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大叮当)
看板comment
标题[分享] 歌词要领:结构篇(二)起承转合
时间Fri Sep 30 02:19:33 2011
※ [本文转录自 Create 看板 #1EXBN0cY ]
作者: youtien (大叮当) 看板: Create
标题: [分享] 歌词要领:结构篇(二)起承转合
时间: Fri Sep 30 02:15:25 2011
全文见《流行词话》第四期,有图有表,这里只能转贴文字部份。
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docs/streaminglyrics004
歌词要领:结构篇(二)
AABA,起承转合
作文不外乎四个基本:起、承、转、合。这四字应该不必再多作说明,解释起来每一字
都要花两三句话,还可能越描越黑,反不如让大家直接望文生义。
我们先看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
送别
李叔同1914-15年作词、改曲
原曲:John Pond Ordway(1824-1880), Dreaming Home And Mother
(略)
「长亭外,古道边」到「夕阳山外山」是一个起承转合,「天之涯,地之角」到「今宵
别梦寒」又是一个起承转合;上下半片统整来看,也是一个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最是
简洁,也最好学。它早已在古典诗词、戏曲民谣中经过千锤百炼,旧时人不论读不读书,
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这一套,轮到他们编歌写词,也自然就会用上。而流行歌曲最普遍的
曲式AABA,也合乎起承转合的机理:一段中四行八小节组成一个AABA,三段主歌和一段副
歌搭起来又是一个AABA,根本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流行歌曲,是从诞生之日起就继承了
此中精华的,然而今人似乎不太能掌握它了,所以下面就让我们来详加解析。
请看A1起始写静态的景色:首句「长亭」即点题──古代制度,官道上五里设一短亭,
十里设一长亭以供行人休憩,礼数上送行最多送到十里长亭外。即使你不知这个典故,下
面「古道」「芳草」联系起来,也能在你心里形成画面。从上半片来看,「芳草碧连天」
是广大的背景,这就承接了起句的名物,譬如绘画,画完长亭古道,再画背景芳草碧连天
,便打好了全曲的底色与基调。
A2承以动态的景色:晚风拂柳,画面动了;笛声残,有一点声音。「晚风拂柳笛声残」
也是上半片的转,让景观动荡起来,心情也就连带着动了起来,然後再合以「夕阳山外山
」,一方面呼应「晚风」所提示的时间,一方面以这片处於动静之间(太阳也是慢慢在动
的)的景象,统摄起整个上半片,这样,一番意境就出来了。
B段旋律拔高,与A段不同,这曲式与文章同样具有「转」的机制。传统诗词最普通的写
法是上半片写景,下半片写情,这里主人公的情就出来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
落」,感叹朋友分离。这两句也是一个起、承,必有後句才能完整前句。
A3合:「一觚浊酒尽余欢」,从内在的情感转到外在的动作,倒酒乾杯,尽了情意,最後
再「今宵别梦寒」遥想别後,也呼应前段「夕阳山外山」,收摄全文。一首结构精简、意
境浑然的歌就这样完成了。
另外要补充说明:「觚」字读音「孤」,我电脑里两个版本,一个唱成「瓢」,一个唱成
「壶」,都不对。如图所示,觚这种酒器的用途当是「公杯」,我们今天喝白酒、洋酒,
通常都是先从酒瓶、酒壶倒到公杯里,再从公杯斟给各人的小杯,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公杯
称为「觚」,也可以说「觚」就是一种公杯。另《论语》里孔子问过:「觚不觚,觚哉?
