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ooodark (涂太黑)
看板comment
标题Re: 流行词话.总论 1、一切从动机开始
时间Tue Jun 19 10:50:56 2007
你的艺术创作之动机理论,
非常之薄弱,也非常之空泛,
可以说犯了「万事动机论」的毛病。
举例:
「如何学好英文?」「动机。」
「如何瘦身?」「动机。」
「如何成就大事业?」「动机。」
「如何音乐创作?」「动机。」
这样说,你知道问题在哪里了吗?
简言之,什麽事情都用动机来说,就解决了。
事情是这样容易的吗?你也知道,当然不是。
或许你说,「动机只是一个引子、一个源头」。
好的。
那也行。
不过,你的开场白,
就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划地自限:
「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条件是什麽?
天份?努力?环境?运气?还是经济、器具?
我认为,是『动机』。」
好一个「我认为」。
就此甩开了天份、努力、环境、运气、经济、器具…等其他可能的因素。
试问曹景宗、宋庭岳的创作,难道没有天份与环境的因素吗?
恐怕,还是有的。
独尊「动机」?
好吧。
那也不是不行。免得探讨得没完没了。
可是,你既然「独尊动机」,就要好好查阅这类的相关文献。
特别是「动机之於创作」的文献。
例如:内在动机、外在动机、生理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
「究竟,它们是如何影响创造力的?」
在什麽研究文献都没有的情况下,说:「我认为,是动机。」
单凭一个人对於历史与文学的爱好,然後凭藉着天马行空式联想,
这是在写抒情散文,不是在写研究。
一位自称「我从公元2001年开始研究流行歌曲」的人,
不应该只是以这种笔调、这种文学作家式的方式来撰写「研究」。
这样的文章,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心得」。
提到动机,
一位外国学者Teresa M. Amabile,
就针对「动机如何影响创造力」的议题,费了一生的心血钻研之。
正好我手边一份她的文章翻译,
就给你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MARY ANN COLLINS AND TERESA M. AMABI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对於具有创造力的人的普遍印象是,他们通常废寝忘食地醉心於自己的工作
,对於其他在人生之中我们所认为重要的事物都不在意。无疑问地,这样的观点是一
种相当普遍的看法,即创造力源自於疯狂。虽然创造力与精力错乱之间的关联性是一
个值得争议之处,但却也有相当多的轶事与经验证明指出,创造力的产出是需要高度
动机的。例如,小说家John Irving表示当他在撰笔期间,接连着几天每天都要花费12
个小时来写作。若问他是什麽促使他如此努力,即便这些年来他已经获得广大的读者
群、名气以及经济收入?他说:「无法言喻的因素是爱。我之所以能够如此努力工作
的原因,在於我并非为我自己工作。」
是什麽样的动机在驱动创造力活动?真的像Irving所言,都是基於爱吗?它是否
源自於对於财富与名声的渴望,或者有其他动机性的力量?本章将回顾并呈现有关创
造力动机的理论与研究。虽然创造力可能来自於许多动机性力量的交互作用,但是源
自於个人对於工作专注投入的动机──爱,如果你愿意的话──对於任何领域范畴中
的高层次创造力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
EARLY VIEWS OF MOTIVATION AND CREATICITY
早期对於动机与创造力的看法
对许多早期研究创造力的学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议题是:「究竟是什麽驱动着
创造力?」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与创造力总是伴随着执着、热情、投入、专注与
耐心。然而,较不被关注的部份是,究竟是什麽样的因素产生了如此高层次的动机。
用以阐述创造力之下的动机本质的第一个理论是源於心理动力的传统。这些理论
通常将创造力行为视为一种减低紧张的方式,这些紧张感来自於其他不可被接受的欲
望。例如,Freud指出成年人会将过剩的慾力能量昇华或转向为可被社会所接受的形式
,这其中也包括了创造力的表现。Freud认为,正如同游戏对孩童的角色一般,创造力
活动使得成年人可以解决冲突,并提供成年人一个可以带着情绪产物进入幻想世界的
机会。其他心理动力学家则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补偿的需求,以弥补潜意识的侵略性或
破坏性的冲动。也有一些人认为,经由「自我中的退化运作(regression
in service of the ego)」,现实取向的那个自我(ego)会利用本我(id)那未进化的、
非道德的慾望以及历程,以产生创意想法。
虽然「创造力能够满足潜意识需求,或解决心理冲突」这样的信念与一些学者的
看法是一致的,但仍有其他的学者认为「创造力是用以满足更为正向、高层次的需求
」。例如,Gedo(1983)指出创造力是源自於一种想要操控自身环境的健康慾望,
White(1959)称这种慾望叫做effectance。这种对於控管的需求的动机性力量,在一个
为期25年针对高度创造力女性的研究中也曾被述及(Cangelosi & Schaefer, 1992)。
该研究发现,似乎有三种潜在性的心理需求会驱动这些女性的创造力活动:自我了解、
个人秩序与控制、情绪调整。
虽然心理动力取向已经指出一些能使人变得具有创造力的动机,但这些看法对於发
展更为主流的动机与创造力的观点而言,已显得肤浅。取而代之地,理论和实务工作中
已然兴起的势力,乃是源自於「人们投入创造力活动之後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激发了创
造力」这样的信念。於是乎,一个推论而来的命题即是:那些减损个人内在愉悦感和满
足感的外在压力,抑制了创造力。
许多认为「只有当外在的规范不存在时,创造力才会发生」的学者们,指出上述这
样的早期观点。其中一位学者即是Carl Rogers(1954),他相信创造力源自於个人自我
实现的倾向(self-actualizing tendencies),也就是一种执行其潜能的驱力
(the drive to fulfill their potential)。Rogers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驱力
