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cjjen (银河的戏法)
看板book
标题[心得] 两相对应的经典、一样裨益的成年
时间Fri Nov 4 01:30:06 2005
coming-of-age 一般翻成「成年」,或者照字面上来看是「到了年
纪」的意思。但是什麽时候算「到了年纪」并没有一定的准则。日
本人的「成人日」是满二十岁的庆祝典礼,犹太人的成年礼
(B'nai Mitzvah) 女孩子只有十二岁,男孩子是十三岁。日常经验
里,有的人国中阶段思想就开始成熟了,有的人就算大学毕业还无
法独立思考。所谓 coming-of-age的小说大体上是针对国中、高中
到大学思想启蒙阶段的青少年读者。这种主旨的书很少成为经典之
作是因为作品不得不在成熟思想与萌芽读者之间走钢索,不是成人
嫌它太过幼稚 (childish) 就是年轻人觉得太过说教 (didactic),
很难保持平衡。也因此下面介绍的两本跨越年龄与时空成为二十世
纪经典的英文小说特别值得一读:
To Kill A Mockingbird (梅岗城故事) by Harper Lee (1960)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麦田捕手) by J. D. Salinger (1951)
梅岗城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郡的一个
叫 Maycomb 的小城。故事里第一人称女主角 Jean Louise Finch
(小名 Scout) 才刚上小学,但是非常喜欢阅读也很懂事,她和年长
四岁的哥哥 Jeremy (Jem) 、爸爸 Atticus 加上黑人管家 Calpunia
住在一起,每年夏天还有一位同龄远房亲戚 Dill来过暑假,几个小
孩过着消遥自在的童年生活。Scout 早熟、好强的性格与正义感早在
上小学的第一天和级任老师起争执就显露无遗。将近五十岁的
Atticus 是一位生活单纯、爱好阅读的律师,他在小孩眼中是一位
讲理守信、认真低调的父亲。作者描写从小孩眼中看到的南方小城
生活以及寻求刺激的活动,渐渐过渡到轰动小城的大事。原来 Atticus
受法官指派替一位被控强暴白人女性的黑人Tom Robinson义务辩护,
虽然只是尽一份责任,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件事情变得非比寻
常,平静的梅岗城里气氛渐渐紧张,邻居开始对 Atticus嗤之以鼻,
亲戚也说他毁了家声 (He's ruinin' the family.),连带 Jem 和
Scout 兄妹在学校里都受到同学揶揄说他们的爸爸是「亲黑鬼的人」
(nigger lover)。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Atticus相信「每一个律师
一生中至少会碰到一件影响自己的案件」(every lawyer gets at
least one case in his lifetime that affect him personally.),
他请小兄妹两人相信他,不要理会别人的挑衅,他会尽一切的力量
来证明自己的所做所为是正确的。
这件案子到了开庭审理的时候,Atticus 抽丝剥茧,强力反驳原告的
证词并且说明 Tom 不可能犯案的原因,两兄妹在楼上旁听辩论过程
,心想爸爸一定会打赢官司,最後的结果却令人失望,陪审团依然判
决被告有罪,Tom只好还押等待上诉。虽然如此,公道自在人心,被
害少女的父亲在小镇上其实颜面尽失,竟然恼羞成怒,想要对承审法
官Taylor 以及 Atticus 私下报复,最後出现了出人意外的结局。
Harper Lee 惟一发表的这本着作,立刻受到美国地区读者的好评,
新书发行第二年就得到普立兹奖,到现在已经销售超过一千五百万册
。最近我在《今日美国报》(USA Today) 每周四的书籍销售前五十名
排行榜中还看到它列名其中,也是惟一一本 1960 年代出版却能入榜
的畅销书。美国读者如此喜爱这本小说显然有社会心理的因素,十九
世纪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後,黑奴虽然获得自由,但是南方各州的黑
人在经济政治社会上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地位与权利。小说中根深蒂固
的观念与社会习惯阻挠了黑人的真正解放,对美国宪法尊重并保障个
人平等权利的精神也是一种讽刺,很多有良知与正义感的人都觉得这
是不公平的现象,默默为争取黑人的权利而努力,Atticus 正是这些
