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imon (Simon)
看板Warfare
标题Re: [问题] 战国後的兵车.....
时间Sun Jun 19 16:25:06 2005
※ 引述《RollingWave (昱行:一事无成)》之铭言:
: 战国时代的兵车编制大家都很熟悉..三人一车, 连三人之间的职责跟地位等等
: 稍微有涉略的人应该都说的出来.
: 而虽然兵车到了战国就已经开始没落..但就考古显示到了汉朝前期应该都还有
: 在使用....
: 我想问的是...汉朝使用兵车时跟战国前有特别不同的地方吗? 到了战国後期
: 兵车面临淘汰时有什麽开始改变的地方吗?
: 希望有人能为我解惑.
讲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战国时代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主力算是一种常识,可是
究竟在哪一个面向上步骑取代了车战呢?在我看来战车的作用并没有因为军队成员中
的步骑兵大量增加而减低;事实上,一直到西汉初年车步骑都是军队中并称的主力,
透过当时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并没有因为步骑的大量运用而造成战车没落的现象。
例如伪托吕尚所作,可能成书於战国的《六韬》:
http://www.chinapage.org/big5/science/6t.htm
--
均兵第五十五
武王问太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
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
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故车骑不敌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阵而相当:则易战之法,一
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
当一车。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
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
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走百人,百骑走千人,
此其大数也。
--
从上引文可以看出车步骑在会战时的交换比。当然这是会战时,所以才说「故车
骑不敌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必须要「三军之众成阵而相当」时这样的交换
比才显现得出来,车骑的威力才显现得出来。
西汉时的战车有没有什麽变化呢?《汉书》晁错传:
--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皇)上发兵以御之。(晁)错上言兵事,曰: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
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
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
,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
可後,此长戟之地也,剑楯三不当一。雚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鋋之地
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楯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
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
,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
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
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
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
也。…
…帝王之道,出於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
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
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
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固然战车在地形的适应上有极大的困难,然而这似乎不构
成放弃使用战车的理由。相反的在谈到骑兵时多次提到骑兵对地形的适应性良好这样
的优点──我的看法是步骑兵的引入造成的其实是战场上的分工而不是战车的淘汰。
换言之,战车没落的原因并不在军事的面向上。
那麽战车没落的原因是什麽呢?我想必须从社会阶级结构的改变来看。春秋与战
国时代间的巨变之一即封建制度没落,科层体制的官僚系统取而代之。而战车代表的
正是封建贵族的武力;封建贵族没了,战车自然就没落了。在贵族教育中的礼乐射御
书数中,与战车直接相关的就有射御两项。中国古代战车的车辕只架在中间的两匹服
马上,在服马外旁的两匹骖马则由游环来控制;驾车必须同时控制四匹马,而其中两
匹马和另两匹马的驾驭方式又不同。加上拉弓放箭,这两项技艺需要的不仅仅是长期
的训练,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掌握熟悉那些诀窍。当依靠所属农民生产的剩余物资维生
的贵族被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君消灭时,无疑消灭了唯一有余裕从事战车训练的军事阶
层。而一般小老百姓虽然有了成为布衣卿相的机会,却没有进行驾驶训练的机会──
穷人买不起车。而当时的车即使买得起也不一定开得动。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那麽简单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发掉的。实际上,战车可能以另一
个方式保留了下来。秦国有所谓的二十等爵制,其中最下层的九个爵给平民在行伍间
的地位定下了有趣的规定:
爵位 │ 《汉旧仪》 │ 刘劭《爵制》
───┼────────────────┼─────────────────
公士 │公士,一爵。赐一级,为公士。谓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
│国君列士也。 │
───┼────────────────┼─────────────────
上造 │上造,二爵。赐爵二级,为上造。上│二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於
│造,乘车兵也。 │司徒曰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
───┼────────────────┼─────────────────
簪袅 │簪袅,三爵。赐爵三级,为簪袅。 │三爵曰簪袅。御驷马者,其形四簪,故
│ │曰簪袅。
───┼────────────────┼─────────────────
不更 │不更,四爵。赐爵四级,为不更。不│四爵曰不更。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
│更主一车四马。 │更卒同也。
───┼────────────────┼─────────────────
大夫 │大夫,五爵。赐爵五级,为大夫。大│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车左者也。
│夫主一车,属三十六人。 │
───┼────────────────┼─────────────────
官大夫│官大夫,六爵。赐爵六级,为官大夫│六爵为官大夫,七爵为公大夫,八爵为
│。官大夫领车马。 │公乘,九爵为五大夫,皆军吏也。吏民
───┼────────────────┤爵不得过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
公大夫│公大夫,七爵。赐爵七级,为公大夫│则公乘者,军吏之爵最高者也。虽非临
│。公大夫领行伍兵。 │战,得公卒车,故曰公乘也。
