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cjjen (银河的戏法)
看板book
标题[推荐] 过於冷酷的热情:《当尼采哭泣》、《少年时》
时间Mon Jun 6 21:51:27 2005
我常常觉得,关於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的题材 (意识、梦、潜意识、
记忆、失忆、深度对谈、自我剖析、存在、催眠…) 有时就好像
「痒」一样,明明感觉得到,却很难搔到它。
也许正是因为难以捉摸、半梦半醒的关系,艺术家喜欢围绕在心理
分析四周来做文章。Dostoevsky在《地下室手记》写道:有些事只
能说给朋友听,有些甚至朋友也不能说,另外有些事连告诉自己都
不行;西班牙导演 Pedro Almodovar 的电影 Habla con Ella
(Talk to Her) 是藉着两位昏迷不醒的女病患来述说现实世界的故
事;2004 年 Umberto Eco 最新的小说 The Mysterious Flame of
Queen Loana 中间的主角也是一位患了失忆症的旧书商,在一场意
外之後,忘记了所有情感的联系 (朋友、家庭、子女、婚外情) 却
牢牢记得一切跟书与文化有关的事物。
下面我想推荐的两本小说乍看之下没有太多关联,但是都涉及到心理
分析,与其分开讨论,不如摆在一起更有比较的乐趣。
Irvin D. Yalom 是美国史丹佛大学精神医学教授,在《当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这本小说里,他虚构心理分析之父 Josef
Breuer (1894年 Breuer与佛洛伊德合着的 Studies on Hysteria
开启了二十世纪心理分析学科的先河) 与德国哲学家尼采1882 年在
维也纳相遇的一段故事。当时尼采由於情感受挫,临床上有贫血、呕
吐、偏头痛、妄想、忧郁症的迹象,不但精神状态低迷,甚至严重到
有自杀的倾向。在故事里,Breuer 受尼采前女友 Lou Salome之托,
决心要治疗尼采的心理与身体病痛。但是尼采并非普通人,他的自尊
与哲学体系强烈到视痛苦 (misery) 为人生的试金石。尼采和 Breuer
在私人诊所见过几次面之後,拒绝接受 Breuer 进一步的建议,住进
疗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因为他认为 Breuer 是在利用他,他不可能
成为任何人的棋子。不得已,Breuer在尼采即将离开维也纳以前,想
出了一个妙计,他请尼采用他的哲学训练当他的心理治疗医师,而他
负责治疗尼采的身体。两个人各有专长,各有需要治疗的地方,可以
算是立於平等的地位,尼采考虑了一下,答应了这样的安排。
原来 Dr. Breuer 当时是人人称羡的名医,出身富家且美貌的妻子为
他生育了五个小孩,表面上看来一切顺遂,但是他内心深处却有外人
不知道也无从抒发的遗憾与压力。透过和尼采真诚的对话与残酷的回
应,他最後终於跳出束缚,得以选择 (而不是被人选择) 他自己的人
生。而他也回过头来帮助尼采暂时放下超人的面具、吐露出心理的郁
卒,从而纾解身心的病痛。
我是在 Book 板读到网友推荐这本小说之後才开始阅读。通常,透过
学者或专家的小说故事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一些比较艰深而且没时
间接触的主题,这本小说并没让我失望。由於主角不是普通人物,书
中有许多作者熟读各种着作以後编选的概念,如果这些概念放在一本
哲学或心理学的专论作品的话,读者可能很快就要打瞌睡。但是透过
小说的手法,我们好像身历其境一样随着故事的张弛、人物的情绪而
起伏,在负担较轻的情况下,不但吸收到很多临床与心理分析治疗相
关的知识,连带将尼采的重要哲学见解也一并消化。
作者说故事的功力令人相当惊讶。实际上 Breuer 并没有见过尼采,
但许多周边的人物与背景都有历史根据。两位开启时代的巨人心灵之
间的对话与角力能够引经据典写到合情合理可以算是难能可贵,虽
然最後的转折 (twist)稍微有一点突兀,我想也没有其他人能设想出
更合理的安排了。
从 Yalom的小说我们知道,心理分析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老老实实说
出心里的话。然而,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真正的感情与想法暴露在陌生
人面前也许比暴露身体还要困难 (我们看到蹓鸟侠的机会似乎比读到
真情自传来得更大)。在深度对谈中间毫不保留地吐露一切,通常是
因为诊断出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医师与病人充分交心才会达到治疗
的效果。
现在如果有一位世界级的作家用独白的方式,好像你是他的心理医生
一样,把他自己年轻时候 (19岁到24岁) 的经验与热情毫不保留地说
给你听,你会得到什麽样的启示?如果你想知道答案,J. M. Coetzee
的自传体小说 《少年时》(Youth) 是值得一读的心灵记录。
《少年时》全书以「他」(he)为主角,透过他的行动、他的话语,我
们看到一个醉心文学、志在成为诗人的年轻人如何理解他周围的世界
。他在大学里主修数学与英国文学,毕业以後,由於对祖国南非政治
疏离、对家庭也了无牵挂,他只身逃到英国伦敦闯天下。一方面要自
力更生、养活自己,一方面要吸收养分、期待有一天成为被上帝捡选
的艺术家。在这样的计画里,少年科慈从没有忘记自己对「爱」与
「艺术」的追求。从他冷静、近乎客观的叙述中间我们感觉得到早熟
的智慧:
Happiness, he tells himself, teaches one nothing.
