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mic ((Nomis))
看板Warfare
标题[心得]
时间Sun Sep 29 21:11:15 2024
网制图文版: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29.html
--
养马与响马与女响马[下]
而起义者也不能全靠野草养马。明代的马匹吃甚麽草?从喻仁,喻杰《元亨疗马集》
卷四、《新刻针医参补马经大全》冬集等书的内容可知,青草食用的主要是「木樨草」(
草木樨)、「笮草」(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巴根草」、「四花草」(可能是白茅草)、「
熟地草」、「狗尾草」、「胡麦苗」、「绿豆苗」、「大麦苗」、「小麦苗」、「稗子苗
」、「二生籼稻草」(收割後再生的稻秧),其中「胡麦苗」「有微毒」,「稗子苗」、「
二生籼稻草」长久食用都不健康,「秫黍叶」(高粱)则明确说「有小毒不可食」。就马匹
饲养来说,最值得注意的是草木樨:
「木樨草,布种之草也,与葱韭类同,割而复发,河南、河北多种之。其形枝高叶密
,味甘、性凉、无毒,祛脏腑热,泻三焦火,生膘和血,无不甚佳。」
也就是说在养马业转向一般民户的扩散中,或许因为多数人不见得买得起草场,拥有
草场的地主也必须更有效率地利用土地,除了野草,草木樨作为文献中唯一提及的牧草,
其种植也在黄河南北两侧推广开来。
与食性繁杂的人不同,马吃草要挑剔得多,摄入低品质的牧草可能引起马匹腹部绞痛
、便秘甚至青草病(grass sickness,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非常致命)。不但草乱吃
会生病,习惯食用的牧草突然改变,甚至将新鲜的牧草突然换成乾草(乾草比起鲜草大量
缺乏维生素与矿物质)、又或者天气剧变也会造成青草质变,都有可能使得马匹食用後腹
痛如绞。突然改变食物的品质(无论变好变坏)是为大忌,而细心的喂养者还得留意不同个
体的特殊需求 。
考虑到民间牧马业与作为牧草的草木樨大约是同步推广,那麽在一般的野草之外,河
南、河北间的民牧马大概很大程度上是喂养草木樨为主,而在黄河南北以外的地方缺乏这
类人工种植的牧草,离开舒适圈肠胃不舒服,对马匹能适应的环境造成了限制。而草木樨
是一年生或二年生的植物。一年生的品种在3、4月间播种,6月末现蕾,8月成熟;二年生
品种也差不多,但9月以後开始将营养储存於根部准备过冬,次年4月萌动出土快速成长,
6月间完全成熟 。在两种草木樨混种的场合,6月至8月间是营养最好、最适合割草喂马的
季节,牧草丰收正是刘六、刘七起义大爆发的时机。地域以外又有季节限制。
这对以响马为中心的起义者而言显然不是甚麽好事──毕竟是人工种植的牧草。起义
者的壮大也意味着战乱破坏的范围加大,草木樨的养护人若不是死於乱军、逃离兵燹,就
是加入起义队伍,无论哪个结局都意味着次年的牧草种植乏人经营、难以为继。起义进入
第二年,二年生牧草收获期的六月过後,起义首领战败授首、或者变装潜逃,七月间便全
归於失败。
相对来说,16世纪後半的隆庆以後,北方边镇设置马市开放蒙古马进口,这些主要放
养於户外、冬季必须自己在雪地里刨出枯草(能掘至雪下40公分)过活的北方蒙古马种 ,
在环境的适应、野性的保留上应比人工牧草牧养的马匹强许多。在晚明西方传教士的眼中
,如曾德昭便说「(明朝人)有大量的马,但马缺乏气力,没有价值」 ,利玛窦则说:
「马和其他驮兽在个体或样子方面都比不上欧洲的,但在数量、价钱便宜和负载能力
方面却胜过了我们的。」
「中国人不大懂得训马和练马,他们平日生活中所使用都是阉过的,因此很安静,脾
气很好。他们有无数军用的马,但都退化得厉害并缺乏勇武精神,甚至鞑靼人的骏马一叫
就能使它们溃散,因此打起仗来实际上是无用的。此外,由於马蹄上不打掌并且很纤弱,
所以这些马不耐在硬地或山道上走较长的路。」
曾德昭和利玛窦说得应该都是内地腹里所饲养的马匹,而由这些马匹支撑起的刘六、
刘七起义,地域范围的限制与军事上可利用的程度都较狭隘;相对而言,明末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中有大量北方边镇的军士参与,连带他们从北方草原取得的马匹,助长了起义者在
更大的地理范围内活动的能耐,或许也促成了起义者最後的成功(尽管过程漫长,结局讽
刺)。
