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iu99 (radiologist yet)
看板medache
标题医疗院所工作人员职业性针扎与危害预防
时间Thu Jul 28 09:19:48 2005
http://www.iosh.gov.tw/data/f2/sp25-03.htm
医疗院所工作人员职业性针扎
劳工卫生组.张研究员静文
美国在1984年进行的全国职业危害调查中发现,医疗服务业之职业伤害发生率高居十二
种服务业中的第四位,其中护理人员的伤害发生率高达 10.9%,属於职业伤害的高危险
群。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为期正确评估国内医疗服务业的职业.卫生状况,先行在医学
中心、区域医院与地区医院,由训练之访视员进行318位医院工作人员面访。受访人员采
随机分层抽样,依其工作性质分为医护人员(包括医师、牙医师与护理人员)、技术人员(
包括药剂人员、检验人员、营养人员及一般技术员)、行政人员(包括病历管理人员及一
般行政人员)及技工工友类人员(包括技工、工友、司机等)四类。
研究结果发现,高达74.8%的受访人员认为工作中可能会遭遇「针头或尖锐物刺伤或割
伤」,其中以护理人员感受的潜在危险比例最高,在九成八以上;其次为医师,占85.5
%;六成以上之技术人员与技工工友类人员亦有类似反应。显示针扎与尖锐物割刺伤是
医院中主要的潜在职业性危害。
进一步调查显示,医院工作者在过去一年平均每人发生1.07次针扎,其中针头已接触过
病人血液或体液,或已进入病人皮肤之污染性针扎次数则为0.46次。各类人员中以护理
人员针扎发生率最高,每年每人平均针扎次数为2.42次,包括0.88次的污染性针扎。其
次即为技工工友类人员,每年每人平均发生0.51次污染性针扎,占该类人员所有针扎事
件的96%。
护理人员的针扎多与针头盖回套的操作方式有关。该研究发现针器操作的步骤中以「套
回针头盖时」所发生的针扎比率最高,针器种类则以一般注射针器最多,占66.7%。至
於技工工友的针扎主要系因使用针器者未将用过的针器置於适当收集筒中,致使其在清
洁环境或於洗衣房整理衣物时意外遭遇针刺。
由於技工工友一般均缺乏针扎预防与事後处理的知识与认知,且在医院中地位不高,院
方多未提供适当教育;再加上其针扎多属於具血液传染危险之污染性针扎,而针扎发生
後又难以追查使用该针器病患血液中病原的带原情形,造成污染源不明与後续潜在危害
评估的困难,实是医院应加以注重并设法改善的一环。
医院主管应在注重护理人员针扎危害预防的同时,加强针器废弃物的有效收集,并赋予
针器使用者妥善处理用过针器的责任,以避免针器散落致使清洁人员遭受意外扎伤;同
时也应加强技工工友类人员的针扎预防教育、针扎通报、事後处理与B型肝炎疫苗的注
射。此外,应尽可能采行「禁止回套」与「使用适当收集筒」的相关措施,而使用具安
全防护设计的针器亦有助於预防针扎的发生。
----------------------------------------------------------------------------
http://www.iosh.gov.tw/netbook/needle/needle.htm
职业性针扎危害预防手册
序
「针扎」为医疗院所工作者最为关注的职业性危害。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指出,针扎的发
生可能传播血液性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与爱滋病。本所为了解国内职业性针扎的
发生状况,除已完成「医疗院所职业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外,并收集国内外针扎报告,
由本所张静文研究员编撰此「职业性针扎危害预防手册」。以期将研究成果与各界分享
,并供医疗院所劳工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危害预防之参考,达到预防职业性针扎发生的目
的,并祈各界先进不吝指正。
所长 戴基福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一月
引言
