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mic ((Nomis))
看板Warfare
标题[心得]
时间Sat Jan 14 00:13:01 2023
网志图文版: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html
--
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的军用火箭[下]
不过与在火箭底部钻出喷射口的重要工序比起来,上述的改进都比较边缘、不那麽重
要。在中文文献里被称为「线眼」的喷口是以铁钻钻出,工序完成後在充填的火药推进剂
中形成一个锥状豁口。豁口若不直,就会影响火箭的弹道;若不够深、钻的不平均,火药
燃烧时接触面不够、不均匀,则影响燃烧的效率,减少推力。用戚继光的话来说,就是火
箭「其肯綮全系於线眼,眼正则出之直,不正则出必斜。眼太深则後门泄火,眼太浅则出
而无力,定要落地。每个以五寸长言之,眼须四寸深 」。但在西方,直到西米诺维奇出
版其着作时,才第一次明确地提到锥状豁口的重要性。锥状豁口如此重要,在西方文献中
出现得却最晚,颇令波兰的火箭史学者Mieczyslaw Subotowicz大惑不解;他认为这肯定
是严格保密所以文献里没得找之故。实际上西米诺维奇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发现重点的
第一人 。
不过西米诺维奇或许真就是欧洲第一人。前文虽然列举了中世纪晚期欧洲使用火箭的
各种纪录,但实际上,欧洲的火箭除了自力推进的类型之外(真正的rocket),同时还一直
使用以弓弩或火炮发射、火箭助推的「火-箭」(rocket-assisted arrow) 并
且一直用到17世纪。现存最古老的火箭实物保存在瑞典,是16世纪以火炮发射的火箭,
大多分发给瑞典海军,供海战焚船之用;大约从1520年代开始这些炮射火箭出现於记录中
,并且直到17世纪30年代都还能发现。据说单是在1565年就造了407支炮射火箭。除了瑞
典,17世纪初曾在波兰军中服役的义大利人德拉夸(Andrea dell'Aqua)也在他的着作中提
到了以弓弩、火炮或臼炮发射的火箭;而在1650年代,荷兰人也「发明」过用来焚烧敌船
的炮射火箭。实际上,欧洲自15世纪以来,节庆烟火也都习惯以臼炮来发射 。
在火箭刚引燃,推力尚未累积到一定程度、因而很容易受外力影响偏离弹道的初始发
射阶段,代之以弓弩或火炮来发射,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准头的问题。但这也意味着在西
方,制造完全自力推进的火箭可能一直存在问题。喷射火焰锥
状豁口的精妙处直到西米诺维奇的着作问世时才阐明,而其他火药匠、烟火师傅或许知道
其中奥妙,但也都保守秘密不令推广,只得其形骸未得其神髓的发明家不免退而求其次,
只好靠其他辅助手段来解决火箭推力不足、准头不佳的问题。秘诀不得外泄对技术进步的
妨碍有多大,或许可从西米诺维奇之死窥知一二──无病无痛的他无缘无故在阿姆斯特丹
暴毙,某些史学家推测他应该是死於忌妒的烟火行会成员之手,其未出版的手稿则不翼而
飞;毕竟许多师傅严守的秘密被他一一出版後公开於世,砸人饭碗挡人财路 。前面提到
16世纪的哈斯、15世纪的封塔纳就谨慎得多,只敢写在手抄本里。哈斯的着作直到1961年
才被发现,可见其隐晦;而封塔纳,甚至不时在抄本里以加密文字书写,得靠後世的密码
学家解码後才知道究竟写了甚麽。
相对来说,火箭的制造在明代却算不上了不得的大机密;戚继光写下火箭钻眼线的重
点时完全不像是发明了甚麽新事物,彷佛只是再次强调应该遵守的品管原则。在他的《纪
效新书》出版後,关於火箭的记载经常被一字不差地被其他兵书给摘钞过去,也不见有哪
些个烟火匠人阻挠抗议。早已习惯编户齐民的社会里工匠或许有办法自个儿严守家传的秘
笈,但已经公诸於世的「秘密」肯定是守不住,不像等级森严的欧洲社会有影响力那样强
大的行会。在欧洲仍十分流行的「火-箭」(rocket-assisted arrow),在中国却几乎完全
从文献中消失,彷佛不曾存在过,也没有人尝试「发明」过。据笔者所见,只有何良臣在
《阵纪》卷二里写道火箭「亦有用强弩绞车、豁竹射送者,妙,其火则後出少而前出多,
故利于烧积聚耳」,寥寥几句话带过;在拙文〈山寨与火箭〉提到的契丹箭很可能也是「
