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imon (Simon)
看板Warfare
标题16 17世纪东南亚运用火器的情形
时间Sat Jan 29 03:49:17 2005
节译自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p.379-394
译笔欠佳 包含
大陆前几个月有译本了
--
16世纪的东南亚藉由购买和强迫枪炮铸造工匠居留的方式取得火器。
大城(Ayyutthaya,今泰国西部)的中国人和庇古(Pegu,今缅甸南部)的
印度人首先在当地建立火器铸造工厂。
缅甸人接受了火器,并在军队中搭配特别的火器部队。17世纪初缅甸
人从葡萄牙冒险家手中拿下港市沙廉(Syriam,今缅甸半岛部份)後,残
存的欧洲人被强迫迁徙到上缅甸阿瓦(Ava)附近的村落;随後又加入了千
余的回教徒水手和火器手。这些俘虏和他们的後代成为缅甸军中火器手
的骨干。在特别的军事行动中缅甸人还会雇用使用火器的佣兵壮大声势。
在1637年的一份谕令中,一支典型部队有兵员1000人,装备10门火炮
(cannon)、100枝枪(gun)以及300把弓。除了外籍火器手,缅甸人也建立
他们自己的火器部队;每个单位装备100枝枪和必要的配备,每个人都有
他的枪和必要的补给。缅甸人有他们的火器铸造工厂和磨制火药的碾坊
,但他们比较嘱意海外贸易取得的欧洲人的枪炮和火药。
中国人将火器传到了泰国;但16和17世纪时泰国人转而向欧洲人寻求
最新式的火器。
泰国的枪炮铸造工场无法铸造对抗缅甸人的火炮(cannon);这些火炮
必须从国外进口,尤其是从欧洲,或者从被泰国人征服的区域中虏获。
火炮加入服役时会举行特别的仪式,将名字隽刻在炮管上;火炮的口径
和装药量也刻在炮管上,避免过量装药引起膛炸。
泰国人很清楚火药的重要性,能根据不同爆炸力量的需求调配火药。
泰国人也善於制作枪枝;甚至连德川家康也央求大城统治者赠予枪枝和
火药。
16到19世纪前期之间缅甸人的威胁是泰国人制造和使用火器的原动力。
越南是另一个大规模制造和使用火器的东南亚国家。藉着从16、17世
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沉船中打捞起来的枪炮和雇用欧洲的枪炮铸
造工匠,越南人得知欧洲新式火器的发展并将之运用在他们的枪炮铸造
工厂中。
17世纪北越郑(Trinh)王的兵器库中藏有50至60门铁炮(cannon),从隼
铳(falcon)到半寇飞宁(demi-culverin)一应俱全,并包含两三门全寇飞
宁(whole culverin)与半加农(demi-cannon),以及一些臼炮(mortar)。
北越极看重火炮的价值,只有郑王有权购买火炮,并且在水陆交通线上
布置岗哨防止火炮的出口。而南越阮(Nguyen)王朝廷则拥有1200门左右
大小口径不一的铜炮。
藉着与土耳其的联系,亚齐(Aceh,今苏门达腊西北)建立了他们拥有
、使用巨炮和火器的声誉。16世纪鄂图曼帝国送去500名土耳其人,援助
亚齐进攻满剌加(Melaka);他们之中包含火器手、火器铸造工匠、工兵
、巨炮和充足的弹药。土耳其人传授制造火炮的方法和土耳其火炮的规
格给亚齐人。17世纪早期亚齐苏丹伊斯康达尔.慕达(Sultan Iskandar
Muda of Aceh)号称在他的兵器库中拥有大约2000件火器,包括1200门中
口径的铜炮以及其他800件回转炮(swivel-guns)和枪枝(arquebus)。尽
管亚齐能自行制造火炮和枪枝,到了17世纪时他们比较中意欧洲人的火
器。
在爪哇,古老又受人尊敬的蛇形匕首(kris)制作工艺提供了制造火炮
的技术基础。工匠的灵力(spiritual power)汇入火炮,就像蛇形匕首一
样。17世纪早期泗水(Surabaya)的爪哇人已经在制造他们自己的铜炮,
而17世纪中期的马塔兰(Mataram)能够在三个月之间制造800挺枪枝。
苏拉威西(Sulawesi)南部武吉斯人(Bugis)和望加锡人(Makassar)间经
常的战争使得他们很快的接受了火器。1699年当荷兰人攻陷望加锡皇城时