,但为了要让它能够在创造性的成就中全然显现,仍需要掌握一些特别的条件。
Rogers特别强调创造力必须发生在自我评估的脉络之中,而非是关注於他人对自己的评
估。因此,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必须对於他们的工作进行内在的自我评估。最可能出现这
样条件的环境是:没有外在的评估、有只自由的环境。「不受控制的自由」
(freedom from control)的重要性也受到Koester(1964)关注。他相信自由的重要性可以
带来创造性的洞见。
与Rogers观点相近的人本主义观点,由Maslow(1943, 1959, 1968)提出。他强调自
我实现的创造力,既非是源自对於成就的渴望,也非是抑制冲动慾望的结果。取而代之
地,他将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视为个人的自发性表现──这些个人的基本需求已被满足。
然而,Maslow也承认,并非所有的创造力均是自我实现的。他相信那些具有特殊天赋的
人们,就算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也能表现创造力。
也有一些早期的学者认为,创造力的重要之处在於一种对於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
根据Torrance(1962)的说法,「对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而言,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本身就
是一种酬赏,一种最最重要的酬赏」。同样地,当Golann(1962)也体认出致力於工作的
重要性。
1962年,在科罗拉多大学所举办的一个针对创造力研究的研讨会上,这些想法被更
为正式地陈述,浮上台面。这场研讨会之後的一些发表作品之中,「个人对工作的投入
能够支撑创造力,对於自我需求的过度关注将会阻碍创造力」这样的想法,逐渐形成。
Henle(1962)认为创造力伴随着「超然的虔诚(detached devotion)」而来;在此「超然
的虔诚」中,个人在活动中的浓烈热情、承诺与兴趣,因为关键性的超然态度
(critical detachment)而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她更进一步提出那些将足以形成
「超然的虔诚」的条件:
浓烈的兴趣与超然态度的条件是可以达到的,换言之,只要自我(ego)引领它本身
投注於工作之中,而非支配工作。将工作持续进行到相当程度的动力,
乃是源自於对工作本身的需求,而非源自於个体的个人需求。(p. 46)
Crutchfield(1962)更进一步地描述自我涉入(ego-involved)、外在的(extrinsic)
创造力动机以及工作涉入的(task-involved)、内在的(intrinsic)创造力动机之间的区
别。前者「创意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是有助於日後结果的,而不是有助於结果本身。」後
者「创意性问题解决的达成是源於个体对於工作本身的价值的投入」。他指出,这可以
由对於工作挑战的积极投入以及不计酬赏的沉浸态度来得证。和Hanle一样,
Crutchfield认为自我涉入(self involvement)不利於对工作的超然态度(detachment),
并且使个人固守那些传统的安全想法,而不能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他也指出顺从
(conformity)和创意思考之间的水火不容:比起那些坚持己见、独立於大众共识之外的
人,那些倾向顺着群众意见而背离自己想法的人,其创造力较会受到自我涉入的、外在
的原因而激发。在一些研究之中,Crutchfield发现,倾向屈於顺从压力的人,其创造力
层次较低。
THE ROL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p. 297)
内在与外在动机所扮演的角色
对於两类动机的确认(一者有助於创造力,一者有害於创造力)乃是在创造力研究中的重
大突破。然而不幸的是,近二十年来研究者对这两类动机的专注日趋消逝,他们转而研
究具有创造力的个体之人格特质与认知技巧。於是乎,内在与外在动机的概念重新成为
某个模型中的组成部份,而该模型指出与创造力工作有关的三个重要成份是:内在工作
动机(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与领域有关的技巧(domain-relevant skills,领
域中的专家和天才)以及与创造力有关的历程(creativity-relevant
processes,认知技巧与工作风格有助於创新)。根据Rogers(1954)、Crutchfield(1962)
这些学者的研究,Amabile(1983)针对「动机如何影响创造力」提出了一个双向的假说:
「内在激发的状态有助於创造力,而外在激发的状态有害於创造力。」内在动机的定义
是:从事某活动的动机基本上是由於活动本身;因为个体是基於兴趣、专注、满足感或
是自我挑战。其焦点在於工作本身的挑战与乐趣。另一方面,外在动机的定义是:从事
某活动的动机基本上是为了达成这项工作本身以外的一些目标,就像是为了获得期待的
酬赏、比赛胜利,或是满足一些需要。其焦点在於外在的酬赏、外在的认可以及个人工
作的外在导向。Amablie的「内在动机假说」为她的创造力成份模型奠定了基础,而其他
与创造力有关的理论与实务工作也开始强调动机的重要性。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p. 300)
衍申自Amablie的成份模型,Sternberg与Lubart(1991,1992, 1995, 1996)提出了创
造力的投资理论,其中动机是六项需要的资源之一。他们认为「专注於工作的动机」
(task-focused motivation)对创造力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并指出虽然这个向度通常产自
於内在动机因素,但是也有一些是产自於外在动机因素;这此外在动机因素提高了个体
在工作上的专注力。Woodman与Schoenfield(1989, 1990)的创意行为互动模式也承认内
在动机作为个体中的一部份,是有助於创意性的成就。Runco与Chand(1995)也指出内在
动机具有创造性历程中的必要性──虽然他们将之视为认知历程中的次要角色。
在最近一些顾虑到「个体的创意能力如何在社会上发展」的互动模型里,
Csikzentmihalyi(1990a)与Gardner(1993)也纳入了内在动机,作为一种有助於创造力的
