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mic ((Nomis))
看板Warfare
标题[心得] 白蜡杆略考
时间Sun Oct 13 12:11:38 2024
网志图文版: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4/10/blog-post_13.html
--
白蜡杆略考
谈到长矛大枪,近代武术界的常识之一是得用白蜡杆。枪杆以白蜡杆为尚自有武术的
讲求、基於枪法理论的缘由,但最早又是何时开始发掘出白蜡杆的价值呢?有的意见认为
可追溯至宋代,如清末民初的莫伯骥在《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中,给程宗猷的着作《少
林棍法阐宗》、《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等书写的提要里便道:
「…《清异录》曰:『枪材难得十全,魏州石屋林多有之,最佳者为圣龙筋。』此即
今世所谓白蜡杆也,以为枪,甚贵重,若卒伍所持者,多以竹为之。今皖北人所用矛极长
,皆竹竿也。《陈眉公见闻录》云:『高帝御用枪其大者,长丈六尺。』正与今皖北人所
用相似。」
《清异录》作者旧题为宋代的陶谷,不过历来许多人认为只是伪托,真正作者不详何
许人。无论如何,其书写作的时间在五代末、北宋初则是比较肯定的 。不过将「圣龙筋
」直接认定为「今世所谓白蜡杆」,则是莫伯骥附加的意见了。其实宋人似乎不重视白蜡
杆。南宋人华岳在《翠微先生北征录》卷八〈叉枪制〉写道「叉杆,蒺藜条为上,柘条次
之,枫条又次之,余木不可用」,又写道「近年收买枪杆全无选择,多用杂色轻木,临用
脆折及被脱误;今後枪、叉杆须用蒺藜条、枫木、赤仙木,方免杆身易折」,完全不提白
蜡杆。宋末元初的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卷上〈黄芦城干〉条下则写道:
「长城之旁居人,以积雨後或有得坚木於城土中,识者谓名『黄芦木』。乃当时用以
为城干,用者性极坚劲,不畏水湿而耐久,至今一二千年犹有如楹大者,以之为枪干最佳
。」
则以为最适合做枪杆的是「黄芦木」。同书最後一条其实写的就是〈白蜡〉,但就蜡
言蜡,只说「盆桎树」 可放白蜡虫、「东青树」亦可,但完全没提到做枪杆能如何如何
。既然放养白蜡虫的树到宋末都尚未迳自称之为白蜡树,宋人文献中白蜡杆自然无处可寻
。
後来明代人的着述中也是如此,举例而言,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专讲〈枪〉的段
落里就写道「枪杆,蒺藜条为上,柘条次之,枫条又次之,余木不可用」,完全照抄华岳
。唐顺之虽说以能做古文的唐宋派文人闻名於世,其实本人对练武也很有兴趣,枪法练了
十几年,练到可以指教戚继光的程度 ,显然他那里还没有枪杆以白蜡杆为上的说法。至
於明代兵学家巨擘之一的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卷五〈长枪解〉只说「用毛竹之细
者,长一丈七八尺」做枪杆,又发牢骚说「此用竹,北方乾燥风劲,多脆折。用儹竹,腰
软;用木,北方无此木。夫长枪必利用,但不知以何物为之乃可。今将竹杪内二尺余实以
木心,外用藤札,亦可暂用」,物色不到适合的木材,还是竹木相兼以藤包紮来用
。
明末清初着名武术家吴殳所着的《手臂录》绝大部分内容都讲长枪,他在卷二〈石敬岩枪
法记〉里写道「沙家竿子,长二丈四尺,竹枪也;杨家枪长一丈八尺,马家枪长九尺七寸
,皆木枪也」 ,看来也是竹木并用。那木头枪杆讲不讲究?卷一〈枪式说〉谓:
「右军大令之腕,亦须宣城诸笔,乃能相发。枪式,敬岩首务也。枪不合式,扎与封
闭连环,皆入邪道。枪材,以徽州牛筋木者为上,剑脊木次之;红棱劲而直,且易碎。白
蜡软,棍材也。」
显然吴殳与其崇尚的枪法家石敬岩,心中属意的枪材另有其选;这里已经提到了白蜡
杆,却嫌它软,只能算棍材而非枪材。
当然以上可以只看做是兵学家武术家的意见;戚继光训练的部队自然是以他编写的教
范为本,其他部队的实际编装又如何呢?秦良玉麾下以白杆兵名闻天下的石砫土司兵用的
白杆枪,可能主要是以羊矢枣(马甲子)为枪杆,但也不排斥竹竿枪 。在江西、广东交界
处流行二、三人同执一杆的超长枪,竹木枪杆皆用,木杆用的是棉木 ,竹杆则可能是用
「实心竹」,陈鼎《竹谱》〈实心竹〉写道「赣州、南安两郡万山中俱产,内坚实不虚,
可作戈戟杆,劲直有力,不挠不屈」,是有讲究,但讲究的是棉木或实心竹,也不提白蜡