,荷兰人虏获33门大小铜炮、11门铸铁炮、145门铳(bases, a type of
handhun)、83管後膛装填火炮可分离的後膛(breech-loading gun chamber)
、60门火枪(musket)、23门火铳(arquebus)、127枝枪管(musket barrel)
和8483发子弹。虽然不可能知道这些兵器的来源,但望加锡的资料显示当
地人在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早期已经在制造枪枝。到了18世纪,欧洲人颇
赞赏武吉斯人制作的枪管笔直、镶嵌精美的枪枝。
马来人是另一个着名的拥有与使用火器的民族。当葡萄牙人在1511年攻
占满剌加时,他们发现大量的火炮以及其他火器,包括小型的锻铁回转炮
(esmerils ,small wrought-iron swivel-guns)、小隼铳(falconet, 较
esmeril稍大的铸铜回转炮)、中鹰铳(saker, 弹重6到10磅的长加农或寇飞
宁)。葡萄牙人相信这些掳获的火器是在庇古与大城铸造的。然而,马来枪
炮铸造工匠的工艺可匹敌当时公认火器制造龙头的日尔曼;而马来人的炮
车则被形容是举世无双的。
甚至苏门达腊内陆的米南加保(Minangkabau)也能制造足够数量的火器供
应他们和其邻人使用。当地冶炉可以生产钢铁,但到了18世纪他们变的较
依赖欧洲人的供给。他们火绳枪的枪管在18世纪被誉为硬度良好、弹道笔
直;枪管是以一块平整的铁片卷住木棒、敲打边缘缝合而成。但米南加保
人较不善於制造火药。他们的火药在硫磺、硝石、木炭的比例上和欧洲人
相仿,但由於临时少量匆促的造作,火药没有好好混合即压成粒状。
--
东南亚的火器铸造工匠虽然能够供应自己所需及外销,但到了18世纪东
南亚的火器科技快速的被欧洲超越。在这之前的日子,东南亚的统治者还
能藉由俘虏欧洲士兵与海员或者接纳「叛军」来制造他们的枪炮和火药。
但在17世纪晚期新式铸铁炮的大量制造扭转了炮手和火炮间的关系──火
炮的使用再也不是一门艺术。在17至18世纪,制造火器需要的人较少,而
少数几个人掌握越来越复杂的技术。东南亚的统治者再也不能期望俘虏或
雇用欧洲人和亚洲的外国人可以制造与欧洲品质相埒的火炮。
17和18世纪在欧洲日渐普及的轮簧(wheel-lock)枪与燧发(flintlock)枪
在东南亚颇有好评,但并未进入生产。大量生产以及科技上的进步使得欧
洲快速淘汰了仍然在东南亚使用的武装;这批过时的火炮足以应付东南亚
的战争,他们没有与欧洲进行军备竞赛的动力。
--
火器的新科技并没有使东南亚的战争转型;实际上,在许多例子中新兵
器只是加强了旧兵器所确立的战术。在爪哇少有大规模的战役,主要的战
斗局限於酋长与重要官员组成的前锋;在激烈但短暂的交锋後少数领袖的
死亡足以让杂鱼溃散。伤亡既少,战斗也很少持续超过2小时;在菁英之间
的战斗中使用的主要是传统的武器长矛和蛇形匕首而不是火器。蛇形匕首
被认为是灵力的容器,首领之间的单挑基本上是潜在灵力间的战斗;直到
火绳枪取得蛇形匕首般的地位之前它无法取代後者成为爪哇王侯的主要武
器。
战场上的爪哇军队只有五分之一为战斗员,其余都是支援单位;而当中
持有枪炮的不到百分之十。这样少量的火器已足以对付不熟悉火器噪音和
射程的敌人;尤其是使用这些火器的神枪手能立刻在敌方前锋中造成伤亡
。首领的死足以引起恐慌和溃亡。火炮在爪哇的战争中较不重要,虽然在
轰出木砦的缺口上他们的价值不菲;但围城战很少,而个别战士组成的散
兵前锋几乎用不上野战炮。
武吉斯和望加锡人的战斗方式与爪哇人相类。那些被授与枪只的同时也
带上一把剑;当火药用罄之後,他们转用剑或蛇形匕首近身搏战。只有主
要的战士,大多是王公贵族才穿带锁子甲(chainmail)。铁甲的使用咸认为
是借自葡萄牙人,鼓舞了当地的火器发展那强势的穿透力。虽然武吉斯和
望加锡人的士兵继续倚仗矛、剑、弓箭,菁英部队为了对付锁子甲,对枪
枝的依赖度不断增加。
在马来地区木砦或者「窟篰」(kubu)是战争的基本元件。「窟篰」的三
面墙是由覆满泥土的棕榈树干组成;而第四面则背靠着山岭或丛林以便防