个人特性。延续Crutchfield对於顺从的研究,Csikzentmihalyi认为伴随着低度外在动
机而来的高度内在动机,可能有助於具有创造力的个人独立於他们所处的领域之外,因
为他们较不易受到压力而顺从。
Csikzentmihalyi在问题探索上的研究,让他得以指出问题(涵盖了创意性的解题)的
辨别,部份是受到浓厚的兴致、对事件本身的好奇心、以及在处理讯息当下的内在酬赏
所驱动的。同样地,Mansfiled与Busse(1981)指出,「为工作而奉献自己」(commitment
to work,他们将之定义为一种热情投入的内在动机),对於科学的发现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当代那些将动机视为创造力中重要角色的学者们,均同意内在动机是有益於
创造力的;许多实徵的研究也支持了这样的观点。针对高度创造力人格的研究指出,
这些个体乃是全然地投入於他们的工作之中(Barron, 1963; MacKinnon, 1962)。
在一个从国小到成年期的纵贯性研究中,Torrance(1981, 1983, 1987)发现当人们所从
事的工作是他们所喜爱的工作时,他们的表现更具有创造力。一个有关数学界与科学界
青年才俊的研究指出,这些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比他们的同侪表现出更高层次的内在动
机(Heinzen, Mills, & Cameron, 1993)。Gruber(1986; Gruber & Davis, 1988)采用个
案研究方法,发现那些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们对於他们的工作抱持奉献之情,显然工作
对他们而言就像是极具魅力的难题,引领着他们持续投入数年之久。
许多研究也指出具有创造力的人们会受到挑战性工作的鼓舞,这意味着高度内在动
机的重要性。Albert(1990)认为多数的创意人会选择并乐於投入具挑战性、危险性的难
题;当他们有机会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时,这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强烈的乐趣。
Perkins(1988)也曾述及,具有创造力的人们对於复杂的问题感到兴奋,并且会因为能够
有机会解决这些难题而感到自己受到鼓舞(be
driven)。寻求适当挑战之後的结果,在Csikzentmihalyi对於「心流(flow)」的研究中
有广泛的讨论。他指出,当人们从事一项活动而其中的挑战性是符合自己的技巧水准之
时,就会达到高度内在动机被激发的状态。心流状态被视为是一种从事活动的理想体验
──一个心理上的「高潮点」,有着被提升的愉悦感以及更注的注意力,就连时间都像
是变慢了似的。当人们在一个领域的技巧变得更为精熟之时,他们会寻求更具挑战性的
问题,用以测试他们的技巧、持续体验心流。Csikzentmihalyi(1990b)指出,人们积极
地从事创意性的事务是为了寻找心流体验,而创造力在这心状态之下则更有可能产生。
Heinzen(1989)也发现,难度适中的挑战有助於对问题产生许多可行的解决之道。这
类观念形成的流畅力(ideational fluency)被视为与创造力有关:解决之道愈多,其中
有创意的也愈多。
内在动机的力量如此之强大,以致於单是想到做事情的内在原因,就足以有效地促
进该活动中的创造力──特别是对那些持续投入特定目标领域的人而言。确实,内在动
机有助於个体对活动的持续投入。Carney(1986)对於艺术系学生的纵贯性调查发现,那
些在主题统觉测验的图片上具有大量内在影像(聚焦在艺术创作的乐趣)的人,在学校教
育结束後仍然持续从事艺术工作,并且较有可能达到最後的成功。
近代的研究指出,个人的工作中存在着相当牢固的动机性向(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特质(trait)」内在动机与「特质」外在动机两者在研究中,均纳入
「工作表现量表(Work Performance Inventory, WPI)」的评监。此一人格量表标示了内
在动机(自我决定、能力、工作参与、好奇心、愉悦感、兴趣)与外在动机(对於能力的关
心、评价、认可、金钱,或其他实质的奖励,以及他人的限制)主要的成份。被此量表评
监为对其工作具有较多内在动机的人,日後在工作表现上更具有高度的创造力(Amabile
et al., 1994)。此外,与一般人相比,那些在创意性领域中工作的人(例如:专业艺术
家、科学研究者、学生艺术家)对於其工作具有更高的内在动机。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p.301)
损害的效果。
关於内在动机假说的另一面,也就是「外在动机会损害创造力」这样的观
点,是许多研究的焦点,但同时也有较大的争议性。为了了解在此研究中常倚赖的研究
派典,有必要先行了解学者们如何看待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间的关系。原本的形式是
,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假说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式的观点──内、外在动机之间
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因此,高度的外在动机被视为是会阻碍高度的内在动机(Staw,
1975; Lepper et al., 1973)。虽然Amabile(1983a)自己也承认,接受外在激发因素的
情感结果会呈现一种内、外在动机结合的附加氛围,但是大部份源自她那原本的内在动
机假说的研究,均假定外在的限制会减低工作上的内在兴趣,导致低度的创造力。
我们来看一个内在动机研究的派典(Lepper et al.,
1973)。该研究的典型作法是让参预者在一个外在限制或外在动机激发因素存在或不存在
的情况下,分别从事一个有趣的创意性活动。正如同一些别的派典,这类的研究显示,
外在激发因素或外在限制对创造力而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第一批这类研究中的一个
研究结果发现,「是否期待自己的工作表现受到评价」会影响创造力。Amabile(1979)分
别在外在限制(对於工作评价的预期)存在与不存在的情形下,要求大学女生完成一个「
无聊(silly)」的剪纸拼贴。在限制情境下的人被告知他们最後的设计成品将会受到艺术
系学生的评分;在控制情境下的人则被告知实验者关心的是他们工作当下的心情,而且
其设计成品不会被作为研究分析的资料。之後,由一群艺术评审来为这两组作品的创意性
