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atona (敢笑杨过不痴情)
看板comment
标题Re: [评论] 剖析周杰伦〈发如雪〉
时间Mon Dec 19 00:57:42 2005
※ 引述《youtien (卣天)》之铭言:
我先说好 我本身并不具备什麽音乐素养
对流行音乐亦无好感
对新诗也没有什麽认知
只是凭藉自己对文字的一点感觉来阐发而已
: 这阙词走的是「中国风」,从歌名到歌词所呼叫的意象函式库,到处取材自
: 中国古典文学,然则这只是表象而已。先不论风格如何,我认为周杰伦的歌、方
: 文山的词最大的弊病,在「为文造文」,堆砌造作;他们写歌,尤其是第二、第
: 三张以後,多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非出於一己之「真情实感」。他们是从有情
: 调、有诗意的时代、人物与地方汲取素材,然後像装空气罐头那样制造感觉、贩
: 卖感觉。这,是经不起认真的检验的。这是他们给我的感觉,也是我对他们的成
: 见。我甚至认为,这种对古典文学、萧邦或者何人何地的肤浅演绎,是对「真东
: 西」的侮辱。是故,我不仅自己不喜欢他们的歌,站在传承古典文学的立场,我
: 也要坚定地批判他们的做法。
流行音乐本就如此…你还能多要求什麽呢?
周杰伦有意思要以这首歌来传达什麽中国文学的意涵吗?
应该没有吧 那他也无损你传承古典文学的立场罗
又何故如此严正批判呢…:)
: 那麽,这首〈发如雪〉能不能打破我对他们的成见?
: 先问这首歌「要表达什麽」。我听过、看过两遍,似乎就是追忆逝去的爱情
: 、爱人。这很俗套,但俗不俗不要紧,问题是:真有那段爱情、那个爱人吗?歌
: 词的「我」是谁,「你」又是谁?看起来,只是像万用符号一样的泛指。
: 为什麽会有〈发如雪〉这首情歌?它的发端在哪里?如果一首歌是出於真情
: 实感,那必然会有它的缘由和脉络,并且可以让人从词曲中感觉出来。然而这首
: ,我想答案很可能只是「因为要写一首中国风的歌」。
: 方文山自己也承认过,他写词的方式比较匠气,是列出有那种感觉的字词,
: 再找适用的堆砌起来。这一首,我看也不例外。所以,从根本上,这就不是一首
: 「真」的歌曲;不「真」的东西,就很难达到「美」和「善」。如此作词、如此
: 写歌,永远写不出真正一流的作品。
: 以上这些评论,来自我对词曲文本之外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必须要能在作品
: 的内容之中证明,否则也只是虚浮的成见。下面就让我们把歌词逐句看来,看它
: 「表达得好不好」。
以下是您对这首「发如雪」歌词的剖析
但以我粗浅的想法 不是很恰当
何况每个人所想的意象都不同
: 狼牙月 伊人憔悴 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
: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
:
: 拼贴意象,堆出一种苍凉的感觉,然而它是琐碎的。开头「狼牙月」起兴(
: 赋、比、兴的兴),那麽狼牙月怎麽样?常理上,第二句该描绘背景,或来一个
: 动作、状态,给之後的正题铺路。然而,这里不这样写,它第二句就跳到「伊人
: 憔悴」。你画了一个月亮,然後就不管它,另外去画一个憔悴的伊人了。而伊人
: 是怎麽个憔悴法,在哪里憔悴,背景如何,和狼牙月又有什麽关系?歌词可以不
: 明写,可以隐,但是它背後要有一个道理,一个脉络,要让读者看到後面能够连
: 贯起来。
: 「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好吧,看来这是在一个飘着风雪的场景。然而第
: 一行整体来看,月是月,伊人是伊人,我是我,「风雪」也很孤立。这不是一个
: 谐和完整的画面。
: 第二行仍然没有把它完整起来,却又多呼叫了一个意象。「是谁打翻前世柜
: 」,以柜比前世、比时空、比记忆,而用一个「打翻」的动作来「惹」尘埃与是
: 非。这不通。「前世柜」比拟生涩,又看不出有什麽必要;「打翻」和「惹」更
: 连不起来:要惹的话,应该是动作者自己投身进去,或者不小心路过而沾上;而
: 「打翻」是一个主动、故意,意在推倒、破解的动词。或者我们不要讲得那麽细
: ,就问:我们平常讲话有没有这样讲的?以前人写诗词有没有这样写的?没有。
: 那这是创新了。创新可以,但要合理,合乎汉字、汉语的道理。
: 再论这句的语意。「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这是在问什麽?问谁
: ?答案是什麽?和第一行有没有呼应?
