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assbaender (发丝冰达)
看板clmusic
标题Kubelik 。 Mozart
时间Sat Dec 30 00:44:39 2000
库贝利克的莫札特生涯始於慕尼黑时期。1961年,他继约夫姆之後接任巴伐利亚广播
交响乐团(Bavarian RSO)常任指挥的位子。在这之前,游走各地的他,曲目集中在,
因流亡生涯而起的宣扬捷克民族意识,如史麦塔纳,德佛札克,苏克等作曲家作品,
像每个乐友家里大概都有一张的「我的祖国」,「新世界」交响曲,以及当代的作曲
家杨那柴克和马替奴的作品。虽然交响曲「布拉格」也在他早年的演出曲目之中,但
那里头的情感性大於对莫札特作品的理解。
1961年,约夫姆离开慕尼黑往阿姆斯特丹发展,给库贝利克留下BRSO常任指挥的位子
,和支援伍兹堡莫札特音乐节的工作。莫札特在库贝利克的音乐生涯不得不重要起来
,在乐季里他排入越来越多的莫札特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1969年冬季他还排入莫札
特cycle ,并以「安魂曲」做闭幕。直到他1980年以健康因素为由辞去BRSO常任指挥
的位子,可以说在慕尼黑的时光才扩展了他的曲目:从中世纪的Palestrina到布列顿
,从韩德尔到杨那柴克,从海顿到汉兹。
库贝利克对莫札特的理解显然是浪漫主义色彩的。他并不企图以小巧精致的室内乐形
式来重现当年莫札特时代的交响曲特色,而是不避讳现代乐团大编制,由力道、音色
、节拍、速度、空间感、层次感来表现莫札特交响曲中各主题的对照性,并且,不论
是在弦乐各部,弦乐与木管,木管与铜管的份量和音色上,取得极佳的平衡感。
直至1985年为止,库贝利克依旧担任BRSO的客座指挥。就我所知库贝利克与BRSO的莫
札特交响曲40与41有两个演出:一是1980年十月与六月的录音室录音,收在莫札特中
後期交响曲的录音中;另一是1985年五月十日的现场实况录音。我想听过他贝多芬「
合唱」现场版的人,应该都难忘那流畅的第三乐章,和弦乐泛动的美感。1980年的录
音室录音里头,实在有太多精致修饰的元素,这真是个整齐的乐团,弦乐的精美依旧
,各声部层次感鲜明,不论是快的段落,或声部承接、转折的地方,库贝利克将表情
修饰的非常精致,而铜管的音色与弦乐又非常符合,(塞尔的莫札特40虽好,唯独那
铜管太炫了,破坏了做为乐曲整体的一致性)。40号是阴暗中带着喜悦,他采用了较
正常的速度,音符与音符之间便显出难以言喻意味悠长的空间感,於是第一乐章便染
上淡淡的阴沈了;转入第二主题时在表情上做了细微的变化。第四乐章开头弦乐带出
紧张感,进入第二主题时却是那麽平静优美,木管流畅又细致。
41号与40号创作时间只相差两周,在性格上却是那麽不同。生命的尽头,莫札特又回
到C 大调,视野却是那样的光明。库贝利克将速度调的比较正常,因此除了在一开始
的装饰奏相当整齐之外,主题自然而广大的开展,呈现优雅的气度。每次听第四乐章
,都会想到海江田舰长的那幕:「进入molto allegro 时就是你们的死期」「将音量
一秒钟一格转小」,这个乐章的天堂意味是不言可喻的。永难忘怀的,是华尔特与哥
伦比亚交响乐团的演出,华尔特真的将这个乐章变成了大赋格,那种恢弘的气势,比
起一些线条乱七八糟,只知道强调小提琴,声线混浊不堪,连赋格都做不好的演出,
在我心中是难以超越的。库贝利克线条清晰,层次又鲜明,虽然不强调赋格的意味,
却不会让哪一部份争锋斗艳,听那声部的交替起伏是一种享受。
若要说录音室版有什麽缺点,好声音美则美矣,在动感上却略逊一筹。过於沈溺美感
,陷於细节的修饰和华美,使得冲突性和爆发力差了点味,即使该突强记号的地方也
耽於温和的诗情。但是,现场版就不是这麽一回事了。「白热化」是个陈腔套词,用
来形容1985年的现场版却是再适当不过。一开始他就采取较紧凑的速度,乐团在声响
上除了细致外还多了份致密。表情的幅度加大了,可以感觉乐团放的开了,对於情绪
的营造可以刻画的更深。40号不是藉由深远的空间感渲染淡淡哀伤,而是诉诸直观的
表现力。大提琴强劲有力,撑起下降音型的巨柱。末乐章的大赋格,情绪起伏更大了
,格局挥洒的更广了,声部间此起彼落交叠穿插饶富趣味,是个完成度非常高的演出
,即使因为反覆使得这个乐章达十二分钟之久,却一点也不觉得冗长乏味。在他的「
41」中,这大概是最优秀的录音了。平实优秀的演出,真的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啊。
库贝利克於1996年8月11日逝世於瑞士的洛桑。
--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赞曰:因为司马昱老爱迟到,等到他来上朝,天光都已经大亮了!!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twbbs.org)
◆ From: med.mc.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