觚哉?」感叹新造的觚和以前的形状不一样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也似乎变质、流失了,
这段公案我们且先不谈。
想像歌曲里描述的情景,「瓢」肯定是错的:你最好是能带一个大酒缸去送别,然後用瓢
来倒酒,还「只取一瓢饮」,再把酒缸扛回去。当然你也可以扯皮说你是去送一个酒商,
他车上就载着几百坛酒,如果是这样那你们就喝去吧,别管我。「壶」比较合理,但也不
太好:如果是大壶,喝醉了怎麽办?如果是小壶,显得小家子气,也不美。还是喝一觚即
一个公杯,既大方,也适量。以前我不懂什麽是「觚」的时候也唱成「壶」,懂了以後就
不会再错了。
李叔同原词就是「觚」,我们要改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意义之外还要考虑音韵。我喜欢
把「觚」改成31,不按原曲唱35。原因是,这样唱更能先抑後扬,音先下去,对应低头倒
酒的动作,再高高举杯,尽余欢。不然,按原曲唱来,我总觉得「平」了一点,听别人唱
「壶」也觉得缺乏感情在内。「壶」字也太普通了,公杯「觚」更有情调也较有文化底蕴
在内。然而,我小学六年级音乐课学到这首歌,老师并没有讲解「觚」字,而是直接带我
们唱成「壶」了,唉。整首歌就这个字需要解释一下,可惜不知多少老师都忽略了。
不过,不论唱31还是35,都有「倒字」,即唱起来和原字的声调差太多。「觚」字一声,
唱35就变成二、三声(所以容易被讹传成「壶」),唱31又像三、四声了;我的处理方式
是尽量在第一个3时唱出觚的平声,然後再压下去到1,不过感觉上好像也差不多。好在国
语歌曲不必那麽严格讲究声调,感觉对了就好,而我唱31感觉比较对。
上面超前进度,谈到以後才要讲的音韵、情感问题了,这种情况以後还会常常出现,不然
我还要另起一文去讨论那些觚不觚的问题。
言归正传,我们再看一首同样简洁的现代作品:
日久他乡是故乡─外籍新娘识字班之歌
(歌词略)
之所以举这首歌为例,除了关怀一下少数族群,就是因为它是写给汉语初学者的。它用最
好记的「三、三、七」「三、三、五」句式,简单重复的文辞,传达一个简单的意念。这
种词似易实难,须有精练的概括及表达能力方能为之,进步的途径就是多观摩这样的作品
。
上面这首〈日久他乡是故乡〉大家自己研究即可,我多说也无益。下面我们再看一首歌词
比较长,也不只有单纯起承转合的:
似是故人来
词:林夕 曲:罗大佑 唱:梅艳芳 专辑:《皇后大道东》(1991)
这阕词从第一行到最後一行都是「正反合」的句法:「同是过路(正)同造过梦(反)
本应是一对(合)」「一种相思(正)两段苦恋(反)半生说没完(合)」「断肠字点点
(正)风雨声连连(反)似是故人来(合)」……也有把「合」放在前面的如「无份有缘
(合)回忆不断(正)生命却苦短(反)」,只A4承句「离别以前未知相对当日那麽好」
没有那麽齐整,然而大意相同,无碍於它的流畅。林夕在此让文辞、剧情与罗大佑的旋律
同步去反覆模进,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并用「正反合」和「起承转合」。
副歌在这有四段主歌的曲中不承担「转」的任务,而是翻出高潮「俗尘渺渺 天意茫茫
」,点明并且概括主题「将你共我分开」,再「断肠字点点 风雨声连连」沉凝下去,归
结到「似是故人来」的妆楼隅望,然後回去主歌。总体上就是与主歌相反相成。
