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恒萃工坊)
看板comment
标题[聊天] 旧文髓笔
时间Mon Feb 22 17:27:17 2016
贴脸书旧文以热一热版面。
2014/11/17
朋友感叹现在音乐人因为音乐而上新闻的机率是零,新旧媒体的报导与讨论都围绕在产业
、市场问题,没人讲音乐。我向来反对「没人讲......」这种说法,就像小时候我很反感
老师说「你们班进度最慢」,听多了就觉得每一班进度都最慢;反省一下,我们也不是每
堂课都最慢,而是我们大脑会自动过滤掉并不最慢的,也会过滤掉实有在讨论音乐的。
但情况的确是讲市场多於讲音乐,为什麽?原因可以有很多,我可以提一个比较关键的,
就是:讨论产业问题,比较不会得罪人,很多问题都可以怪罪到所谓「结构」上,而不是
我们身边一个个活着的同行;即便同仁们做得不够好,主要的责任与过错也不在他们身上
。於是就算彼此看法有冲突,各自吐吐苦水,吵完还是好朋友。
讲音乐就容易得罪人了。词曲编演唱,不管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主要责任都在创作者表
演者自己,没得推托。你讲这首歌哪里不对、不好,直接就是在砸人饭碗,否定一群人的
性命。近来唯一一个比较多见讨论的音乐话题,是「大象体操」入围金音奖爵士类奖项,
很多人听出他们的曲子根本不是爵士,他们也承认自己只是觉得有点爵士的感觉,而且这
一项还没报,就报报看。这件事之所以得到了罕有的一点讨论,是因为内行人觉得如果不
砸了这乐团的饭碗,自己以及台湾音乐界的招牌就要砸了。单是对乐曲的感觉,还不足以
引出这个讨论的;而很快的,讨论方向也被众人自觉地从音乐类型的学问移开,重新转移
到不致得罪「自己人」,大家一起骂机制、批文化的「结构面」上去。
音乐上的讨论,也多止於吐嘈,而不至认真的从头梳理、完整论述,致力去建立一套可以
让众人共同接受而遵行的典律,因为这吃力不讨好,创作者都喜好自由,往坏处说就是有
闭门造车的性格倾向,最讨厌人家用什麽标准规范管你,除非他自愿就范。谈音乐,也倾
向口传心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反对任何教条、权威与教科书的出现。音乐的确有许多
奥妙是不能硬讲的,但很多人就会用这个来作不学、不精进的藉口,把可能冒犯自己的言
论都打成胶柱鼓瑟,这在客观上便起到了为滥竽充数者护航的效用。
问我对此有什麽办法?有,就是「不怕得罪人」,不怕战,甚至主动引战。我就是这样做
的。
真的,你如果想要有一条以音乐而上报的新闻,很简单,你自己制造一个就会有了。找些
当红的目标开炮,言之有物,别人就算想酸你只是想红想搏出位,也多少会看到你端出的
真材实料。如果你被反驳回来更好,你会进步。我就是这样过来的。
2014/11/17
1983年自台湾投奔大陆的侯德健,也带着他自己的一种中国心,运用中共给予的礼遇和大
陆同仁的支持去多方采风,同时将台湾流行歌曲与现代民歌在制作与创作上的经验,为尚
未起步的大陆唱片业与音乐人提供了启蒙。侯1984年为女歌手程琳(1967-)制作的专辑《
新鞋子旧鞋子》也卖破了两百万盒(录音带),辑中歌曲循〈老鼓手〉等讽喻的模式点出
了新旧思维、世代之争,其挑战性自非中共党员所乐见,於是他年底便与所合作的东方歌
舞团闹翻单干;而辑中超越政治议题,直探华夏文明传承与「阳阿薤露」之类生命问题,
并多用中国音乐语汇〈龙的传人续篇〉组曲则长期被忽略。 单飞以後,侯德健四方交游
,後来在《程琳新歌‧1987》作出了一首有谓开启了「西北风」浪潮的〈信天游〉,这首
歌可和台湾校园民歌中的〈月琴〉一比:
信天游
词:刘志文、侯德健 曲:解承强
我低头 向山沟
追逐流逝的岁月
风沙茫茫满山谷
不见我的童年
我抬头 向青天
搜寻远去的从前
白云悠悠尽情地游
什麽都没改变
大雁听过我的歌
小河亲过我的脸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
一遍又一遍
大地留下我的梦
信天游带走我的情
天上星星一点点
思念到永远
月琴(1980)
词:赖西安(1953-2004)曲:苏来
再唱一段 思想起
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唐山谣
走不尽的坎坷路
恰如祖先的步履
抱一只老月琴
三两声不成调
老歌手琴音犹在
独不见恒春的传奇
落山风 向海洋
感伤 会消失
接续你的休止符
再唱一段唐山谣
再唱一段思想起
再唱一段 思想起
「信天游」是晋陕一带的传统民歌形式,如许多地区的山歌具有沟通功能,歌词多直是生
活里的景象与对话,有很多土味盎然的叠字词,长久以来寄寓了斯土斯民的淳朴与苦乐。