火-箭」(rocket-assisted arrow),然而其存在与否颇费推敲。有监於中文文献中出现的
大量「火箭」(rocket)几乎完全清洗掉了「火-箭」(rocket-assisted arrow)存在的痕迹
,恐怕钻眼线的技术在中国出现、成熟的时间远早於16世纪,自力推进的火箭才这麽嚣张
跋扈。
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为何欧洲人不太使用火箭、甚至16、17世纪以後欧洲战场上就几乎
再也没见过火箭,尽管17世纪初理论上关於火箭已经有很好的出版物与知识来源。史家通
常认为火炮的进步使得火箭变得鸡肋,使其退出战场;至少在欧洲史的脉络里这很说得通
,毕竟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野战炮的发展一枝独秀独步全球,「火-箭」
(rocket-assisted arrow)却没有像中国或印度 那样完全被「火箭」(rocket)替代掉。等
到相对完整掌握了火箭相关的知识时,欧洲的火炮已经完全占据了各种战场生态位,火箭
不与火炮携手甚至没有出场的机会──然而同制造费工、每支都是独立制作的火箭相比,
15世纪末越来越普遍使用的铸铁炮弹,生产效率要高得多,火箭只得黯然退场。
而15世纪末的另一种发展趋势──棱堡的出现──进一步取消了「火-箭」
(rocket-assisted arrow)的舞台。如拙文〈山寨与火箭〉所述,超远射程的「契丹箭」
,可能是为了反制山城的防守者所固有的射程优势而产生的新武器。欧洲的炮射火箭可能
也有相对於一般火炮的射程优势,但棱堡为了避免敌炮攻击、减少被弹面积,将整个城墙
没入土堤之下的设计原则,也就意味着中世纪城堡乘高下击的优势不复存在。既然防守方
已经没有高地优势,那麽进攻方自然就没有增加射程的动机了。不意外地这种炮射火箭被
逼得只能在海战中勉强找寻些许存在感。然而在1650年以後,英荷战争中的战列舰战术逐
渐成为常规,海战变得越来越没有决定性,包括纵火船在内的焚船战术退出潮流,无论是
瑞典还是荷兰的炮射火箭,最终都未尝有一战的纪录。
西米诺维奇身故後,尽管他的拉丁文着作在1676年译成德语、18世纪又译为英语和法
语,但总的来说在欧洲,军用火箭的尝试乏人问津。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炮兵军官德萨古
利尔(Thomas Desaguliers)曾经尝试过,但所有实验全部失败 。18世纪中叶的法国军官
马丁(Claude Martin),在印度曾经照西米诺维奇的方法制造过火箭,但他所造火箭是否
对印度有过技术输出,目前也没有证据 ;倒是印度火箭後来反向流传到了西方。到19世
纪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带起了欧洲火箭的风潮後,尽管他的火箭并没有比西米诺
维奇先进太多,西米诺维奇却几乎完全被遗忘;直到1940、50年代,几乎西方所有的火箭
史着作都完全不提西米诺维奇,直到波兰的历史学家从新发掘出他的名字。这段史实是一
个很有趣的例子,颇能反映出某种现在仍不时迸现的集体无意识:自动忽略、甚至从未设
想过落後的、「文明的边缘」曾经是技术更进步的一方,从而总是不加思索地将先进的技
术与国势强盛的列强挂钩,彷佛先验的常识一般。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50.116.194.187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Warfare/M.1673626384.A.47A.html
1F:推 ja23072008: 推 01/14 00:34
※ 编辑: Nomic (150.116.194.187 台湾), 01/14/2023 00:43:50
2F:推 detonator: 专利还是蛮重要的 01/14 10:47
3F:推 articlebear: 推 01/14 20:03
4F:推 PAULDAVID: 英美战争中使用的红火箭就是从印度再输入来的吗? 01/15 17:48
5F:推 andystupid: 推推 01/16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