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riah (贱民)
看板clmusic
标题Re: [心得] 马勒《第八号交响曲》研究
时间Tue Jul 7 20:25:57 2020
根据「王嘉 - 繁星似尘,永诀世间—马勒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所作的补充说明
繁星似尘,永诀世间 —
马勒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
(原文 / 王嘉)
最坚固雄伟的纪念碑却给人一种摇摇欲倾的感觉, 最绚烂耀眼的烟花炮竹弥散着一股衰败
没落的气息。当类似的效果诉诸於艺术审美与创作中时, 没有人— 如果他具备足够责任
心的话 — 敢断言这是高超妙笔还是拙劣败笔, 但我可以保证, 在执法严厉的国家, 如果
大型标志胜建筑物不幸轰然倒塌, 设计师会被拘捕判刑, 如果庆典期间燃烧物污染了清新
的空气, 政府相关组织部门会被投诉, 而如果你恰好听完一场马勒交响曲的音乐会而感到
感慨颇多的话, 那麽你最多也只好翻翻音乐史评文献, 找出一些声东击西的辩解或浮光掠
影的指责来聊以自慰了[注1]。
[注1]
此段是在描叙一种,在艺术审美与创作上的「对比」或「矛盾」的效果。但「矛盾的」的
建物倒塌,或「矛盾的」烟花造成的空气污染,会有相关单位能够处理。而「矛盾的」的
马勒交响曲,是无法随意评论的。
将时光场景定格在1910年的慕尼黑节日大厅, 如果你有幸亲临盛事, 迎面而来的视觉冲击
会让你吃惊不小: 一座制造精良、闪闪发光的巨大管风琴作为舞台背景, 似乎宣告着威廉
二世时代的鼎盛繁荣, 後面台阶最上方是清一色制服着装、天真无邪的童声合唱队, 较低
一层是几百名体态威猛的男声歌唱家, 然後是下面围在两座三角钢琴旁的两个大型女声合
唱队, 正中央则是一个极为庞大、编制奢侈的管弦乐队, 里面还混杂着不少诸如曼陀林、
锺琴、风琴、铃鼓、响板等稀奇乐器, 前方则高高矮矮站着的几位男女独唱演员, 此外舞
台的边缘处还躲藏着个另有用处的小型铜管乐队, 这一切看起来简直就像是场人声与乐器
的博览会。此时倘若你有耐心清点人数, 你或许可以猜出即将上演的曲目标题, 然而当你
好不容易刚刚数到乐队後两排的首席双簧管时, 忽然一个瘦小的男子匆匆大踏步走向指挥
台— 你原以为出现的会是教皇本人— 观众席上的名流显贵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他
就是马勒! 马勒! 那个三重身份的波西米亚人、那个歇斯底里的犹太指挥兼业余作曲家、
那个… … 马勒怒气冲冲地用指挥棒一砸谱台,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注2]。
[注2]
此段在描绘首演舞台情景,虽不确定是否经过考证,但这种文学式的叙述方式相当传神。
瞬间管风琴的和弦像发音不畅的蒸汽机鸣笛般低沉地划破耳膜, 体积庞大的康塔塔[注]在
人声的驱动下开足马力转动车轮, 在听起来有点匆乱无章的乐队伴奏下[注3], 古老的拉
丁语赞歌“万能救世主”(Veni, Creator Spiritus)从欧洲中世纪苍白面孔上焕发出的
红晕中发散成形, 慢慢凝结成一颗气蕴万秀的水晶球体。想像一下这个小小宇宙吧, 它野
心勃勃地扩张到极限, 最後炸裂成无数由断断续续的歌声浮现出的碎片[注4], 大小不一
地拼凑起天堂的幻象, 不同的独立声部和乐器构架起混沌与清晰奇异同时并存的复调织体
,就彷佛作曲家慷慨地递给我们一只昂贵的太空望远镜, 但又吝啬地掌控着凋整焦距伸缩
的权利[注5], 於是每当我们欣喜地观察到一颗颗恒星的优雅轮廓、行星的自转和卫星的
轨迹并像幼童般天真地试图再靠近看得更仔细一点时, 镜头里的画面就会被粗暴地拉远成
为密密麻麻如同烟雾般污浊的大块蟹状星云, 这种相当先进的特技效果对於熟悉巴洛克复
调传统的听觉经验来说是令人吃惊而毫无徵兆的[注6],同时在各声部对位的很多细节也有
种种令人生疑的犹豫性格, 比如在最辉煌高亢的女高音歌唱下往往悄然暗动一小段如毒蛇
般阴暗的铜管旋律[注7], 有时紧张痉挛的弦乐迂回上方会小鹿般跳跃起清新感人的童声
合唱[注8], 如此坚定又如此软弱,如此渴望却又如此绝望[注9], 就像某个疲惫的局外之
人将渺小身影倚靠在上帝缓缓打开的荣光之门边缘, 幸福早已近在咫尺, 伸出手指既可触
摸, 却仍在内心反复洁问自己: 生存还是毁灭[注10]?