中共在延安时期也大力学习推广,将之拱上了代表中华民族与劳动人民的神位。这一首〈
信天游〉在曲调、唱腔上取传统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平均,歌词则是「阳阿薤露」的层次─
─作者既是关怀整个民族之何去何从的知识份子之手,歌词自然不太可能、也不会被期望
是本乡本土的「下里巴人」之属。
〈月琴〉是向台湾恒春民谣艺人陈达(1906-1981)致敬之作,但词曲并无传统元素,整体
上是已经不在那个传统里的後辈,对一种古老传统的追思,虽纯良可感,但并没有传承到
「唐山谣」或「思想起」的音乐语汇与历史脉络。念念不忘化用中国音乐语汇的侯德健,
对〈月琴〉大约是会很不满意的,於是换到他来与大陆同仁合作〈信天游〉,我们就可以
见出差别:唱歌的人,可以是由黄土高原及其人文传统走出来的,也可以是一个当代的追
思者;〈月琴〉止於怀念,〈信天游〉更讲究活在当下的自己,「不见我的童年」不是真
的见不到或忘却,而是藉此自然景观,覆盖掉童年──改革开放以前──的种种不堪;「
什麽都没改变」也是就自然景象,而非急速改变着的社会人文而言;「风沙茫茫」和「白
云悠悠」都可与民众现下的心境形成对比,或相辅,或相反。
B段以爽朗的态度面对世事更易,并且确认自己也会在斯土斯民的演变里留下痕迹──它
词、曲、唱的形式皆从传统脱胎,又接轨至当下,这便远比〈月琴〉接地气而不见刻意,
可以看出,侯德健至此算是实现他对中国现代民歌的想法了。然而,这首〈信天游〉成功
在通了以往和当下的俗,败也在词中深意埋得不露痕迹,如果演唱者和听者不用心於其脉
络,很容易就把它演成一首庸俗的联欢晚会歌曲,而中共後来也这样做了。
2014/11/13
披头四名曲〈Let it be〉中译通名为〈让它去〉,不知谁翻的,也没人有争议。今天突
然想到,《歌坛春秋》一书中,慎芝的广播稿上就有用「去」字作「演出」之用,如「她
去那个角色」,汪其楣老师注说这是老一辈梨园人士的用词,没想到慎芝也用。这样连起
来,「去」字也还真有be的意思,隐藏在我们用到今天的口语里。
2014/11/8
改革开放以後,因文革而失学的一代人,比饥渴还饥渴地扑向了各种知识与哲学,不旋肿
即汇成了一种巨大的期望,期望重新确认中国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的定位,为自己以至於家
国重新找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真正作别於革命年代的各种无稽,重新回应鸦片战争以
来的西潮冲击。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因而具有空前绝後的理想主义氛围,文艺作品也更
甚以往地被期以大命,解答「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等历久弥新的大问题;即便
是与思想、文艺界距离较远的群众,也多少同具着这样的向往和疑惑。当此之际,流行歌
曲/通俗歌曲便是介乎「下里巴人」(传统民谣)与「阳春白雪」(艺术歌曲)之间的「
阳阿薤露」,要承载起相关的期望。而止於「修缮群性」的主旋律新声,自然是不能完全
满足这等期望的。
虽然只留下曲名,没有歌词,但也可以看出三个层次:下里巴人,写的应该就是俗民的日
常生活,俗世间的喜怒哀乐;阳阿薤露,字面意义是向阳的丘陵(是否还有深意?)、薤
上易乾的露水,这进展到了对生命的感触,比日常生活深了一层,但也是人人都会遇到,
容易感通的;阳春白雪,就是比较纯粹的美景与美感,须有一定生活余裕或文化水准或慧
根者方能共鸣。以这三个层次而言,现代的流行歌曲、现代民歌与新民谣,其中比较会得
到讨论者,便多是在阳阿薤露这一层。
2014/11/7
施文彬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越认真,越好笑。演艺圈里另外一个有这气质的是周星驰
。他最好的歌都是这种认真投入的,而摆明去调侃、讽刺的就逊色许多。今年这张,也是
第一首〈头家〉最好,既发挥了他的气质,亦有现实厚度。我认为武雄和施文彬的合作找
到了台语歌悲情传统在新时代的出路,可惜他们在旋律方面的才力未济,他们最着名的歌
不是翻唱就是说唱。
2014/10/30
「也许有一天 你也会想要看见 妈妈说的那儿时像天堂一样的想像」
巴奈〈也许有一天〉是首很好的歌,唯独这一句没写好。语法不寻常,语意不明朗,语气
偏弱,语调倒字(「想像」和旋律、节奏不搭配,巴奈用送气音处理「像」,在音乐上差
不多解决了,但文气就不好了)我不知道她这个「想像」是从哪里学来的──《破报》之
类刊物吗?还是有什麽我不知道的渊源?