医疗院所於八十年纳入「劳工安全卫生法」管理,其受雇者均受到该法的保护。而根据
本所於八十六年度完成的「医疗院所职业卫生状况调查」显示,高达74.8 %的医院工作
者认为工作中可能遭遇「针头或尖锐物刺伤或割伤」。其中以护理人员感受的潜在危险
比例最高,在九成八以上。其次为医师,占85.5 %。六成以上之技术人员与技工工友类
人员亦有类似反应。显示针扎与尖锐割刺伤是医院中主要职业性危害。
美化图片
针扎的潜在危害
小小的针器扎伤伤口看似不足为奇,但随之而来的危害却可能致命。针扎的潜在危害主
要来自血液或体液性病原菌的传染,使用後的针器若已沾染了病患的血液或体液时,即
属於污染性针器;此时若工作人员再遭其扎伤,则可能因此而感染病菌。已知的病原菌
列述於如表一。其中较受医院工作者重视的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爱滋病与梅毒
等。
针扎的潜在危害
表一、藉针扎传染之血液性病原菌
hepatitis B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hepatitis C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HIV toxoplasmosis
malaria mycobacterium marinum
treponema pallidum blastomycosis
diphtheria cryptococcosis
herpes simplex mycoplasma caviae
herpes zoster brucellosis
ebola leptospira icterohaemorrhagiae
针扎的发生
一、谁是高危险群
医院工作者可依其职务大致分为:医师、护理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与环境清洁维
护人员(含技工、工友)。其中,护理人员因使用针器的频率较其他人员为高,被针扎
伤的机会相对较大,为职业性针扎的高危险群。此外,本所研究亦发现技工工友遭污染
性针器扎伤的频率尽次於护理人员,主要系因使用针器者未将用过的针器置於适当的收
集筒中,致使技工、工友在清洁环境或整理床单衣物时意外遭遇针刺。另外实习医师与
实习护士的针扎发生亦较在职医护人员为高,亦应列为针扎之高危险群。
二、发生次数
根据国内过去八年针扎调查的资料分析,护理人员每人每年平均发生1.2-2.8次针扎,其
中污染性针扎发生次数则介於0.7-0.9次。至於其他人员污染性针扎之每年发生次数分别
为:医师(0.4次),技术人员(0.1次),技工工友(0.5次)。值得注意的是,技工工友污染
性针扎的发生率仅次於护理人员,且其污染性针扎占其所有针扎事件的96%。
三、在何处发生
医护人员最常发生针扎的地点主要在一般病房中,其中又以一般内科病房为最。其他属
於高针扎发生地点者尚包括:手术室、加护病房、治疗室与急诊室。环境清洁维护人员
除易在洗衣房中因整理被单衣物发生针扎外,亦可能在各类病房内因整理环境倾倒垃圾
时被针头刺伤。
四、何种动作最危险
使用针器者一般习惯在用後将针头盖套回。然国内所有研究均一致性的指出,不论是污
染性或非污染性针扎,「套回针头盖」是最易发生扎伤的动作,占了所有针扎事件的23
%—53%。而「用完针头但尚未放入收集盒或回套时」则是污染性针扎事件中仅次於「
回套」动作者。至於其他与针扎有关的主要行为尚包括:「拔开针头套或其他尖锐物品
」、「稀释或抽药时」、「戳破针头盖时」与「整理或清洗物品时」。後项与技工工友
的针扎事件有密切关联。
五、危险的针器
所有扎伤事件中六成的针扎系发生在使用「一般丢弃式注射用针」时,此应与该类针器
使用频繁有关。其次则为留置针,亦占了6-26%的针扎事件。其他值得注意的尚有蝴蝶
针,其导致的针扎事件甚至高过抽血行为。
针扎的预防
一、不回套或单手回套
「回套」是造成针扎的重要原因。有监於此,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OSHA)於其「血源性
致病菌」法规中明定不可回套;若在无法避免情况下,则须以机械辅助并采取单手回套
方式。而国内研究亦指出单手回套确实可明显降低针扎发生次数。
二、防穿刺的针器收集筒
污染性针器因沾染了病患的血液或体液,属於感染性事业废弃物。其中针器又因具穿刺