人的象徵。透过小孩的认知,作者不愠不火地叙述不公正的社会背景
与条件,在微弱但连续的呼声与行动下,一直到 1960 年代後半新的
民权运动开始才又将宪法的理想进一步落实,小说中的法律案件是个
小脚步 (baby step) 也是时代的缩影,满足了读者的历史正义感。
不仅如此,就创作技巧而言,《梅岗城故事》是一本兼顾各项情节、
平衡发展的作品。受到同名电影的影响,读者起先会以为这是一个官
司缠讼的故事,实际上法庭对峙并没有占据太多篇幅,主要还透过
Scout 来叙述邻里家常、学校教育、成人争战、孩童世界,同时融入
社会背景与改革困境,穿插比较深刻的见解,最後再巧妙地以戏剧化
的事件收场,作者的故事结构、关怀弱势、掌握人性的技巧,颇有
John Steinbeck《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 的特色。
《梅岗城故事》里的两兄妹算是知书达礼有正义感的小孩,尽管有自
己的主张,毕竟是典型温馨中产家庭教养出的正常小孩。如果要论真
正青春时期什麽都不看在眼里,凭着叛逆加忧郁的性格打动美国青少
年内心的代表人物却非《麦田捕手》里的 Holden Caulfield 莫属。
故事一开始,满嘴俚语粗话的主角就因为当掉四科成绩太逊刚被学校
(Pencey Prep) 退学。这已经是他第四个被退学的学校,他回到宿舍
打包准备回家过圣诞节,预计马上要被痛骂一顿不打算太早回到家,
只好在离开宿舍以後住到纽约市区里的一个小旅馆,每天想着怎麽约
朋友见面打发时间。就在这几天中间,他天马行空叙述自己的心思意
念,有时直接了当、有时放在心里,乍看之下是满腹牢骚、怪诞疏离
、不知好歹又自以为是,实则暗含很多细腻的想法与早熟的观念。
从头到尾,小说都是由这个叛逆、不成熟但时有个人见解的主角独撑
大局。由於故事情节单纯、人物简单,基本上就是一场个人秀。在一
般人眼中失败到不行、动不动满嘴粗话的主角同时也是一个喜爱阅读
、想法独特的青少年。Holden的失败与莽撞,使他表面上看来不足取
法,为什麽会得到青少年的认同?而单纯的故事与时空推移起初也令
人怀疑这本小说到底会有什麽样的深度,为什麽能够跻身经典之林?
不过读到一半以後,读者渐渐比较能够领略到作者的哲学结合半成熟
主角的特殊魅力。本来热爱读书思考的年轻人可能多少都有疏离社会
或人群的倾向,因为现存的框架硬要套在他们脖子上,他们常常无法
接受社会认为合理的安排。不只是年轻人,饱读诗书的成年人也有这
种倾向,总是觉得自己与表象世界格格不入。一个还没有被编入社会
生产组织的年轻人,不需要马上面对谋生的现实,他们的情感往往是
质朴 (pristine) 且原始 (primitive)的,对虚伪、规章、礼节抱持
轻蔑怀疑的态度。但是并不是说这样的年轻人就一定只是在破坏、虚
无、对抗中间打转,社会的更新、思想的跃进依靠的也正是这样点燃
的火种,他们透视事物的能力经常比因循旧习的成年人还要敏锐。
出生於 1919 年的 Salinger 是擅长思考但也相当抽离社会人群的独
居作家,可以说他透过 Holden 来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意念,其中有些
是生活的经验:
Some people you shouldn't kid, even if they deserve it.
People always clap for the wrong things.
A woman's body is like a violin and all, and that it takes a
terrific musician to play it right.
The thing is, it's really hard to be roommate with people if
your suitcases are much better than theirs.
It's not too bad when the sun's out, but the sun only comes
out when it feels like coming out.
有些是引用前人的隽语:
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n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 (from Wilhelm Stekel)
有些是矛盾中带着智慧:
I mean he was very intelligent and all, but you could tell
he didn't have too much brains.
