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mic ((Nomis))
看板Warfare
标题[心得] 鸣梁大捷[上]
时间Sun Feb 18 07:33:53 2024
网志图文版: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4/02/blog-post.html
--
鸣梁大捷[上]
壬辰年(1592年)间掀起的战祸经过数年折冲樽俎,1596年十一月,明、日仍然谈判破
裂;庆长二年(1597年)二月,丰臣秀吉再度下达军令状,整军渡海第二次侵入朝鲜,目标
是将壬辰年间大部分未遭兵燹的全罗道(赤国)完全压制,同时尽可能占领逼近朝鲜王京的
忠清道(青国)。另一方面朝鲜得报,正积极备战;1597年一月,与加藤清正不合的小西行
长暗地里将倭军即将登陆的情报泄漏给朝鲜。朝鲜国王宣祖得报,下令朝鲜水师的总指挥
官、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前往截击。李舜臣以倭人变诈百出为由判断这是诱敌之计,按
兵不动,没想到加藤清正真地按照情报於西生埔登陆;李舜臣随即因违抗军令遭到撤换,
投入大牢,三道水军统制使一职则由元均接替──最初推举李舜臣的是东人党的领袖柳成
龙,而元均则有西人党的人脉做靠山;东人党原本就藉着李舜臣的战功反衬元均的怯懦、
抨击西人,现下李舜臣出包,西人党自然抓紧机会推举元均,好在党争中扩张自己人的势
力 。是年为丁酉年,故朝鲜循例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方面则称之为庆长之役。
然而元均却令西人党大失所望。1597年七月,集结於釜山左近的日军舰队主力开始朝
巨济岛方向迫近;双方主力决战,迎击的元均在漆川梁一役中大败亏输兵溃身死,朝鲜水
师竟尔全军覆没。日军一旦解除後顾之忧,八月兵分二路,毛利秀元为总大将的右路军从
庆尚道出发,一路朝忠清道挺进,攻陷黄石山城(八月十六日)後直扑全州;水军主力组成
的左路军则由宇喜多秀家挂帅乘潮西向,在泗川一带登陆後将明军据守的南原城团团包围
,四天之内将其强行攻破(八月十六日),挺进全州与右路军会师。两路会师後决议,加藤
清正、黑田长政应率所部北进,焚掠忠清道一带之後退回庆尚道;而宇喜多秀家、岛津义
弘的左路军则继续循海路西上,目标是将全罗道沿海剿洗尽净。
九月初七日,逼近王京的黑田长政在稷山一战与明军解生等部交绥,无利可得,照计
画全师退回沿海。另一方面,失去水师後海上门户洞开的朝鲜紧急将原本「白衣从军」的
李舜臣拱回水军统制使的位置。几乎两手空空(身边只有「军官九人,牙兵六人」 )的李
舜臣自告奋勇前往沿海收拾余烬,在顺天空城召集甲士60余人,进入宝城後也才120人,
八月二十日才接收了逃离漆川梁战场、裵楔麾下的12艘战船,加上後来鹿岛万户的1艘战
船,全军也只有13艘战舰。八月二十八日、九月初七日驱退日军前来哨探的8船、12船或
许足够了,但明眼人晓得不足以当大敌,来自朝堂的命令要李舜臣抛弃水军,与陆师会合
。李舜臣却自有定见,起草状启,回覆道:
「自壬辰至于五六年间,贼不敢直突於两湖者,以舟师之扼其路也。今臣战船,尚
有十二,出死力拒战,则犹可爲也。今若全废舟师,则是贼之所以爲幸,而由湖右达於
汉水,此臣之所恐也。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贼不敢侮我矣。」
当然不是所有将士都同李舜臣一样见解;漆川梁之役过去才个把月,历劫归来的士卒
们大多吓破了胆,记忆犹新,不觉得我军有多少胜算。在漆川梁临阵脱逃的裵楔就力陈不
可交战,劝说无效,後来乾脆率先逃亡(丁酉之乱结束後被搜获的裵楔以逃兵论处,斩首)
。为此李舜臣少不得将两名虚报贼警的士兵处斩。另一方面,九月十四日,探子捎来消息
,说倭人舰队两百多艘迫近,营中宣言「朝鲜舟师十余只逐我船、或射杀焚船,不可不报
复。招聚诸船尽杀舟师,然後直上京江云云」 ;李舜臣认为不可尽信,然而理却是这个
理,正与其所见暗合,便将朝鲜水军驻屯的营地从碧波亭向後转移至右水营,并即刻传令
疏散右水营避难的百姓。看来大战在即,李舜臣召集诸将耳提面命道:
「兵法云:『必死则生,必生则死』。又曰:『一夫当迳,足惧千夫』。今我之谓矣
。尔各诸将勿以生爲心,小有违令,卽当军律。」
之所以移营,最主要的原因是右水营与碧波亭间隔着一道可资据守的天堑──鸣梁海
峡内外的宽度仅约1公里,其中最狭窄处两岸间隔才300公尺,最浅处水深只有1.9公尺,
峡窄流急,海流的最大流速甚至上看11.5节,产生的巨大海涛声在20里开外都得以耳闻,
故有鸣梁之称 。不但险要,流速之快也意味着,不熟悉海流潮汐变化的水手很难让船舶
逆流而上通过瓶颈。毕竟在依靠人力或风帆的时代,16世纪地中海划桨船(galley)的航速
至多不过是7节,最快航速最久只能维持约20分钟,一般只在3节左右 ;而19世纪以前西
方风帆战舰的航速,一般也就是5至6节之间 。韩国的战船不外如是,韩国学者的研究便
认为龟船的平均航速为3节,最快航速介於6至8节间 。
於是,九月十六日,日军舰队蔽海而来,「弥满大海,海不见水。我(朝鲜)舟只十余
,不啻若压卵」 。关於日本舰队的规模,李舜臣〈乱中日记〉中的记载有两个版本,一
说驶入鸣梁的日舰不下200余艘,其中133艘直扑朝鲜水师;另一说日军一共有330余艘。
日本方面的估计大同小异,二战前日本参谋本部编纂的《日本战史 朝鲜役》、佐藤和夫
1995年出版的《海と水军の日本史》也都采信日舰约有300余艘的数字,包括藤堂高虎、
加藤嘉明、脇坂安治、菅达长、来岛通総诸将各部 。在第一手文献方面,记载藤堂高虎
事蹟的《藤堂家覚书》中有鸣梁海战的详细记载,一方面确认了朝鲜战船只有13艘,另一
方面还记述道鸣梁内海流湍急彷佛大河急流,因此日军的大型军舰(应指安宅船)在後掠阵
,只集中关船向前突击 。在早上6:30至7:00之间,海峡内开始涨潮,潮水由东南涌向西
北,10:12的时候流速最快,约4.1m/s,相当於8节 ,可以顺流而过但非常湍急,日舰遂
鱼贯通过海峡。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50.116.194.187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Warfare/M.1708212836.A.EDD.html
1F:→ helldog: 我个人觉得由Speed under Sail, 1750–1850 02/18 15:17
2F:→ helldog: 与 02/18 15:17
3F:→ helldog: Performance Predictions for the East Indiaman Götheb 02/18 15:17
4F:→ helldog: rg 02/18 15:17
5F:→ helldog: 这两篇论文来当船速的证据,会更专业些。 02/18 15:17
6F:推 detonator: 赞赞 02/18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