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hannie (心弦上的咏叹调)
看板Teacher
标题[分享] 「第十名现象」 让我深有同感的文章s
时间Wed Jun 28 02:10:49 2006
第10名状元
学生时的70分,职场上的100分
在10倍速竞争的时代,「第1名」,是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也是许多人的目标。
然而,1989年,大陆小学老师周武提出的「第10名现象」研究,却颠覆了旧思维:
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学生,获得的关爱眼神不多,但压抑也最少,在人生赛局中,
反而容易成为冠军。当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鸭之中,黑小鸭显得黯然失色,
然而,黑小鸭有「黑」的本色与活力,何不让想法转个弯,脱离「白」的队伍、
评价与迷思,走出黑小鸭变黑天鹅的尊容与自信。
今年是爱因斯坦发表影响全世界的「相对论」一百周年。这位近百年最伟大的科学家,
在大学毕业後,当时还没成名的他曾经回母校找老师,但他老师根本不认得他,
还以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想借钱而谎称是他学生的小混混。
後来很多人在讨论,爱因斯坦可能是小时了了,但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反问:
「是爱因斯坦没有什麽了不起、没有才华吗?还是学校的考试,
没有把他的才华考出来?」李远哲说,爱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
看到第一个问题没有道理,会好好地分析问题,而没有回答。结果,拿回考试成绩,
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来跟他好好探讨一些问题,那可真是了不起。
学校成绩,显然看不出,谁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在中国大陆的一项小型调查,显示类似的情况。
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
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
针对一百五十一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後移的现象:
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後名次後移的,占四三%;
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国中、高中後,
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第十名学生」潜力无穷
於是周武提出所谓「第十名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
,让他们未来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刚好第十名的学
生,而是指成绩中庸的学生。根据周武解释,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徵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
的关注不那麽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得到父母、
师长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性。
这个研究结果,触及了基础教育的症结:究竟是分数重要,还是学习力重要?
经由大陆媒体争相报导,「第十名现象」引起广大回响,从省教育单位到学校,
从学生、家长到专家……,透过网路不断转贴,余波甚至荡漾到了台湾。
联电发言人刘启东三、四年前到大陆出差,被当地同事热烈讨论「第十名现象」,
激发探索的兴趣。这研究也呼应着他个人的成长,这位曾被全球外资法人票选为
「亚太区第一名」的半导体分析师回想自己的历程,一直以来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
刘启东说,他不是不念书,而是不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念书。
读书时的第十名、职场上的第一名,刘启东是「第十名现象」的典型代表。
不过,周武的调查,在周延度上仍有争议处。
专门研究青少年行为的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齐殷认为,
毕竟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地变化,严谨的方法必须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历程做纪录,
而不是取几个时间点的学业成绩做比较,这过於随机。
尽管如此,「第十名现象」的研究,丢出了两大观点: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吗,
名次有多大价值?其二,读书时代学会什麽,才具有永续竞争力?
考试,是考人类已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观点,李远哲的看法是:「考试是考不出到底这个人有多大的能耐。
考试考的是人类已经解决的问题,别人都已经去做了,老师从来不去考老师不会的事,
他怎麽会去考他不会的事呢?」
因此,「当你把所有时间放在考试,你一辈子就会被糟蹋掉,」今年三月二日,
他在一场对台大学生的演讲上「生活在急速转变的世界里」,
对未来的社会菁英提出警告。
考试名次既然价值性不大,究竟什麽才能产生价值?