刘六、六七之乱中马匹取得、牧养的限制,还间接带出了另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沈
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九〈妇人行劫〉:
「乙未丙申间(万历二十二、二十三年,1595、1596年),畿南霸州、文安之间,忽有
一健妇剽掠,诨名『母大虫』。其人约年三十,貌亦不陋,双脚甚纤。能於马上用长枪,
置一豆於地,驰骑过之下,一枪则剖为二;再驰再下,则擘为四,其精如此!遇之者不知
其能,或与格斗,必为所杀。横行者三四年,前後有夫数人,稍不当意,即手刃之。有一
徽人王了尘者,善於铁鞭,闻此妇绝艺,拚死与角,半日未解,此妇遂放仗讲解,留以为
夫。有嫪毐之能,恨相见晚,王寻见此妇所杀太多,官兵渐谋取之,恐并入网,遂潜逃入
京。此妇恨极,挈精卒数骑入京城踪迹之。都下见其异,亟集选锋军往捕。此妇驰出城,
追骑及之郊外,内一人败,为所杀,然诸军愈盛,其从骑俱逃散,就阵生擒之,磔於市。
」
霸州、文安间正是前述北直隶响马横行的地方,刘六、刘七也是文安人。除了此例,
晚明谈迁《枣林杂俎》义集〈彤管志余〉也写道:
「嘉兴某善射,道山东,遇女子单骑行劫,接其矢,反射之者三。女子呼曰:『君无
相苦,当下马少有所语。』语曰:『吾阅人多矣,愿事君奉箕箒。』某从之,挈归。」
例子中提及的则是山东女强人。在刘六、六七之乱中,江南军在杨虎阵亡後,「崔
氏为妻亦骁徤,时领贼衆劫掠。後虎死,有杨寡妇军」 ,说明了妇女在军中、战阵上的
地位。这或许是特殊现象,但考虑到民间牧养马匹只算勉强适合军用,妇女参战其实是有
道理的──明代对骑兵的要求主要是「软弓、长箭、快马、轻刀」,「此四事者,非闲战
阵者不能得其趣」 。软弓轻刀意味着马上使用兵器不要求太大臂力,快马轻刀则意味着
相对於马的体力有限,骑乘者与身上装备最好不要太重。换言之,在体重限制方面,尚未
完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或者女子,相对於身材壮硕的男子,未必趋於劣势,尤其是考量到
供应英雄壮士骑乘的骏马并不多的场合。刘六、刘七之乱中,起义者虽说马比官军多,也
就是「一人常兼两马」 的程度,并不到随时能挑选上乘马匹骑乘的程度,弓马娴熟不下
男子的妇女也就有了更多上场的机会。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50.116.194.187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Warfare/M.1727615478.A.B87.html
1F:推 detonator: 好文推推 09/29 22:31
2F:推 anticat: 请问长箭的目的是甚麽?想像中长箭要搭硬弓? 09/30 12:18
3F:→ gary76: 长箭应该是相弹道相对会更稳定?跟轻箭短箭对比的话 09/30 18:01
4F:推 zeumax: 可以飘更远 09/30 18:30
5F:推 articlebear: 推 09/30 20:17
6F:推 Oswyn: 软弓=磅数低 同能量输出拉距要更长 箭也需要更长 也会更重 10/01 15:37
7F:→ Oswyn: 日本的和弓也是同一逻辑 大型弓 箭长 箭重 但拉弓可瞄更久 10/01 15:39
8F:→ Oswyn: 像磅数高的英国长弓 通常拉完就放箭 臂力与瞄准技术要求高 10/01 15:41
9F:→ Oswyn: 不然就要走蒙古弓的 反曲 复合弓 10/01 15:43
10F:→ Oswyn: BTW 箭重射远弹道抛物线 轻箭射远才比较能低伸但少动能 10/01 15:58
11F:→ Oswyn: 不同目的、需求 箭长 箭重 箭头 配重 光从上述内容难判断 10/01 16:01
12F:→ gary76: 不过明朝流行的小梢弓,我记得也是角弓吧,不是英国长工那 10/01 22:44
13F:→ gary76: 种单体弓来的 10/01 22:44
14F:推 vandervaal: 有嫪毐之能,我好像懂了什麽 10/02 10:39
15F:→ saltlake: 妇:何以解忧? 唯有嫪毐! 10/02 13:44
16F:推 bce: 讲到中原历代王朝养马,这已经是论文等级的课题了吧 10/09 14:20
17F:推 biglafu: 有嫪毐之能..... 10/09 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