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arDog (泥娃娃)
看板book
标题[心得] 打造第二大脑
时间Wed Apr 24 00:29:20 2024
【书名】:打造第二大脑
【作者】:提亚戈.佛特
【译者】:陈文和
【出版】:商业周刊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v8w4zqz07rp01wte4u83iqz/platforms
所谓的第二大脑就是电子资料库,
我们的大脑擅长的是思考与创造,而不是记忆,
因此我们用第二大脑来储存资讯,并且用系统化的方式整理这些资讯,
有了第二大脑,就可以让我们工作与创造的过程更加容易顺利。
作者提出CODE四个步骤来建立数位大脑,
分别是获取(Capture)、组织(Organize)、萃取(Distill)、表达(Express)。
获取(Capture)
建立第二大脑的第一步当然是收集资讯,但是收集资讯绝非越多越好,
当我们使用数位笔记软体时,常常会落入一个陷阱:
反正储存很容易,结果就储存太多,让接下来的步骤困难重重,
我们该怎麽筛检需要收集的资讯,,作者提出了四个很实用的原则:
一:这个资讯是否对我有启发? 启发来自新的观点,或是它们能刺激我们思考。
二:这个资讯是否未来派得上用场?通常是专业类别,
以我自己为例,当我看到有趣的科技潮流或是新技术,
我就会顺手记录下来,先留个印象,哪一天有需要的时候再深入研究。
三:这个资讯是否跟我有关? 这个部份是我们最常忽略的,
例如自己的想法,一些反思或者回忆,
这些念头只存在在自己大脑里,它们一闪而过,
如果我们没有即时记录下来,它们就过去了,但这些资讯很可能都意义重大。
举例来说,找工作时,都应该好好记录下来每次面试经验,
被问了哪些问题,哪些回答得好,哪些回答不好,这对下次面试都是很有用的资讯。
四:这个资讯是否令我意想不到,这是收集资讯时常见的误区,
因为我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寻找跟我们认知一致的事实,
看到与自己相同立场的文章会特别有共鸣,觉得文章资讯满满,看完收获良多,
然而事实上文章里面所提及的可能都是我早就知道的事实,
我们不需要用第二大脑来记录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
我们要留下来的是可以挑战我们认知的观点。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方法来帮我们判断哪些资讯值得保存,称为「十二道最爱的难题」,
试着想看看哪些问题是你始终感兴趣的,
它们可以是些宏大的问题,例如「民主应该如何对抗极权?」,
或是很实际的问题「如何保持健康?」,
不必在意是否有十二个问题,数目并不重要,
重点是去思考你对哪些议题感兴趣,
这些问题就像是北极星,指引我们的学习方向。
萃取(Distill)
当我们收集完资讯,为什麽还要更进一步萃取资讯呢?
作者这麽形容:请把未来的你想像成一位要求非常严格、极度忙碌又很不耐烦的顾客,
而我们想把笔记「推销」给未来的自己,
如果未来的你不买帐,那麽现在的你花时间做的笔记价值就荡然无存了。
因此我们需要萃取出笔记的关键要点,
作者提出了「渐进式摘要」,
第一层: 不要储存整份资讯,只节录下有兴趣的内容,
因为会存下原始出处,如果日後真的需要知道多余细节,再回头去找即可。
第二层,用粗体标出重点资讯,这样一来,
未来的你阅读这份笔记,就可以一目了然的抓到重点。
第三层:用自己的话写出摘要,相较於单纯阅读,
自己产生文字写下的资讯更容易记住也记得更久。
「渐进式摘要」不是在帮助我们记得更多资讯,
而是在帮助我们去芜存菁,
每一层笔记的标注的重点应该都只有上一层的10-20%,
举例来讲,假设第一层节录的内容有1000字,
第二层粗体标出的重点不应该超过200字。
萃取的能力需要练习,我们可以试着把萃取过重点的笔记摆个几周,
等到你忘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回头看看你的笔记与你萃取过的重点,
看看是否能在一分钟内理解笔记的内容。
因为标记的重点可能随着使用目的而不同,
所以我们不需要一口气就做好三层的萃取,
需要的时候再做即可。
表达(Express)
建立资料库的最後一个步骤是产出,
要真正的拥有某个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应用这个知识,创造出一些新东西,
每次产出都是一次机会把第二大脑收集的各种资讯连结起来,
产出成果又会再做为新的资讯,回馈到第二大脑中。
其实不止最後成品是有用的产出,很多中间产物,它们也都是一种产出,
例如未被采用的点子,一些没有走到最後的半成品,别人的回馈意见,
它们都可能是下一次产出的材料,
我们应该好好保留下来,如此一来,我们下次在产出的时候,
就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某些基础上继续发展。
作者对此提出了一个做法,他称为「海明威桥」,
作家海明威有个写作策略,他会把很多没有完整情节的小说灵感记录下来,
在还没串连起来之前,它们就像一个一个的小岛,
然而如果我们在岛与岛中间架起来了桥,这些零碎的片段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们的中间产物也像是一个一个小岛,过去我们只会把它们视为失败品丢弃,
但现在我们可以将它们保留在第二大脑里,
要做的只是多加上「接下来该做的事」的想法,包括:
(1) 现在当前的状态:我碰到了什麽挑战,有什麽还未解决的问题 ,
(2) 现在工作的细节:例如我已做过哪些尝试但失败了,
碰到哪些陷阱或者需要注意的事项
(3) 对後续步骤的构想:我打算怎麽进行下一步,下个阶段想要达成什麽目标。
因为记录下这些接续步骤,我们就可以安心的把这些中间产物放进第二大脑里,
等到我们有进一步想法,想到该怎麽突破问题时,就可以再拿出来继续进行。
作者提出一个很有启发的观点,做为一个专业工作者,
与其去想我完成了多少工作,多少专案,
不如想想我累积了多少以後可以继续使用的知识资产,
举例来讲,一个 PM,可以把每次专案管理视为一次工作,产出就是完成专案,
或者我可以在这过程中,持续产出,
例如整理一套专案管理的流程架购,记录客户的回馈意见,
进行专案时碰到的难关与解决方案,该领域的参考资料等等,
这麽一来就是累积了一连串有用的知识资产。
当我们累积足够的知识资产,以後每次产出都会像是堆乐高一样,
我们有各式个样的零件,可以随心所欲的组合出新的东西。
感想
这本书介绍了CODE,它不只是建立电子资料库的方法,
它也是一套创作的工作程流,
一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发散的参考各种可能性,纳入各种选项,
这就是获取(Capture)与组织(Organize)步骤所做的事,
但如果一味发散,我们将一事无成,所以就要开始收敛,
我们用萃取(Distill)步骤来去芜存菁,
最後用表达(Express) 这步骤来创建新事物。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36.62.219.225 (美国)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book/M.1713889763.A.FE2.html
1F:推 GameTheory9: 谢谢分享,很实用 04/24 01:04
2F:推 doris1016: 推 04/24 11:20
3F:推 cbe: 谢谢分享 04/24 19:38
4F:推 samohtq: 超棒的分享,非常感谢 04/25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