I don't mean he was a bad guy, he wasn't. But you don't have
to be a bad guy to depress somebody - you can be a good guy
and do it.
此外,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主角的教育哲学:
她多半是自学,你没办法真正教人怎麽跳舞
(She learned it mostly by herself, you can't teach somebody
how to really dance.)
对小孩要这样,如果他们要抓金戒指,你必须顺其自然,保持沉默。
如果他们跌跤就跌跤,但是多说任何话都无益。
(The thing with kids is, if they want to grab for the gold
ring, you have to let them do it, and not say anything. If
they fall off, they fall off, but it's bad to say anything
to them.)
如果他至少有一点兴趣,对某件事物兴奋不已,你应该靠边站。
(You are supposed to leave somebody alone if he's at least
being interesting and he's getting all excited about something.)
无论读者是不是同意 Holden/Salinger的教育哲学 (可以想见,很多
亚洲的师长父母不能认同),《麦田捕手》这个故事提供一个极端的
视角来衡量孩童教育的问题。像 William Golding 的《苍蝇王》一样
,这本小说起先并不受好评,又由於口语粗俗 (几乎每一页都有"马的
/该死"(damn it) 这个词)、思想偏激,一度是图书馆或学校内的禁书。
但是美国的高中大学生非常喜欢 Holden 的风格,使得成年读者不得
不回过头来慢慢咀嚼。现在美国的高中校园里几乎可以说是人手一册
,这中间的变化说明我们不能小看青少年的判断力,也提醒一个社会
藉保护未成年读者之名对思想的禁锢经常没有必要,好比起先人人畏
惧病菌,後来才发现有时必须要让病菌进到身体里才能够真正免疫。
摆在一起来比较,可以看出这两本小说对应互补的地方。Scout 象徵
正统好学家庭出身的小孩,父亲的偶像地位带领她慢慢从孩童的纯真
过渡到成人的复杂。 尽管她上小学的第一天就和老师起了冲突,
Atticus 耐心教导她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冲突的原因,间接也点
出「无论社会多麽不公正,还是要用渐进讲理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
种相对保守的哲学;青少年阶段的 Holden 则是看不惯成人世界的虚
伪,毫不掩饰愤怒的学生。他把退学当作家常便饭,是个典型的激进
青年。不管保守还是激进,联结她们的是喜爱阅读的习惯与挑战权威
的勇气。Holden 的理想终身伴侣是一个既聋又哑的人,生活的一切
都用写的方式来沟通,如果有了小孩,「我们可以给小孩买很多很多
的书,自己教他们读书、写作」(We could buy them a lot of books
and teach them how to read and write by ourselves.) 。Scout
也说:「直到害怕失去阅读机会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我爱阅读。一个
人不会说他爱呼吸。」(Until I feared I would lose it, I never
love to read. One does not love breathing.)。归根究底,作家
点出他们的最爱还是在阅读,阅读让每一个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力,深
刻理解外在的世界,探触自己的内心,提升对抽象概念 (美感、正义
、历史、思想、自由…) 的感受,也是一切思考创作的根源。
不只是年轻人,这两部作品对成人也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教改纷纷
扰扰的今天,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社会
的改革动力是过头还是不足?年轻的一代要何去何从?阅读这两本书
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例如:Atticut 准许小孩使用空气枪,但是要他
们记住:射杀模仿鸟是犯罪行为 (remember it's a sin to kill a
mockingbird),大人会联想到在生活中培养小孩「正义」的观念,至
少不要伤害无辜;Holden 的心愿是要当一个守护人 (catcher),防止
在大片麦田嬉戏的小孩不小心坠落到悬崖下,父母及师长也应该有比
较宽广与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导引青少年独立思考、帮助青少年建立
自信,让他们尽情发挥所长,从知识、艺术、运动各种层面去丰富自
己的生命,而不只是在电视机前、南阳街或者屏鹅公路上面挥霍青春
时光从而延误「到了年纪」的时机。
--
Literature is the one place in every society where,
within the secrecy of our own heads, we can hear
voices talking about everything in every possible way.
-- Salman Rushdie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1.156.213.123
※ 编辑: ycjjen 来自: 141.156.183.105 (11/05 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