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verlapping (失去的时光)
看板book
标题[心得] 《旁观他人之痛苦》
时间Sat Apr 23 21:00:48 2005
台湾向来缺乏重要的公共知识份子,如同萨伊德(Edward W Said)所说:「知识份
子的代表是在行动本身,依赖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怀疑、投注、不断献身於理性探究和道
德判断的意识......知道如何善用语言,知道何时以语言介入,是知识份子的两个必要特
色。」在美国,广为人知,且能符合上述所言的知识份子,除了萨伊德之外,还有被誉为
美国最伟大的异议份子—杭士基(Noam Chomsky)以及去年底甫逝世的苏珊.桑塔格(Su
san Sontag)。
这些知识份子皆能在公共领域中对某些议题发出让人振聩发聋的良知表述,无畏於当
下世局的不利形势,如桑塔格在9-11事件後,对於美国自身的反省,并未傍依於全国悲愤
情势下人云亦云的趋势,当然这行为也引来极大的反对浪潮;杭士基在9-11恐怖攻击的评
论上,虽然也指责恐怖暴行的不是,却也反对美国以双重标准来衡量事物,更以周密的资
料直指美国政府才是头号恐怖主义国家,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他们作为知识份子的风骨。
拥有这般无畏的道德良知的知识份子,能对权力保持一段距离,不会以简单的切割方
式来做出非彼即我的、你死我活的论述,且透过睿智目光能看到表象下真实的真相,不盲
从主流舆论随波逐流而昏乱起舞,皆是这些公共知识份子的共同特色,但随着萨伊德、桑
塔格接连殒逝,杭士基也已届高龄,这些高风亮节的知识份子孑然身影逐渐飘落凋零於历
史的昏黄浪潮中,也意味着某种知识份子理型典范的失落与飘散。
今天重新翻阅起日前即已浏览过的《旁观他人之痛苦》,看着桑塔格这本出版於2003
年的着作,心中尽是感慨、喟叹与惭愧。因为在晚年年迈、病痛双重困境下,桑塔格还能
够着述不缀地,书写出这麽具有道德力量的深沈作品,片落於字里行间的尽是字字珠机的
识见;其实之前自己在浏览时已用铅笔划过许多深邃字句,今天重读时,忍不住又拿出色
笔再次重复涂染过一遍;在这本小书里,拥有太多那种突如其来、毫无遮掩的针刺般的描
述,往往直接地往自己犬儒无知的心态里,深深锥刺着,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除了拿笔划
个不停外,最常做出的反应常常是叹息与自省。
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其实某个程度也是桑塔格最终的检视观点,她修正了以往在《
论摄影》中的许多观点。在《论摄影》中,她有一个重要的论述,当时她认为,在一个被
影像充斥包围的现代世界中,因为人们无所不在地、无时无刻地不在观看他人之痛苦的影
像,却因为如此不间断疲劳轰炸下,人们慢慢、逐渐地也习惯了此类影像冲击的惯性,最
後剩下的只有疲乏与冷漠感,人的道德感受与思考反映都在这过程中,被折损蛀蚀殆尽。
但在《旁观他人之痛苦》中,她却修正了这样的观念,虽然她在书中仍批判大众传播
的弊害,如上述观点,大量苦难的影像反而让人们承受度越来越高,我们也总以凝视的主
体,冷漠遥望着遥远的受难客体,内心却丝毫不受情感波动,甚至人的内在有着旁观他人
苦痛的愉悦感。
尽管如此,她还是肯定了「影像」、「摄影」的功用,影像还是能让人们触动心弦,
使我们理解,进而采取行动,影像的浮滥并非仅造成人心疲乏而已;照片还是可以把灾难
感受深刻地印记在我们的记忆之中,照片影像还是内含着道德价值有助於我们理解他人之
苦难,但重要的不是怜悯而已,而是诉诸行动,否则这种不稳定的怜悯往往轻易地就会消
失殆尽。
当然这本书也触及了「摄影」本质的探讨,如照片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客观性,因为摄
影可以补抓到近似真实事物的纪录,但摄影本质却避不开摄影机後面的那个人的主观性,
摄影呈现了某人的观点限制,甚至有「导演意味」的存在;她更认为政府往往在界定我们
所获得的知识观点,间接透过对传媒的控制与传媒自身的审查,战争的影像呈现在观众面
前往往已经被精挑细选过,人们应该看什麽都被公共机构准则所决定了。甚至一张张战争
、苦难的图片、影像能否发挥作用,时常也需视当时社群的气氛,在这里她也探讨了苦难
摄影、影像的局限性。
文中她也直接地批判了後现代主义者,如布希亚。桑塔格多年前的《论摄影》一书,
其实在当时也是某种後现代特色的表现,她曾说过:「一桩藉由照片而为世人知晓的事件
当然比匮乏照片的事件更形真实,然而在反覆不断的曝光之後,事件又会变得没那麽真实
。......照片於撩动怜悯之情的同时,亦令其枯萎。」这意思也是说影像或照片,已经把
世界切割为不连续的碎片,事实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影像所替代了。
虽然她现在似乎不那麽认为了,不过当时这见解与後现代的观点是很相近的;只是她