御者在敌人成功的在墙上轰出缺口时逃逸。「窟篰」没有重装火炮防御也
没有容纳大批人员以应付长期围攻的打算;它只是暂时的收容所,用作中
止战斗以及遏制敌人进一步的行动。重点是机动;「窟篰」总是快速的配
置兵力与放弃,当情况需要时。这种作战方式使得攻城炮和其他重炮价值
极微。
--
在群岛地区埋伏、奇袭(the unexpected raids)以及拂晓突击(the surprise
dawn attack)是建制内的战术。偶而部队会在战场上集结,但少数首领和士
兵的死亡已足以满足血的饥渴,藉着侮辱的赔偿或杀掉引起战祸者。
由於群岛地区的战争本质,只有那些有益於现存战术的火器被接受。被海
岛王国采用的最通用和最有效的武器之一是回转炮(swivel-gun)。架子上面
的U形部分支撑住炮耳,架脚则接在碉堡的炮口。炮身後15公分左右的插槽接
上一根木棍,用来上下旋转。在「窟篰」战中,被称作「人打垮」(rentaka
or lantaka)的回转炮只不过在传统战争中添加了新兵器而需要的战术改变很
少。回转炮尤其适合东南亚的船只和海上作战的需求。
火绳枪是另一项立刻被采用的武器。他的使用经常限於外国佣兵的特殊部队
或手选的地方精英战斗武力──通常是国王的私人卫队。火绳枪笨重的枪体、
再装填的时间延迟以及潮湿气候的不适用马上就压倒了它惊骇的噪音和穿透力
的优势。火绳枪只被用作有效的第一次齐射,而东南亚似乎没有采用排射的技
巧──利用数排的火绳枪手来维持火力;缺乏足够的枪支和好的火药也许妨碍
到这种战术的运用。他们的代替方式是在火绳枪的终端接上尖物,将它转变成
刺刀以应付开火後的近战。
--
强而有力的陆上政权展现了使用新兵器的高度主动;然而即使是这些国家也
极少火器造成新战术、改革旧有战争概念的证据。
16世纪中期在莽应龙(Bayinnaung)治下的缅甸,枪炮成功的融入步兵和战象
的单位中;火绳枪手和炮兵与其他部队的比例为1:2或1:3。在16至19世纪早期
的暹缅战争期间,缅人有效的利用重加农炮,将其置於人造土丘或高塔上作为
攻城武器。
作为一种对抗缅人的生存手段,泰人像他们的大敌一样的勤於在战场上采用
火器。加农炮在远距离对敌人开火;假如敌人没有惊慌逃窜,大军拉近距离发
射火绳枪和弓箭。同时代的一名法国人声称,既然对战象的依赖很大,近距离
的战斗很少。这些战象携带几门一公尺长左右、可发射一磅(约454公克)重炮弹
的火炮。由於主要的将领是在战象上作战,犹如在群岛地区,战役通常依於王
公贵族间的决斗或者有限的散兵接触。
越南的内战激励了火器的使用及制造。他们强到可以用火炮比其他人用火绳
枪更准确的命中目标;当然他们火绳枪的造诣也很高。他们每天上场练习。炮
兵方面越南人倚仗士兵可背负的小型加农,发射四盎司(约112公克)的子弹;一
人携带长2米的炮管,而另一人则负责载具,由10公分厚和与炮管等长的圆木棍
组成。在使用时载具由脚架或叉架撑离地面约一公尺,而火炮置於载具上可回
旋的铁插槽。藉由一架於肩上的短托,炮手可控制调整瞄准目标。这种小型加
农被用於清出一条道路或者引开等着半渡而击的敌军。17世纪在阮氏和郑氏的
战争中,後者保持一支七八千人的部队,装备剑或1至1.2米长的厚重火绳枪。
当挂在屋内的架上时,士兵交付有保护枪管防尘的空心竹筒;而另一种较大的
上漆竹筒则在行军时用於保护整把枪。越南人被认为是用火绳枪开火和装填最
快的民族之一;每名士兵都携带皮制的弹药箱,里头装有数份刚好供一次发射
所需火药量的药包,因此可以俐落的将其倒入枪管。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 编辑: Cimon 来自: 140.112.250.145 (01/29 04:18)
1F:推 reinherd:请问什麽是回转炮? 61.230.110.129 01/30
2F:推 treker:清军会不会打不赢当时的泰军跟缅军啊 61.70.192.55 01/31
3F:→ treker:缅军火力真猛 清军要是进攻会吃大亏吧 61.70.192.55 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