进行评分。这种双向测量技术(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让领域中的专家得以
运用他对於创造力的主观评判,并且就一般而论可以得到高度的评判一致性。该研究之
结果显示,预期该作品会受到评价的学生,其创造力显着地低於另一组学生。
另外的研究证实了「预期其表现会受到评价」(一种外在限制)对创造力的决定性影
响力,也证明了「在表现之前受到正面的评价」(一种外在激发因素)会对创造力产生负
面的影响。简言之,当人们受到别人的注目时,他们较不具有创造力。与之互补的一个
研究结果出现在Barron(1988)对於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它指出具有创造力的人们会在心
理上和别人保持距离,以免受到人际互动干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他的外在限制与外在激发因素也被研究。例如,研究也指出,当人们从事一项工
作的方式受到限制或是控制,其自主性与创造力将会降低。例如,当孩童「被告知必须
在画图时保持整洁」时,比起「被告知保持整洁的目的是为把材料留给别人」,他们的
创造力较少。虽然两组孩童皆被求保持整洁,比起那些受到较多讯息指导的人而言,那
些受到局限与控制的指导的人较不具有创造力。「限制」这个议题的另一面是,较高度
的自主性或自由感似乎是与高度的内在动机与创造力有所关联。
为了奖赏而争相创造出「最好」的作品,这样的行为也阻碍了创造力(Amabile,
1982a, 1987)。另外,为了获得奖赏而订立契约(以求能有持续的工作投入)会导致较低
度的创造力。这种情形,即便是在投入活动之前就获得酬赏也是如此。在一个研究中,
孩童们在从事一个说故事的活动之前就获得酬赏(可以玩拍立得照相机)。比起那些「只
是单纯地参与这两种活动而没有许下承诺」的孩童,「许下承诺」的孩童所说出来的故
事较不具有创意性(Amabile, Hennessey, & Grossman, 1986)。
当内在动机存在时,单纯地留意从事某项工作的外在因素是足以影响创造力的。例
如,比起外在因素不存在的时候,有创意的作家们若是关注於外在因素,其所写出的诗
词较不具创意(1985)。同样地,在Carney(1986)针对艺术系学生的主题统觉测验影像的
研究中,那些其图片包含较多外在影像(extrinsic imagery)的人,除非他们已有中度的
成就,否则在毕业之後较少会继续从事艺术工作。
外在动机有碍於创造力一个最为可能的运作机制,乃是一个注意的(attentional)机
制。Amabile(1983b)指出,在外在目标与当下的任务之间,外在动机会让人们分散其注
意力。工作专注的减少,与高度内在动机的专心一致和工作投入,形成明显的对照。
一个迷津的比喻对这个机制运作有深刻的描绘。在这个比喻之中,具有创造力的人
就像在迷津之中,而这个迷津有许多的出口代表着成功的问题解决。一个直觉式的、推
算的、或是一步一步尝试的解决方法就是一条笔直的路线,贯串入口与出口。更多不平
凡的或有创意的解决方法,可以透过捷思式的方法来达成,或是为这个迷津、这个问题
带来更多的探索。那些基於外在激发因素而寻求解决之道的人们,对於这个迷津而言较
缺乏创造力;因为他们对於任务并未完全投入,未能致力於找出更多新的出口。另一方
面,受到内在动机所激发的人们则因为喜欢这项任务,所以较愿意花时间去找寻替代的
解决之道。Ruscio et al. (in press)的研究结果支持上述的看法。
外在动机的正向效果。
虽然许多研究支持「外在动机使人们较不能采取创意性的解决之道」这样的论调,但逐
渐有许多研究(特别是那些探讨酬赏与评价的研究)指出,外在动机在某些情境下并不会
有碍於创造力的表现。「酬赏对於创造力究竟是有益的还有害的?」这个议题一直特别
具有争议性。当某些研究指出外在动机动的正向效果可以由原本的内在动机假说所解释
时,却也有其他的研究对外在动机的效果有着全然相反的描述。
根据行为矫正传统所设计的许多研究,均指出酬赏对於创意表现不同面向上的正向
效果。这些研究中绝大部份的研究,其参与者是被告知「如何在某一类特定的作业上表
现成功或『有创意』」,并且在该行为增加时获得酬赏。具体说来,许多些研究使用了
创造力测验来看待所关注的行为的流畅性(不同答案的数量)、变通性(各个答案之间的差
异性)、精致性(例如:每个答案的字数)以及原创性(该答案出现的频率在统计上极低)。
当这些行为可以轻易地透过一个演算的、按步就班的方法来修正(modify)时,酬赏所带
来的效益是最为明显的。当酬赏被认是有助於原创性之时,受试者是被明确告知「试着
去想出不同的答案」的。另一方面,先前那些指出酬赏的负面效果的研究,其受试者所
从事的作业乃是探索性的、开放性的作业,例如故事写作或是撕纸拼贴。当Amabile
(1979)让受试者从事这类探索性的作业(创作拼贴)并且告知「如何创作才会获被评为具
有创意性」的时候,她发现是因为外在评分的存在而提高了创造力。
然而,并非所有外在动机的正向效果均取可以由这般「演算式的/捷思式的
(algorithmic/heuristic)」作业的不同来进行解释。许多研究已经开始指出外在动机的
效益──即便受式者所从事的是捷思式的任务。其中之一即是先前已提过的Amabile、
Hennessey与Grossman(1986)的实验:孩童的酬赏是可以有机会在说故事之前玩拍立得照
相机。当孩童同意这样的交换条件时,典型的酬赏破坏效果旋即出现。然而,令人感到
意外的是,在玩照相机之後再说故事但却又像没有这个契约存在的孩童,他们的所说的
故事却又比控制组孩童所说的故事更具创意。这些孩童可能将这「同时契约的酬赏」视
作一种「额外的好处」,使得他们心情变好,提高了说故事活动的参与度。
其他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探讨酬赏的破坏效果在「让参与者『免疫』於酬赏的负向效
果」之後,是否会消失。(按:心理建设之後,是否就可以不受外在动机影响)此一免
疫的作法即是让孩童们观看讨论一部影片,影片中有两位可爱的小朋友谈论着他们对於
学校的内在兴趣和愉悦感,以作为一种策略,让他们可以使自己远离社会所加诸的外在
限制与外在动机。控制组的孩童则观看另一部不同的影片。几天之後所有的孩童们均从
事一项创意工作;就像前述研究中的酬赏,半数的孩童被允诺从事这项作业会有酬赏,
另半数的孩童则在没有任何工作契约的情况下获得酬赏。研究显示,酬赏的破坏效果之
所以消失,不只是因为孩童受过内在动机训练,也因为这些孩童似乎真的因为酬赏而变
得更具创造力。
在职场上,有讯息的、有建设性的、或承认创意的评价或回馈,也有助於创造力。
此外,Gruber(1986; Gruber & Daivis, 1988)针对高创意个人的个案研究指出,当那
些卓越的创意人(像是达尔文与牛顿)高度投入工作之际,他们也同时平衡住内在因素,
使得他们在创作之时依然能够带有某种程度的自我投入(ego involvement);这让他们
