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csmumountain
标 题[转录][转录]生态登山七大要点以及台湾经验与作法(一)
发信站淡淡的山岳天 (Mon Mar 20 23:50:48 2006)
转信站ptt!Group.NCTU!grouppost!Group.NCTU!TKUMCC
※ 本文转录自 [CCU] 看板
发信人:
[email protected] (小星星) 看板: CCU
标 题: [转录]生态登山七大要点以及台湾经验与作法(一)
发信站: 芭乐的故乡 (2006/03/19 Sun 10:39:59)
※ 本文转录自 [nthu.mountai] 看板
作者: SYH (^^) 看板: MountainClub
标题: 生态登山 .七大要点以及台湾经验与做法(一)
时间: Mon Dec 13 18:54:50 2004
http://523.org.tw/publish/epaper/epaper21.htm
作者.郑廷斌
生态登山~Leave No Trace
第一个要点「事前充分的计画与准备」
1.必须了解你即将前往旅行的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相关的特殊管制规定。
2.对於严峻的气候、可能的危险以及紧急事故的应变要有充分的准备。
3.规划你的旅行日期,避开尖峰的热门时段,降低对当地环境的集中负荷。
4.以小队伍的方式进行旅行,将大团体拆成4-6人的小队伍。
5.使用地图与指?针定位,减少路标、旗帜或岩壁图说的使用。
事前有充分的计画与准备,避免在山上有任何的不确定性或是状况,
这对於你要去的地方、对自己及他人就是一种尊重,在山上不管遇到任何状况
,你的举措或行动难免会影响到当地的环境,若因而迷路要找路或造成许多人
上山搜救,众多人的砍劈、践踏及垃圾等干扰,对於当地的生态可说是场浩劫。
事前计算好粮食的份量,避免留下厨余,将不必要的垃圾及包装留在山下,
尽量不要购买过度包装及小袋包装的食品,重复使用旧的塑胶袋,
所有的垃圾清运及过度包装的东西,在制造、运送及清理的过程中就会
消耗大量的能源,制造更多的废弃物,因此事前充分的计画与准备,
对所有的生命与非生命就有一种伦理性的意涵在里头。
不管我们有再多的登山经验,也不管这条路线你去过多少次,
由於每次队伍组成份子及天气状况的不同,事前还是需要作一定程度的
检查与准备,预先思考我到底要给队员哪些体验与经验,
队伍上山的目的到底为何,对於许多参加活动的成员来说,
这次活动可能就会带给他们许多冲击与影响,是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除了山上因素外,事前充分的计画与准备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个要点「在能够永续的地表上旅行和露营」
1.永续的地表包括既有设计好的步道、露营区、岩石地、砾石地、乾草原或者雪地。
这些地表能承受重复的践踏及使用,但是要注意岩石上的青苔是非常脆弱的。
2.露营至少要远离湖岸或河岸60公尺远(约70步)的距离以保护当地的水生环境,
并让野生动物有使用水源的机会,用较大型装水器具一次装多点水,
以避免往返的次数。
3.好的紮营地点是用「寻找」而来的,而非「创造」出来的,不要改变当地的
地表来符合你的需要,紮营在与一般不同的地点是没有必要的。
通常我们是可以找到天然缺乏植被的地方,例如裸露的母岩及砂地来紮营。
在较热门的旅行地点时:
1.集中在既有的步道系统与紮营地点活动,
2.沿着既有的步道中央行走,踏着相同的足迹前进,就算是积水或泥泞也不改变步径。
3.尽量缩小营地的规模,尽量在植被已经消失的地方进行活动,
而不要再制造另一个没有植被的地方。过去20年来最大的问题不是原有营地的
破坏而是新的营地不?出现。
较原始而少人去的地点旅行时:
1.尽量分散人为的使用与干扰,避免制造出新的路径与营地。
紮营时分散营帐、炊煮区域及每晚移动营地以避免不?的践踏,
并将这些地方设置在能够永续的地表。在营地穿软性的鞋子例如运动凉鞋以降低