能力,容易造成环境清洁人员在处理垃圾时被扎伤,故应设置特定针器收集筒。收集筒
应加以标示并分类处理,且其材质应具备防穿刺能力;丢弃的针器数量不可过满,并应
有防泄漏的设计;同时亦应避免重复使用以减少工作人员与污染性针器的接触。
三、立即处理用过针器
「用完针头但尚未放入收集盒或回套时」是污染性针扎事件中仅次於「回套」动作者,
此代表的即是针器使用者未能立即处理用过的针器,使其夹杂於被单、床褥或工作台上
,而造成针器使用者或清洁人员与洗衣房工作人员的扎伤。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应
要求使用针器者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立即处理用过针器;而针器收集筒应设置在距离
针器使用者方便丢弃的距离,以减少在忙碌的医疗行为中因疏失所造成的针扎遗憾。
四、安全针器
国内外目前已针对最常发生针扎事件的「一般丢弃式注射用针」,研发具安全设计的针
器,设计理念以避免回套动作与针头的暴露为主。医院工作者可在考量成本、效能与使
用方便性下,选择适当的安全针器,以避免针扎的发生。
五、教育训练
针扎的发生与使用者的行为(如:回套、未立即处理用过针器、未丢弃至特定收集筒等
)有密切关系。因此,落实教育训练,使医院工作者人人充分了解针扎的危害,并采行
适当且安全的操作行为,才能利己利人,达到预防针扎的目的。预防针扎的教育训练应
以全院可能接触针器者为对象,其中更应加强护理人员、实习医护人员、技工工友类之
环境清洁人员、以及新进人员预防针扎的教育训练。
六、健康检查
维护新进人员与在职人员的健康依法是雇主的责任,为确保医院工作者的健康,雇主宜
对工作者实施体格检查与健康检查。而为保障自己的健康,避免职业性针扎所造成的健
康危害,新进人员应接受血源性致病菌的筛检,在职人员也应接受定期健康检查;若无B
型肝炎抗体或抗原者,院方应给予B型肝炎疫苗注射。
七、针扎通报
为能在针扎发生时可掌握时效正确处理被扎伤的个人,医院必须建立针扎通报制度,使
扎伤者的主管与相关部门(如:劳工安全卫生室、感染控制部门)能协助处理。通报内
容应包括被扎伤者姓名、单位、工作职称、扎伤物品种类、扎伤地点、扎伤时从事的医
疗行为或动作等。完善的针扎通报不仅可减少被扎伤者因针扎而发生疾病感染的机率,
也可供针扎预防管理部门分析扎伤的主要原因,并据以改善。院方应建立良好的管理制
度,使针扎者均愿意通报,从而掌控针扎的发生。
八、针扎处理
医院除应积极做好预防针扎的工作外,也应为可能发生的针扎事件建立完整的针扎处理
流程,并应广为宣导。针扎处理流程基本上应包含:伤口立即消毒、通报主管单位、追
查针头使用病患与被扎伤者体内B型肝炎、C型肝炎、爱滋病与梅毒的抗原与抗体情形、
治疗处理、以及持续追踪等。此外,亦应建立难以追查使用该针器病患血液中带原情形
时(如:清洁人员遭收集筒中针器扎伤、洗衣人员在处理衣物时遭扎伤等)的处理方式
,以将针扎伤害降至最低。
结语
被针扎伤虽只是一小小的伤口,却可能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染。美国已有医护人员因针
扎而感染爱滋病的案例发生,医院工作者实不可不慎。为预防职业性针扎事件,除应了
解针扎易发生於医院何处、何人、何种针器、何种动作外,针器使用者的使用习惯是影
响针扎发生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处理方式不仅可能使自己遭遇针扎,亦可能遗祸他人。
落实针扎预防教育,提供适当的收集容器或使用安全针器,建立完整的针扎通报制度与
针扎处理流程,将可明显降低针扎的发生,达到保护工作者免於职业伤害的目的。
--
人就算做出了牺牲,还是有可能什麽也得不到
为了得到某些东西,往往需要付出超乎想像的代价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等价交换背後,第二定律说明了现实的残酷
至今我仍相信这就是世界的真实
http://chiu99chiu99.blogspot.com/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3.16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