: 它是接续「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但是和狼牙月、伊人憔悴的呼应太薄弱
: 。又是月又是人又是风雪又是柜又是尘埃,画面太杂乱了。诗词曲赋,意象如若
: 纷繁,一定要能够有什麽把画面统整起来,才好向读者传达所要表达的东西,否
: 则就是劣作。
以我的看法 他先以狼牙写月之形 表明这是个带有月色的夜景
「伊人憔悴」句 显示有个作者所想念、或所想描绘的人儿 独自憔悴
按照歌词的方向 应是作者所想念的女子(?)憔悴吧
下句「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 并不代表有风有雪
也可暗指词中的「我」嚐尽流离之苦 餐风雨雪之感
所以这里使用了转化的手法 描写一个有着许多历练的「我」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 若前世指的是时空、记忆
那麽此句也不至於到词不达意的地步啊
因为词中的「我」在月夜里 想起了远方憔悴的伊人
拉回近景 说明自己经年带着许多历练
「想念」的意象 就像打翻了柜子一般 许多的记忆倾柜而出
「记忆」、「翻箱倒柜」这种意象已经用到烂了 不明白你为什麽不懂= =
「惹尘埃是非」表明其实词中的「我」早已不愿意再回想起和伊人的往事
但在月夜莫名的想起 所以用「惹」、用问句(「是谁」)来表达不愿却不得已的感觉
总结段落大意:
在月夜,想起憔悴的伊人。在遍历风霜之後,我竟然还想起她。
记忆翻箱倒柜般的倾泻,我不愿想起这段往事,但却莫名的想起。
: 缘字诀 几番轮回 你锁眉 哭红颜唤不回
: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我爱不灭
: 段二开始感叹「缘」字,然而「缘」字有什麽「诀」?这是练武功吗?或曰
: 是「诀别」的诀,但没有人这样写的。此句,不通。
: 「几番轮回」,是什麽经几番轮回?据前句,是缘。好,呼应段一「前世柜
: 」,我们知道,这是一段穿越生死的转世姻缘。那麽,「你」是现世的伊人,还
: 是前世的伊人?「你锁眉 哭红颜唤不回」,又是在何时何地,什麽背景?不知
: 道。意象孤立。
: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我爱不灭」可解,只是感受不到什麽真情实感。
这段基本上同意你的看法
不过我反而觉得「纵然」句无法解释
: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
: 看来这是在讲梁祝之类的故事?化用「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但没化成功
: :「只取一瓢爱了解」,不通。
「化蝶」典故想必以你的国学造诣可以了解到
并不是只有梁祝才可用此典
为了强化「只取一瓢」 只对伊人付出的爱
所以用执着於对方化蝶的虚幻来加强爱的强度
: 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 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 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
:
: 「凄美了离别」,不错,但「纷飞了眼泪」就不通。「我焚香感动了谁」,
: 谁?或者,这是一个质疑自己的行为有什麽用的问句吧。再者,这里怎麽又跑出
: 一枝香了?「邀明月」,什麽月?满月还是狼牙月?狼牙月的话,不至於用「明
: 」来修饰吧。「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前言後语搭得很牵强。「微醺的岁月」
: ,此处,诗眼在「微醺」上,这个词要能总结前面所有的情感。而「微醺」恰当
: 吗?