Misery, on the other hand, steels one for the future.
Misery is a school for the soul. 这些想法和尼采所说的:
Whatever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My illness
is a blessing. 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艺术家科慈对爱情的渴望与思索和哲学家尼采并不同调:
Sex and creativity go together, everyone says so, and he
does not doubt it. Because they are creators, artists
possess the secret of love.
Only love and art are, in his opinion, worthy of giving oneself
to without reserve.
超人尼采本来就是藉孤独来锻链自己,可能受叔本华的影响,从来不
相信爱情或女性:
The most desirable woman is the most frightening one.
We are more in love with desire than with the desired.
To love woman is to hate life.
到後来他爱上了 Lou Salome 这位聪慧的俄国籍少女,却又被後者无
情地抛弃,他对女性的恨意自然变得更深。
少年科慈对「爱」的概念是从艺术家而来,他渴望体会艺术与爱情结
合的猛烈高温。但是年少的他多半受动物本能驱使,除了男欢女爱以
外竟没有一次的感情是他想维系的。为了糊口,他很快找到 IBM高薪
的程式设计工作,但是做了一年多以後,他无法忍受为了五斗米牺牲
创作时间的生活方式,宁愿辞去IBM 的工作。但是後来被情势所逼
(英国政府不允许他无工作居留) 只好又加入了一家 International
Computers 间接成为冷战的一个小小帮手。在伦敦他总感觉自己是边
际人,他的心思细密,观察入微,各国的美女、各地来的移民、艺术
的泉源、英国的阶级、南非的变化无一不牵动他敏感的神经。
相较之下,《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透过深度对话,侧重的是生命
意义的寻求与淬炼:
If you kill God, you must also leave the shelter of the temple.
Not to take possession of your life plan is to let your
existence be an accident.
If one does not live in the right time, then one can never
die at the right time.
If we climb high enough, we will reach a height from which
tragedy ceases to look tragic.
1960 年代初期,科慈在伦敦阅读、欣赏电影并不断向他景仰的宗师
(Ezra Pound, T. S. Eliot and Samuel Beckett 等等)吸收艺术养
分的时候,不过才二十出头。1882 年尼采已经接近四十岁,三年以
後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如是说》(Thus Spoke Zarathustra)。
科慈的着作後来在英国大放异彩,两次获得英国 Booker Prize,
2003年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尼采说他的书要等一百年以後才
有人读,又说:
Hegel lamented on his deathbed that he only had only one student
who understood him, and even that one student misunderstood him!
I am unable to claim even one misunderstanding student.
这句话其实过於悲观。凭着悍然面对生命的态度,追根究底的勇气,
他也已经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家。
曾经缔造多页美国篮球史的传奇教练 John Wooden 说过:
Young people need models, not critics.
(年轻人需要的是模范,不是碎碎念)
无论是向往作家的纯真也好、哲学家的诚实也好,这两本小说的主角都
是年轻人的 model。聆听他们的生命乐章,或许我们也会有认识自己、
鞭策自己、进而超越自己的意愿与勇气。
--
Fiction reveals truths that reality obscures.
-- Jessamyn West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1.156.160.161
1F:推 stanlyleu:谢谢分享耶~~~好文一篇~~~^^ 203.71.87.1 06/06
2F:推 overlapping:看了这篇文章,这本书似乎颇值得一读.....:)140.117.196.142 06/07
3F:推 ycjjen: 你指的是哪一本?141.156.160.161 06/07
4F:推 overlapping:是当尼采哭泣这本,少年时已经读过了.....:)140.117.196.142 06/07
5F:推 ycjjen: new2005 曾经写过读这本书的心得 (#4821),内容 138.88.144.13 06/07
6F:→ ycjjen: 很有见地,也比较偏重在理论背景的介绍。如果有 138.88.144.13 06/07
7F:→ ycjjen: 时间的话,不妨回头一读。 138.88.144.13 06/07
8F:推 overlapping:可是这本书有点厚度呢,望之生畏......:P...140.117.196.142 06/07
9F:推 ycjjen: 故事生动有趣,文字浅显易读,你可能只要花半个 138.88.144.13 06/07
10F:→ ycjjen: 周末就读完了。Just read it! ^^ 138.88.144.13 06/07
※ 编辑: ycjjen 来自: 141.156.186.15 (06/08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