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ngyiyao (changyiyao )
看板book
标题[闲聊] 【品书之味】
时间Sun May 30 00:02:28 2004
【品书之味】
『外物之味,久则生厌;品书之味,越陈越香。』
古人以此来说明读书美好之历久弥新,如陈年好酒经过
岁月的累积後,将会品嚐出书中更深远的况味。
当然古人读书还是有多处不适合现代读书习惯,仅
能当作一段过往的历史,於茶余饭後当作故事来阅读。
像中国古代几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勤学之例,如:「孟母
三迁」、「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或许可以
此一窥古人读书求学慾望之盛,但拿上述例子到2004的
现今,这种强制读书的效果甚差,不但不符合生理以及
心理发展规律;而且照常理推断,真正爱读书者读自己
所爱的书,又怎麽会读到昏昏欲睡而需要悬梁刺股呢?
由此反推那样逼自己读书的古代勤学者,其实并不爱读
那些书。
在这里我把『读书』以清晰明了的二分法,让读书
的目的得以跃然纸上:「举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并非
所有书籍都能读之有味,有些书能越读越乐,有些书只
有越读越热的份。因此可将『读书』从表层意义上作一
个粗略的二分法,分为:
〈1〉功利性读书〈2〉闲适性读书。」
功利性读书类似我们现今升学考试所读的参考书,
像我们如果要考研究所,就必须究其考试科目去开一张
书单,并列上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一般来说,功利性
读书所用的书籍都是既定的,因此往往为了功利性读书
,而放弃许多原本爱读的书;因此功利性读书的意义往
往不在读书本身,而是在藉由读书这个手段,去达到更
高学历的目的。
宋真宗赵恒的一首「劝读诗」,很形象的揭示了功
利性读书的目的与手段之关系—
『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於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
闲适性读书正好与此相反,它在乎的不是读书的目
的,而是读书的过程与乐趣,属於此类读书者往往能将
读书当作一种嗜好,不仅可以读得入痴入迷眉飞色舞,
而且能够自然而然背诵出自己喜爱的段子,或为书中的
人物落泪伤怀…
闲适性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己选择阅读书籍
和阅读时间,在这两个自己选择的基本点上,闲适性读
书就可迥异於功利性读书『我必须读』、『我必须在何
时读』的压迫感,而达到『适性任情』,进入阅读本身
为主要需求的境界。
对读书者来说,功利性读书和闲适性读书往往是兼
而有之,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年轻时功利性读书总是
主要的,因为必须为自己找一条人生的路,或施展抱负
,或至少得以温饱。但在这种挑灯苦读中也会培养起人
读书的习惯,在参考书之外,也总能有一些合自己兴趣
口味的书,若一时无暇阅读,也可待年长时或功成名就
,以闲适性读书为主的时期再行沈浸。另外一种情况是
,功利性读书所要求的工具书可能是那个读者原本就喜
爱的书籍种类,如此一来功利性读书是有可能与闲适性
读书重叠,既能达到功利的目的,也能在读书本身中求
得乐趣。
闲适性读书能读之而消暑,存乎的就是摆脱功利之
心进深入读书之境的虚心静气。清代陈灌说的好:「心
要常虚明而不可热,热则昏矣;非特名利之心不可热,
着述之心亦不可热;常湛然朗然,超乎万物之上,而後
可以读书,可以着书。」「亦可以消暑。」我补述一句。
中国史上有一个非常着名的文人—陶渊明,他虽出
任过幕僚小吏,但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进入过官场,
一篇《归去来辞》,一篇《桃花源记》,充分显现出他
闲淡本性和反扑归真的理想。从他的诗中来看,除了乡
居生活,读书也是陶渊明重要的生活寄托。
对於读书,陶潜有一番不同於他人的论调:「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话经常让
劝导後人上进读书的迂腐师儒们迷惑甚至难堪。
「欣然忘食」的确可称为性好读书之举,但「不求
甚解」却鲜少与好读书沾上边,因为「囫囵吞枣」「不
求甚解」常常是批评孩子不用功读书、漫不经心的贬词。
其实,最早中国的古圣先贤们读书或作学问,都是
取古书为我所用,很少逐字逐句堆敲;孔子教育学生也
只是偶尔点拨几句以明『道』,也很少解释字句的意思
;孟子游说各国王侯时头头是道,引用传说、神话、寓
言都不少,他流传後世的篇章当中,也没有解释古书或
注明典故出处的。所谓的「求甚解」是到汉代四书五经
的确立问世之後,才开始的言必宗经文必载道,但如此
一来却使的读书的范围和读书的功用都日渐狭窄了起来
;在强调读书明理治国安邦的同时,却因此忽略了读书
的真正乐趣,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才有一次大型的冲击。
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使知识份子无所适从进而怀疑
儒家经典,遂从儒家大一统的思想禁锢中摆脱,导致文
学艺术从经学中分离,远古孔孟时期对於美的感受欣赏
传统被大大弘扬,於此带来文学艺术的空前发展,为唐
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实对每个具有读书能力的人来说,多数的读书不
是为了得到一个一加一等於二的答案,而是在寻找一种
交流,一种共鸣—用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会意」。这
种精神上的契合,需要的是读者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思维
,只有会意才能有所感悟,只有感悟才能真正拥有超脱
功利的艺术美感,达到读书的至高境界。
倪文节曾说:「松声、涧声、山禽声、野虫声、鹤
声、琴声、棋落声、雨声、雪洒声、煎茶声,皆声之至
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琴棋书画、怡情山水等在中
国被视为上等风雅之举,然而与读书相比,仍略逊一筹。
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
所以昔人常言:「读书不独能变化气质,还能养人精神。」
其实读书的最大功效在於能暂时离开现实的景况,
而进入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希望
结交的朋友,求得心灵之沟通、感情之共鸣;可以了解
外面的世界有多广多宽,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新鲜的活力
,树立更为健康的人生态度;甚至是最明显的弥补阅历
之不足、知识之欠缺等,就更不必细数了。
从书中领略快乐是一种享受,而以书会友、以书交
游、以书游艺,亦被视为雅趣。刘禹锡「谈笑皆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视为一种风雅;苏轼认为「束书不观
,游谈无根。」不读书的人,交往谈天也令人生厌,显
得肤浅虚浮。
读书是风雅之举,但读书本身不是为了风雅之名。
只有当读书成为发自生命的需要,他才能成为一桩乐事
。对不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只是一种苦役;对为功名
而读书的人而言,读书也无法使之潇洒怡情;只有好书
、乐书之人,不让他读书才是最大的禁锢,是对其精神
自由的剥夺。
陆游曾把自己称为书虫,尤其到晚年,一年四季,
天天与书为伴。他说:「愁极不成寐,起开窗下书。似
囚逢纵释,如痒得爬梳。」可见真正爱书之人对於读书
有多麽的享受。
品书之味,重於心境,无欲无求,任情适性,如此
贵乎恬适的神游文字太虚,自当笑饮「品」嚐「书」中
横陈「之」趣「味」。
2004/5/25 changyiyao
--
无名小站
http://www.wretch.twbbs.org/album/changyiyao
奇摩相簿
http://tw.f2.pg.photos.yahoo.com/ph/starsky0423/my_photos
PCHome
http://photo.pchome.com.tw/books.html?nickname=changyiyao&s=s02
奇摩相簿
http://tw.f1.pg.photos.yahoo.com/ph/changyiyao/my_photos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34.208.40.181
1F:推 airplanes:推好文。 203.70.192.69 05/30
2F:推 compound:不能不推! 210.241.92.248 05/03 11:58
3F:推 dribron:只好推了~如此好文 05/01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