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mic ((Nomis))
看板Warfare
标题[心得]
时间Wed Jan 25 21:21:52 2023
网志图文版: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25.html
--
印度巨炮[下]
尽管如此,若就总产量而言,恐怕印度确实落後得多。这首先反映在围城战中使用铁
炮子的数量上。在明末,1632年围绕着莱州的攻防战中,守城方每天消耗的炮子多达三千
个,死守五十余天用去的炮子应该在十万发以上,尽管这是包括石弹的数量 ,而且应该
也包括较小型的火炮。而在1662年初的热兰遮城,围攻的明郑火炮在一天之内抛射了大约
1,700至2,500发炮弹,其中有些弹重30磅 。围攻者每日抛射千余发炮弹在17世纪的攻城
战中算是常态。以鄂图曼帝国为例,1641年的亚速(Azov)攻围战中,土耳其人每天向哥萨
克守军抛射700至1,000发炮弹,几乎圯平整座城,守方被迫据守壕沟地道应战 。土耳其
人还经常用每天发射的炮弹数来给攻城战贴标签,比如说1594年奥地利人进攻Esztergom
城那一场,就被称作「1,700发围城战」;1686年欧陆联军围攻布达,则被称为「1,500发
围城战」 。
欧洲其他地区的围城战炮弹发射量更为惊人。据说1631年提利(Tilly)率军围攻马德
堡时,每天抛射的炮子竟多达12,000至18,000发 (如数字无误,可能包含了较多小口径火
炮),无怪乎四天内便将该城攻陷。而在1691年针对爱尔兰Athlone城的英军,则在一周内
抛射了12,000发加农炮弹、600发臼炮弹与无数臼炮发射的砾石弹,平均每天1,800发,在
爱尔兰前所未见 。在法国,知名工程师兼攻城专家瓦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以主张减省(人力、财力、时间)着称,但在他的精算之下,40天内拿下一座普通
城池,也得事先备下40,000发24磅炮弹,一天1,000发还是跑不掉 。实际上,在1697年,
由瓦邦亲自指挥、被当作模范案例膜拜的Ath攻城战,在14天内仍然打掉了27,050发加农
炮弹(其中24,300发是24磅弹)、3,400发臼炮弹,平均一天2,175发 。1691年的Mons攻城
战就浪费得多,在不到一个月内挥霍了106,000发炮弹、7,000发臼炮弹,每天发射的炮弹
超过4,000发 。
在印度的围城战中又消耗了多少炮弹呢?笔者未能找到直接证据,但有一些间接证据
值得一提。1671年,蒙兀儿帝国储藏於Ausa城堡军火库内的石弹有144,000发 ;这个数字
不小,但以中国或欧陆一场攻城战十万发以上炮弹的消耗量而言,也就经得起一场半的消
耗。在18世纪中叶北印度惨遭阿富汗蹂躏、马拉塔(Maratha)联盟出师北伐之际(1760年)
,其军中携带的炮弹仅有区区8,184发(尽管领军主帅最初请领19,000发)。虽然北伐军顺
利收复德里(幸亏守军仅数百人),但在次年的第三次Panipat会战仍然大败给阿富汗的杜
兰尼(Durrani)王朝 。这结果毫无令人惊讶处,早在1743年纳迪尔沙(Nader Shah)进攻摩
苏尔(Mosul)时,持续8天接连不断的炮轰就倾泄了十万发炮弹(平均每日12,500发,可能
包括小口径的炮弹),比起欧洲或中原都是极为惊人的投射量 。在纳迪尔沙麾下耳濡目染
的杜兰尼有样学样,面对火力不足的对手时自然显得摧枯拉朽。
这也就意味着,17世纪欧洲或印度人观察到的、在印度非常没效率的火炮发射频率,
除了巨炮(bombard)冷却时间较长的因素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炮弹根本就不够。每天以
百来门火炮击发成千甚至上万枚炮弹,往往需要一天之内各门火炮至少击出数十发的射速
。但在印度,与中世纪的欧洲一样,一天常打不了十发。1528年巴布尔(Babur)麾下的炮
术师曾经一天内打出16发,被认为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到了奥朗则布时期(1653年),攻城
炮一天打两发就可以算是达标了 。在18世纪,英国人欧米(Robert Orme)点评印度人用炮
,说他们完全不晓得一分钟内连发数炮的办法,以为15分钟1发已经不错了 。然而这点射
速绝非肇因於印度文化有什麽国民性痼疾;实际上,在19世纪的锡克战争中,印度人用炮
完全可以发挥超常水准──在1845年Mudki会战的战场上,锡克炮手甚至以每分钟3发射的
射速与每分钟2发的英国人抗衡,尽管火炮数量屈居劣势 。