李远哲说,五十年前,父母亲希望孩子进到大学後可以学得一技之长,
然後靠一技之长走遍天下,这在过去是行得通。但现在的社会,
如果还想可以靠一技之长走遍天下的话,他会说:「时代不一样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面,很多重复操作的工作都已经被机器人取代了。
留给人类做的事情,往往是变化多端或是令人惊讶的事情,这需要拥有能够
适应变化的智慧。他分析自己的历程,过去累积的很多知识,随着岁月都慢慢地忘掉,
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很有用的是:「自己学东西的习惯,是一辈子享用不尽的。」
分析学习力,可以进一步探讨人类的学习动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教授Carol
Dweck分析,学习动机来自两种目标: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和表现目标
(performance goal)。「学习目标」指的是,打从心里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棒,
事情做得更好而产生学习动机;「表现目标」则是指,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厉害,
避免别人觉得自己没用而学习。
属於「学习目标导向」的人,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充满学习兴趣,
他们会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且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属於「表现目标导向」的人,
则很在乎别人怎麽看自己,会努力求得好成绩。但是这种人如果遇到自己做不来的事,
就会拚命逃避,以免因为失败,被人家瞧不起。
动机强,中庸生也能靠续航力得标
政大教育系教授吴静吉解释,一个孩子会用功拿好成绩,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学习得很有兴趣,很有学习动机。
名次也是学习动机的一种,如果学习动机和表现动机都强,
这样的孩子未来的学习力仍能持续;但如果是表现动机强但学习动机弱,
这样的孩子只能拿到当下的第一名,不具有学习续航力。至於学校成绩比较中庸的学童,
有很多就是属於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因为拥有学习力,即使小时候成绩不突出,
靠着续航力未来表现越来越好。
台北县新庄国小校长吴顺火指出,所谓的学习力来自「先天属性+後天属性+努力」,
先天属性指的是孩子的性向;後天属性则需要父母认知到孩子的先天属性之後,
给予引导和支援。可惜的是,吴顺火观察大部分的家长,总是往相反的方向走,
他们要求名次、要求名校,以为这样未来就能成功,「如果後天不引导,甚至打压,
孩子的先天属性是会消失的!」
考试、排名 都是自信杀手
拥有耶鲁硕士学位的建筑设计师黄永洪,从小成绩都只求及格。
记忆中,除了小学一年级考过第四名之外,後来几乎对名次不再有记忆。
「考试、排名都是在打击你的自信!」黄永洪非常庆幸自己在澳门求学,
不但没有联考压力,反而得到父母、师长的支援,建立他对建筑、美感的自信。
「我的自信来自一种幸运,」他说,国小时候虽然也曾经因为考不及格被爸爸打小腿肚,
但其实他父亲也只要求及格就好。
中学时候黄永洪每年暑假都跑香港,拿着相机拚命把喜欢的房子拍下来,
当时他不知道原来盖房子可以是一门学问,纯粹就是把相片收集起来欣赏。
高中的班级壁报比赛,给了黄永洪第一次验证自己能力的机会。
他费尽心思,用柏油、麻绳、金属做壁报,三年下来为班上拿下九次的冠军。
到今天,他的柜子里头还收藏着一面奖旗——奥华中学一九六五年班际壁报比赛冠军。
黄永洪对艺术的喜爱因为壁报比赛而更加热烈,他到旧书摊翻阅国外的建筑杂志、
上课时候低头画着自己的梦想之屋。有一回,荷兰籍神父看到他上课在画画,
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建议他以後念建筑系。「建筑耶!」
那是黄永洪生平第一次听到这个字architecture,以前他就只知道房子,
黄永洪太兴奋,他一直以为画房子只能偷偷摸摸,没想到竟然有大学可以正大光明画房子!
黄永洪对建筑的无穷学习力来自不断实做(壁报比赛)与师长(神父)的鼓励,
所培养出来的自信心。这连他申请耶鲁大学建筑研究所被拒,都没能把他打倒。
「我当时简直发狂!」黄永洪不相信自己没有录取,立刻又准备了一本作品集,
请英文比较好的弟弟黄永沃帮他写信给系主任。一个礼拜後耶鲁回信,
原来是秘书弄错了,他终於如愿踏入耶鲁的殿堂。
有目标的人,才能管理信心
宏碁创办人、智融集团董事长暨首席顾问施振荣的母亲从来不要求他的名次,
但他懂得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并且找到学习方法。施振荣说,每个人都要设定目标,
但必须是有挑战而且达得到的,这样才能建立起自信。「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信心。」
他认为,小孩子还不够成熟的时候,是没办法承受太大的挫折的,
所以很多事情只要马马虎虎就好,重点是抓住一个大原则。
例如,「要更好」是施振荣的大原则,所以他经常为自我设定目标,
要求自己一定要有进步,但不一定要考一百分。就他观察,过去成绩很好的同学,
因为对成绩的得失心太重、压力太大,反而没有机会去发展人际关系。
学习的态度,是求学的基本。父母不该是培养第一名的孩子,
而是培养孩子成为学习目标导向的人,这才是给孩子一辈子的礼物。
全力拚读书,会产生排挤效应
「人生是长跑,不应该拚命读书赢了上半场,下半场就没了持续力。」
专研资优教育的师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吴武典比喻,第一名的学生如果为了维持第一,
把所有的资源都拿来读书,自然会排挤掉发展人际关系、
领导力或是其他兴趣的机会。父母以为考第一名就等於能考上好学校,
而考上好学校又等於未来能出人头地,如果一再这样画上等号,
忘了培养孩子成为有学习目标的人,可能留下遗憾。
张文瑜,三十二岁移民美国的家庭主妇,儿子才六岁就开始上滑雪课、潜能开发课。
「我很怕他跟我一样,所以要让他多学、多玩!」
童年时代的张文瑜,是个「第一名学生」,小学四年级已经戴上厚重的眼镜,
国小到高中累积的奖状塞满两大本资料夹。「我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第一,」
问题是张文瑜不算资优,读书的时间经常是别人的好几倍,
每次都是尽到最、最、最大的努力才拿到第一。同学呼朋引伴出去玩,
张文瑜一定是窝在家念书。张文瑜没有不快乐,因为父母以她为傲,
「只有拿第一,他们才会继续爱我!」
大学联考张文瑜没有上台大外文,生平第一次让父母失望。
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张文瑜几乎无法承受,她抓狂似的放火烧高中课本,
还好父亲及时灭火。街坊邻居耳语:他们家小孩读书读疯了!