杆。到了清代那就更有趣了,嘉庆年间的白莲教乱中,「教匪」爱用的是老毛竹,深山中
随砍随用,如被官兵追杀逃避不及,枪杆随便抛弃,随身带着矛头下次再砍竹竿来用便
是 。晚清的捻军也多用竹矛,弄得清军以敌为师,也多造竹来用 ,陈澹然《权制》卷六
〈竹锚〉条写道:
「近制无烟之枪实难抵御,然考周盛传言,征捻时我(清)军洋枪精利,捻则专以竹锚
伏地锐入,我军往往弃枪而逃,以此请造竹锚数千,为御枪出奇之用。盛传老於军,其言
甚可采也。竹锚必K叶,尖用锚刀,乃可两利。」
结果多半用竹杆作枪杆。那麽究竟以白蜡杆为枪杆、为尚,是甚麽时候开始的呢?以
笔者所见,嘉庆年间黄凯钧《遣睡杂言》卷四〈弄蛇枪法〉这则故事,似乎是透漏武术家
爱用白蜡杆的文献中,年代最早、且可以确实定年的:
「吴江徐洄溪大桩,虹亭太史後嗣也,善医更权奇,倜傥札枪。一日经淮扬,舣舟散
步,见一丐躯干魁伟,年逾六旬,在市弄蛇。徐熟识之久,回舟,合仆夫呼丐,於舟次问
曰:『尔顷弄蛇手法,颇近札枪,不妨显言,我当有赠。』丐始讳,诘之再,乃下舟告曰
:
『我少年时,曾为吴逆先锋,後事败,变姓名,为行乞,已历四十年矣。不意遇君物
色。』
徐乃令其混堂洗浴,赠衣一袭,共载而归。时值中秋,徐有家圃砖场一方,素为演习
之地,乃出白蜡杆,试为架数。丐曰:『此器不中用,当取我旧物,方可尽其能。』姑令
试之,果一转而断。乃出行囊,丐至徐州,於野寺殿梁中取下,纳之竹筒,舟载而返。仍
於场上把弄,曰『枪头如故人,发若霜。』不胜今昔之感。於是龙蟠凤翥,宛转疾徐,及
旋花,如盏。场旁有数巨石,指之,皆翻跃若轻猱。至团圞绕身,惟见白光一簇,不知有
人也。徐尽传其法。後丐不欲留,厚赠而去。
徐与我邑张君汪千交好,自述如此。更言:凡枪之神在风,故虽入重围,当之者辄披
靡;若每人一刺,赵子龙救後主早已成擒矣。」
徐大桩号洄溪,是康雍乾年间有名的医生;不仅行医,而且练武,一眼就能看穿乞丐
弄蛇是札枪路数。乞丐自称「曾为吴逆先锋」,指的应是1682年被平定的三藩之乱中吴三
桂麾下;两人相遇时已过了四十年,也就是说大约在康熙末、雍正初年的1720年代。有趣
之处在於,上文除了指出当时练武之人如徐大桩已习用白蜡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更早之
前的武术家、故事中的弄蛇丐,却对白蜡杆枪颇不以为然,还是旧物更好。针对白蜡杆的
保留意见亦可见於道光年间旗人璧昌的着作。《兵武闻见录》〈整械〉写道:
「长矛尖长七寸,夹钢打造单刃,锋尖如小刀式,比两刃最利。矛杆长八尺,虽以白
蜡杆为尚,而於南方潮湿,易於生虫,不堪久存;需用攒竹,杆筋缥缠,外裹黑漆。不安
长缨,恐致挡眼,只用菊花短缨,胶缠三道於矛头之下,庶便抽矛再札,…」
璧昌在嘉庆、道光年间亲历戎事,尤其重要的是参与了1820年代在回疆平定张格尔及
其後续动乱的战事。可见在嘉道年间的北方军中,白蜡杆枪为尚的说法已很流行,但江南
地区受限於气候潮湿,还有待推广。乾隆、嘉庆年间的李斗着有《扬州画舫录》,卷二中
写道「朱斗南,字星堂,扬州武生员。工书,其父行九。以枪法为安麓村所知。扬州白蜡
杆之传,自朱九始」,可知大约要到乾隆末年,江南一带的武术界才开始有人传授白蜡杆
枪法。
《清实录》当中也有白杆枪的记载,但要晚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才出现,说到当时
镇压清水教,「接仗时,有骑马贼目腰插红旗,手执白蜡杆枪,直奔我营」 ,单枪匹马
,看来也是少数武术精湛者所用。此後到道光年间白蜡杆的记载才多了起来。鸦片战争期
间(道光二十一年三月,1841)从河南解送了「直长白蜡杆三千根」 运到浙江,同年五月
为了在圆明园操演,「采买白蜡杆二百五十杆」 ,十月又拨给派赴江南的陕西兵丁白蜡
杆五百根 ,可见这时期不但重视白蜡杆枪,还开始成规模的供应到军中。
类似现象在地方志里也有反映。道光二十一年任职於克什噶尔的旗人克登编写了《克
什噶尔畧节事宜》,在卷三「奋勇制胜长矛阵图」中写到他到任之初校阅操练,「官兵枪
箭、香山、梅花、速战阵式均皆如法。第长矛俱系六合花篇,并无实着;如遇冲锋破虏,
甚不得力。…彼贼势败窜逸,官兵擒追,本无定所;倘驰驱阴雨淋淋、昼兴夜续之处,官
兵药被雨潮,矢受湿屈,突遇救股贼匪,我兵能於空枪虚弦应敌乎?此特长矛接阵奋勇直
前,施之者速,用之者舒。是矛术之运用,有时可不与弓弩并驾而齐驱」。克登说了那麽
一长串(已删节部分)强调长矛的重要,最要紧的是接下来替他引进的新枪法式邀功:
「登镇守沂州之时,适有白蜡杆子;其性柔软,得乎矛用,适足御敌。登教练枪法,
按谱绳尺操练,皆臻精纯。兹将斯地兵丁,岂能受东而不植西。登身先其事,亲教六合枪