───┼────────────────┤
公乘 │公乘,八爵。赐爵八级,为公乘。与│
│国君同车。 │
───┼────────────────┤
五大夫│五大夫,九爵。赐爵九级,为五大夫│
│。以上次年德者,为长官、将率。秦│
│制,爵等,生以为禄位,死以为号諡│
│。 │ 摘自杨宽《战国史》页253-254
有趣在哪里呢?我想大家已经发现战车在分别等级时的妙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战国时代的所推行的将编户齐民纳入军队组织时的爵制在贵族没落的当儿填补了战
车部队的空白──换言之,战车其实在平民崛起的一开始时就成为其战力的一环。步
骑兵的兴起不仅没有排挤战车的地位,战车的地位还因为必须踩下步骑兵的晋升之阶
後才能取得,反而进一步提高。
但训练的问题当然还存在。实际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决定性的关键所在。战国
之世,贵族虽然趋於没落,但平民阶层中却崛起了一群继承贵族传统的游士。所谓九
流十家,战国时代的大鸣大放,正是王官学向民间传布的结果。似乎可以很合理的认
为在这些周游列国的士人之间不乏汽车驾训班的教练,因此开战车的技术还有办法传
承。但秦汉的一统天下实际也就标志着游士时代的结束;从今而後是统治者选择他们
,而他们没有选择统治者的余地。是统治者决定了什麽样的学术士人可以学习,而不
是士人的学术决定统治者应该学习什麽。若说从此以後大一统的帝王取得了任用士人
的独占权,而统治者的决定最终起了淘选沙汰的作用,大概错不了。当统治者不必亲
自上战场时,似乎也没有教导统治者开战车的必要。当然在汉朝,士人的出路未必如
此狭小;郡县长官可以自辟曹吏,藉此战车的驾驶技术仍然有一线传承的命脉。但与
战国时代相较毕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当学会驾驶战车的机会从平民手中溜走,成为
上层阶级示威摆阔的特权,而国家武力的组成又从上层统治阶级转移至平民大众老百
姓时,战车自然就从战场上消失了。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1F:推 TigerKick:抗议版工不mark自己的文章 128.227.162.29 06/19
嘻。
2F:→ TigerKick:我还是认为战车的衰落是因为战术失效的原因 128.227.162.29 06/19
3F:→ TigerKick:东方西方几乎同时在两千年前淘汰战车 128.227.162.29 06/19
4F:→ TigerKick:在东方, 主要还是因为弩的普及,让战车或者重 128.227.162.29 06/19
5F:→ TigerKick:重装骑兵正面冲击伤亡太大. 128.227.162.29 06/19
6F:推 TigerKick:如果战车真的非常有效, 後世绝对不会放弃的 128.227.162.29 06/19
我想所谓的有不有效其实主要还是看运用的场合。再引《六韬》:
--
战车第五十八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
,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战,死地有十,胜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
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後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
圯下渐泽,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
亩,犯历浚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後有沟渎,左
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後
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
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太公曰:敌之前後,行阵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
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即陷之。阵不坚固,士卒前後相顾,即
陷之。前往而疑,後往而怯,即陷之。三军猝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於易地,暮
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
将明於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武王曰:善哉!
…
战步第六十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奈何?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
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後,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
,以备我後。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後
。吾三军恐惧,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莉,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
均置蒺莉;掘地匝後,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後
,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後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武王曰:善哉。
--
我主要是想说战车运用在哪种情况、步兵怎样应付车骑是当时的兵家很熟悉的问
题;而从这种熟悉的程度来看我并不认为他们会觉得步兵在面对战车时会比较优势。
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纸上谈兵时可以蔑视的敌人却是战场上
必须真实面对的威胁;论述哪个兵种比较有利并不会改变某个兵种在战场上的地位,
每个兵种都有他们的弱势和强项。怎麽运用兵种特性来发挥优势赢得胜利比较重要。
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没有战车可用时,或敌人没有战车时,自然不需要再去
考虑战车要怎麽对付怎麽用了。
顺便一提,战车不一定是弩之下的牺牲者。一样引《六韬》:
--
军用第三十一
…
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
坚阵,败强敌。
提翼小橹扶胥一百四十四乘。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阵,败强敌。
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自副。飞凫,赤茎白
羽;电影,青茎赤羽。昼则以绦缟,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为流星
。陷坚阵,败步骑。
…
--
其实连弩最早在《墨子》「备高临」篇中就有记载,然而那段文字颇费解。
http://www.agent-m.net/Book/O-1-006-de.htm
照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军事技术卷中的说法,墨子的连弩与後世的
连发弩不同,是一次发射数矢。而由於弩可能是像宋代的床子弩一样将两三具弩臂
连接在一起,必须以绞盘上弩。发射的弩箭大的有60(?)枝,小支无数;大箭系有
绳子,发射出去後可以绞车收回。这样的弩一具需要10人操作。
再对照上引《六韬》几辆配备绞车连弩的战车…固然要能「陷坚阵,败强敌」,
不可能使用像《墨子》所说的那样需要10人操作的弩,但从其需要绞车上弦来看,恐
怕它的威力也不会太小。弩的使用不仅没有排挤战车,相反的还使得像连弩这类较大
型的兵器在战场上有使用的机会。而连弩的使用也使得战车在面对步兵时拥有相当的
火力,如果不是压倒性的火力的话。
欸…我可能会洗到推文,抱歉。
※ 编辑: Cimon 来自: 140.112.250.145 (06/19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