[注3]
清唱剧 "Cantata"。因「康塔塔」是老式翻译,显示此篇文章可能已有一段年代,或作者
本身是一定年纪之人。
[注4]
「匆乱无章」可能是指开头的拍号反覆变化,或者是因编制庞大声部众多,在急促的管弦
乐伴奏配合人声下,使听者产生一种混乱不明、无所适从之感。
[注5]
「碎片」应是在形容声部众多。
[注6]
因为「混沌」与「清晰」是对立的,而给予天文望远镜,却又吝啬的不给调整焦距,是很
刻意、很突兀的。此处应是作者想表达一种内在的矛盾冲突情感。
[注7]
也可以说,就是本身音乐监赏能力不足,只能听一些简单的,变化较少,较有规则可掌握
的旋律。例如巴洛克或古典时期为主的一些简单音乐小品。
[注8]
这段「女高音歌唱下往往悄然暗动一小段如毒蛇般阴暗的铜管旋律」有问题。到底「女高
音」指的是独唱者,还是合唱团声部,作者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法。且整部作品也找不出
有哪一段铜管演奏,是能表现出如作者描述的「毒蛇般阴暗」之感。
[注9]
严格说来在马勒第八中 能够听到较完整的童声唱段,只在第二部的第 402 - 418 小节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848、613 - 634 小节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168 和第 1141 - 1208 小节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057。在第一部中多是穿插单句。所以此处根据作者
所述的「紧张痉挛的弦乐迂回」,指的可能是第一部发展部中,几个较为突出的穿插童声
的乐句。如 14:31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871 15:26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926 16:21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981
16:40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1000
[注10]
此段大多在做一种矛盾与冲突的对比叙述。如:「辉煌高亢」对比「毒蛇阴暗」、「紧张
痉挛的弦乐」对比「亲新感人的童声」、「坚定」对「软弱」、「渴望」对「绝望」 、
「渺小身影」对「荣光之门」、「生存」对「毁灭」。
但是阿尔玛登场了! 随着那个端庄秀美的倩影浮现眼前, 马勒孤独的创作之笔便难以捉摸
地从宗教的升天之旅转向对世俗人性情感秘境的探索, 事实上这部充满宗教与世俗人性矛
盾的交响曲正是他为自己心爱的妻子而创作[注11]。在此莱布尼茨的唯心神学宣言变成了
歌德对永恒女性的追求和歌颂, 本来就已脆弱的众星象纬平衡在“浮士德”结尾处的神秘
诗句的喃喃细语中更加摇摇晃晃[注12], 在炙热中冷却下去, 又在寂寥中嘈杂起来[注
13], 迎接着最後群情激昂时刻的来临。观众席上的巴伐利亚摄政王激动的直搓手掌, 而
齐格弗里德·瓦格纳却礼貌地摇晃着头表示对此难以理解, 勳伯格和他的弟子则坐在角落
里微笑瞪着舞台上下逐渐陷入痴醉的人群, 而远离舞台的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严肃地冷眼
观望着动作夸张的指挥家, 对此人能否胜任自己即将举办的协奏曲音乐会而暗自担忧[注
14]。
[注11]
是说阿尔玛可能影响了这首交响曲的原本创作宗旨,也因此作是马勒作品中罕见有题献者
的。此举亦造成後世各家研究说法众说纷纭,直至目前都尚无定论。
[注12]
或许是说,莱布尼茨的唯心神学宣言与歌德《浮士德》所要传达的观点互有冲突。而「喃
