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cjjen (银河的戏法)
看板book
标题Re: [心得] 《失物招领处》
时间Mon Sep 5 12:03:39 2005
※ 引述《overlapping (keroro)》之铭言:
: 亨利是一位富裕家庭出身的二十四岁青年,虽然出身优裕,却
: 没有浮夸的纨裤子弟习气,因为他大可轻易地透过关系谋求到
: 更好的职位,却自愿请调到较无前途的失物招领处,可以说是
: 一位非常特别的男孩,看似轻浮,却有一颗纯净的心灵,自愿
: 请调到失物招领处的他只为了工作愉快,而不为其他世俗成就
: ,他自述:「在失物招领处得到的快乐,是藉由帮助他人寻找
: 失物,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自己的成就」,这份心意实在非常
: 难得;也因为他的人格特质,逐渐地於失物招领处得到大家的
: 认同,其实该处原先只有主管哈姆斯,略长他几岁的女职员宝
: 菈,年老的布斯曼,故事其实非常的平实,如同我们的日常生活
: 一般,这也是这本小说的特色,在日常生活的脉络里,隐喻着某
: 些深刻的内涵。
: 就在某次偶然境遇下,亨利结识了一位来自俄罗斯巴什克尔的年
: 轻数学博士-拉古廷,在这个地方,作者似乎勾勒出小说当中最
: 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德国人民对於移民、他者的心态,或许也
: 可以延伸到白人对於遥远东方的态度,其实在现实的现代德国社
: 会之中,移民问题是他们非常头痛的社会议题,因为二战的历史
: 因素,德国有非常多来自土耳其以及东方的移民,造成他们很大
: 的困扰,如就业、补助、犯罪等难题,使得政府、社会有着极大
: 的负担,也因此,在德国,政治光谱的极右派,向来存着民族主
: 义的声浪,且一直居高不下,这些存有种族优越,对於移民的莫名
: 仇恨的族群,在书中具体化身为一群德国式的飙车族,仇视外来
: 者,不仅是一些具体的仇视行为,在一般民众身上,也存在着若有
: 似无的歧视,使得来自中亚草原的年轻人拉古廷中断在德国的研
: 究生活,最後伤心欲绝,尔後不告而别。
书名:《失物招领处》
作者:齐格飞‧蓝茨 (Siegfried Lenz)
译者:郑纳无
出版: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2005 年 9 月 1 日
《失物招领处》是一本平淡中带着嘲讽,轻松里含有寓意的小说。
对於不想要被文字恫吓的青年学生、开始接触小说不愿意负担太重
或纯粹只是要享受故事乐趣的人来说,作者虚构了一个容易理解的
世界。它有一个让人好奇的书名,一个讨喜有趣的主角,好几段自
然发展的情节,合起来编成令人回味的阅读经验。纯粹就写作技巧
而言,这本小说的特色是生活对话多、深奥旁白少,故事时间顺序
与空间推移都很平顺,人物的出现与刻划自然亲切,你可以在睡觉
以前、在咖啡桌旁、在海边、在飞机上、在捷运车上随兴阅读,更
可以和同学好友家人共同讨论其中的人物与情节。远流的「绿蠹鱼
编选小组」花了相当多心思在这本书上,虽然我不谙原文,但是译
文流畅,南方朔写的导读也有助於读者进一步享受阅读的乐趣。
但是对比较苛求或阅读小说到中毒的人来说,蓝茨的简易上手就变
成作品的缺点。如果你期待德国当代第一流的作家会给你带来新的
震撼与启发,如果你好奇这本新作会不会超越作者1968年的成名作
《德文课》 (The German Lesson,Deutschstunde),或者你有兴趣
拿来和其他语文的作家做一个综合比较,那麽这本简易温馨的小说
就可能会让你降低标准。
依据不同的需求与素养,同样一本小说,读者的感受可能截然不同
,我个人的偏见大致如下:
从开始在「失物招领处」工作开始,主角亨利的周围就发生很多小
故事,他和同事宝菈的似有似无的恋情,老手同事布斯曼和老父之
间的感情,至於失物与主人的故事更有很多不一样的线索;除了亨
利与拉古廷博士的因失物而巧遇以外,这些遭遇有一个共同的特色
就是「点到为止」。有一次亨利硬要和宝菈观看一出由宝菈先生配
音的电影,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叙述电影里的故事,结果却是不了
了之。布斯曼的老父高龄九十,有时出门就忘了回家,跑到外
面找人聊天,等到亨利和布斯曼把他找回来,他还是对亨利述说
当年勇,作者这一整段 (15) 都在写年纪大的人失忆的徵状,有些
读者或许觉得很温馨,我觉得这段插曲不是很成熟。又有一次,
宝菈在车站当场捡到一个等火车的人遗留的皮箱,她把箱子还给那
个已经上车的人,没想到火车一开,竟然行李箱被丢出来,宝菈只
好拿回到「失物招领处」整理,进而导出下面这段对话:亨利说
「那家伙想抛弃什麽,一定是这样…」宝菈说「也许…就真正意义
来说,没有所谓新的开始,之前总有什麽会跟着你,是你摆脱不了
的」亨利说「真的吗?这我倒不太确定,有时会发生什麽事,然後