对地表的冲击。
2.尽量避免紮营或使用那些人为干扰对生态刚开始产生冲击的地点,
避免冲击的扩大与持续。
3.寻找隐蔽的地方上厕所及在营地附近观察游走,均可归类为原始而少人去的地方。
因此选择能够永续的地表及减少使用的频率,这两项原则要把握住。
4.拔营时将营地回?原状。用当地的东西来覆盖磨损的地表,将足迹消除,
用树枝将压平的草地回?原状以帮助地表?原,并看不出此为使用过的营地以
避免他人使用相同的区域紮营。
5.不要将地表的有机物如树叶等移除,有机物能降低践踏对地表的冲击、
避免土壤硬化、供给植物养分及减少雨水的侵蚀。减少移动岩石及地表物。
------------------------------------------------------------------
穿着厚重的登山鞋,来回的走动对地上的生物就是一种最大的伤害,
特别在陡坡、土质松软或岩层脆弱之处,生命存在的本身就已经不太容易了,
对我们来讲可能只是一小步,但是对当地的生命可能就是一场浩劫。
个人建议,我们先以安全的角度来思考,我有必要走这条路或在此紮营吗,
然後再以我们也是生物族群的一份子来思考,如何会对其他生物影响最小,
我是?有其他的选择或替代方案。事实上,对其他生物不利的事情,
对人类也一定会不好,例如陡坡抄近路,你的体能及关节肌肉等部份也势必
要承受较大的压力,有时伤害便在无形中累积与造成,而植被死亡造成的
排水路及土壤流失,积少成多後势必会对山下造成影响。
根据研究显示,槟榔等浅根性植物,特别是地上若无草及其他的灌木
覆盖的山坡地,即使在当地不会造成崩塌,但是因为无法减缓水流速度、
吸收较多水份及保护土壤,水愈积愈多後往往会在下游及山下诱发崩塌或形成洪峰,
这将是个「蝴蝶效应」的结果,也是如郑先佑老师说的,灾难的造成往往是
「自作他受」,楼上造成的结果却是由楼下来承担。
既然破坏了就集中在破坏的地方,不要再去残害新的生命与土地,
我们习惯的整理营地及砍路文化,经常是不需要甚至是没必要的,
我们没有理由为了自己方便或所谓的「造福後人」来改变太多的地形地物,
因为路及营地是造成「生物栖地破碎」的主因,人类的气味及垃圾、
植被样貌的改变将造成生物远离或生物组成的改变,
为原已所剩不多的生物栖地及生物族群造成更大的压力,
谨记其他生物亦有生活在此地方及通行的权利,
学习原住民传统文化里的「够用就好」及「最小影响原则」,
这也是他们千百年来能在一地长住久安的智慧与经验。
在少人去或未破坏的地方则采分散原则,分散你的气味及人为的活动,
再怎麽强壮的植物也禁不?人类多次的蹂躏,离开时尽量将一切回覆原状,
?则後人会习惯性的跟随在有痕迹的地方紮营。根据美国的报告指出,
过去20年来最大的问题,不是原有营地的破坏而是新的营地不?出现
(Annette McGivney),这是值得我们注意与深思的。根据Leave No
Trace的原则,至少要在离水边六十公尺的地方紮营,台湾的许多高山湖泊,
例如七彩湖、嘉明湖等与溪流,因为游客就紮营在湖边或溪边,
而导致水质污染甚至优氧化,此外岸边也是众多水生及两栖生物生活及羽化的地方,
在不经意的踩踏之下,许多生命还来不及长大就已经消失了。
有些地点因为溪床窄小,没有多余的地点可选择,这就牵扯到
「事前有充分的计画与准备」原则,在美国他们是不会在违背Leave No Trace
原则的地方紮营,台湾现阶段在多数人依然没有生态登山概念之下,
我们就算不能完全避免,至少也需做到最少破坏原则,人想要用水与亲水,
动物也需要,所以远离水源更不要污染水源,这也是对土地及其他生命的尊重。
(待续)
--
◥◣ │◢ 我说拔辣!!◣╭─────────╮ ◢香蕉!!◣ \ ◢◤ˋ
ˋ ˊ▊ ●◤◥ ◤│ IP:140.123.174.1▂▃▅▆▇ ◥ ◤◥ ● ▊"
ˊ
" " ▋╯ ▁▃ DN:bala.twbbs.org│ ╰◢◤ "
∵ ∵▌▂▃▄▅▆▇█ ╰─────────╯《中正资管‧芭乐的故乡》 ▋!
!◢◤ FR: 218-171-136-88.dynamic.hinet.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