炮弹的缺乏一方面促使印度人不加捡择地同时使用石弹、铜弹与铁弹,另一方面可能
也促进了火箭的大量运用──典型的印度火箭重2公斤,推进药就重1公斤 ,以投射的质
量来说是比铁弹少,但无论铜弹、铁弹还是石弹,都有火力不够密集的缺陷,这时候以同
等重量制造更密集火力的火箭便派上用场了。印度战场上使用的火箭常以数千计;古佳拉
特甚至象载牛驮一口气运送过火箭十万只,以至於途中发生爆炸事故 。1799年,英国东
印度公司攻占迈索尔首都Srirangapatna城时,一口气便剿获了9,700支火箭 。
炮弹不足可能也反馈到了印度城池的式样上。前头所述中世纪晚期印度的双层石墙结
构,一直存活到了18世纪;除了这类石墙本身够厚够耐打之外,印度人没有接受西式棱堡
的另一部分原因,或许也在於攻城发炮的频率不足,故而将城墙加厚、加倍的老方法可以
一直沿用。西式的棱堡建筑不仅仅是将城墙隐蔽於土堤之後避免火炮直击,而且还透过消
除死角、由临近棱堡(bastion)提供侧击、交叉火力的方式横扫墙面。这就意味着掩护墙
面的任务完全由火炮承担了,但这对弹囊羞涩的印度人而言就未必是比较经济的配置。
1520年毘舍耶那伽(Vijayanagar)帝国进攻Raichur的战役是个好例子。尽管守方在城墙上
开了许多铳窗炮眼置炮对击,据说有大炮两百、小炮无数,毘舍耶那伽勇士却浑然不惧,
人手一把十字镐便直冲城下,挖回石块有赏,多大石块多少赏,就这样持续了三个月。显
然穆斯林据守的城池虽然有凸出墙外的塔楼,其上不难布置侧击火力,实际上却没有足够
炮弹发挥作用,才让攻方如此张扬,明明也有攻城火炮却偏偏不用 。
这意味着印度各政权想将火炮融合进现有的防御体系中,走的路径得与欧洲不同。在
火炮传入德干地区後,16世纪上半叶,各苏丹国开始在各处城堡内加盖高耸的独立炮塔,
外砌砖石、内实泥土。塔身通常呈圆柱状,高20至30公尺,坐落於制高点;塔中设置长身
巨炮一门(一般长五六公尺,最长可达八九公尺),以类似佛郎机回旋炮的支架(swivel)支
撑,架炮於塔中央,能够360度无死角瞰射,抛发石弹。这类炮塔遗址现存45座。
据守高地、临高下射向来是交战的诀窍,德干地区独特的高耸炮塔具有的优势,无庸
赘言。圆柱塔身不带棱角可以部分抵销炮弹打在塔身时造成的冲击 ;超长身管则可以延
伸火炮射程。不过就本文的题旨而言,这样的设计,或许也是针对炮弹珍贵缓急不易措置
、石弹越大效费比越高、於是更适合用重炮的现实──火炮若分散看守各处墙面,炮弹如
何分配、够不够分配颇费思量,紧急之时大炮重弹四面挪移也费事,反不如集中在城内制
高点无死角地环顾整个城身四周,更为经济。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50.116.194.187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Warfare/M.1674652915.A.865.html
1F:推 ja23072008: 推 01/25 22:36
2F:推 JosephChen: 推 01/25 23:20
3F:推 articlebear: 推 战争真的要比後勤阿 射不快?我就没炮弹阿... 01/26 11:41
4F:推 goodgodgd: 真的是比课金能力欸 01/27 19:21
5F:推 wittmann4213: 推 01/29 12:19
6F:推 PAULDAVID: 请给我黄金 不 还是直接给铸铁吧 01/29 19:43
7F:推 cobrasgo: 真有趣啊,谢谢原PO 01/30 14:27
8F:推 helldog: 赞 01/31 07:05
9F:推 sword10723: 推 02/02 12:39
10F:→ helldog: N大,我看了平叛记,我只看到「自击贼以来,日用檄子数 02/10 17:40
11F:→ helldog: 百斤,朱公恐不继,因募铜铁锡数千斤错铸…」,看不到日 02/10 17:40
12F:→ helldog: 用3000枚炮弹的数据,你是怎算的? 02/10 17:40
出处是徐从治《围城日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ZFW_ZaiH8jnPW3A8fNQCqBxae1y8l5As/view
13F:推 hedgehogs: 一人一把十字镐...手拆城堡我以为玩游戏才会看到 02/10 18:24
※ 编辑: Nomic (150.116.194.187 台湾), 02/10/2023 19:49:31
14F:推 helldog: 谢谢。 02/10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