作名词用的「想像」实在是被社会学界同仁用得滥了:「对这场运动有不一样的想像」
......你的「想像」到底是什麽意思?imagination?还是哪个英文字?
从中文来说,「想像」连用,是用「想」来修饰「像」,人所想的形状、模样。这词很简
单,大家一直用着没出过什麽问题,说这只猫长得合不合你的想像、这段爱情和你的想像
有何异同,都没问题。可是用来讲「运动」,讲意识形态,就有点问题了。
一张图像,足以概括你的论述和主义吗?如果你的想法真是这样,那这样讲也勉强可通;
但大多数在强调要「有不一样的想像」的人,都是在把思路引向更繁复细密处的,这和「
像」的感觉就有冲突。
再来,「想」和「像」其实意思重复,一是心相,一是人像,你其实用一个「想」字就够
了,如「另作他想」,我看不出「像」字除了凑字数外有何必要。其实,兼含理性感性具
象抽象思维的「想」比「像」更贴近你们要表达的意思,「像」反而偏离了。
当然我们也要顾虑口语的习惯,单用想字不顺口。那有没有别的两全其美的词?有,也是
大家一直在用的常用词:「想法」。本来你要讲的论述也就会有其法度、准则,那是「想
」字不能尽表的,「想法」两字一配就完整了。如果你觉得这词太普通,不够学术,会让
人忽略,感觉不到你的深意,那你可以造新词,倒装一下,如「法想」什麽的。这新词的
意思就你说了算,我看了觉得合乎文理,也就不会反对。
我可以谅解用「想像」翻译英文学术着作,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如果是我们自己写中
文,就请不要这样用,行吗?过去大家讲话不会这样讲,放在文章里看来文气也弱,只是
「想像」实在太不够力了,你们不是崇尚实际的进步与改变吗?
2014/10/19
评 小鸡哔哔:
我用我读过中文系的专业认真地说,这种歌曲很不容易写好,更难唱好,作者和歌手都不
简单。它以儿歌的形式、内容,直观地传达了我们汉语是怎麽表现种种动物的形象、叫声
的,这不但对儿童是很好的语言启蒙(学唱也是很好的训练),也可以提醒已是成人的创
作者,如何才是鲜活、响亮的华语歌曲。就声情一项而言,它已经胜过八成以上的主流、
独立乐坛作品。
2014/10/5
我谓林夕是一个把香港写进了自己的人。他学佛但不求远离颠倒梦想,而是继续贡献於都
会的脉动。他之前的文章与歌词表态甚明了,但我没想到他居然还会出来讲话,这对一向
低调的他来说是非常罕见的,是亦可见局势之危殆。
〈撑起雨伞〉听了,感觉有点焦急,但现在没有特别好的解法,也就只知道现在必须撑下
去。以艺术或政治而言,这首都不算顶高明,然而现场真实的状态大概就是这样。〈撑起
雨伞〉词中的呼告是一个约数,大约是场上各派所可共同的;选题如此,歌词也就不得不
限於如此。不是夕爷写得不好,而是这框架有先天的局限;此外,由於以往的游行被诟病
为「唱唱K就散水」,你纵然现在写一首反散水的K歌,它也还是一首讲究归拢人气的K歌
,如此听来,难免有些诡异的感觉。
现在是自媒体的网路时代,抗议歌曲或许也该能有些新形态。或许可以找几个不同领域的
人,将其各自的想法与近日见闻串成词,合唱部份则让不同政治派别打架。这是音乐剧的
做法,当可在细节上与〈撑起雨伞〉等曲互补。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23.193.5.75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comment/M.1456133240.A.F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