在《旁观他人之痛苦》中,却有了转向,极力批判布希亚的观点,布希亚宣称他「确信现
世仅存影像,拟像的现实。」如他在《波湾战争不曾发生》中提到的「我们愈是以为接近
真实(或真相),就越远离它们,因为它们都不存在。
我们越是迫近事件的即时实况,就越陷入虚拟的假象之中。」桑塔格明显不赞成这观
点,甚至批判这种观点,她认为这种把「现实、真实变成观赏物是一种令人咋舌的坐井观
天的观点,......假设所有人都是旁观者。叛逆而玩世不恭地指出:世上并无真正的苦难
。」桑塔格批判这只是一种从没接近过战争的犬儒观点,才会认为没有真实,她认为法国
思想家只玩弄术语,而不正视现实,在这里对布希亚的批判似乎颇值得玩味。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内容是关於非洲某国家种族屠杀的故事,其中有一幕画面着实让
人羞愧不已,画面是当地黑人拜托来此地采访的白人记者务必把那惨状的画面传送到外国
,以获得外国舆论与军事支持,但那位白人记者只淡淡说了一句话,「观众看了这些画面
也仅会说声好可怜而已,然後还是继续吃饭,根本没有用处」,看到这幕戏,惊觉那画面
说的人好像就是自己,在观看他人痛苦时,自己已经麻痹到无关痛痒,所以看到这场戏後
尽是反省。
关於此桑塔格更说出了深刻的道理,她说「越是在遥远的异域,我们越可能看到死伤
者的正面影像。於富裕国家的公众意识内,後殖民非洲只以两种方式存在,除了性感的音
乐,就是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失神大眼的受害者照片。......这类影像具有双重讯息。一方
面显示了令人震怒的不公,需要大力弥补的痛苦;另方面似乎也证实了,只有那些地方才
会发生这类事情。」而且「电视的重点就是可以转台,於是观众自然会转台,会变得焦躁
、无聊。消费者昏昏欲睡,他们需要不断刺激、不断预热启动。」
远方的苦难对我们来说仅是一群受难客体,只会发生在远方,所以我们也不过是把这
类影像当成娱乐般,甚至看到会觉得无聊而马上转台,所以也从不曾在心中留下多大痕迹
,顶多说了几句好可怜外;桑塔格更以柏拉图的观点直述了人类喜欢观看他人之痛苦、伤
残与屈辱的可鄙嗜好,这点也真切地形容了人类的真实存在、不可否认的劣根性。如同在
车祸、灾难现场,多的尽是围观人群,人们这种嗜好可由此为证,连自己也不例外。看了
这本书会反省、会有被痛击内心的感觉,也是因为此类叙述之多的缘故,好像每句话放在
自己身上都很适宜。
这本书没有艰涩理论的建构,只有深切入理的观察与睿智透视的观点;桑塔格透过简
洁文字的叙述,深入浅出地陈述了许多道理,全书不过一百来页,是非常好阅读的一本杂
记。桑塔格不仅反省以往自己的论点,更让读者知道许多自己习以为常的盲点,读了此书
之後,如果懂得深思的话,往後我们在旁观他人之痛苦时,会有更不同向度的思维与观察
,或许更可能的是,在旁观他人之痛苦时,我们会付诸行动去理解、更去帮助。
公共知识份子典范之存在是必要的,如桑塔格、杭士基、萨伊德等的存在,影响启发
了不少後人,也时常点出我们许多被遮蔽住的闇处与局限,只可惜台湾更缺乏这种知识份
子的典范,在西方这种公共知识份子也逐渐消逝,往後我们仅能怀旧,感叹典型在夙昔了
,有人曾说过二十世纪是没有大师的年代,我想二十一世纪连公共知识份子也不复再得了
,在价值纷乱的年代,少了许多拥有真知灼见者的指点,这或许也是吊诡的二律背反吧。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7.196.142
1F:推 elieta:我觉得这本书虽小,但是读起来蛮重的.. 218.165.97.18 04/23
2F:推 Jey:没错,光是看着标题就感到心痛140.119.149.227 04/23
3F:→ Jey:谢谢overlapping的分享:)140.119.149.227 04/23
4F:推 Jey:有段时间读Said, Chomsky, Lyotard等人 都忍不住羡慕140.119.149.227 04/23
5F:→ Jey:拥有这些"知识份子"的"国家"140.119.149.227 04/23
6F:推 singlo:谢谢分享~!!~140.116.144.141 04/23
7F:推 yesyouare:谢谢~~~ 61.229.188.251 04/23
8F:推 libraryfay:谢谢分享 :) 203.204.193.34 04/23
9F:→ fuchinchou:我一直对这本书敬而远之 书名太....140.119.194.140 04/24
10F:推 miaochyi:电影是「卢安达饭店」吧 我是看过桑塔格的书 70.48.47.123 05/07
11F:→ miaochyi:才看了电影 两者呼应 心里重得不知怎麽好 70.48.47.123 05/07
12F:推 overlapping:对啊,这部电影跟书都重到令人泪流不止啊!140.117.196.142 05/09
※ 编辑: overlapping 来自: 114.45.41.118 (08/26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