话说我对「副歌」「主歌」两名词一直觉得不大对劲,因为很多歌曲都是副歌最抢眼、
最hook、最常被反覆播放,也承载最主要最核心的意念,这样说来,好像副歌才是主,主
歌反是副。然而大家都这麽讲,我也还是从俗吧。参考一下维基百科:
副歌(英文为Refrain或惯称Chorus)是歌曲中一句或一段重复的歌词。通常出现在
几段正歌(英文为Verse;中文又称作主歌)之间,即由第一节正歌唱到副歌後,连接第
二节正歌再返回副歌,如此类推。有些副歌在重复时,每段的歌词完全相同,但是也有一
些歌曲在副歌的重复部分中,会对歌词做出一定的改动。许多歌曲都是以副歌,或是重复
副歌最後一句歌词来收尾的。
副歌与正歌一起组成正副歌形式,作为流行音乐中最重要最常用的音乐形式之一,通常体
现为二部曲式,某些歌曲更会加入音乐过门来作衔接。一般作曲者也会先写出副歌部分,
後再进行正歌的创作。为了让整体的关系变得更紧密,许多流行曲也会编写导歌(英文为
Pre-Chorus)作为两者之间的连系,即由正歌至导歌後才到副歌,为副歌预先作好舖排,
从而丰富副歌歌词所表达的内在含意。
副歌在旋律、节奏和情感上均与正歌形成反差。为歌曲曲调提供变化性。
副歌采用重复的形式,在歌曲中通常位於情感上的高潮部分,以其概括性令听者易於记忆
。事实上,大部分人初次听到一首歌曲後,最先记住的就是它的副歌部分,一般人哼唱一
首歌的时候也大都哼唱其副歌部分。
按理讲我该去查更专业、更权威的音乐辞典之类的,手边没有,这里且先将就。查英文
refrain, chorus和verse似乎没有主、副的性质,所以我们讲中文主歌、副歌也不该纠缠
在谁作主、谁为副的问题上面,只要把二者视为「相反相成」的两面就好了。不论主歌较
强,还是副歌较强,或者势均,只要能表达精当,都是可以的。
歌曲结尾处把最後一行的合句「十年後双双万年後对对只恨看不到」,我称之为「乱」
。古代将乐曲的终章,也就是「尾声」称为乱,如《楚辞》「乱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
何怀乎故都!……」它在字义上兼具「治」「乱」两重相反的意义,既可谓众声喧譁的纷
乱,也可谓众声对唱的和谐。这里〈似是故人来〉把末句重唱一遍,是再度加强结句未尽
的情调;上期谈到的〈一丝不挂〉末句「无奈你我牵过手 没绳索」也是放在主副歌都结
束以後,而用不同的文句,来总承全篇要旨,这就是「乱」。
流行歌曲发展至今,也有许多不满足於AABA曲式,而还加上了C段、D段、升降调等等花
样,俾表现力更加丰富;但不论怎麽加,基本上也还是「相反相成」和「起承转合」的组
合应用。大家去听一听那些曲式较繁的歌曲,如果觉得它好,那麽,请用「相反相成」和
「起承转合」去分析一下;觉得它不好,也请用这两件要领去分析一下,之後人家若问你
它是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你就能很容易地从结构上提出一些见解了。
例如,本期封面提到的电影《翻滚吧!阿信》有一首插曲〈完美落地〉:
完美落地
词/曲/唱:乱弹阿翔 (2011)
这首歌唱的是主角阿信浪子回头、重新开始练体操後的心声,配合剧情,颇有观众为之感
动,作者乱弹阿翔也是一位颇受肯定的创作歌手。但是,也有很多人看过就忘了,留不下
印象,我看时也只觉得平平,无甚特出之处。这是为什麽呢?