喃细语」指的应该是,第 1449 小节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647 开头男低
音声部相当低沉的合唱。
[注13]
此处「炙热」对比「冷却」, 「寂寥」对比「嘈杂」,又见作者一贯的冲突对立式叙述手
法。
[注14]
此处描述应该是参考相关史料,或有部分是作者个人想像。
他们不知道, 四年後在欧洲的土地上将有千百万人奔赴战场、战斗、死亡, 几个国家将被
肢解, 几个皇室将被推翻, 革命将爆发, 高山将倾倒, 但他们或许可以隐约预感到, 在这
个金碧辉煌的剧场里,在帝国徽章上老鹰翅膀的英姿舞动下, 一个伟大时代已经在挥手告
别,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敏感灵魂已经把前瞻的头颅永远转向遥远的过去, 银色竖琴的琶音
在夜色的掩护下流动起来, 宽广的圆号在远方森林里悠绵地呜呜吹响, 那些模样古怪可笑
的精灵、鬼魂和动物玩偶在轻轻召唤下从古代的城堡、教堂和不知名的小街巷里跑出来,
怀着登天的梦想在远处虔诚而羡慕地望着那个理想主义者, 而他的灵魂即使在脱离开血肉
之躯的时候也难免要向尘世投去悲伤的一瞥。甚至不妨让我们为他洒一滴眼泪吧! 但是别
感动太久[注15]。
[注15]
「理想主义者」可能是指马勒。而「他们」指的则是当时参与首演的这些王公贵族、上流
社会和艺文界菁英阶层等等。整段或许是想表达,马勒的第八号交响曲或其代表的艺术形
式,象徵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始。但实在看不出跟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联系,
毕竟马勒从来不是和平主义,也从未宣扬过类似反战的言论,或像个慈善家似的,表现一
下那种悲天悯人、关怀弱势的胸怀。尽管在第八号中,确实是有表达类似和平、仁爱的思
想,但从作曲家生平作为却是看不出来的。至於最後结尾说什麽不要「感动太久」的,就
确实有点令人费解了。
[结论]
整篇文章不同於一般的作品简介,仔细读来其实没有什麽重点。看起来比较像是,以马勒
第八号首演为背景而创作的一篇散文。然後导入一些类似尼采式的「哲学文学」语法,和
一种刻意制造的、反覆使用的对立冲突所产生的矛盾情感叙述。如此难免会让读者有种故
弄玄虚,小题大作和假装高深莫测之感。
若从原出处来看,此篇最早发表在唱片杂志上就更令人诧异。很多地方写的也不清不楚、
没头没尾,就一般的唱片收藏爱好者来说,根本很难理解,也可能因此不会去详细阅读。
且让人不禁怀疑作者在写作本篇时,是否对本曲尚不熟悉,仅参考过相关文献纪录而已。
当然或许爱乐人中,少部分想法极端、性格刁钻、容易偏激的一群,会认为这种文章根本
就一堆鬼打墙「哲学废话」组合,乱七八糟、莫名其妙。但其实往好的一面看也并非一无
可取,毕竟作者也是有一定程度写作功力,文笔流畅、生动传神。在相关选择不多,又有
完整注解的情况下,勉强看看应该也还可以。
网志版:
http://blog.udn.com/pariahfool/141974727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220.129.226.108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clmusic/M.1594124761.A.D91.html
1F:推 OverInfinity: 帮你补充一下Cantata目前台湾习较习惯翻清唱套曲, 07/13 12:19
2F:→ OverInfinity: Cantata本身并无太多戏剧成分 07/13 12:19
3F:→ pariah: 谢谢 感谢知识分享 07/15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