能够持续他们那改革世界思潮的视野。
外在动机与创造力的观点修正。
顺着外在动机理论的发展推移,前面论讨过的一个研究,对於「外在动机如何影响
创造力」已经带来一个相反的观点(Amabile, 1993, 1996)。首先,外在动机的概念已
经修正,被区分为两个面向:控制(control)与讯息(information)(Deci & Ryan, 1985)
。在许多条件下,外在动机会被知觉为外在控制的(external controlling),但是有些
时候它事实上被知觉为是能够提供有用的、想要的讯息。有监於这样的区别,Amabile
(1993)确定有两类外在动机存在:「协同性外在动机」(synergistic extrinsic
motivators;能够提供讯息,或是使人能够将作业表现得更好,并且能够与内在动机一
同作用)与「非协同性外在动机」(nonsynergistic extrinsic motivators;会使人感到
受到控制,并且它是与内在动机相互矛盾的)。因此,虽然内在动机与某些外在动机(非
协性的)之间存在负向的关联性,但是仍然与协同性外在动机紧密地相互结合。这种动机
协同性(motivational synergy)的概念,对於「内在动机假说」的修正是有其贡献的:
「内在动机有助於创造力,控制性的(controlling)外在动机则对创造力有害。但是带有
讯息的(informational)或是赋权的(enabling)外在动机却可以是有助益的,特别是当内
在动机一开始时是高程度的时候。(Amabile, 1996, p. 119)」
其他的创造力学者也认为,对於具有创造力的人而言,某些类型的外在动机会与内
在动机共同存在(Rubenson & Runco, 1992; Sternberg, 1988)。具体言之,高创意者,
特别是科学家,被视为是具有强烈的「被认可的渴望」(desire for recognition),此
渴望是与其工作中深厚的内在承诺(intrinsic commitment)共同存在的。
Csikzentmihalyi(1988)认为,当内在动机也同样支持时,探索问题的能力会被一种不满
足感所启动;一种对於领域范畴下的知识现况的不满足感。个体会相信他是可以被外在
动机所激发的,例如:被认可的渴望。
Amabile(1993, 1996)描述两个机制,藉由这两个机制,协同性的外在动机可能会有
益於创造力。在第一个机制中,“extrinsics in the service of intrinsics”(协同
作用的外在动机支持着个人的胜任感或者提升工作投入程度)会与高度的内在动机共同发
挥作用,以提升创造力。协同性的外在动机对於创造力的第二个可能的机制是
“motivation-work cycle
match”;不同的动机在创造的历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Amabile认为,当
强调新奇性(novelty)的时候,高度的内在动机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当个人试图辨视问
题、解决问题之时,如果他们是基於内在动机而投入工作并且不受外在动机所干扰的话
,他们会较具有原创的想法。然而在创造历程的其他方面,若是处在高度强调持续或是
评价的情况之下,当创造者需要学会技能以解决领域中的问题时,协同性外在动机将会
促使他们再三地思考问题。另外,一旦获得了可能的解决之道,协同性外在动机将会适
当地帮助创造者使该解决之道在该领域中变为有效的、能够交流的。
其他的学者们也曾思考过一个问题:「在创造历程中,动机的力量是在何处发挥其
影响力的?」较早期的一个观点是Crutchfield(1962)所提出的,他认为外在动机有助於
带领人们接触一个之後会吸引其兴趣的主题(a topic that can then engage in their
interest)。在从事冗长乏味的作业以习得领域中的技巧时,这观点在某种程度是符合
Amabile对於外在动机的区辨──虽然事实上她所认为的是,最初的问题选择是因为内在
动机而激发的。Mansfield与Busse(1981)的科学创造力模型也指出,不同的动机激发
(act)於创造历程中的不同部份。他们认为影响问题的选择(problem selection)的因素
是创作者「对於原创的内在需求」以及「满足专业性认可的外在需求」。为了解决问题
而衍生的努力行为,乃是源於对工作的强烈承诺;这其中也包括了对於问题的内在投入
感。最後,问题的解决之道之所以获得证实而且变得更为精致,乃是因为受到「对於工
作的承诺(commitment to work)」以及「对於专业性认可的需求(the need for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的支持。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Runco(1994; Runco &
Chand, 1995)认为,内在动机时常是一种探索问题之後的结果,问题本身使个人感到兴
趣,因此希望花些时间去找到答案。ꄊ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WORKPLACE AND THE CLASSROOM(p. 305)
对於职场与学校的实际意涵
协助人们扩展其创造潜力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拥有选择工
作的自由」使得人们可以找出那些他们有高度内在动机去探索的问题。这种高度的内在
兴趣为创意的成就(creative achievement)打下基础。藉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
,教师们可以将这个教学取向融入课堂之中。在工作场所,雇员(特别是那些在自己的工
作岗位上有着高度创作慾望的人)应该被鼓励去发掘那些令自己感到兴奋的构想。
一般而言,这个议题在学校里与在职场上都成为维持内在动机的方法之一。之前所
提到的那个免疫的研究(Hennessey, et al., 1989; Hennessey & Zbikowski, 1993)指
出,增加内在动机本身的特点乃是维持内在动机的一个方法。如果父母与师长均鼓励孩
童谈论学习的内在的兴奋感和愉悦感,孩童们的内在动机与创造力可能会有所提升;如
果上级长官提供一个场所让人们自由地交换意见、讨论彼此对於工作的兴趣,人们对於
工作的内在动机与创造力也可能会有所提升。
通常,我们在工作时需要维持住内在动机,因为控制性的外在动机是会直接破坏内
在动机与创造力的:评价、监督、酬赏契约、工作限制以及能力。保留内在动机、提升
创造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去强调社会环境中的这类外在限制。虽然在学业和职业的