想到焚香我们很自然的会想到「祈祷」「默祝」「悬想」这些词句
「焚香」说的不一定实指一枝正在燃烧的香
他表达的也许只是当初分别时一种祈祷默祝的感觉
「邀明月」句 如果不用「明」的话 用什麽呢? 残?新?瘦?弯?
配到实际的曲子中 你会发现 都没有「明」来的恰当
由此可知「声情」两者必须互相配合
表现情意、润饰文句之余也要注意到声调的调合
这点我想以您的文学造诣也可以了解的到
若是两人无法厮守 那人生就如同幻梦一般 所以「红尘醉」也可解
红尘犹如大醉一场般的不切实际
你要说「微醺」二字必须总结前面的情感
那麽 当我们提到「酒」的意象 大部份都是因失意而图一醉
所以人生失意都可以酒来着手 是故此处爱情上的失意
如以酒的意象来做结 用的又是「微」字
因为这段与伊人的回忆是痛苦的 是不堪回首的
所以只能浅尝 不适合深沉回味
「微醺」二字不也可解吗?
: Rap:
: (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 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 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 我用无悔 刻永世爱你的碑)
:
:
: 又来一个「碑」。我们都知道这只是借来作比喻,但是词人呼叫出来的名物
: 总要和画面协调,并且不孤立才行。你说这碑或许是立在风雪中的原野?或许,
: 但还是太牵强。
: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
: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啊
: 铜镜映无邪 紮马尾
: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
: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啊
: 铜镜映无邪 紮马尾
: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
: 唱到最後,是回忆童年吗?「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这又是在讲什
: 麽?和前面有什麽关系?到头来,还是很紊乱,含糊,不清楚。
: 或曰:写感觉的作品,不必事事有头有尾交待清楚,可以留下许多想像、猜
: 疑的空间。这是没错,但这有一个先决条件:你的感觉,要有核心,要够精纯。
: 如果核心就是模糊一片,那观者又能读出什麽东西来?纵能,所读出的又是你作
: 者想传达的吗?这歌曲到底是要唱给谁听?如果我们把「商业」的因素撇去,整
: 件作品能不能说得通?
: 时间不够,我马上要出门,就写到这里。总之,我认为这歌词处处有语病,
: 整体又散乱,一片不明不白。这不但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作品,对於我们的文学
: 来说,也有很恶劣的影响--最近在词曲创作版看网友的创作,我就看到许多走
: 中国风的歌词,也有同样的弊病。
: 这是必须要明辨,而予以批判的。然後,我们还应讨论进一步的问题:「那
: 要怎麽写才好?」这方面,我在我个人的乐评与诗歌创作中有探讨过,也会继续
: 讨论。
方文山的词 你就当作是一个MV当中的一连串画面去解释就好
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如何 端看个人怎麽去解读
我只想说你在这篇词评中 对歌词的了解度还不够深刻
有时诗词当中的意象 要是作者没有表达清楚
读者未必不能用自己的心境来印证作品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不就是如此?
看不懂的人说他晦涩难明
但是 在人生中有不得意之事者
看这首诗时 是否便很自然将自我的心境印证上去?
要是以你的标准来论
那麽李商隐无题诗不就也是个狗屁不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道
一篇作品的完成
不在於写就之时,而在於作者阅读咀嚼之後
所以多读几遍 想想其中的意象再来评论
也许会比较有趣些:)
一点感想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22.36.28
※ 编辑: Zatona 来自: 140.122.36.28 (12/19 01:04)
1F:推 guagi:推这篇!很流畅易懂,大家不要一味批评流行音 140.122.36.122 12/19 01:15
2F:→ guagi:乐,流行音乐未必一无可取。 140.122.36.122 12/19 01:16
3F:推 hajiweon:其实我觉得中国古诗也很多这样的... 218.168.195.57 01/18 21:40
4F:→ hajiweon:就是有一句没一句..画面也是用跳的 218.168.195.57 01/18 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