无意中,就有了新的开始。不过,再谈下去,就耽误您工作了」
(p.141) 有的人会觉得这段从丢包到对话是很好的安排,显然寓意
深远。我个人觉得首先丢包情节就不太可信,而「再谈下去,就耽
误您工作了」其实是思路钝化的托辞,作者似乎对「人到底能不能
够和过去划清界线」这个主题想不出什麽话只好草草带过去。
「失物招领处」里发生的故事的确有潜力处理非常重要的主题 -
记忆、历史、人性 -- 可惜作者像他书中遗忘东西的人一样不是重
重提起、轻轻放下自己的情节就是忘了再回头补述。虽然故事里常
常出现一些半生半熟的哲学性话语像「我已习惯了不为遗失的东西
难过太久,毕竟大多数的东西都是可以替代的」(p.23)、「用过去
来证明我们或合理化我们,总是很方便的」(p.65),但是失之陈腐
,并不能让部分读者有全新的启发与想像力。这样的缺陷最终严重
到主角亨利的个性都发展得不完全:作者似乎要藉着他看似与世无
争的性格慢慢引导出一些深刻的看法,到最後却回到了原点。喜欢
这本小说的人也许会替作者辩护:蓝茨刻意营造一种气氛,甚至把
故事的各种情节也当做亨利的个性一样只求低调与可有可无。我不
知道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合理,我只能说蓝茨的小说人物、事件张力
似乎都有限,以至於读完以後只记得亨利不为天下先的犬儒性格,
他口口声声让他认识人性与人生的工作,除了自己突发奇想辨认失
主身分的方法以外(最後也是上司哈姆斯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实在看不出来改变了他什麽。
如果主角这部分平平的话,故事同时发展的第二条主线 -- 德国经
济社会的困境与移民问题 -- 也没有替小说加分。这是因为出身巴
什克尔的拉古亭博士不比亨利高明太多。作者为了突显对少数民族
的关照,特别营造了一段亨利、他姊姊芭芭拉以及拉古廷参观民俗
博物馆的故事,结束了参观以後,芭芭拉自言自语「费多 (拉古廷
的名字),远离家乡,身处异国,忽然看到家乡的生活,一定是很特
别的感受,对吧?」「费多,你有没有觉得高兴?」「是的,但更
多的是一种触动,和不由自主的同情…望向家乡,产生同情」,这
样的对话有些人也许说是真情流露,有些人会觉得感情太廉价了一
点。而造成拉古廷博士气愤填膺不告而别的原因是因为在一次舞会
中,同桌有一对夫妻看不起并羞辱他,就因为女的说「空气忽然变
得像是在羊厩里;或许我们应该坐到别桌去」,使得他决定不顾一
切离开德国,这是不是合理的一个举动,可能也有待商榷。
另一方面,蓝茨以飞车党的集结和骚扰行为来说明德国「排外」的
风潮只能算是社会新闻记者的手法,首先就失去南方朔所说的「讽喻」
作用。而飞车党的行径令人忍无可忍之後,邻里群起的对抗以及恶霸
最後的溃败也没办法深化,只能说满足了读者的正义感与同情心,无
助於读者思考这个棘手的问题。
尽管蓝茨 (1926--) 是德国当代数一数二的作家,写这本小说的时候
也已经是接近八十岁高龄了。从他的小说题目可以看得出来想像力
依然很丰富,他的文字冷静中带有情感、故事主题明确,不管是南
方朔或是一般读者都读得出来。但毕竟年事已高,无法胜任不断来回
照料并修改故事的能力是可以想见的,我想这是他很难突破早先成就
的主要原因。小说毕竟是智力加体力极限的挑战,他可能没有力气全
盘关照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因此编织出来的故事就很难是一幅紧密
紮实的画面。如果用极端严格的标准来说,写小说的人不但一直要担
心故事永远没办法结束,更担心结束以後根本就一无是处 (useless)
,这种压力不是平常人能够承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要感谢蓝茨
这样努力不懈的作者。
无论如何,如果时间、经济许可的话,我还是鼓励各位买或借这本小
说来阅读,一方面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无论是谁的评论都只是
个参考而已;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检验自己对小说的理解
与感受是什麽。
--
年轻的时候,多一个幻想,就觉得生命充实一分;
到了成熟的年纪,少一个幻想,便觉得充实一分。
-- Anne-Sophie Swetchine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1F:推 overlapping:写得好好喔,非常仔细,个人也非常同意。:).140.117.196.142 09/05
※ 编辑: ycjjen 来自: 141.156.221.87 (09/05 22:01)
2F:推 funyee:前几天看完了,完全同意您的见解! 59.112.92.143 05/05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