情境中要消除对於外在的关注(extrinsic concern)是不可能的事,我们仍可以试图不去
强调它,或是改变它的特性。例如,教师在教室中尽量不去谈论成绩,就可以很容易地
减少对於成绩评量的强调。教师也可以着重於评量的讯息面(协助学生发展较佳技巧的一
种指引),而不是着重於评量的控制面。这些用以减低或干扰外在激发因素的技术,其效
果在那些免疫的研究中已有说明(Hennessey, et al., 1989; Hennessey & Zbikowski,
1993)。
动机协同作用的这些新的理论概念,对於促进创造力的动机成份而言,也是有其意
义的。首先,任何一个足以支持个人的胜任感而又不会有碍於其自我决定的外在因素,
应该是有助於内在动机的。这些就是所谓的协同性外在动机。就如同Deci与Ryan(1985)
所言,酬赏、认可、针对能力的回馈以及提供「如何改善能力的重要讯息」之回馈,应
该是具有这样的效果。此外,那些能够直接增强个人投入工作的外在动机,应该是在内
在动机的前提之下运作的。例如,引导个人朝向工作本身去实践的那些整体性的计划目
标,对於内在动机与创造力而言,应该是具有加分作用,而不是减分的。另外,赋权酬
赏(enabling rewards,此类酬赏即是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或是资源去探索有趣的想法)
也应是如此。(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的「天才(genius)」名誉的授予,即是这类
酬赏的一个例子。)(注: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is a
private, independent grantmaking institution dedicated to helping groups and
individuals foster lasting improvement in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the
support it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nurtures individual creativity, strengthens institutions, helps improve
public policy, and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primarily through
support for public interest media.)简言之,针对表现的回馈应能提升内在动机与创
造力──如果它能够提供讯息的话。这些讯息是具有建设性的、非恫吓性的、关注於工
作本身的,而非关注於个人本身的。
动机协同作用的概念使我们期望整体的创意表现可以达到最佳状态;条件是,只要
内在动机在那些着重新奇构想的创意历程阶段中受到重视──那些阶段是问题辨识阶段
与构想产出阶段。然而,协同性外在动机却在那些不重视新奇构想的阶段中扮演着催化
的角色──那些阶段是预备阶段与构想确认(idea validation)阶段。例如,在面对特别
复杂的问题时,一些科学家在构想产出阶段与早期的构想核可阶段,会产生极大的兴奋
感。然而,当遇到缓慢而乏味的困难时,在此历程上他们仍会感到低落。(类似的效应也
会在博士论文上看得到!)
当富有弹性、新奇的想法不再引领着工作投入时,一些外在激发因素,像是明确的
最後期限或是外在酬赏与认可的允诺,在这些阶段上的帮助相当有限。的确,当这些激
发因素完全地离开了自主感之後,应该是用来维持个人对於工作的投入的。甚者,藉由
调和个人需求与外在需求,这些外在激发因素可以确实地提升工作的价值与适当性。
在提升创造力方面,需要考虑的不是只有创造力的各个成份(领域关联的技巧、创造
力关联的历程、内在工作动机),也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交界之处。试着去想像,各个成
份就像是三个部份交叠的圆。创造力的成份模型(Amabile, 1993, 1996)指出,三者成份
交叠最多的部份就是最高的创造力之所在。──也就是说,人们最有可能在他们的「创
意交界点(creative intersection)」上表现出创造力。藉由辨视这个交界点,乃是提
升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对天才而言是特别重要的。这些天才,是那些在许多不同
的领域中有着高强本领的人,也是那些具备高度创意思考的人。这些人应该努力、应该
受到良师的协助,以找出他们兴趣所在。只有在那些最令人感到浓烈热情的领域之下,
他们最棒最好的创造力才会浮现。
FUTURE DIRECTIONS (p. 307)
未来展望
未来针对动机与创造力的研究有许多令人感到兴奋的议题。首先,虽然创造力的学者们
已开始留意到什麽样的动机会在创意历程的不同阶段中运作,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研究
去验证这些想法。动机任务循环相对(motivation-task cycle match)的概念,应该进行
实验研究与田野研究。「知道何时某种动机会带来最好的效果、最坏的伤害」将有助於
教师与长官们建立有益於创意发展的环境。
另一个适合探讨的领域,就是确认出那些介於动机与创造力之间的特定认知历程。
一个近期的研究采用放声思考与行为的微编码(microcoding),找出当人们从事一些创意
性任务时,其内在投入变化的差异。那些行为上较受到内在激发的个人,反映出较强烈
的工作投入,而且该行为也可以反过来预测他们作品的创意性(Ruscio et al.,
in press)。日後的认知技术会持续地辨别出内在激发或外在激发的人所采取的不同策
略。
或许,在未来动机与创造力最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乃是创造力行为的动机脉络以
及其他要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情形(Amabile, 1996; Runco & Chand, 1995)。例如
,人格上或是经验上的个别差异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与外在动机或外在限制的解释与互动。
Cheek与Stahl(1986)指出,评价对於创造力的效果乃是取决於个人怕羞的程度,怕羞的
人是最容易受到评分预期(expectation of evaluation)的负面影响。一些研究也发现
技巧的纯熟度会影响个人对於评分的反应。技巧不纯熟的人在预期评分时较有创造力,
而技巧较纯熟的人在没有评分的情境下较具有创造力。也许技巧较不纯熟的人将评分视