我与学长讨论,学长认为是「讲太白」,把口号都喊完了,不留余韵。我同意,但觉得
还不只如此。稍後我用「正反合」的观念一检视,就看出根本的问题了:这首歌犯了「合
掌」。
宏观来看,电影插曲和影片本身,当有一「正反合」的关系,使歌曲能唱到一些画面所
未讲到的层面,便能「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地把影片的境界推到更广。然而,这首歌完
全按照剧情来写,只就把主角的心情演绎一遍,没有一丝一毫剧本没讲完全的地方。这就
好比乐曲之中,和声部的旋律若与主声部一模一样,则除了能让声势壮一点、音量大一点
,无法添加任何内涵。
微观来看,这首歌的A, B, C三段,都是用「相辅」的写法把同样的话唱两次,有正无反
,单纯强调一个意念,也都只在自身上打转。这样,意境与韵味就没能扩展开来。
再看B, C段第三行,通常该「转」的地方,他只跟起句合掌再起一遍,没有变化。B段是
铺垫,不变也还好,但C段就可惜了:从「我会用尽所有力
」到「奋力的跃起在天际 迎着光明」已经由情至景,将境界带往辽阔,接下来应该可以
写更广阔的空间如家乡兰阳平原的田野,或时间如十多年来教练、母亲、同侪等人的亲情
、友情,又或是转到哲学、信仰──但这里主角不是诗人或信徒,较不适合这麽去写──
这些都可以使声情更上一层楼,然後合句再顺着所写的时空、哲理漫衍铺展开来,再着陆
告成。但他就只照了起句的样,换句话说(而且重覆「用力」),下面也又写抽象的天空
,也没去刻画一个实景来使意象更丰满,就落地了。
A2段与A1也差不多,就是比A1再往前一步把话说完,这里倒不须强求它写出不同层面的
东西,因为整首歌到C段结束已算唱完一遍了,第二遍能反覆情调,并容许更多一些起伏
变化就好,纵使「合掌」了也无大碍。关键是第一遍,尤其高潮的C段不该「合掌」,使
整首歌没能翻出可与剧情相反相成的意境。这样,它也就只能成为与剧情「合掌」的和声
,而不能像〈一场游戏一场梦〉等旧歌能呼唤出更多的文化断面与想像。这样,投入再多
精力於感情,也顶多能做到中规中矩,相较於本已潜藏在观众的集体记忆、又蕴藏着丰富
时代讯息的旧歌,此曲的光彩就很难不被盖过了。
以上,我若不用「正反合」「起承转合」的概念去解析,也就只能和别人一样说「太直
白」,或者再找几句主观的零碎意见,来表示为什麽我没觉得这首歌好。但我一用这结构
的思维来检视,很快就能有理有据地理出了上面好几大段,还能提出一些修改思路。虽然
我也还不敢断定这想法对不对、是否适用,但这至少把评论从「我觉得……」、「我为什
麽觉得……」的层次推展到了「我凭什麽觉得」,我想这应当就可以成为一个本刊发刊词
所说「比较客观的、可以作为共识的评判基准」,让我们逐渐去积累讨论,帮助任何有心
精进作词技艺的人。
我们写歌词的时候,必定会碰到「这一句要写什麽」「下一段要怎样写」等问题。情况经
常是只先有一个意念或一两句,然後就要编出一整首歌,怎麽编?我想最简单的方法,就
是套用「起承转合」的框架,以「相反相成」为指导思想,决定第一段要写哪一面、第二
段要对哪一面、副歌要突出什麽、首尾如何呼应,然後按此蓝图,一步步去挖掘自己的心
思,作出或找到适合的文句。写好一段或整首,也用「相反相成」和「起承转合」的概念
去检查,看歌曲是否已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文句还有没有生涩、不顺之处,意涵能否更加
精练或丰富……
这样,写起来就可以很快吗?也不一定,因为我们常常知道要写什麽,但就是找不到适合
的文句填进去。但至少,有了「相反相成」和「起承转合」两条基本心法,我们就可以很
快搭建出作品的框架,然後引导自己的构思,让灵感往作品需要的地方发展了。
然而,内容要怎麽充实呢?正面要举什麽,反面要怎样举,怎样编排起承转合?在灵感
充沛的情况下,这些不成问题,顺着感觉写去通常就能写得不错;但灵感枯竭的时候怎麽
办?对此,我五年前从儒家经典《大学》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八目」里取得了一种逐层渐次的,推导观念、建立认识的方法,虽不敢
说有何神效,但希望多少能对大家有些帮助。请待下期分解。
--
时候到了。看着,
当我推开这大门,
重新震醒你们的时候,那光芒--
这光芒,便是一万丈!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
--
时候到了。看着,
当我推开这大门,
重新震醒你们的时候,那光芒--
这光芒,便是一万丈!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