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的驱魔神探-浅介《半七捕物帐》
文/银色快手
初识冈本绮堂,是从他的短篇集《青蛙堂鬼谈》开始。在一个春雪霏霏
的夜里,作者以青蛙堂主人自居,邀集熟识与陌生的朋友在齐聚一堂举
行怪谈会。曲折离奇的故事,从说书人的口中娓娓道来。听到入神处,
恐怖的感觉像是蜘蛛悄然爬上背脊,冰柱钻入骨髓一般。如同每天按时
收看的八卦报导,观众只会接收最终呈现的结局,很少有人能亲炙案发
当时,或抽丝剥茧地理出前因脉络。
《青蛙堂》收录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听闻而来,缺乏明确的判准和依据
有些故事说到精采处,就这样没了下文,虽令人扼腕慨叹,却开启读者
的想像空间。人性的不可解、生离死别的妄执与爱恨情仇的纠葛,在字
里行间淋漓尽现。相较之下,《半七捕物帐》就比较注重逻辑推演,因
果关系的安排铺陈,对於江户时代目睹之怪现状,有合乎情理的解释。
由於故事主述者是事件关系人(主角身兼警探与检察官的角色)更增添
了故事的临场感。
冈本绮堂忆起创作《半七》的灵感,源於柯南道尔所写的《福尔摩斯》
系列。从事专职写作之前,他曾经担任过记者,也写过传统剧本,更是
日本近代革新戏剧界的重要推手。他的父亲曾是任职英国驻日公使馆的
官员,自幼跟随其研究汉学,也从担任翻译的叔父那里习得英文,使他
具有融贯东西、承先启後的开阔视野。他所处的时代正好介於新旧交替
价值观全面转换暗潮汹涌的明治初期。在政治恶斗的环境下,他毅然决
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当时的东京还保留了许多江户遗习,精通戏曲的冈本绮堂,对於地方上
的风土民情、方言俚语、衙门捕快的生活实态,都有钜细靡遗的知识掌
握,所以写起《半七》可谓胸有成竹。以江户时代为背景的「捕物帐」
是纯然日本风味的侦探小说形式,有点像是明清盛行的公案小说,又掺
杂了鬼狐妖异、穿凿附会之说,生动描绘了阶级意识严明、迷信怪力乱
神、政局动荡不安的那个年代。
其特色在於作者成功地塑造「半七头子」如此性情耿直、见义勇为的灵
魂人物。尽管登场的人物角色不尽相同,读者仍可捕捉到一个维持正义
的执法者形象。跟随着冈本绮堂的生花妙笔,读者有幸深入高墙深院、
巷弄民宅,目击事件的始末,又通过名捕半七这面照妖镜,诸鬼怪(事
件的原凶)自动现形,伏首就擒,自然案情也就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还给世人一个合理的公道,读来无比痛快!
作者擅於用季节时令、花草树木、气候变化等细节,还原当时的情景。
对於符合时令的饮食、衣着服饰、戏曲娱乐、历史文物无不讲究。宛如
带领读者穿梭时光隧道,置身於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剧情之中,千姿
百态的人情风景尽收眼底。
在那个年代,既无便利的交通工具,也欠缺法医监定等专业知识,查案
全凭直觉或推理,明察暗访逐步缩小范围,逮住凶嫌。事件的裁决往往
仰赖捕吏的眼明手快,省略现代推理冗长芜杂的审讯经过,同时洋溢着
浓厚的人情味,这也是现代小说无法提供的乐趣。全书搭配江户风俗画
家三谷一马精心手绘的插图,更能让读者融入其中,体会行走在江户街
道的真实感,加上日本文化专家茂吕美耶考据翔实的名词注解,江户的
繁华与苍凉,旋即跃然纸上。
鬼由心生,自古宜然,这些侦探故事旨在激浊扬清,欲消除魔障,必先
洞察人性幽微,直视现象本质,那些被人忽略的微枝末节,往往是破案
的重要关键,套句广告词的流行说法就是「怪谈始终来自於人性」。
2005.07.22 笔於新店
--
妖怪炼成阵
http://aguai.org/blog/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61.229.29.227
※ 编辑: azuku 来自: 61.229.29.227 (07/26 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