为一种有用的讯息,因此将评分解释为协同性外在激发因素。也有一些证据指出,酬赏
对於创造力的影响在优势(advantaged)孩童与劣势(disadvantaged)孩童身上是不同的
(Johnson, 1974; Torrance, 1995)。
除了上述的个别差异之变项,情境与脉络的变项也会与动机产生交互作用,影响创
造力。「对评分的预期」之於创造力的影响是会随着创造力活动的类型而改变的。在实
验中的作业任务之前就从事创意活动的受试者,当他们并未预期会有评分之时,其表现
较具有创意。当受试者并未经验到「可以表现创意的机会」时,评分并不会产生影响。
竞赛对於创造力的效果也会受到情境脉络的影响。针对职场上竞争效果的非实验研究指
出,当竞赛是发生在团体之间而不是发生在团体内时,创意表现较高。
所有对於创造力的研究,不论是理论性的、实徵性的、应用性的,我们相信应该有
一个持续的推进力,将它们推向更为整合的研究方法。我们对於动机与创造力之间关系
的了解并不足够,必须另外关注於人格、才能、文化、认知以及其他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我们有信心下的结论是,个人对於工作的热爱确实是有助於创造力的。我们也有信心
宣称,当外在因素干扰或减少个人的愉悦感之时,创造力会有所折损。甚至,我们知道
目前外在因素并不总是干扰个人对於工作的热爱。虽然研究已经开始去确定在何种外在
关注的情境下会伤害兴趣与创造力,对於这些复杂情境的深入,更有待一个整合的研究
方法来进行探究。
※ 引述《youtien (胡逆天)》之铭言:
: http://www.wretch.cc/blog/youtien&article_id=6481744
: 流行词话
: 总论
: 第一章
: 1、一切从动机开始
: 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条件是什麽?
: 天份?努力?环境?运气?还是经济、器具?
: 我认为,是「动机」。
: 任凭你有多好的物质条件、才华技艺,如果你不想写,你就不会去写;勉强要你写
: ,你也写不好。周杰伦写不出〈我的未来不是梦〉这种歌,陈绮贞也不能写军歌,为什麽
: ?通常人会说,那不是他们的风格、他们不是那种气质;我会说,是因为他们没有表达那
: 种气质的动机。
: 为什麽我们会在某个时候,想唱某一首歌曲?一定是我们有着某种动机,而歌曲内
: 涵的声调,可以将你的动机引而发之,成为情感的纾解,与一切同感者共鸣。同理,当我
: 们欣赏一首歌曲,或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乃至任何生物的言行举止时,我们也不应只看它
: 本身的面貌,我们还要能观察、理解它背後的动机。这样,我们对艺术与人生才能有更深
: 入、更精彩、更确实的体会;我们的共鸣,也才能更醇厚、清澄、永远。
: (如果你是学术中人,上面那一段话,也可以改写成:除了看文本的内容,还能了
: 解它背後的脉络,这样才能确切地掌握其中的学问;轮到你自己写作时,你也才能衡量自
: 己的能力与当下的脉络,以最适当的方法,从最关键的一点切入。)
: 动机从何而来?我想,是「不满」吧。不满,可以是疑惑,可以是饥渴,可以是厌
: 烦,也可以是各种的「还想更好」。
: 因为不满於孤寂、浅陋,并且有着各种需求,从物质到精神,从迫切到长远,我们
: 的祖先发出各种声音,以沟通人我、沟通人与自然,从而发展出了一套套愈发精致的沟通
: 形式,如语言、文字、礼乐、诗歌,以及本书要谈的流行词曲。
: 我从公元2001年开始研究流行歌曲,到现在2007年,我每询问人家对当今华语流行
: 音乐的看法,答案大都是「没有韵味」「无聊、俗套」「只会爱来爱去、抄来抄去」「幼
: 稚、浮躁」「只想赚钱」之类。为什麽会变成这个样子?
: 很多人从商业环境、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解释,也有人从教育文化的沦落来立说,但
: 有没有更根本的原因?
: 本文提出的「动机论」,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原因,如:行业之内缺乏创新的动
: 力,行外有真诚创作动机的人,又或缺乏创作所需的才能、知识、技术、财力等条件。但
: 我想要的不是建构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那能有什麽用?
: 我想要的,是「拿出办法」。本书从头到尾要做的,就是研发你我都能实践的,突
: 破种种现实迷障,洗练出我们真实歌声的具体办法。
: * * *
: 公元六世纪,南朝梁武帝时,社会流行五言诗,士人在大小宴会上都得赋诗,否则
: 就要被轻视。有一次,武将曹景宗战胜归来,梁武帝在皇宫与群臣宴会庆祝,会中自然也
: 要作诗。怎麽作?分派韵脚,你分到哪几个字,就要用它来押韵作诗──像这样的联句诗
: 会,一直到近代都还是很流行的。於是君臣轮流唱和,而曹景宗喝醉了,也要参加;皇帝
: 说,你技能很多,何必在诗上争能?意思是劝他不必在文士面前献丑。曹景宗不依,坚持
: 要作,皇帝便给他剩下的「竞、病」二韵──这是一组不好押的险韵。结果曹景宗写道:
: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 举座无不惊叹。史家范文澜说:「这确是南朝唯一有气魄的一首好诗,比所有文士
: 作的靡丽诗都要好得多。」[1]
: 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尤其欣赏曹将军诗里诗外横溢的豪气与「战意」:什麽时候
: 诗歌变成只会虚矫做作、写美女色情了?又什麽时候诗歌成了你们贵族文人的专利?我,
: 老子我就不信这个邪。且看我来一首慷慨雄浑的真诗,把你们通通干掉。
: 那个时代的主流诗歌是怎样呢?「谁知日欲暮,含羞不自陈」、「不辞红袖湿,唯
: 怜绿叶香」一类非羞即怜的「宫体诗」,物化女子和小人自我物化的情况,和现代的许多
: 流行歌曲一样,都不过是为人猥亵的慾望服务,美其名为情爱,其实是抹杀或乾脆自我放
: 弃了人的主体性;所异者,表象而已。
: 那些耽溺於靡靡之音的人,有什麽可以作出好诗的动机?除了总也还不算穷奢极欲
: 的酒色财气,或是还可以更哀愁、更美丽的自怜自艾,他们还能有什麽不满?没有、没有
: 。於是,曹景宗有了不满,有了强烈的动机,而因缘际会,借酒发挥了出来。
: 我特别欣赏这首诗,因为我也不满,我也有「战意」,我还更想要把当今流行文化
: 之中的一切迷思、妄念都予以摧陷廓清。然而,曹景宗和他的诗,就有我向往的这麽伟大
: 吗?历史记载,他虽勇猛,也只是一个好争功逞能的武人,也没留下其他可观的作品。而
: 我如此解读他,拿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又会不会有过度引申的弊病?而且,最重要的:有
: 用吗?
