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rkby (Mansfield Park)
看板clmusic
标题Re: 寒怆中的新意 ~ 律夫肯的巴哈清唱剧
时间Wed Jun 19 12:32:36 2002
※ 引述《wenthome (槛外人)》之铭言:
: ※ [本文转录自 Philharmonic 看板]
: 作者: wenthome (槛外人) 看板: Philharmonic
: 标题: 寒怆中的新意 ~ 律夫肯的巴哈清唱剧
: 时间: Wed Jun 19 00:25:36 2002
: Rifkin: Bach cantatas BWV 147, 80, 140, 8, 51 & 78
: 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版本的巴哈清唱剧,
: 但律夫肯的演出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 与一般演出不同的,
: 律夫肯版的合唱团完全是由独唱者担任,
: 也就是一人一部。
: 律夫肯将合唱团以一人一部的方式呈现,
: 无论是否经过考据,
: 从当时的演奏风尚,
: 我想这种作法都是可以接受的。
主张一声部一人编制的学者或音乐家们 如Rifkin Parrot McCreesh等
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1730/8/23巴哈写给市议会对来比锡教堂音乐的看法
里面写道:
若希望合唱团能演出好的合唱音乐 歌者便须分为独唱者及合唱团两部
独唱者通常需要四名 若要搭配两个合唱团 独唱者须增加至八名
合唱团成员至少有八人 两人为一声部......
目前圣汤玛斯教堂有学生55人 分为四个合唱团
分别在四个教堂献唱 演奏乐器 或演唱经文歌......
他们认为 根据这样的编制 平常例行的清唱剧演出
可能一声部只有一人演唱 独唱者兼合唱则是当代习惯的做法
在特殊节庆时 会有repieno group增加合唱编制达每声部两到三人
这样的诠释方式 出现在Rifkin的清唱剧及B小调弥撒录音
Parrot的约翰受难曲 B小调弥撒 复活节神剧及清唱剧录音
McCreesh的复活节神剧及Magnificat录音
但Rifkin及McCreesh不使用repieno group 所以听起来更单薄
一般反对者的反对理由是:
即使根据这封陈情书 一声部一人的编制仍比巴哈所描述的还小
再加上巴哈的这封信是对当时得资源不足进行抱怨
有的人更主观大胆的臆测: 巴哈一定比较希望使用大编制
不过最近支持一声部一人编制的音乐家们
强调这样的编制所能带来的与以往诠释不同的声部平衡感(Balance)
各声部间的Balance及声乐与器乐间的Balance
而McCreesh最近在录制一声部一人编制的马太受难曲
在DG讨论版上引起不少争议
我的感想 一般传统的演出 使得巴哈变得很重
常常造成复音各声部的不清晰
Period performance在音色 速度 勾勒乐句上带来了不同的面貌
也把传统上会表达得很沉重的部分 表达成较轻的忧郁 比较适合我的喜好
而一声部一人的编制在慎选声乐家及使用repieno group的情况下效果也不错
但在唱者声音过於突出 有太多抖音及各声乐家音量不均衡的情况下
原本试图达到的效果便完全达不到
反而变得更糟糕 如McCreesh的Magnificat录音
而且在巴哈当时 真正使用的是男童
而非女声乐家或假声男高音来唱treble及alto
这点只有哈农库特嚐试过
: 这点在 BWV 51 这首为女高音与合唱团写的清唱剧中特别明显,
: 因为律夫肯在这首作品的合唱部分,
: 只由女高音一人演唱,
: 也就是说,女高音一个人唱完全曲。
: 这不但超时工作,
: 还要想办法唱出Aria跟Chorus的不同点。
: 对听众而言,
: 如果不对歌词,
: 我也只能隐约地从某一段比较花俏,
: 去判断它究竟是Aria还是Chorus。
不过BWV51本来就是一首女高音的solo cantata
即使Choral也只由女高音一人演唱
在当时或现代都是这样演出的
1958年Karl Richter的版本有Maria Stader的演唱
比起Rifkin版的Baird有血有肉多了
真的可以感受到狂喜的情绪
: 无论如何,
: 这是一个也许不是最好,
: 但绝对很有新意的版本。
: 不过听起来,还是太寒怆了点。
--
My harp is turned to mourning
and my organ shall speak with the voice of them that weep.
Spare me, O Lord, for my days are truly as nothing
-- Job 30:31 & 7:16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61.216.50.126
※ 编辑: kirkby 来自: 61.216.50.126 (06/19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