法,务求着着取实,讲明进退刺系之法。三月间人人争先,各各鼓勇,革故鼎新,练成精
旅;扞矛大阵法变四十八式,传抟各营操练,以益征调。…」
克什噶尔给兵丁配用的长矛足有「八千一百杆」 ,若全换用白蜡杆是相当大一笔数
目。有监於文献记载通常落後於历史现实,1840年代成规模地换用的白蜡枪杆,或许在更
早之前平定回疆张格尔(1820年代)的乱事、甚至白莲教乱时期(1796-1804年)就已经开始
了;这之後平叛勘乱崇尚白蜡杆枪,更不在话下。戊戌变法(1898年)期间,吴汝纶在私信
中嘲讽董福祥食古不化,便道:
「董军专练白蜡杆,人有讽令用新式枪炮者,辄瞪目骂曰『吾以此物平回,何物外国
,岂能过于回逆哉?』政府倚任此军,真来书所谓『酣睡不醒』,了不知目今五洲是何世
界。此最可恸。」
以白蜡杆平定西北回乱,固然是史实;只是同样经验放在清末快速变迁的时代,战术
兵器日新月异,不知今夕何夕的顽固守旧便不足为训了。
综上所述,白蜡杆的源头虽然有说法可上溯至宋初,不过这是民国时人後出的意见,
不大可信。白蜡杆成为武术家的兵器,较可靠的时间点最早大约在雍正初年1720年代以前
,又过了百余年後的1820至40年代,才经过武术家的首肯进一步往军中推广,成为清军用
作主力兵器的矛杆。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编写的《传统的发明》书中总结出一个有
趣的观察,即大部分成为认同标的的所谓的「传统」,往往是相当晚近才出现的现象。白
蜡杆作为一种「传统」,从1720年代起算至今,也有三百年以上历史,比起一些国家的国
祚那也不是普通的长;但同整个中国史、武术史的长度比起来,似乎又显得不那麽传统了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50.116.194.187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Warfare/M.1728792701.A.904.html
1F:推 detonator: 赞赞 10/13 13:04
2F:推 PsMonkey: 推 10/13 14:06
3F:推 wittmann4213: 推 10/13 18:21
4F:推 articlebear: 推 说到传统的形成 台湾的中秋烤肉就是个活跳跳实例 10/13 20:13
5F:推 ja23072008: 推 10/14 07:45
6F:→ sdiaa: 四川湖南江西把吃辣当传统技艺 可是辣的主成分辣椒是新大陆 10/14 09:09
7F:→ sdiaa: 的物种 明清之际才在中国流行 10/14 09:12
8F:→ wittmann4213: 辣椒传的晚,但花椒使用的时间就很久了,而且几百年 10/14 10:37
9F:→ wittmann4213: 也够格算是传统技艺了,不然照这标准,台湾不就没传 10/14 10:37
10F:→ wittmann4213: 统? 10/14 10:37
11F:→ sdiaa: 花椒主要是麻~ 10/14 12:14
12F:→ wittmann4213: 不过传武要脱胎换骨,有必要把一堆托古改制的神话出 10/14 22:10
13F:→ wittmann4213: 清一下,最少也能避免被攻击装神弄鬼的口实 10/14 22:10
14F:推 helldog: N大,我很好奇,像这样冷门的题材,你寻找史料的路境是怎 10/15 13:06
15F:→ helldog: 样玩的,能告知一二吗? 10/15 13:06
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瀚点的资料库申请一下帐号就可以使用,
一样是免费的
16F:推 sdd5426: 传统的发明很有趣 像是我们现在认为许多文化的传统美食 10/15 15:12
17F:→ sdd5426: 很多都是非常近现代才发明的 10/15 15:12
※ 编辑: Nomic (150.116.194.187 台湾), 10/15/2024 20:18:36
18F:推 defenser: 在孙武(孙子)带兵时代好像就有白蜡杆 10/15 23:04
19F:→ defenser: 手臂录最神奇的记载是剑法,作者也是遇到奇人传授,发誓 10/15 23:06
20F:→ defenser: 不能轻传,只好用诗歌形容如何用剑对枪 10/15 23:07
21F:→ cobrasgo: 这个主题只想到酸男人的银样蜡枪头 10/22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