: 曹景宗这首诗虽震惊了众人,我们读起来,也相当感动,甚至振奋;然而,在当时
: ,他改变谁了吗?
: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座中的一个贵族,一个享受种种既得利益的、主流文
: 化的经营者兼创作者,你会不会因为被这首诗感动,而去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观、处世方式
: 与创作路线?
: 梁朝的那些人没有,到陈朝也没有,到隋朝南征把他们的集团都打倒了,还是没有
: 。直到唐诗大兴,江南才又出现好作品,然而那已是另外一个时代、另外一批人了。
: 前几年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宋岳庭〈Life is a Struggle〉[2],一首真正用生命
: 、痛苦和敏锐写成的绕舌歌。作者得年仅二十三岁,在他死後,网上有人给这首录音品质
: 粗糙的歌曲制作了Flash影片,从而窜红,也让唱片公司签下来发了专辑,还得到2004年
: 金曲奖的最佳作词。然而,这首曾经给我们震撼与感动的歌,有影响了多少流行音乐创作
: 者吗?有让哪位唱绕舌的也写了一首够好的真东西吗?[3]如果没有,为什麽?
: 答曰:动机。
: 曹景宗和宋岳庭在诗体和乐风上都没有革什麽命,他们只是用既有的形式来表露自
: 己的心声,然而就体现了一种卓尔不群的英雄气魄,挑战了那些主流,对抗了那个时代。
: 这样的诗歌,这样的不满,这样的真,这样的「干」──这才是力与美,才是我们会真正
: 为之感动而让它传遍网路的。「何如霍去病」是历史长河中真正的主流诗歌,〈Life is
: a Struggle〉是真正的流行歌曲。
: 为什麽我们想听歌?因为种种不满,因为我们想从中得到纾解或补偿。有不满就有
: 欲望,有欲望就有动机,但有动机却不一定有行动,有行动也不一定有结果,有结果也不
: 一定成功,成功者也未必就能真正达成你的愿望,何况你的动机可能一开始就不是纯粹善
: 美的。所以,有愈发淫佚虚矫的宫体诗和商业歌曲流行,有带着各种丑陋心理的作者存在
: ,造成各种无明妄念,混淆我们的美感与价值观。相形之下,那些纯真而优秀的作品,便
: 显得格外可贵。
: 所以,市场也一直在呼唤纯真,设法塑造纯真、消费纯真。但想也知道,为名利而
: 纯真,这动机就不纯真;为纯真感而纯真,也不是纯真。那到底怎样才能纯真,纯真地写
: 出你想写的、听到你想听的?
: 下一节,我们就来谈,如何认识、处理你的动机──创作和监赏的基本心法。
: 注释:
: [1] 范文澜(1893-1969),中共历史学家。引文出自〈南朝文化的发展〉,《中国通史简
: 编》第二编,我手边的这部书是戒严时期台湾的翻印版。
: [2] 宋岳庭(1980-2002),相关资讯见http://www.my-voice.com.tw/,这里再附上一个
: 〈Life is a Struggle〉MV连结:
: http://myweb.hinet.net/home13/coolthinking/fun13.htm
: [3] M.C. Hotdog也有一首〈Life is a Struggle〉向宋岳庭致敬。歌词片段:「我的生
: 活 放荡 每天 抽∕我的生活 放荡 每天 摸∕我的生活 放荡 像只 狗∕我的生
: 活 放荡 我的生活」
: 习题:
: 一、评论本文的写作动机;本文是否因而有所过与不及?
: 二、对「疑惑」「饥渴」「厌烦」「还想更好」四种不满各举一首歌曲或诗词为例;除了这四种,你能否想到其他「不满」的种类?
: 三、试比较宋岳庭〈Life is a Struggle〉与同时代的华语、英语绕舌歌。
: 四、评论以上三题与这一题的出题动机。
--
毕业季又到了。可不可以…「不要告别」?
http://blog.xuite.net/tooodark/musicstation/11259720
2007/06/03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29.9.250
1F:推 Brien:又天大的确说他是写散文啊 06/19 12:56
2F:→ Brien:而且你并没把他写动机的那段看清楚,有点断章取义 06/19 12:56
3F:推 tooodark:正因为我把他写动机的那段看得很清楚,才说他立论薄弱 06/19 13:36
4F:→ tooodark:动机只是源於「不满」…?? 06/19 13:37
5F:推 Brien:最重要的条件=/=唯一的条件 06/19 15:59
6F:推 tooodark:我知道。但why动机最重要?why动机源於不满?理论何在?ꄠ 06/19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