,学生不一定了
解他要的是什麽,大部分的学生对於传播,也只是模糊的一个印象与概念
。传播学术领域的山头林立,需要不同的老师带领学生一窥每座山的奥妙
。传播工作与学术研究的背景知识深厚,需要多元且足够的师资来教授不
同的学科,以求取其专业领域的丰富知识。
而师资本身也必须要有强烈教学热忱,并赋予其教学自由。对於由媒体
下线而来,兼任教课之师资则必须要求其具备更为强烈之教学热忱,以及
符合社会公益与学术专业之教学品质,而非打屁聊天、蒙混带过即可过关
之上课方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经由实务验证之理论或工作技巧。
四、 落实小班制教学,重质不重量
新闻传播工作与学术之重要,与其他专业同等重要。他是人民与政府、
企业资讯传递与接收的耳目,精确且切实的训练是专业训练的必须,不能
忽略其重要性。笔者认为,小班制菁英式的教育才能达到传播教育的效果
,毕竟传播教学所需之设备因为无法大量购得与使用空间之不足而无法同
时给予大量学生使用。如果师资也不足,学生更无法一一顾及。因此,笔
者认为一班20~30人为最佳之招收人数,40人以上则将会有以上之顾忌与问
题。
此外,配合「媒介实验室」的实施。媒介实验室主要目的并非加强学生
采访写作以及各种媒体的制作技巧,而是训练学生对於当前各种媒体的制
作提出反思与挑战,并且让学生尝试新的、具有创意的制作方式。透过创
新性的媒体制作实验课以及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互动,训练学生如何将理论
付诸实务、思考学校所学与实务界要求的相异之处,以此训练学生独立思
考与批判的能力。
肆、结论
实务技术的训练虽然有其重要性,但是太过重视却会慢慢的蚕食新闻传
播学子的思考能力,所能学以致用之学识必然不足以与其他同业竞争。在
大家都争相以技术训练为主流思考的同时,我们势必要思考其所招致的一
些严重缺失。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以专业的学术与技术训练兼
备为考量,多一点学术与人文关怀素养,少一点死硬教条式的规则与技术
训练。
数位化、全球化所给予华人传播教育的正面冲击,应是在於学生人文素
养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上的加强与培育,让学生们能够充分运用既
有的平台与知识,以在地化眼光处理面临全球化下的种种问题。避免外来
文化的过度影响,并且推展本土文化。也让学生们能够看透更多由数位化
、全球化影响下,当地社会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以便能够确实发掘问题寻
找解决之道。
一个写稿机器或摄影机器,年久失修而不自求精进,在这样变化倏忽的
世界将很快就遭受淘汰。然而一位具有丰富学识涵养并且随时能纳百川於
江海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将不受到时代变迁所影响,而且姜是老的辣,阅
历越丰富越能掌握自己的未来。新闻传播教育更是要以确实符合学生未来
需求的眼光设定长远的目标。数位化时代的传播教育,更应该回归以人为
本,以学为主的知识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素养的生力军。
--
每个人想伸手去捕捉那属於自己的星球。但却没有人能正确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
哪一个位置!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0.68.93.82
※ 编辑: uus 来自: 210.68.93.82 (09/04 00:35)
1F:推 howardly:台湾大学的那个标题 害我吓一跳 以为台大 203.75.48.152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