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章太炎龙骑士团)
看板comment
标题[访问] 王希文:音乐剧要有总揽全局的制度
时间Wed Oct 3 22:10:44 2012
本文载於《流行词话》三十四期
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音乐剧要有总揽全局的制度
──从Music Director的职责与功用谈起
口述:王希文 (2012年7月2日)
整理:胡又天
引言
华语音乐剧近年兴起,有心人纷纷投入这领域想作出一番局面,然而至今仍未出现一
部可为典范的成熟作品,各剧团的制作与经营模式也还有许多不足;有监於此,曾为音乐
剧《木兰少女》,舞台剧《K24》、《再见女郎》及电影《翻滚吧!阿信》、《爱的面包
魂》作曲,纽约大学电影配乐作曲硕士毕业的王希文,希望能透过文章书写,向国人介绍
欧美音乐剧的创作观念与专业分工,以求进步。但因工作繁忙,於是由笔者邀约访谈,先
从「音乐总监」Music Director的角色讲起,整理如下。
音乐也需要导演
无论是电影或剧场,剧本都要导演把戏给导出来;音乐剧中的音乐,也当然该有人去
协调人力物力,按戏剧的需要把它导出来。这在英、美等剧场艺术发展较深的国家,都会
设一专职人员来总揽其事,其职称就叫music director。
台湾或将music director译作「音乐总监」,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它不只是监督、
supervise、按既定方针叫人去做;music director更多在direct,从剧本的需求和现实
的条件,去主导、统筹音乐的创制,这除了要有音乐的技能与知识,也要懂得专业分工,
但最重要的还是对戏剧的概念与理解。
就拿音乐剧的歌曲来说,音乐剧的歌曲是什麽?是表演的一部份,和戏、舞是互为表
里的一体。那要怎麽写呢?就要从剧情中找出戏剧化的段落,编成能彰显剧力的歌曲,歌
词也要非常精练,把全剧的精华的浓缩在几十秒、几分钟里,不能有赘字,还要配合舞台
动作,与前後剧情呼应。有些作曲家写得好歌,但未必了解剧场的美学与实务,或无法谱
写大结构大编制之乐曲,毕竟写一首三分钟琅琅上口的流行歌与写一出两小时半的音乐剧
完全是两回事,music director在此就要成为作曲家与导演间的沟通桥梁,乃至协助作曲
家将其歌曲扩充发展成丰富多层次的乐章。
歌曲写好後,随着不同的演员进来,music director也要看演员的特性,调整编曲、
唱腔等等,让他们能有不同的诠释。此外还要看演出场合来改配乐,例如甲地舞台小,演
员进出时间短,音乐过门也要短;乙地舞台大,就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间奏,这些都需要
像烹饪一样把所有细节都调和好。到最後要演出时,乐团统筹、排练、指挥,以及现场音
响的控管与协调,更是其职责中关键之一环。
也不是说每个制作都非得设立music director这职位不可,但上述的种种事务与功能
必须得到重视,要有人来做,作曲家、导演都可以分担;重点是,音乐剧绝非找人写几首
歌与剧本塞在一起即可。
欧美先把作品修好,台湾先把补助拿到
举例来说,百老汇音乐剧《Wicked》的由来是这样的:作曲家觉得这本小说可以改编
成音乐剧,找小说作者谈改编,谈好之後,找剧作家改写剧本,这过程就花了一两年;之
後一年间他陆续写了三十多首歌,写完再通过工作坊的模式挑出十几首,又花了一年去找
男女主角,然後制作人开始筹备资金与制作,最後一年作各方面规划,倒数三个月开始排
戏,最後在旧金山首演;演完後被媒体骂得一文不值,就回去闭关,又改了三个月,再到
纽约,成功了,继续演到现在,已将近十年,而当初是历时三年多才磨到好。更久的也有
:去年得东尼奖最佳音乐剧《摩门经》(The Book of Mormon)是《南方四贱客》的剧作家
与《Q大道》(Avenue Q)的作曲家创作的,他们花了七年。而且工作期间作曲、作词、编
剧、编舞、灯光……等各方面人员的连系很紧密,到剧本歌舞都修好後,才密集招募演员
,用最後两三个月来排练磨合。
而台湾的音乐剧是怎样呢?我们多半是看到今年有一个补助案,就先拟一个大纲去请
款,然後弄剧本,想说这出戏应该要有十首歌,赶快找人来写,没人就剧作家自己上;有
时甚至还没有剧本,就先预设一个结构,想说我要几首女主角独唱、几首男女对唱、几首
跳舞几首抒情,而不是依剧情去发展歌舞。到开始排练的时候,歌才写了三首,只好边排
边写,写好就拿来用;很多剧团都有到演出前一周,甚至当周才写完最後一首歌的。期间
词曲作者天天在家赶工,不能充分了解编、导、演的需求,也完全不知道排练起来效果如
何,我们又多半没有一个独立的music director来处理相关问题,最後就是硬上,也不管
票房和评论,明年下一部再重覆同样的流程。