放火事件让父母不逼张文瑜重考,但是上大学後她顿然失去目标,
不知道为何要读书,「同学都只希望不要被二一,老师也不要求第一名!」
张文瑜不敢让同学知道自己过去都是第一名,每当大家谈论起高中、
国中的事情,她都藉故走开。更挫折的是,同学会跳舞、会唱歌,
这些却从来不曾出现在张文瑜的生命中。
「过去的已经不可能弥补了!」人生的目标在大学变得越来越不清楚,
总是在羡慕别人的情绪中度过。大三上学期张文瑜就嫁为人妇,
直接从学校踏入家庭,因为她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在社会上找到好工作,
举家移民美国更让她松了一大口气,因为不会再有亲戚问起她小时候的辉煌战果、
更不会有碰到同学的尴尬。她现在唯一的希望,
就是让孩子过一种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童年。
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伯.史登堡(Robert J. Sternberg)
是美国研究智慧方面的大师,他提出「智慧三元论」——
成功智商包括分析能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
实务能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
创造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
并认为只重视智力的「成绩评量方式」是偏差的,这类评量方式只测量了
学生的分析能力,却没有分析到实务能力及创造能力。也因此,根据罗伯.史登堡
的论点,学业能力只代表「今天」的成功,无法保证未来的成就。
激发孩子去「赢未来」
现在许多教育制度已经越来越能肯定多元价值,包括体育优秀的学生也能拿县长奖,
吴顺火说,德、智、体、群、美五个面向都设县长奖,彰显的就是多元价值,
不会永远都是考试最厉害的拿奖。小学的名次也只排到第五名,第六名是进步奖,
其他学生都是第七名。这样的方式让许多父母、学童喘了一大口气,
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齐殷就说,就算孩子是最後一名我也不知道,
真是太好了!
分数不能代替经历,文凭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绝对不能以小看大,
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吴齐殷说,
许多成功人物的成长经历都说明,名次和人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父母应该保护孩子智慧的火花,而不是拚命给压力。
「考试争第一,是投资现在,教育是要投资未来。」
吴武典认为,「第十名现象」的主要意义,是「观念上的暮鼓晨钟」——
即使不是名列前茅,成绩中庸的学生还是有无穷潜力。
尤其对於小学生来说,成绩真的不能特别反映出什麽,孩子的未来路很长,
变数是很大的。正如前教育部长黄荣村所说:
「他还在学习,你要他赢什麽?我们要让他去赢未来!」
※ 商业周刊
※ 2005/04/28 00:54:26
--
如果不是你太软弱,我也不会背着你偷偷哭泣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0.85.52.47
1F:推 shuntpooh:深有同感!T_T 06/28 09:53
2F:推 yayeh818:不过学校老师的迂腐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咳! 06/28 10:56
3F:→ shuntpooh:应该是家长的迂腐观念非常根深蒂固吧!囧 06/28 11:07
4F:推 SmartSolomon:这种研究.. 那第9名和第11名呢? 06/28 16:53
5F:推 pinkFlora:文中有提到唷___>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刚好第十名的 06/28 18:58
6F:→ pinkFlora:学生,而是指成绩中庸的学生。 06/28 19:00
7F:推 bking:推~~~很有同感 07/04 02:28