台湾音乐剧另外一个现状是,有许多外行团队觉得音乐戏剧跨界有利可图,或单纯觉
得光做音乐活不下去,就一股脑跑来做音乐剧。但他们并不清楚「音乐剧」(musical)的
由来与体制,只以为有演戏、有唱歌、有跳舞就是音乐剧,於是找几位流行音乐制作人、
创作者写几首类流行歌曲,硬编一个剧本串起来,配上舞蹈,就拿出来卖了,其实这顶多
只能算是掺了戏剧元素的演唱会。像这样以差不多先生的心态贯彻始终的想法与作法,现
在仍然到处都是;长此以往,我们是很难追上国外的水准,把华语音乐剧作成一个可以让
人尽其所能的产业的。
追赶中的大陆能给我们什麽警示
中国大陆近年也大量发展音乐剧,除了盖大型剧场,设置音乐剧专业科系,更重金招
募百老汇团队进驻校园与专业剧团,摆明了要从人家的组织办法学起,又陆续把百老汇作
品搬演出中文版,锁定了市场来发展。不知台湾的同仁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态势?我们希望
大家不要一看到大陆也要搞什麽,就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上找理由说他们肯定会走错
路、只能闹笑话,然後就放心继续坚持自己的玩法了;我们要利弊互见,想想他们的做法
有哪些是对的,对哪些人好、哪些人不好,而我们应该怎麽做。
在这波潮流下最开心的当然是商人,因为大陆市场广大、商机无限,令人遐想90年代
欧陆音乐剧兴起,结合行销手法搭上观光热潮席卷了百老汇与全球市场的成功史;第二开
心的是演员,因为他们有了好的环境,可以得到训练以及够多的机会去发展。不开心的,
应该是剧本与词曲创作者,因为跨国合作的趋势虽然可以让更多演员学到桑坦(Stephen
Sondheim,美国当代知名音乐剧作家)的歌曲和《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的舞蹈,让
更多观众看见中文的《猫》和《歌剧魅影》,但却大大排挤了开发一部全新原创制作的机
会与资源,也会妨碍华人演员发展出自身的特性,以及与本地语言、文化结合而能得到观
众共鸣的歌、舞、戏。这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难敌追求表面效果和稳定获利的商业思维
,所以将来也可能只练得出一堆能唱能跳的歌舞匠,让你再怎麽努力也还是只能低人一头
,为欧美原装精品开发人力资源与消费市场而已。
然而,人家毕竟在按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做起来了,来日就可能出现兼具
才学与胆识的金主与编、导、演,作出风行天下的好戏;而同样有潜力的人才和剧本,在
台湾大概就只能被草草了事,原因不是钱,而是缺乏整体的做戏与做事的观念、制度。
台湾剧场界同仁多是基於兴趣与热情进来这一行,可其中有些人还没有脱离玩社团的
心态,甚至还对「专业化」的概念有些莫名的抵触,想做音乐剧却不去了解它的概念与内
涵、想做艺术行政却连基本行销公关的概念都不懂,这就让本已焦头烂额的导演、制作人
更加无法放心。照理说,但凡有点志气的同仁,应该都不想继续抱残守缺,靠补助案和哄
骗外行观众,停留在小剧场或四不像拼装音乐剧的地步,然而是什麽缘故让大家依然只能
年复一年地如此?这样下去,再过几年,连稍微领先的软实力创意优势可能都将不存──
或者被超越,或者人才自己走掉。改善之法,说来也简单,就是先专心做出一两部好戏,
把产业典范建立起来;正视music director在音乐剧团队中的功用,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附识
关於Music director的中译,王希文和朋友想过改译成「音乐执导」以突显其主创的
职择,但怕和「指导」弄混;胡又天从古文与唐代官名「节度使」想到以「节度」译dire
ct,节、度二字也都可以作音乐术语解释,但亦失之拗口;或用「制度」的动词意义,命
作「总制度」,或许稍好一些。另查「监」字在古代官制中亦有主管该项事务的职责,并
不止於监察,惟此意在现代用语中并不明显。所以这词要怎麽翻,还望斟酌勘定。
--
「--仁爱国中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学校,它的校规不太严,让我们有自己的空间,
发展属於自己的专长与兴趣,以及各式各样的观念。」这段话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8.143.20.180
※ 编辑: youtien 来自: 118.143.20.180 (10/03 22:17)
※ 编辑: youtien 来自: 118.143.20.180 (10/03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